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论述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黄建宏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一种独立论述》于2010年在台湾出版,这本合集企图以田野式的评论描绘出跨领域思路的历程,时间断片的叠合也正是从大学毕业、法国求学、回台后的语言转化,一直到当代艺术的后殖民论辩等等,这种“自省”过程就像是对自由的不断追寻,与独立思考的尝试。在这两年间,因为董冰峰与胡昉两位好友的支持和推荐,这本书才有在内地出版的可能,我想这对于这本自省式的文集来说,有着进入更大沟通世界的重要意义。而这意义的延展无疑地跟我一贯关注的课题有着密切关系,意即影像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变动。然而,这两年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这种激变主要表现在几个面向上:一是影像理论的跨领域思考随着文化批判的延烧而快速发展;二是欧美的解放性话语在影响世界超过半个世纪之后,因为全球化的分工不均、世界经济的衰退、阶级差异的极化与民主人的形成等而显得无能;三是由欧美国际体系转变而来的当代艺术体制化,因为欧美自身挹注艺术之资源的减缩,于是不再以细密的文化阅读进行协商和连结,而更快地以体制操作将其人力知识的产销网络伸入亚洲以及其他新兴区域,这种发展加速了个区域的内部剥削与文化殖民;四则是亚洲各区域都徘徊在跟上全球化的竞争脚步、理解并建构自身文化发展与定位、以及如何调整与世界的关系的未知状况、延迟着文化整理与历史形塑。因此,在思考为简体版写序时,心里暗自期许能够基于这些概略的经验历程──学习欧美论述、理论翻译、掌握欧美发展脉络、在地调查、典范批判──将阅读方向往“批判的危机”推进。“批判的危机”意味的就是一方面批判内容在许多日常实践中(包含艺术创作)出现空洞化的现象,批判逐渐流于形式化与意识形态化,无法呼应或介入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清晰的是这些批判并不面对顽强而现实的生产机制,特别是与国际流通有关的生产机制。换言之,欧洲批判理论在全球化之后的真正问题,就无法再不面对经济与文化殖民,如果不面对,也就自相矛盾地接受了他们所批判的体制与结构。这项推进无疑地非常接近德里达解构理型中心的事业,但他们“那一代”哲人的限制就在于对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而生成的体制化,以及对个体日常解放的解构能力过于乐观,甚至无法想象新的资本主义如何简化并吸纳他们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个更适合自身发展与生存的环境,这样的环境牵涉到的是历史、文化与生活:如何厘清彼此关系和整体的再现、如何从环境资源与特性发展语言和形式、如何能够有一套理性分配资源的生产机制。在期待任何翻天覆地的革命想象之外,首先是阅读,但不只是阅读欧美(国际),更要平行地阅读自身。当我们意识到福柯企图思考凝聚历史主题的“知识素”(知识型)如何生成时,我们是否同时意识到自己置身于“知识素”如何进口跟转译,而真正切身的历史又如何在这种进口与转译中跟“知识素”之流与“知识素”之力切断关系、或勉强扭曲一下牵上关系。各种形式的阅读将会是我们重新整配历史与文化之力的基础与条件,我们或许会因为某种必要性,而必须回到并延伸马克斯的写实主义论述中,继续着德勒兹与福柯在欧洲无法完成的写作计划,对我来说,这个写作位置必须从被殖民者出发才有新的“少数语言”的可能。《一种独立论述》或许是这样一种想象的进程:从看完《浮世恋曲》与《重庆森林》后的一种模糊感受、经过“爱台湾”这般从激情到谎言的民粹式操作、发现德勒兹的理论无法面对亚洲的伦理问题、到阅读朗西埃后重燃起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因为感性分享的运作已经完全地倚赖全球的政治经济结构──,再到今天对于欧美政治艺术与知识分子的质疑。阅读与书写──被阅读操控的书写与以书写开启新的阅读方向──既是彼此支持的生产过程,也是彼此辩证的解构过程,这种难以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继续推敲下去的原因,在于他论述中的文化斗争被假定在单个坐标系中,而无法处理不同坐标系间依然可以完成的宰制和占夺。阅读与书写除了跟欧美一样在社会中进行知识生产与传递之外,不同的是他们拙于思考学术与跨国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而我们又以无邪的身体安于让这种宰制关系内化到不受检讨的现代性生产中。如柄谷行人所揭示,独立意味着关系的肯认,意即“连结”保证着“独立”。因此,《一种独立论述》也是一种邀请,邀请各位能够在《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之外,重新思考一种不以剥削机制、权力倾轧作为基础的独立。这拙作的冗长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无法表明的身体感,一具躺在沙发上呓语的被殖民身体,因此书写所读、所见与所思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调查,一种置入历史流变的精神分析。相对于这样的邀请与邀请所指向的视域,这项自我田调也就显得渺小而有限,也因此,需要各位先进以及年轻后辈的指正与建议,才能让这些片段的想法能够凝聚在更为清晰的问题上。黄建宏,2012年11月于台北穆勒咖啡馆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汇集了超过十年的台湾当代艺术评论所成的文集,也是大陆首次引进全面深入评论台湾当代艺术的著作。
本书汇集了作者超过十年的台湾当代艺术评论。“独立论述”既意味着试探某一异质性领域时,不可避免的“孤独”状态,也意味着“论述”表现的自身即是一种“独立”的追求。在台湾当代艺术的丰富与艺术家的独特个体面前,作者洞察了“欧美批判理论”无法介入现实的无能,同时也省思了对自身“跨领域”思路的历程,这种自省过程就是对自由的不断追寻与独立思考的尝试。
编辑推荐:《一种独立论述》既是对台湾当代艺术流变与现状的审视,也是作者以深厚的当代哲学素养来思考台湾本土艺术和美学运动的独立思想汇集,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重要的艺术史价值。

作者简介

黄建宏,1968年生,台湾高雄人,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所美学组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副教授,从事影像的相关研究,同时书写关于电影、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与文化的评论,并持续翻译法国当代理论著作,如德勒兹(Gilles Deleuze)、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与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的著作。

书籍目录

当代思考 新感性:“可爱”与“放空”作为一种气象生理学 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会性 行为(动)如何可能? 动态类比与微分数字 当代艺术中的位址奇观:灾难抑或火星 影像艺术的“在场”之术 艺术行动中的“后—地方”与认同 从外挂的策展到“外挂—地方性” 台湾场域 政治的影像 V2的“新媒体—行动剧” 呛展与共ManifExpo—en—commun “意淫”如何成为“数字”的政治性工具 科技时代的幸存之味 无实验的时代与经验的创造 寻找缺席者的十年 “负心汉”的白烂秀 艺术公民:从身份到文件 “抬头”考 走向作者 流浪者的陆块 断裂,以视线结构作为策略的影像 从陈界仁录像展看影像的问题化 错位的影像本体论:电影与影像—艺术的分歧 无人房间:数字影像中的无人称观看 存在的抽象之眼 酒神的电影景域 成人童书的观看问题 穿梭内外的身体工程 价值的重力学 “作者政治”、“巴洛克式”作者与“作者性人物” 流变为充气娃娃的新艺术主体 苏光光(苏育贤)的珍珠白 浮游于表面的调焦状态 面具与处女膜 猥亵技术下的一种纯真 日常的纪录与虚构 没有眼神的庆典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黄博志的《我的好朋友》几乎可以说单枪直入地介入到该界面的“意识”,挑起了一种影像组合技术与欲望投射之间“无可名状”的连结,丝袜在针孔的影像质感里成为一个启动雄性身体感的张力平面,在投射里转化为欲望的非线性平面(地表)。王仲堃在《开箱作业》中的物件,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意味,艺术家一如往常持续着一种对于动力机械的“执迷”,即“过复杂乐器”与“非音乐声响”的方向,但这回操作了一种物件的感性:开箱,在打开隙缝后随即开展一种过于复杂的声响骚动,声响与动力机械在这作品中成为遐想内容的组成材料,而箱子则是启动遐想与猥亵的过道,只是箱内的奇观不似隐藏在丝袜车缝线后的不可见,而以可见进行一种移转:从猥亵到陌生。苏育贤的《眼睛是滴水的月亮》捕捉到的是不可见的隙缝,少女的脸与流泪动作在今天的影像消费中(不只是色情图片,还包含所有的通俗剧、广告)都是一种供予猥亵的缝隙,但苏育贤采取了跟王仲堑相似的态度,将流泪变成一种奇观,并因而导引到一种社会性与媒体性的批判,自身的猥亵一转而成为对集体性猥亵的批判。 这种不可见的缝隙,同样出现在林厚成与陈万仁的作品里,前者在凝视与失焦的共时平面上,找到一种与“机具缺陷”重叠一起的“窥视化”影像,也就是说在欠焦与凝视之间的无形缝隙里勾引出一种“意淫”的观看,正是这意淫的欲望重叠上实景与模型之间的不可区辨,但这不可区辨在林厚成的作品里无疑地表达着一种模糊掉“本体论”的意味;而陈万仁的《比尔先生的假期》则通过合成“穿透”了原本微软强硬而威权的静态桌面,无厘头的动态仿佛虚构了一种对于比尔·盖茨的“窥探”,正是这种虚构的窥探完成了一种微型的政治,将对于界面的媒体性阅渎,导向一种社会性与政治经济的本体论批判;刘瀚之的《星星在说话》不再针对缝隙切入,而是通过感应装置构造出一种猥亵的整体图像,从敲打下体、灯亮到念诗,艺术家完成了四种关系“下体—光”、“光—阅读行为”到“诗—光”、“诗—下体”,一方面完成了这些异质性元素的连结与架构,另一方面却构成了一种意淫的组合,刘瀚之的表演完成了“文艺青年式”的一种小小亵渎的趣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与众多慈善组织及文化传播组织不一样,有着纯净的、具足的精神追求——《女友》国际版佛教影视界前所未有、精美绝伦的高端影视。七个精美而又简明扼要的开场故事,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赏心悦目视听震撼,也是将中国佛教各教派义理文化圆融统一的基础点之一:智悲双运、我无利他的担当情怀自然而然的渗透进观众的心田。——《佛艺时尚》

编辑推荐

《当代艺术书系•策展人卷04:一种独立论述》编辑推荐:该评论文集是一本艺术跨界的文集,交织着“欧洲”理论的省思、影像范畴的搜寻与台湾影像现象的批判式调查,在这些由评论所组成的星丛里,它所期待的是某种由混种经验所长出的语言之华。

名人推荐

“你们做的很好!佛教教理文化能用如此绚烂的效果表现出来,影响大众。”—— 慈诚罗珠大堪布(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西方文明以术为主,佛学则以心为主,是“心文化”,它在现代社会应该会有根本性的贡献。”“看到你们为佛教文化发心不辍的青年同聚一堂:影视导演、明星歌手、作曲编曲,算上我,我们这是一条龙服务啊”——学诚法师(龙泉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从当下出发》属正确的佛教文化内容表现”——怡学大和尚(北京广化寺方丈,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自在腰身立沙洲,浮云闲映碧波心。采莲歌中根尘断,天涯无处不知音。——钟永胜(东北财大的教授,《从当下出发》主题词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种独立论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符合艺术家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