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作者:姜正成  

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而历史长河又很无情,不久就把他们埋没在历史的泥沙中。只有那些真正的杰出者,才能超越时空,脱颖而出,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戚继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著名的将帅、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永远被后人所怀念。  戚继光戎马四十年,南征北战,身经数百战,屡战屡胜,他在早年时就已名扬远近,后来,更是被称为“常胜将军”。    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二百多年。戚继光横空出世,创建戚家军,把倭寇打得闻名丧胆,称他为“戚老虎”。戚家军神勇无敌,加上沿海军民的支持与合作,终于荡平倭寇。    北方边境,蒙古骑兵时来进犯。边防不力,连撤十员大将。戚继光毅然上任,力除积弊,修长城,训边兵,把北部边防治理得井然有序。几次出兵,“谈笑问,强虏灰飞烟灭。”镇守十几年,北方固若金汤。    戚继光文采卓然,留下许多动人诗篇。勤于动笔,著写兵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他的丰功伟绩,永远为人们怀念。在浙江,他还活着时,人们就给他建生祠,刻碑歌颂。在福建,人们编出民歌童谣歌颂他。在蓟州,他离任时,人们纷纷罢市,到路上拦阻,苦苦挽留,“黄童白叟哭无边”。后来人们又在景山建生祠,刻石立像,为他祝福。    后世的人们也没忘记他。许多歌颂他的文章,歌颂他的诗,与他有关的传说,在百姓中间传扬。    现代的人们也没有忘记他。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提出的全国第一批纪念性塑像名单中,就有戚继光。1987年,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之际,他的故乡山东蓬莱树起一尊他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的高大雕塑,供人们瞻仰。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让我们向戚继光致敬!

内容概要

本书为“青少年应知的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著名的将帅、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戚继光和他不平凡的一生。他戎马四十年,南征北战,身经数百战,屡战屡胜,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并且深受人们爱戴。

书籍目录

第一章英雄诞生?将门家庭促成长英雄出身将门家庭童年受到良好熏陶年少继承父亲的遗训严嵩专权误国第二章倭寇为患,青年将领露头角青年时代满怀抱负倭寇为患,委以重任初次显示治军才能第三章调任浙江,战场上展示才华提出抗倭独特见解战斗中建立友谊毅然提出练兵计划科学方法训练士兵岑港奋力抗倭寇二御温州解桃渚之围浙东前线显威名编制戚家军整顿戚家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第四章再援福建,戚家军威震敌胆福建第一大捷“戚老虎”名震四方林墩之捷平海卫大战告捷以寡敌众开先河实现倭患平定的愿望第五章接受北调,为国家鞠躬尽瘁翻开人生新篇章上书论新战术修长城,练边兵一次成功的阅兵屡克北虏又立奇功第六章英雄的晚年生活谪调广东――人情到老方知味,世态无端尚有天壮心不已――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告老还乡――花发旧林春自足,醉来清夜月谈尘流芳百世――百战著勋名,千秋隆祀典第七章留给后人的财富《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笼天地于纸上,挫万物于毫端《止止堂集》――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戚少保奏议》第八章建军思想,创新实用练将练兵改善武器装备治军诸因素的关系广泛的影响附录:戚继光生平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英雄出身将门家庭    戚继光的故乡,是历史上出过无数英雄豪杰的山东。在山东济宁东南六十里,运河和泗水交汇的地方,有个美丽的村庄叫鲁桥镇。村东有户姓戚的人家,嘉靖七年(1582)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戚家大院里非常热闹,进进出出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原来这天凌晨,家里添了个男孩,这孩子就是戚继光,这天院子里人很多,贺喜的亲朋好友纷纷走向一个老人,祝贺他老来得子。老人叫戚景通,他就是戚继光的父亲,五十六岁时才有了儿子,老人自然非常高兴。    由于当时天刚刚亮,东方光华耀眼,于是戚景通就给他取名继光,希望他能继承祖业,光裕后人。    戚继光的祖先原本住在山东的东牟县(今莱芜县)。元朝末年,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曾一度迁居到濠州定远县昌义乡。这时,各地的农民起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濠州是定远人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的根据地。戚详毅然地参加了这支起义军,作了一个统率十名士兵的小头目,随着郭子兴的部将朱元璋在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斗争中转战各地。后来,在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初,戚详仍旧留在军队里,为新国家的统一而东征西讨。他从军近三十年,最后跟随大将傅友德攻打云南,在一次战斗中阵亡了。明政府追念他在开国时的功劳,授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县)指挥佥事。从此,戚家又搬回了山东,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    戚斌是一位能干的将领,到任后即操练军队,维修城墙,他的勤勉练达受到同僚们的广泛好评。戚斌的儿子戚珪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职务。戚珪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倜傥有侠节,能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为了教育后代,他还著有《家训》。他曾于宣德八年(1433)上言备倭事。戚珪的儿子叫戚谏,年轻时就力大过人,据说他曾经和猛虎搏斗过,为乡人称道。戚谏有两个儿子,长子戚宣无嗣,次子戚宁生一子后早逝。戚宁生子戚景通,景通就是戚继光的父亲。    戚宁死时,戚景通只有六岁,母亲阎氏二十四岁守寡,纺绩度日,抚育幼儿,生活艰苦,于是将景通过继与戚宣为嗣。戚景通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戚宣死后,景通便承袭了伯父的职位,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从明朝初年起,倭寇就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州县,所以登州卫成了当时的海防前哨。明朝政府很重视这个地方,在这里设有七个所,大小将领自指挥到百户一百二十多人,兵额有三千二百多名。戚家自明太祖洪武中叶戚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一直到戚景通担任这个职务,长期防守在这个重要地方,前后共历五世,近一百四十年。    戚景通自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就表现出了自己优异的军事才能,曾被提升为都指挥,负责山东沿海备倭军事。后又调充大宁(今河北保定市)都指挥使等职。    戚景通是个勤奋好学的人,熟读兵书,有丰富的军事知识。他武艺精通,擅长使刀,箭法也十分精妙。人际关系也很好,为人十分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从不收受贿赂,从不和奸人为伍,光明磊落,可亲又可敬。    下面的几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嘉靖五年(1520),他被调到浙江,担任江南运粮把总,负责运送官粮。上任之后,他取消了许多陈规陋习,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一些奸商到处造谣.暗中收买一些贪官污吏千方百计陷害他。想迫使他下台。有一次,他押送粮食到太仓,按照习惯,应该给仓官送一些财物。熟悉内情的部下劝他照此办理。戚景通却说:“押送粮食是我的职责,接收粮食是他的职责。公事公办,凭什么要送他东西。”许多坏风气本来是不正常的,久而久之,却成为正常的东西,甚至原来好的却被看为不正常。戚景通拒绝收买仓官。他的行为激怒了仓官,仓官诬陷戚景通账目不清。这种罪行如果加身,会受降级的处分。这时他的一个部下张千户想送他三百两银子,让他打通关节,以免降级。‘他素知戚景通为人,便请一个叫王春的去劝他。王春说:“戚将军,大家都知道你是正派人,不会接受别人银子。但这次是为打通关节,以免降级之罪,再说你也拿不出这么多,大家都是朋友,你赶快收下,去买通关节要紧。”戚景通笑了笑,说:“我天生是这脾气,凭良心做事。大家都知道,我没弄错账目。如果去送礼,反而说明我办错了事。这礼我说什么也不送,这钱我也不能收。他们诬陷我,降我的级,我不在乎,我只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了。”他谢绝了朋友的银子,也没去买通关节。后来,事情弄清楚了,可他还是丢了运粮把总的官,回到山东,仍担任登州卫佥事。正直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敬佩。戚景通的人品在当地有口皆碑,许多人都愿和他交朋友,一些达官贵人也想和他交往,以抬高自己的声望。戚景通有个上司叫戚勋,很欣赏他,打算跟他排族谱,联宗亲。戚景通听了觉得_分好笑,说:“我的祖上不姓戚,而姓倪,这是有书可查的。我十分愿意和大人联宗亲,可怕传出去让人笑话。”    后来戚景通任大宁都指挥使时,衙门里缺了一个掌管少数族事务的佥书。有个姓蔡的准备送上贿赂企图得到这个职位。戚景通理也不理,另外荐举了一个叫安荣的人。安荣得到这个职位,为了表示感谢,送上一百两银子,哪知反惹起戚景通极大的愤慨,他瞪着眼说:“我为选拔贤能,才推荐你;你却给我送这些银子,可见我推荐错了。”说得安荣满面羞惭,只好把银子收了回去。    嘉靖十六年(1537),已担任京城神机营副将的戚景通因惦念老母,辞官返回家乡,但仍潜心研究御敌方略,始终抱有为国尽忠的信念。    戚景通一共有两位夫人,因长夫人不能生育,后又娶王夫人,直到1528年(嘉靖七年)他五十六岁时才生下长子戚继光,后又生下次子戚继美。戚景通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品格和作风,对戚继光产生了很大影响。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几代人的军事实践所形成的理论知识使戚继光从小就热爱军事,也为后来驰骋疆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戚景通忠于明室,曾积极参加镇压以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起义。无可否认,他的所作所为,归根到底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具备了某些为他同一时代的封建士大夫或武将们难得具备的优良品质。在那个地主阶级道德日益败坏,官场营私舞弊、贿赂公行的时代里,能像戚景通这样不趋炎附势、不苟取钱财、不和邪恶同济的官吏将领,还是少见的。因此他这种光明磊落的性格,便显得可爱与可敬了。P3-6

编辑推荐

戚继光一生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他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注重练兵,严明军纪。在抗倭作战中。创立攻守兼备的鸳鸯阵,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姜正成主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详实地讲述了戚继光不平凡的一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戚继光-留取丹心照汗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