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罗鸣春  页数:241  

内容概要

  本书为黄希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31)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首次对迈进小康社会的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和实证研究。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本书采用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与借鉴西方经验相结合,多学科、多方法研究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问题。研究采用本土化理路:首先,按照心理测量学要求,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价工具,用于测量大中学生觉察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接下来用开发的工具调查中国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然后探讨未觉察到的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对觉察到的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影响;最后讨论中国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有效满足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对策建议。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心理学的角度系统研究迈进小康社会的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需要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罗鸣春,1965年9月出生,彝族,云南普洱人,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研修人格与认知心理学。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已在《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壹项,参与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壹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近期研究聚焦于民族文化与心理健康、民族文化与心理和谐方面。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第三节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研究概述
第四节 国内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研究现状
第五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青少年的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第一节 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第二节 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第三节 中学生的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第四节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 青少年的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组织与实施
第二节 大学生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
第四节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
第四章 青少年学生的客观心理服务需要
 第一节 从注重生理健康到注重生活质量
 第二节 健康相关生活方式评定
 第三节 生活质量评定
第五章 客观健康与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关系
 第一节 大学生客观健康与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的客观健康与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关系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六章 主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七章 青少年觉察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八章 服务可得性在主观和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之间的休田
 第一节 服务可得性在大学生主、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之间的作用
 第二节 服务可得性在中学生主、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之间的作用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九章 影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功能及对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满足方式
第四节 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影响
第五节 儒家文化对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影响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及意义
 第三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术语表(Glossary)
图表索引
致谢(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生理健康,健康的标准是“无生理、躯体疾病”,服务模式以“疾病中心”模式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描述的主要是出现疾病甚至死亡结局的情况,主要指标为流行率、两周门诊就诊率、住院率、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目标群体的生理健康状况,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健康的真正内涵、健康的状态及健康与疾病间的动态过程,也不能较好地反映目标群体的健康水平与其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关系。而QOL既可以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测评,又可以对总体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的测量,是目前准确定量描述人们健康状况的最好手段。既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个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找出人群健康状况和社区慢性病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和优先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健康问题,并为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防治措施、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原来只关注客观的生理健康指标,到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交互作用,关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体现出卫生服务模式从疾病中心模式,到心身医学模式,再到生理一心理一社会的健康促进模式的发展过程。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评估也经历了客观健康需要、健康相关生活方式到生活质量评价的过程。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估具有以下功能: (1)作为区域性心理健康服务规划的基线资料。测量目标群体的健康状况基线资料,了解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门诊率、住院率、慢性病的流行率、流行特征和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进行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影响目标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制定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规划,确定需优先解决韵心理健康问题。 (2)指导社区健康与疾病预防与控制规划的实施。在进行基线资料测量的同时,调查有关的影响因素,筛选出影响目标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再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社区预防与控制的具体、有针对性干预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生命质量的测定与评价,为社区居民开出健康处方,指导社区与个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这样,社区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为黄希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31)阶段性成果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