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史话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王瑞芸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相比,没有其历史悠久,更没有创造出什么动人的风格。然而,美国艺术的革命不只是风格上的,更是观念上的;美国艺术史不只是形式解放的历史,重要的是一部观念解放的历史。本书自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登上新大陆起娓娓道来:18世纪上半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在美洲新大陆上建立;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美国贡献给西方现代艺术的新风格;当代艺术是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

作者简介

王瑞芸,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艺术评论家,198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990年毕业于美国凯斯西方储备大学美术史系。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要著述及译著有《20世纪美国美术》《杜尚传》《通过杜尚》《杜尚访谈录》《从杜尚到波洛克》等。

书籍目录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欧洲艺术的出色学生 好山好水好地方 合着欧洲的舞步起舞 “黑帮”画家反潮流 小画廊办大事 现代艺术的重磅炸弹——军械库展览 美国——现代艺术的“新大陆” 传统写实手段卷土重来 美国人登台唱主角——抽象表现主义产生 让艺术纯粹 让艺术庸俗——波普艺术 走出艺术,打倒艺术 现代派的写实艺术 后现代艺术(一) 后现代艺术(二) 附录:当代纽约艺术印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而这种倾向给美国艺术带来的后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引导艺术家们把注意力都放在笔法、情趣等艺术的课题上了,这些东西钻研得深却容易脱离生活,艺术家只顾一味对艺术把玩琢磨,艺术就变成了少数人圈内的玩物,美国艺术中过去那种一心一意要画生括的热切劲儿就没有了,艺术和生活的血肉联系也就失去了。结果,虽然那些在欧洲学习过的画家技巧熟练,在笔法色彩上有了很多的讲究和提高,但其中却了无美国的生活气息。他们那些过于精致的艺术和美国现实的生活两不相干。即使因为这一点遭人责备,他们也不放在眼里,只会说批评者自己土气,不懂艺术。所以,19世纪后期,虽然艺术在美国照样热闹,但南北战争前那种艺术家和美国人及美国生活心心相印的融洽却没有了。 另一方面,美国艺术却又能因此多元地发展起来。那个时期美国艺术的面貌是多样化的,其中有不愿跟随欧洲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画家,如霍默、伊肯斯、赖德;有学欧洲但能在欧洲风格中放进美国内容的画家如英尼斯;有在欧洲如鱼得水,完全建立起自己地位的画家,如惠斯勒、玛丽·卡萨特和萨金特;有引进印象派手法的哈萨姆(Childe Hassam,1859—l935)、罗宾逊(Theodore Robinson,1825—1896)等人。这些人在风格上各有各的追求,因此倒也丰富了美国艺术的面貌,使得这段时期的艺术显得丰富多姿。 19世纪美国画家纷纷到欧洲去学风格,学趣味,而他们中间却出了一个在艺术的趣味上比欧洲艺术家还要高明的画家——惠斯勒(JamesA.McNeill Whistler)。惠斯勒的身世就像18世纪的韦斯特,是一个在欧洲走红,而且一直住在欧洲的美国画家。他甚至比韦斯特更胜一筹,因为他的艺术可以说领导了欧洲的新潮流——“为艺术而艺术”,即一张画画什么倒是次要的,而怎样画却是主要的了,这正是19世纪后期欧洲艺术发展的主要追求。这个趋势后来由印象派一路发展下来,最后导致了艺术成为纯粹的形式——抽象绘画的产生。在这个过程里,惠斯勒对于色彩和形式的高度敏感和出众才华,对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惠斯勒出生在美国,在青少年时期随父母在俄国住过六年,成年后在巴黎、威尼斯画画,老年在伦敦过世。他在伦敦住的时间最长,而且在那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英国人甚至愿意把他当成是自己的画家。但惠斯勒是一个国籍所不能限制的人,他随便住在欧洲的哪一个国家都可以画他唯美的画。他的艺术因此也是国际性的,追求的是美与和谐,与任何地域或民族的因素无涉。从1860年起,惠斯勒就开始画一些不以人物为重而以画面上的色彩关系为重的作品,比如他1864年创作的“白衣少女”,故意选取白色——少女身着一身纯白色服装——来向自己的色彩感挑战。

编辑推荐

《美国艺术史话》是外国艺术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研究美国艺术多年,对美国艺术的整个历史有比较深刻而客观地见解。《美国艺术史话》用朴实而精彩的艺术语言将美国艺术的来龙去脉揭示得非常清晰,不仅可以了解美国的艺术发展的规律与本质,还能洞察出美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愧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艺术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