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克生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赵克生尝试着提出“礼仪——社会史”、“礼仪——政治史”的研究方法,把礼学问题从经学那里拉开一段距离,从而使历史的方法得以介入。在论题的选择上尽量具体,避免泛论,因此,《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以私修礼教书为中心》主要聚焦于家礼传播与圣谕宣讲。这些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看到礼仪在明代中国是怎样深入、融进民间。 本书六章,其重点在家礼传播、圣谕宣讲。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
作者简介
赵克生 1967年8月生,安徽舒城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所),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专业以明代政治史、社会史、礼仪文化为主。近年在《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档案》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一节 修书:国家礼典、私修家礼书与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二节 刻图:家礼图与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三节 演礼观习:明代地方社会家礼的非文本传播 第四节 明代地方社会家礼传播的特点第二章 明代士人对家礼撰述与实践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明代士人对家礼撰述与实践的合理性的思考 第二节 明代士人对家祠主祭权多元化的探讨 第三节 明代士人对族会、族葬的构想与实践第三章 明代家礼理论与实践的个案分析:东山葛氏和吕坤 第一节 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家礼实践 第二节 称情立文,执中为礼:吕坤礼学思想述论第四章 童子习礼:明代社会中的蒙学礼教 第一节 童子须习礼:明代士人的共识 第二节 习礼于家和习礼于学:明代童蒙礼教的展开 第三节 礼以诗成:明代的童子习礼与歌诗第五章 从“木铎宣诵”到“乡约会讲”:明代地方社会的圣谕宣讲 第一节 木铎宣诵:嘉靖之前的圣谕宣讲 第二节 乡约会讲:嘉靖以后的圣谕宣讲 第三节 讲有所本:嘉靖以后圣谕宣讲文本的编撰与传播 第四节 阐释有道:明代士人的圣谕演绎模式第六章 明代文官制度与地方礼教:以文官父祖封赠制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文官父祖封赠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明代文官父祖封赠声誉的彰显与地方礼教活动附录 新刊社塾启蒙礼教类吟(节选) 卷一 教规总意礼集 卷二 小学总意乐集 卷六 乡约总意数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余论由家达乡的礼治传统 东山葛氏家族成长史显示,平民家族向仕宦家族的跃升是非常艰难的,成功后的士人多怀有普遍性焦虑,唯恐传家不久,富贵昙花一现。这种焦虑刺激他们寻求良方,以解决因为家族析分等原因引起的家道中衰。16世纪后期,明代士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家礼,借助家礼具有的家族整合功能,合族强宗,维持家族的持续发展。透过葛氏《家礼摘要》,我们看到葛氏家礼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其整合功能:一是通过家礼的宗法原则,由复兴宗法(特别是大宗法)构建基于始迁祖为源头的血缘网络,使家族凝聚于共同祖先的共同体中;一是通过家礼提供经常性的家族互动的时间与空间,激活静止性的祠堂、族谱等具有的整合功能,营造共同的家族时空感觉,使族众之间的关系得到不断确认和巩固,从而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归属感。概括而言,家礼的整合功能是通过其本身兼有“宗法和祭法”的特质得以实现:“宗法行,其族虽繁而不乱;祭法行,其统虽分而可合。”① 实践证明,葛氏家礼对于家族整合是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葛氏家礼在家礼整合方面没有问题。例如,葛氏家礼坚守的宗子法传统强调宗子对家族的一元化领导。当家族的命运系之一人时,它的脆弱面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宗子是否有能力主政;一是宗子是否居家主政。葛氏家族在清代的衰败,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宗子远仕,最后客死他乡,导致家族离散。这从反面提示了家礼与家族整合之间的内在联系。 ……
编辑推荐
赵克生尝试着提出“礼仪——社会史”、“礼仪——政治史”的研究方法,把礼学问题从经学那里拉开一段距离,从而使历史的方法得以介入。在论题的选择上尽量具体,避免泛论,因此,《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以私修礼教书为中心》主要聚焦于家礼传播与圣谕宣讲。这些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看到礼仪在明代中国是怎样深入、融进民间。 本书六章,其重点在家礼传播、圣谕宣讲。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