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李恩柱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既严酷又平和,就像一个复杂的人,遇见一类人时谦恭虚己,看到另一类人时则傲慢无礼。因此,不管历史的碎屑多么细小,也仍然复杂,折射出全貌的影子。 我喜欢历史,但俗人俗眼,只能见人所见,站在史册边上,所发之言,卑之无甚高论。虽然力求不人云亦云,可难免山里人见骆驼是马背肿,落人窠臼,贻笑大方。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这类个人之见于人有益,读者诸君阅毕觉得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自思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人云亦云。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子、民众慢慢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不断重复的、已经无数次出现的治国理念无效、微调机制失灵等原因,分析起来持之有故,而不是乱加哂笑。我欲使诸君晓明:农民义军揭竿而起,根源并不在于想过一把皇帝瘾,而是朝政的专制和腐败,统治者漠视底层生活状态,使老百姓无法生存。然而旧王朝被推翻之后,新王朝不思变革,又陷入下一次循环,周而复始,累代相沿。 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这是一本既吸纳了历史研究新成果,又融合了作者新观点的思想随笔集。因为不是专题研究,每篇文章切人中国专制皇权制度的角度很小,言之有物,不空发议论,读了没有枯燥感。 其二,实事求是剖析皇权对臣子的碾压。比如茹太素受杖刑,世人常以为是因为他的奏折冗长,实际是他指责朱元璋杀人太多,所遴选的官员能力低劣所致。专制皇权就是如此“口是心非”,一直用罚非其罪、死非其罪的权术欺蒙世人。 其三,不作简单的翻案文字,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全面看待一个人,公允对待一件事。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记述历史的文字或因为皇权压迫,不敢客观描述;或为利益所诱,不能客观描述;或因著史者本为御用,不想客观描述;或因无以名之的原由,不便客观描述……所以读史者当尽量浏览各种观点,坚持多元化。历史如海如烟,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上天,也可以人地。倘若再加上著者的倾向,更复杂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以讹传讹,只能害人害己。 其四,敬畏历史,不作不着边际的推断,而是言之有据,议论有源。本书的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子对专制社会的认同与维护,努力效忠皇权。下编对老百姓膜拜皇权,崇奉任何一个皇帝的情结,进行求实剖解,认为老百姓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改朝换代的主力军。 历史如人,是一个整体,专制社会持续几千年,是这个体制不断倒塌、重建的结果,这个长久的过程,皇帝、臣子、民众都默认了体制内的一切,所谓变革,仅是皇帝的姓氏不同而已。 2012年1月 于石家庄
内容概要
《历史挖的坑》站在史册边上,发一通卑之无甚高论之论,以期于人有益。因此,《历史挖的坑》最大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惊人之语。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民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微调机制的失灵,分析持之有故。《历史挖的坑》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民对专制社会的认同,对皇权的忠诚,对社会正常运转所作的努力;下编为士的历史,铸造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
作者简介
李恩柱(1962——2012年5月),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杂文报做编辑直至去世。曾参加多部图书的撰写,比如《中国杂文鉴赏辞典》。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三十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共计七百多篇。每年都有多篇作品被《中国杂文年选》、《中国文史精华年选》、《中国最佳杂文》、《中国杂文精选》等收入。
书籍目录
上编神性笼罩的皇帝 文字狱表皮上的华丽外衣 “展示”论 选官流弊与微调之力 何时罪己? “不由自主”专制 “任务” “未察虚实” “京控” 著述的存废与皇权 专制的寿命 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畸形宋朝 宋代皇帝评估文人谤怨 丞相制,说没就没了 掩饰低微 蜕变 帝制时代的好皇帝 罚非其罪 鼠与器 顾虑 多才皇帝的悲剧 缺乏监督的商纣王 监督与监视 繁荣与忧患意识 袁世凯为何称帝 严令如何变成具文的 谁促成了起义者 监督似奴婢 后来呢? “冷拒”与“酷拒” 头发与政治态度 “意见”叵测吗? 嘉言还需方行伴 必然产生杨广 朱元璋慨叹过的事 皇帝个人情绪与文字狱 扭曲的惜才 容忍度 身边人 何尝知道是新机 缺欠 大面积沦陷 偶然发现 示范 人祸乎?天灾乎? 胡服对汉服的一次胜利 魏源影响了谁? 慈禧对光绪的斥责 调节的弱化 “底线” 中编诚惶诚恐的大臣 腹诽 郭嵩焘:试图直立行走的猴子 考课与民众之音 宋恕为何事“胆怯” 裴矩的心态 黄遵宪与美国式民主 清朝文字狱与名著 南宋15条的处境 颟顸 王世充求言 语境 孙嘉淦的衰变 唐朝建国前的三百多日 李斯的两次上书 “吮咀”谈 与奸恶无关 良史的界域 刘瑾必有替人 说“鲧” 明朝的穿靴戴帽 贾似道专权之根 “清官”这个概念 朱氏子孙的奢靡 贪官的底蕴 “奸臣”之奸不在包子 传染 计算方法 生计问题 下编一言难尽的士人 方孝孺的死 都出“国”了 张謇之见 一种无声无息的悲剧 “红杏尚书”的奋斗观 臣子的品德 不可孤立看待遴才方式 雅贿 难忘宋应星 蔡伦的光荣与悲剧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说起文字狱,清朝是最多的,其实不止是清朝,每个朝代都有文字狱的影子,只不过清朝是满族王朝,统治者的神经更为敏感,忌讳也更多,故而案件连发而集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别的王朝与清朝比较起来,不过是五十步百步之差。从杨恽事件可以看出,统治者对臣子的伺察历来是极其严格的,神经也很脆弱。 统治者的目的是要让读书的人服服帖帖,哪曾想这里面却诞下一个怪胎,除了思想的河床逐渐干涸以外,想升官发财的人又看到了另一条门路,告讦,用牺牲别人的手段来为自己吃官饭铺路。 庄廷罐《明史》案打的也是“为国家着想”的旗子,这个案子的处理结果是70人同时遭凌迟、重辟、处绞。它成功地教训了文化人,使他们老老实实钻入故纸堆,考订、整理史籍,但也禁锢了思想,抑制了各种学术发展。同时,诬陷、威胁、勒索他人之风,也愈演愈烈,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庄廷鑨是湖州富户,而且是个盲人,大概是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搞一部史学巨著。但他自己并不怎么通晓史实,当时的思想家顾炎武又瞧不起他,为了脸上有光,出钱从明天启朝内阁首辅朱国桢后人手中买了史稿,又延揽江南有志于纂修明史的士子,补齐了崇祯朝和南明的史事。书成后,题名为《明史辑略》。为了彰显才能,庄廷鑨把此书标为自己所著。 在这部书中,叙述南明的故事时,仍奉南明年号,还直写努尔哈赤的名字,斥骂降清的明将等。这书刚刊刻时本来没事,但是因为庄廷鑨的父亲庄允城虚荣心太重,在没经人允许的情况下,把江浙名流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列成了参订者。这事情传出去以后,三人很窝火,认为庄允城没有一点版权意识,且不知道书中内容违不违禁,一怒之下把这事捅给了浙江教育局(浙江学道)。令三人没想到的是,钱的力量是巨大的,庄允城得知此事后,很快用钱摆平了浙江教育局和浙江省委。庄允城天真地以为,有这些大员撑腰,自己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然而,三人在背后戳《明史》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也看到了希望,虽然很艰难,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吧。一个叫李廷枢的也买了这书,拿到湖州市长(湖州知府)陈永命处去告,不过陈早收了庄家的钱,把书没收后再把李赶回了老家。一气之下,李廷枢把书转给了自己的亲家吴之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 ——鲁迅 知识分子总是珍惜自己的羽毛的,恩柱有民国文人之风。 ——知名作家 游宇明 恩柱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他的读史,比别人多一份沉静;论史,多一些人生体味。而今他已作古,读其文如见其人,还是记忆中那年意气风发的影像。 ——著名杂文家 鄢烈山 遍读李恩柱的杂文,便会发现他的文字是有“主旨”的。他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也清楚自已为何而写。我觉得,他在读书行文时,总是怀有一介读书人常有的入世情怀。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可以看到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等等余绪。 ——《杂文月刊》执行总编 吴营洲
编辑推荐
《历史挖的坑》编辑推荐:1.《杂文报》资深编辑、《文汇报》知名作者李恩柱先生毕生读史,唯一遗作。2.对鲁迅先生铮铮铁骨的隔代继承,对整个民族历史的温暖回忆。3.作者承袭了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字字珠玑,似支支长枪,直捣统治者痛脚;篇篇文章,如把把匕首,让魑魉魍魅无处可逃。4.众多知名学者作家大力推荐。最真实的历史,最震撼的解读,最深沉的思索。
名人推荐
知识分子总是珍惜自己的羽毛的,恩柱有民国文人之风。——知名作家 游宇明恩柱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他的读史,比别人多一份沉静;论史,多一些人生体味。而今他已作古,读其文如见其人,还是记忆中那年意气风发的影像。——著名杂文家 鄢烈山遍读李恩柱的杂文,便会发现他的文字是有“主旨”的。他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也清楚自己为何而写。我觉得,他在读书行文时,总是怀有一介读书人常有的入世情怀。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可以看到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等等余绪。——《杂文月刊》执行总编 吴营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