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李杭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著名作家李杭育先生在美国探亲并旅游期间,将其独特的体验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其个性化的写作和真实故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美国的直接认知和感想,记录了普通中国移民及美国年轻人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如何处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如何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同时截取美国城市及旅途生活中一个个有趣的场景,呈现了一个作家眼中奇特又通俗的美国故事。
作者与读者分享着:在美国精神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美国的普通人过着怎样的简朴生活,信守着怎样的人生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艰辛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书中真实而客观的见闻,尤其是田桑作为美籍华人的奋斗经历,印证着人人有机会而又必须通过个人极其艰苦的奋斗实现理想的美国精神。
作者简介
李杭育,1957年7月生于杭州,l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80年代初期“寻根派”中体现吴越文化精神的代表作家,曾当选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创办过《鸭嘴兽》刊物,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著有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红嘴相思鸟》、长篇小说《流浪的土地》和《唱片经典》等,其中《沙灶遗风》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9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事电视纪录片写作。自2008年起,开始从事油画创作,已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书籍目录
题记 7月8日 7月9日 7月10日 7月11日 7月1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7月16日 7月17日 7月18日 7月19日 7月20日 7月21日 7月22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7月26日 7月27日 7月28目 7月29日 7月30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8月5日 8月6日 8月7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晚上我们回到Greenbelt,微妮还把四张票卡里剩余的钱都清退出来。 华盛顿的地铁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简约、最单纯的地铁,任何站台都没有一家商铺,连广告都寥寥无几,而且你几乎看不见工作人员。车厢里也是如此,没有一则广告。整个地铁系统仅仅只是交通工具及其设施,与其他商业无关。地铁站里没有任何装修,高大的拱顶和站台上的立柱都是赤裸的水泥,甚至都不肯花功夫抛光,所有的通风或空调管道都裸露着。但车厢里却铺着地毯,座位都是真皮的,相当舒适。美国人讲实惠,总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这又是一例。 所谓Archivs,是指美国国家档案馆,就在地铁站的正对面。和它隔了一条街的斜对面,是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术馆。这个艺术馆我的同事薛亚军去看过,所以我早就知道,今天总算见识了。建筑高贵、大气,馆藏丰富、精彩。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就在这里。米罗的几十幅杰作正在这里巡展。然而这里却是完全免费的,任何人,再穷的人,都可以昂首挺胸走进这座既华贵又端庄的艺术宝殿。和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一样,我主要看了绘画部分,并且主要是自法国印象派以来的作品,不然再花一天也看不完。 顺便说说,华盛顿的所有国家博物馆、植物园、水族馆之类的场所,全部都是免费的。不仅对美国人免费,对来自任何国家的所有的游客一概免费。这也是华盛顿让人觉得它很大方的一面。它的街道宽阔,行人稀少,建筑物体量巨大,中规中矩。往好听的说,这里的一切显得雍容大度,端端正正,坦坦荡荡;说句不好听的,华盛顿给人的感觉太正襟危坐,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或者换个说法,和商业化十足且时尚感强烈的纽约相比,华盛顿朴实、大方,不那么俗气,而比起温敦、文静的费城来,华盛顿则少了点生活气息,缺乏亲切感,显得冷冰冰的。 我想,这也对,在政府官员成堆的地方,少一点商业气息,少一点灯红酒绿,有利于官场的健康。美国不是靠政府官员吃了、拿了、玩了然后再招商引资谈项目来搞经济的,华盛顿清高一点没啥不好。 不过,我倒也在华盛顿的大街上看到了非常温馨的“二拖一”的一幕:一位年轻的父亲和他的年幼的儿子骑在同一辆双人自行车上,后面还拖着一辆童车,里面坐着一个女婴。 华盛顿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感觉比纽约、芝加哥、费城,甚或比美国所有城市都多。
编辑推荐
《美国这头公牛:李杭育旅美日记》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