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夏宏 页数:236
内容概要
《面向生活世界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作者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部分成果“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以及广东省十一五规则课题“语言转向后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部分成果的组合。《面向生活世界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章从哈贝马斯引入“生活世界”概念的缘由入手,阐释了他如何对胡塞尔和许茨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其后期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重点说明了语言转向对他立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第二章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生活世界所具有的解释功能和批判功能,生活世界理性化所带来的后果。第三章分析了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他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指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第四章指出,后形而上学社会中的社会整合问题是当代许多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哈贝马斯引入两层面的社会分析框架,视社会为系统——生活世界的复合体,他偏向于生活世界,决定了他必定从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的立场来探索当今的社会整合问题。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法律的合法性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法律在现代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生活世界殖民化过程中起了“帮凶”的作用,后形而上学社会需要法律,但它只能在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起转换器的作用,它的功能就在于保护生活世界,为私人自治和公共自治保驾护航。结语部分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特征,分析了它在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并就这一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后期批判理论的基础,认真对待他的这一理论,将有益于我国学术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生活世界理论
作者简介
夏宏,1969年生,江西湖口人。199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2004至2006年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广州大学哲学教授。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形式语用学与交往行为理论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形式语用学分析第二节 交往行为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及其合理化第一节 胡塞尔与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第二节 作为交往行为补充概念的生活世界第三章 生活世界与社会批判第一节 哈贝马斯早期的批判理论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语言学转向第三节 面向生活世界的社会批判第四章 生活世界与社会整合第一节 现代社会状况第二节 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后果与社会整合危机第三节 两种社会整合模式第五章 重构生活世界的道德规范第一节 话语论证与话语共识第二节 面向生活世界的话语伦理学第三节 面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第六章 重构生活世界的法律规范第一节 法律是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转换器第二节 话语民主与立法的合法性第三节 司法裁决与法律话语理论结语 面向生活世界的批判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物质交往与社会发展 物质交往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必然要求相互协作来从事生产和劳动,这种活动就是物质交往。它同时也是作为个体活动转化为作为社会的人的社会活动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人们的交往活动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和发展,这种提高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交往形式的复杂化上。例如,原始社会的物质交往简单明了,从物物交换发展到以固定媒介的交换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则是奴隶社会的事情。而今,由于电子传媒的出现,订单交易、网上交易等交往形式也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交往的提高和发展则又进一步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提出新要求,它进而又推动、改造、改善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性交往方式要受到生产力以及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交往活动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①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交往进程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彼此依赖,交往狭隘;在第二个阶段,人们之间的交往要依赖于物,人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在第三个阶段,人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前两个阶段,人们的交往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的本质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得到真正实现。 第一种交往发生于最初自然发生的原始共同体之中。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此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极其落后。采集、渔猎和农耕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能是平等自发而又不自由的交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