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处世之道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作者:王贵水  

前言

有人这样评价孔子:“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的做人做事智慧,已经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才尊称他为圣人,世界诸多伟人也都尊称他为学者。他的智慧结晶《论语》也历经两千多年而源源流传,影响至今。    关于孔子的《论语》,有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在担任后周的禁军统帅时,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他是赵匡胤当上皇帝的重要人物,他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协助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需要建设和治理,虽然赵匡胤对赵普很器重,但是做了宰相的赵普深知自己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心中非常不安,所以他在每天下朝回家之后就潜心读书。时间一长,大臣们都发现赵普果然比以前更加干练,处理政务和打仗都一样能得心应手,想必他一定读了不少好书。好奇的大臣去他家查看,却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藏书。后来,赵普的家人告诉好事者,其实赵普一直以来都在读一本书,就是《论语》,而且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刚刚只读了一半。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在京城传开了。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延而广之,人们需要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有所认识!人总是处在各种关系的包围之中,每天不但要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和大自然,还要面对自己的心灵;要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和自然的关系,还要不时地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试图要用科学去征服大自然,用法制来解决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用各种娱乐方式来释放自我,看上去好像人们已经可以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了。但是现代科技水平的发达能够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吗?甚至抑或是加重相互之间的矛盾,法律能解决道德的沦丧吗?疯狂的娱乐能解决内心的空虚与失落吗?    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下大同理想,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提出修身正心,主张慎独自省,格物致知。儒家思想展现出独特的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    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换发了时代的风采。希望儒家的学问和智慧能引导人们站得高,看得远,赢得未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下大同理想,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提出修身正心,主张慎独自省,格物致知。《儒家的处世之道》展现出儒家思想独特的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气从容,敞开坦荡的襟怀
 尽心竭力、诚信对人,忠恕之道
 以和为贵,进退有据,天下之达道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和是有条件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有成人之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错了就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秉承忠恕之道
 温良敦厚,恭敬勤俭,做事有谦让
第二章 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成仁者浩然之气
 孝敬父母,立身行道,性德之本
 夫妻和谐,相顾相助,成君子之道
 事君以忠,尽忠合礼,以天下为先
 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做事注重权变之道
第三章 修身养性,打开处世智慧的钥匙
 知诚正心,修身立德,不断自我完善
 慎独自若,省察克治,固守良心本性
 知止而定,静而能安,达到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推究明理,活水才可清如许
 礼乐修身,陶冶性情,达中和之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万古之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坚卓
第四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了悟大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博学而参省
 学无止境,孜孜以求,诠释学之道
 学中求思,思中求辩,思亦无止境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致学之道
第五章 育人之道,穿越时空的经典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之风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人人平等,有教无类,兼容并包
 学无常师,全面教育,以达圆融万物之境
第六章 经世致用,现代管理之道
 以人为本,人性管理,仁和为核心
 弃之所短,取之所长,知人善用
 人尽所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穷极则变,变则通达,恒久之道
 闻一知十,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
 身正令行,敢为表率,和谐共进之始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不世之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仁和为核心
第七章 为官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心进取,顾全大局,遵循中庸之道
 光明磊落,正气凛然,行天下之正道
 唯贤是举,谦恭正直,得天下大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之道
 修身善身,胸怀天下,齐家平天下
第八章 天下为公,儒家治国的理想
 以德治国,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
 为政以德,齐之以礼,仁爱之本性
 以民为重,国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尚贤尚同,大贤大德,安邦定国之道
第九章 圣人之道,推崇理想的人格
 内圣外王,圣人之道,成就君子人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天人合一,日月同辉,养浩然之气

章节摘录

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任何其他的处世原则都要符合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个是正面的积极的规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是消极的反向的规定,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第一个要求,是让人们爱护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帮助,成人之美;对于后一个要求,则是让人们必须尊重他人,不得伤害他人。如果第一个要求有可能过高,还可以适当放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可以了,但第二个要求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不容打折扣的。它是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生存法则!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熹《论语集注》如此释“忠恕”,他又引用程子的话:“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其实,无论“尽己”还是“推己”,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就像一块磁铁的两极,  “尽己之谓忠”,  “忠”的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真诚。“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只有自己内心中有一种真诚去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而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才能做到“恕”。“推己之谓恕”,就是自己想要达到的也要尽量想到别人亦或是如此,并帮助要别人达到。现代所谓的共赢就体现这个思想。同时还要注意自己不想要的,不利于自己的,可能也不利于别人,也是别人不想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与“恕”其实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辅相成。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能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就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由此可见,  “恕”亦可包含“忠”。也就是说,若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仅可以谓之“恕”,而且可谓之“忠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颜渊》篇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其母病故后,孔子立即去他家里帮助入殓并吊唁祭奠。原壤痛哭了一阵子,不知怎的,他竟上棺而立,大声叫喊:“好久没唱了,今日唱一段儿!”说完,便扯起噪子唱了两句:棺材板木纹条条,实在美丽好看;棺材板刨刮平滑,如同姑娘脸蛋!    原山一把将其弟原壤从棺材上拉下,气得七窍生烟,  “啪!啪!”连打两个耳光。原壤无地自容,趴在丧棚里。家人、亲朋,邻居们也都很气愤。孔子将原壤拉至一边,狠狠地批评说:“殓葬好父母是儿女应尽的孝道!今日母亡,本应十分悲伤,而你立棺而唱,有失伦理,不仁不孝,实为荒唐!快去五体投地,痛哭亲娘!”,听到好友的痛心批评,原壤如梦初醒:“哦!乱了!我的脑子乱了!”说完,跪在母亲灵柩前,痛哭不已,悲痛欲绝。一位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对孔子说:“你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对这等忤逆不孝之友,如不当众宣布断绝交情,有累圣德!”孔子道:“俗话说,亲戚做出非礼之事,不可马上断绝亲情;朋友做出非礼之事,不可马上割断友谊。我对原壤这位朋友教而不弃!”事后,人们评说:“孔子对做出非礼之事的朋友教而不弃,可谓胸怀大度,宽以恕人!”。    《说文》:“忠,敬也。尽心日忠”。《广韵》:“忠,无私也”。儒家把“忠”纳人道德范畴,  “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杨惊《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与“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怨的意思。孔子说:“主忠信”,主张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每日反省自己,在替别人办事时否用尽心力了?(《论语·学而》)P3-5

编辑推荐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达能够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吗?甚至抑或是加重相互之间的矛盾,法律能解决道德的沦丧吗?疯狂的娱乐能解决内心的空虚与失落吗?王贵水编著的《儒家的处世之道》讲述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的处世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