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作者:《庄逢甘院士纪念文集》编委会 编 页数:275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庄逢甘(1925.211~2010.11.8),汉族,江苏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空气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三分院副院长兼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七机部及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高级技术顾问等职。
书籍目录
序
专文
为国效力一代师表
庄逢甘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思想篇
庄逢甘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对航天事业的贡献
忆计算分所几件事
庄逢甘院士引导我为国防科研服务
怀念和学习我们的好班长庄先生
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杰出践行者
永难忘却的记忆
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贡献生
成就篇
风雨人生绚丽辉煌
路是这样走过来的
学者?师者?长者
缅怀庄逢甘院士对我国风洞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庄总与我国的再入飞行器
统领各路人才攻克飞船气动难关
心系载人航天情牵气动未来
我国的旋涡分离流研究和庄逢甘先生
热防护技术领域的开拓者
庄逢甘先生对我国遥感事业的重大贡献
庄逢甘先生与计算流体力学在中国的发展
回忆庄逢甘在两个气动试验基地建设中的二三事
庄总在我国再入模拟研究中功不可没
风骨篇
斯人已渺风骨犹存
庄总的风范
怀念好友庄逢甘先生
庄逢甘先生的家族渊源和故乡情怀
记忆深处的良师益友庄逢甘先生
诉衷情
留得美誉永流芳
缅怀庄逢甘先生
遵循教导传承精神努力作出新贡献
庄逢甘先生的湍流情结
庄逢甘先生与湍流世纪难题的攻关
庄逢甘院士的教诲“工偏理”
我认识的庄逢甘先生
感受庄老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缅怀恩师庄逢甘教授
以几则故事怀念庄逢甘先生
探路空天孜孜以求六十载
科学巨匠庄逢甘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宽厚善良的庄逢甘院士
师徒分两地内心常戚戚
庄逢甘先生的治学和育人
忆庄总
庄逢甘先生与十一室
庄逢甘在空气动力研究所
追忆庄总
既关注学术大方向又关注技术细节的庄逢甘院士
追忆庄总教导的点滴往事
怀念无私奉献的庄逢甘老师
怀念庄逢甘老所长
半个世纪的引领与跟随
追思庄逢甘先生
良师益友
庄总与文章《复杂流场下气动载荷的多样性》
从庄总为我题词中得到的感悟
和庄总一起工作的日子
庄逢甘院士的精神指引我在空气动力学道路上奋发前行
敏行慎言只为中华通天路
育人篇
庄先生与北航流体所
盛世逢春创伟业愿洒甘霖长报国
缅怀敬爱的导师庄逢甘院士
忆庄逢甘老师点滴
和庄先生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
您是我永远的回忆
一盏明灯
积极主动学习脚踏实地做事
与庄老一起出国开会的日子
章节摘录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们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九座,风洞性能指标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北京基地的建设,满足了火箭、导弹技术发展配套试验项目的要求,在中国的航空、航天以及导弹武器的气动试验和研究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3年11月,钱学森在气动力试验工作年会上对空气动力研究室的工作过高度评价:“我们从1958年开始建设风洞到现在才五年,已初步掌握了跨超声速生产性风洞的试验工作。美国有好的基础,他们从1938年搞风洞,经过十年,到1948年可以说他们掌握了生产风洞的型号试验工作。美国有好的基础,用了十年。我们没有好的基础,只用了五年,也达到了他们4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基础并不好,但只用了美国的一半的时间。”此后,庄逢甘十分重视这项工程的后续发展,进一步规划新型风洞的建设。 1964年,国防科委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庄逢甘等任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对全国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建设进行全面规划。1960年末期以后,庄逢甘又与钱学森、郭永怀等组织领导了四川绵阳风洞基地的论证、决策、规划和建设工作。从1965年首座风洞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庄逢甘一直是其技术负责人之一。在他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先后建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跨超声风洞、高超声风洞等设施,奠定了我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对我国飞机、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飞行器的气动试验和研究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空气动力学事业的重大成就。其中,庄逢甘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