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何爱晶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探讨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名-动转类的词汇学习的问题,提出转喻是名-动转类最根本的构词理据,并据此对名-动转类的词汇学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喻是名-动转类的一种最根本的构词理据,对转喻理据的良好掌握有助于学习者对名-动转类的正确理解和深层习得。同时,对名-动转类词汇学习的研究发现,概念结构的延伸和重组是名-动转类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其形成过程中,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学习者个人的概念整合能力等制约着名-动转类的词汇学习。

作者简介

  何爱晶,女,1971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中国认知语言学会会员。2006年于江西师大获取硕士学位,2009年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取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国博士后和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另主持了厅级和校级项目三项。迄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国语文》等外语类核心期刊6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概述第二节 研究背景一、哲学背景二、语言学背景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一、溯因法二、内省法第五节 本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第六节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七节 本书的内容结构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之争一、国外相关研究二、国内相关研究第二节 什么是理据一、不同学科对“理据”一词的认识二、构词理据的分类三、构词理据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节 理据过程中的符号关系一、内容一形式关系( content-form relation)二、形式一内容关系( form-content relation)三、内容一内容关系( content-content relation)四、形式一形式关系( form-form relation)五、形式/内容一形式/内容关系( form/content-form/content relation)第四节 转喻及转喻理据研究一、转喻研究的历时性考察二、转喻理据研究第五节 构词理据与词汇教学第三章 理论框架第一节 元理论的一般说明第二节 关于认知语言学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和原则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取向第三节 心理模型理论一、心理模型理论探源二、心理模型理论介绍三、类层级结构第四节 外延内涵传承说一、“外延内涵传承说”的理论源起二、“外延内涵传承说”的主要观点.三、“外延内涵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力第五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一、关于构词理据二、本研究的理论要点第四章 作为构词理据的转喻第一节 不同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一、转喻研究的修辞观二、转喻研究的语义观……第五章 名-动传类的转喻理据分析第六章 概念化与—去 转类的词汇学习第七章 名-动转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第八间 结语

章节摘录

  例如,明末清初的诗人陈维崧的名句“丝竹扬州,曾听汝,临川数种”(《满江红·过邯郸道上吕仙祠示曼殊》)中的“临川”可以用来转喻汤显祖。原因就在于“临川”是汤显祖的籍贯所在地,在由“汤显祖”、“临川”、“戏剧家”概念共同构造而成的一个类层级结构中,人们对“临川”和“汤显祖”这两个概念具有认识上的同一性。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用“临川”转指汤显祖其人。反过来,“汤显祖”这个概念符号又与“临川”建立了同一性认识。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是一种认识上的“邻近”关系,可以实现相互指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相互指代,但是这样的一种转指方式只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心理实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在“汤显祖”和“临川”之间画上等号。  一、转喻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  和分类逻辑一样,可能世界逻辑也是用来分析转喻的机理的。可能世界逻辑认为,人们的认识空间是由许多可能世界构成的。真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一种,只不过其可能性为百分之百,是可能世界的特例;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是已经实现的或至少认为是可实现和可证明的。其他的可能世界却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包含在其中的事物也许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  可能世界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已知世界现实性逻辑的一种超越,即对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具有认知意义的内容的一种追求、描摹和把握。可能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可能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仿体对应”。这种仿体对应关系的建立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假设,对隐喻所隐含的类比等价性等作出具体的陈述(安军、郭贵春,2007:100-106)。  可能世界逻辑对转喻研究的启示在于:不仅真实世界中的事物之间可能发生概念上的转指,甚至其他可能世界里的事物如果具有类属同一性的话,转喻同样是可能发生的。这就使得我们对转喻的研究从现实世界扩展到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