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2:去国还乡

出版时间:2013-7-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左靖  
Tag标签:无  

前言

整个寒假,我都在读一个人,一本书。套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这个人也许可以算得上是『社会学史上的失踪者』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对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风起云涌的乡村建设,此人指出,『在现在这种农村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我愿意诚恳地指出,就是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不是现在各地的农村运动所能解决的。假如现在还有人迷信农村运动,可以解决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将来一定会失望,会悲观』。虽然,乡村建设的内容并非只有『生计问题』,但他说得基本没错。回顾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历史,不难看出,从早期的山西村制改革,到定县、邹平、徐公桥、无锡等地的实验,再到后来『伟大领袖』号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直到国内环境出现突变,或是政治人物、政策性导向发生变化而使『运动』戛然而止,整体来说,似乎除了留下一些可资推崇的精神遗产外,所谓的『到农村去』运动实于改变农村本身并无多少建树,有的甚至还给整整一代人带来了灾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代乡村建设运动仍会重蹈先行者的覆辙?有意思的是,知识分子对当下农村的描述,已经从过去的『农村破产』变为『乡村凋敝』。在城乡关系仍旧如此紧张的今天,乡村建设在一边倒的利益诉求下究竟还有多少改良的空间?乡村建设难道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德心结吗?《碧山》准备用两辑的篇幅来探讨这个问题。作为统领整个专题的文章,钱理群先生的《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是一篇十多年前的旧文,但文中所述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许钱先生已经预见了这十多年来乡村建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不管怎样,他所提倡的『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不啻是一种脚踏实地、正视现实的选择。《失败是不算数的:2012碧山计划杂记》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在这篇多少带有一些《纽约客》风格的文章里,孙云帆始于懊恼但终于饶有兴致地记录了其参与黟县摄影节和碧山丰年庆的『失败』经过,中间看似『走神』的对乡村现象的描述反倒让人眼睛一亮,并在最后不计『前嫌』地和我们分享了美国的经验。作为当事人之一,我深谙所谓『失败』的缘由。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时运不济的结果,但事实上,这无非是『事有必至』的『理有固然』罢了。我以为,这个结果并非那么坏,从某种意义上,这反倒为我们规避了仪式的烦琐,从而直接切入了自由交流的主题。如果说有缺憾的话,那就是,一堵高墙业已砌就,我们在墙这边,村民在墙那边。当然,这肯定是致命的。《郝堂素描》和《精神还乡:渠岩和许村的故事》出自潘思雨和梁莉两位尚在高校的青年学子之手。在她俩的笔下,孙君和渠岩,两个对历史文化高度敏感,以及有着一技之长优势的艺术家,他们从事乡村建设的着手点不约而同地是从乡村规划和老屋重建开始的,或许有时你会出现幻觉,我们与村民以及当权者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美学上的分歧。对于孙君和渠岩而言,用符合当地农民和政府思维的语言进行工作,加上当地文化精英的支持,做一个『深入式、扎根式』的乡建工作者,几年下来,春风化雨,乡村建设完全是一个可为且能为的事业。本辑文艺乡建的视野还涉及了台湾南部美浓的『黄蝶祭』和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祭』,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在乡村重建中的作用与力量。前面提到的那个『社会学史上的失踪者』,他叫吴景超,歙县人,我的徽州乡贤。在今天乡村建设似乎也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吴先生,作为梁漱溟先生的对立面,读一读他的书很有益处。但我们不能因为『失望』和『悲观』,就停止脚下的步伐。从本辑文中介绍的那些行动者来看,其实天下事尚可为。认识你脚下的土地,与认识你自己一样重要。成为一位改良主义者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位个人主义者。救活乡村,其实就是救活自己。去国还乡,在我看来,正是走在寻找我们传统家园的路上。我们的家园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有着传统文化精神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去国还乡,实际上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只要前仆后继的人还在,我们的家园就不会消亡。2013年3月10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碧山”系列图书的主旨是试图寻找重返传统文化家园之路。“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碧山》系列图书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二辑主题为“去国还乡”。成为一位改良主义者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位个人主义者。救活乡村,其实就是救活自己。去国还乡,在我看来,正是走在寻找我们传统家园的路上。我们的家园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有着传统文化精神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去国还乡,实际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只要前仆后继的人还在,我们的家园就不会消亡。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书籍目录

碧山02:去国还乡卷首语  左 靖 卷一 专题 去国还乡 1.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2.失败是不算数的——2012碧山计划杂记  3.郝堂素描  4.精神返乡:渠岩与许村的故事  5.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  6.作为社会的一面镜——美浓黄蝶祭的时代脉络  7. 重尝大地的醍醐味——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纪行  碧山刻记  卷二 行动民艺 1.黟县百工(二)  卷三 传承与表现 1.关于《芥子园山水卷》  2.二十四节气?时与地  卷四 乡土建筑与保护 1. 从一个血缘村落看宗族制度在宗祠建筑上的体现(上)  2.家庭式实践——庆兴楼保护发展的循序渐进之道  卷五 故土残调 1.谁的钟鼓楼  卷六 读影 1.镜头敲开记忆之门  卷七 品书 1.《这个世界会好吗》如何完成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胡风说得很好:那种“只要‘优美’的人民,而不要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的“理想”固然“纯粹”而“美好”,却不过是心造的幻影,在现实面前,是一定要碰壁的。知识分子与农民要真正成为“朋友”,也必然有一个相互认识、磨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也许是格外重要的。 (二)目标:先锋与桥梁作用 如果对自己“到农村去”的效果期待太高,很容易感到失望,这也是理想化的表现,我们需要恰如其分地确立工作目标。中国的农村问题极其复杂,乡村改造与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而且正如当年的乡村运动者已经意识到的那样,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主要是进行实验工作,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实验成果的推广,更是“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说到底,乡村改造与建设应该是政府的工作,民间的介入只能起到一个促进、协助的作用。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农村问题的重要,并且首先行动起来,这就能够唤起社会的关注,形成某种舆论:这就是“先锋”的作用。由于你们的热情与活力,就能够作为一个“桥梁”,把各种力量动员、协调起来。我想, “到农村去”应该是有效果、有作用,但又是有限的,对此,我提倡一种“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首先是坚持理想主义,同时又理性地正视理想实现的有限性。 (三)沉潜与孤独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鲁迅的一段话。那是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时,许多青年又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鲁迅的反应却相当冷峻。他说,如果青年真的去了民间,回来以后,最好将“自己的心情”与对自己的“力量”的认识。和当初在北京“一同大叫这一个标语”时的心情、认识比较一下,而且“将这经历牢牢记住”, “那么,就许有若千人要沉默,沉默而苦痛,然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 当然, “沉默”以后,有的同学会做出另外的选择,这应该受到尊重。年轻人的人生之路,本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最后很可能是殊途同归。但同时也会有些青年因此而“沉潜”下去:沉潜到民间、底层,沉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历史的深处。我给很多同学都写了这样四个字: “沉潜十年。”“沉潜十年”必然是“苦痛的、沉默的十年”,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民族,都是如此。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有作者和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以及撰写的文章都令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传统和现代交界的断裂带上,时时面临"文化地震"导致"心理坍塌"的风险。类似 一个系统工程,它筑垒起一座桥,让我们可以远离这个断裂带,并且勇敢地跨过去,从过去的岁月宝库中努力寻找,似乎能发现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找到解决文化认 同与自我认同等问题的答案。--新浪安徽在看到《碧山》这本小书的时候,就是此种感觉。只看它的封面设计和它的栏目设置,就自有一种旧文人的雅致趣味。  --新疆网原创今天,我们的教育还有在古代书院中曾经存在的独立精神吗?《碧山》尝试描述在中国书院传统的绝对影响下,东亚的书院的办学特点、学术旨趣和社会影响。更以一个地域(闽地)乃至一个更小的地理单位(安徽徽州)为例,讨论唐宋至明清书院的类型、功能;学派学风形成、消长;学术师承、流布;“官学化”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等等。--惠州日报我们正处在传统和现代交界的断裂带上,从过去的岁月宝库中努力寻找,也许能帮我们找到解决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等问题的答案。--河北青年报

编辑推荐

《碧山02:去国还乡》编辑推荐:“碧山”系列图书尊崇艺术的学术高度,不避讳艺术的商业价值。让有学术高度的艺术贴近商业和生活,让商业和生活可以更艺术。“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的原乡,那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碧山02:去国还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竖着排板,而且底纹纷繁,最无法忍受的事文字加了下划线==虽然全彩的但是真心贵了
  •   在干涸的城市,我只能暂且偷欢⋯⋯这本书给了我短暂的欣慰,和直面未来的勇气。
  •   印刷到文字无一不精良,虽然是杂志,喜欢看文字,而非图片的同学们,可以购买,但就是贵了。看完的冲动就是到有人文气质的农村去生活!好看
  •   很好,内容值得去研究、去阅读。
  •   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的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自己再去谷歌或百度一下,挺好的,关注乡建。
  •   是我一如既往喜欢的。
  •   很用心的做,拿着就很有感觉,内容也一如既往的好
  •   很好,很有用的一本书。
  •   比之前的几期厚,仍然保持着文字的深度。
  •   这次评价,其实是为了感谢配送人员!一直孜孜不倦地等我回家,一共约了三天我才有空!真的谢谢配送人员的耐心!服务很棒!如果是因为亚马逊的企业文化的影响的话,亚马逊的终端真的管理地不错!
  •   看到梁文道推荐买来看的,很好,推荐。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善待农村?
  •   现在的乡下还是以前的乡下吗
  •   精致。支持。印刷和文字都很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