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新论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汪征鲁|主编:吕良弼  页数:745  字数:6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闽文化新论》是“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闽文化系列研究”系列之一,全书分为贝壳与石锛的文化芬芳——闽文化初始;唐宋之变理学源流——闽学述论(上);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闽学述论(中)等数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汪征鲁, 祖籍上海市宝山县,1947年8月1日生,1898年9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史学博士。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题解
  二 山海形胜——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贝壳与石锛的文化芬芳——闽文化初始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福建人类与文化的萌芽
  一 福建地区以三明万寿岩灵峰洞、船帆洞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
  二 若干结论
 第二节 闽江下游昙石山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 壳丘头遗址
  二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未分文化层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发掘
  三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文化层的第六、七、八、九次发掘
  四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庄边山下层遗址
  五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溪头下层遗址
  六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东张下层遗址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后期福建中西部山地文化类型
  一 浦城党溪牛鼻山遗址
  二 南平宝峰山遗址
  三 浦城石排下遗址
 第四节 闽文化的原生态
  一 关于“贝壳遗址”或“贝冢遗址”
  二 这一时期农业或者未出现或者在后期
  三 石锛与石锛文化
  四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蚌器与骨器
  五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釜
  六 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起源
  七 闽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类型文化之性质与特征
第二章 唐宋之变理学源流——闽学述论(上)
 第一节 宋代理学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化及后期化
  二 隋唐五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三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相对柔性化
  四 两宋国家政权的积贫积弱及异族侵凌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民族意识与兴亡意识之高涨
 第二节 北宋理学的产生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一 理学开山周敦颐的濂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二 邵雍的象数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三 张载的关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四 程颢、程颐的洛学及其对闽学之影响
第三章 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闽学述论(中)
 第一节 福建的移民
  一 福建的原始土著居民
  二 周秦之际的闽越族
  三 东汉末年至三国孙吴政权时的移民潮
  四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百余年间的移民潮
  五 唐末五代动乱之际的移民潮
  六 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中原儒学的人闽
  一 福建原始的本土文化
  二 唐代汉族儒家文化的入闽
  三 五代之际王审知兄弟之兴学
  四 五代之际闽中的儒学学者
 第三节 闽学先驱
  一 陈襄所代表的“闽中四先生”
  二 游酢及其学说
  三 杨时及其学说
  四 罗从彦及其学说
  五 李侗及其学说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闽学述论(下)
 第一节 朱熹的思想体系
  一 朱熹生平
  二 宇宙与人类社会本体论——天理论
  三 人学观与社会历史观
  四 认识论(上)——以敬为核心的道德涵养论
  五 认识论(下)——格物致知论
  六 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实践
  七 方法论——理一分殊
 第二节 闽学再认识
  一 几位重要的闽学学者
  二 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第五章 发端与极致——侯官新学述论(上)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变迁
  一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
  二 乾嘉考据学
  三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学的发端
 第二节 晚清新学之演化系列
  一 新学之含义
  二 器物层面之新学,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即南皮新学
  三 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亦即戊戌变法之学,亦即康有为代表的南海新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之一
  一 侯官新学述论(下)
  一 侯官新学之义界
  二 严复的家世与受业
  三 严复负笈英伦
  四 严复执教北洋
  五 侯官新学体系之构建——严复译介西学
  六 侯官新学之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植被对土埌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自土埌产生植被后,二者不间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福建的地带性植被是含有雨林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其有大量生理性落叶,加之根系的延伸,极大地丰富了土埌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埌的肥力。反之,植被的破坏或退化则导致土垠肥力的下降。  人类的活动对土埌性质的改变亦深有影响。人们的农业劳动使大片的原始土埌演化成农业土埌。  据全国第二次土埌普查的分类系统,福建土埌分为5土纲,14土类。5土纲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人为;14土类为赤红娘、红埌、黄垠、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水稻土;其下另可分26个亚类。  其中最主要的土埌为赤红琅、红埌、黄垠,分别介绍如下:  赤红埌,面积有61.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9%,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南亚热带海拔200米-400米的低口台地。土埌部面发育,呈砖红色,有较强的富铝化特征,有机质较难累积,潜在肥力较低。  红埌,面积有76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3.41%,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海拔300米-1200米,闽西北海拔800米-1200米的丘陵地带和河谷地带.红埌是在中亚热带照叶林生物气候和茂密植被下生成的,呈中度富铝化特征,表层腐殖质累计厚,有机含量在2010-4%,有较好的潜在肥力。  黄垠,面积有89.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7.38%,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1000米中山地带,处于湿凉中亚热带气候,具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及灌丛草甸植被,土埌脱硅富铝化过程低,游离度的铁较红垠低,全剖面显蜡黄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闽文化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没细看,觉得还可以吧。比较厚,至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