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崇善 页数:250
前言
1 中国知识分子的议会情结出现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那段时期,有一批社会精英认为,只有民主宪政这个药方,才能让国家民众看到光明,如果中国能出现西方式的议会,那将是政治生活的极大进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改造社会制度的事业之中。 宋教仁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在清朝末年。 2 清朝末年,中国一团糟。 一帮高高在上的满人把持着朝廷,祖宗打下的基业快被他们败光了。 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许多人衣不蔽体,甚至连饭都没得吃,卖儿卖女只能救一时之急,新的饥饿和屈辱很快又会逼到面前。 和历史上很多时候一样,无路可走的人们只好砍翻前来逼债的税吏,然后冲进官仓把粮食抢光,接着把衙门砸个稀巴烂。既然已经造反了,再杀掉几个当官的又算什么呢?——闹得最厉害的一群农民,成立了新朝廷,名叫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坚持了十几年,控制了半壁江山,最后被镇压下去,但足以让大清国伤筋动骨。 天灾和人祸接连不断。 连树皮都没得啃的情况下,人就开始吃人,千年礼仪之邦几乎每个省份都留下了“饥民相食”的记录。 与此同时,洋人的军舰在中国沿海和内河港口高傲地游弋着。当局吓破了胆,乖乖地奉送出大量的白银和土地。 洋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大清帝国的麻烦有增无减。 当然,总有一些聪明人想改变现状。他们很会读书,文章写得也很漂亮。通过科场上的竞争把“红顶子”搞到手,并不是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他们简直就是为了历史这个大舞台而生,无论什么样的挫折,都拦不住他们万众瞩目的演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个名单可以开出很长。他们不仅做了官,而且官做得相当大。 在这批精英的努力下,大清帝国改造了军队和工商业,崭新的社会气象似乎要超越康熙、乾隆皇帝的时代。 一批新式的战舰雄赳赳满载清兵,在黄海上巡逻,让东边的一个岛国感到很大压力。 有压力未必是坏事。东边的邻居相当争气,没过几年就拥有更先进的战舰。他们的海军纪律严明,不像大清水师的官兵居然会在战舰的炮膛上晾裤手。两方交火之后,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海军部队全军覆没。 中国不得不赔出更多的银子和土地。 中国人恨不得把李鸿章千刀万剐。 李鸿章一肚子委屈,他是替中国最有权力的慈禧太后背骂名。 虽然在镇压农民的时候很有谋略,毫不手软,但李鸿章拿太后没办法——满朝文武都一样,在这个越来越衰老的女人面前,他们只能下跪。 清廷仿佛一艘在风雨中颠簸的大龙舟,能干的官员们忍受着各种干扰和羞辱,使出全身的本事,却只能在破船上搞搞装修,补补漏洞,让其不可避免的沉没晚一些到来。 一个名叫康有为的广东文人看不下去了。 他带着自己的弟子从遥远的南方赶到北京,奇迹般地出现在皇帝的身边,开始以“维新变法”的名义发号施令。 在康有为看来,不“变法”,大清只有死路一条。 以“圣人”自居的康夫子有开阔的眼界,他仰慕和精通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并孜孜不倦地宣传自己的理念,吸引了不少朝野的拥趸。 让维新派满怀信心并且感恩戴德的是,他们遇到了“明君”——这是让许多人激动得流泪的幸事! 名义上已经执掌大权的光绪皇帝,也格外赏识身边慷慨激昂的新面孔。 既然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悠然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就索性痛痛快快地打一把“维新”的牌局。 可惜历史开了个恶毒的玩笑。 由于押注的失误,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政治豪赌中,维新派几乎输个精光。 那位名叫载湉的青年皇帝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老太后眼睛一瞪,就把这个傀儡软禁了起来。 搞了103天的“维新变法”迅速流产,康有为和他最优秀的学生梁启超匆匆流亡海外;一大批追随他们搞改革的官员掉了脑袋。 在京城菜市口被斩首的维新派“乱党”里,有一位名叫谭嗣同的湖南人,他本来有逃生的机会,却宁肯选择死亡——他希望自己的死,能够为后来人提供一些启示。 1895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押往刑场。他的小老乡宋教仁当时才13岁,正因家境贫寒而失学。 10年后,宋教仁和孙中山等人组建了同盟会,成为比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更让朝廷忌恨的“革命党”。 谭嗣同的死,让革命党人,尤其是他的小老乡意识到,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在中国行不通。 只要皇帝存在,大家就得留着辫子,下跪叩头。 没有自由和尊严的国民,形同奴隶。 指望清廷大老爷们自动放弃权力,简直是与虎谋皮。 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呢?——革命党人决心赶走皇帝,实现“民主共和”。 历史把扭转乾坤的接力棒交到了革命党人手中。 这群当时的反政府分子不仅成立了反政府团体,还组织了反政府武装。 他们不停地筹款,购置军火,不停地招兵买马。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牺牲了不少革命同志。 幸存者一次又一次逃到海外避难。 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大逆不道、异想天开的家伙,在执行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颠覆了已经千疮百孔的大龙舟。 1912年,革命党人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他们成功地改换了国号。 从此,“中华民国”取代了“大清”。 3 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但中国依旧乱糟糟。 天灾和人祸依旧折磨着老百姓。 从清政府脱胎而出的枭雄成为北京城的统治者,他们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集团。如果真刀真枪地对着干,革命党人根本不是其对手。 民国的大戏刚刚拉开序幕,各路人物粉墨登场,他们都打着爱国救国的旗号,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会以维护民众的权利、利益和尊严为己任。 许多人一开始都以为,逼迫宣统皇帝退位的袁世凯,为中国带来了和平,也会为中国缔造共和。他的功绩和价值,就像华盛顿之于美国。 革命党阵营的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已经奋斗多年,都有点儿身心俱疲。看到从旧朝廷出身的军人集团把持了中央政权,他们既不安不满,却又不想伤和气,更不愿动刀枪。 既然袁世凯这么能干,又表示会诚心诚意搞宪政,为什么还要和他争呢?再说又争不过他。还是让他先干着,走着看吧。 袁世凯偷偷地乐了,他以为革命党已基本上被自己摆平,却渐渐发现革命党里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对手: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位清教徒式的革命家,既不贪财,也不贪色,除了有点孤傲自负之外,几乎找不到可以攻击和利用的弱点。 农林部长的位子他都放弃了,给他支票他也不稀罕,这个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袁世凯和他的亲信都皱着眉头,盯着宋教仁的一举一动。 革命党人才济济,宋教仁是其中有名的“宪政专家”,他把“民主共和”视为拯救中国,使之恢复健康与活力的唯一良药。 事实上,凭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宋教仁已经是革命党的核心领导人物,几乎所有的革命同志也都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宋教仁精通欧美各国民主制度,在民国肇造的短短几个月里,他起草了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宪政法律文本。这种学识与才华,在当时的中国无人能及。宋教仁还是优秀的演讲家与组织活动家。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生在美国,宋教仁应该是一位杰斐逊式的人物。 更让袁世凯忌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成为中国第一大党。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赢得了过半的国会席位。 如果能够继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接下来,宋教仁就会当选为总理,然后组阁——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袁世凯和他手下的兄弟们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在宋教仁的宪政构架里,总统只是虚职,袁世凯等于被架空了。 大家都知道,政治流氓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到了关键时候,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来。宋教仁的对手并无宪政理想,他们只想高高在上,“民主”、“共和”这么陌生的名词,他们听着并不顺耳。 宋教仁在南方各地公众集会上演讲,宣传宪政理念的时候,政敌们暗中布置着秘密的计划。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宋教仁走进了上海火车站,准备踏上前往北京主持宪政大局的列车。刺客的目光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迅速搜索和定位,他举起了手中的家伙——几声枪响后,宋教仁瘦弱的身躯倒了下去。几天后,在革命同志的哀泣声中,这位“议会迷”痛苦地告别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年仅31岁。 宋教仁的非正常死亡,给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带来的损失和遗憾,是不可估量的。 这本书,讲的就是宋教仁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内容概要
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以实际行动力求促进中国政党政治的实现,然而,所志未遂,于1913年3月22日在上海被刺杀。年仅32岁。孙中山叹之:“宋氏乃为中国宪法而牺牲之第一人!”
宋教仁的被刺促成了革命党人的党醒,二次革命随之爆发,袁世凯帝制阴谋破灭。宋被刺一案乃中国近代一大转折,标志着17世纪以来在欧美国家大为流行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也象征著近代中国与世界民主潮流接轨的努力归干失败,_从此中国陷入长时期的军事、政治混乱中。
本书作者汇集各类史料,运用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文献及近年来海内外新发现的资料,旁征博引,对宋教仁的一生经历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真实再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桃花源里革命家
1 少小怀壮志,爱国不忠君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同学叫他‘‘宋公明”
3 青年要爱国,大清要维稳
4 知识分子筹建“反动组织”,热血青年活动新军士兵
5 华兴会起义失败,众英雄四散逃亡
第二章 日本六年流亡志
1 留日志士,理念不一
2 《二十世纪之支那》,一份杂志一片心
3 革命维新刺激朝廷,袁大巡抚老成谋国
4 命俦啸侣孙中山振臂,风云际会同盟会成立
5 留学生起“学运”风潮,宋教仁显领导才华
6 伤感忧愤,修身学习
7 四壁虫声急,孤灯夜雨寒
8 清政府改革官制,众饥民发动起义
9 黄兴孙文吵翻脸,教仁离日开新篇
10 联络辽东“马贼”,起义泄密流产
11 中日夺岛,教仁献书
12 同盟会分崩离析,革命党山头林立
13 宋教仁拨乱反正,同盟会中部崛起
第三章 肇造共和建巨功
1 襄助于右任,大笔写政论
2 黄花岗烈士成仁,同盟会精英痛失
3 湖北革命党准备起义,中部同盟会筹划全局
4 四川保路点引信,武昌起义起枪声
5 黎元洪拣到大便宜,同盟会全力保武汉
6 制度专家亲笔起草,湖北颁布《鄂州约、法》
7 袁世凯东山再起,革命党浴血奋战
8 沪宁轻松独立,义军频繁内斗
9 革命党人争权,中央政府难产
10 孙中山回国任总统,宋教仁力主内阁制
第四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1 《临时约法》制定易,临时政府吃饭难
2 吴禄贞命断联军梦,袁世凯要做“华盛顿”
3 大清国寿终正寝,袁世凯偷改诏书
4 袁世凯不愿挪窝,新政府定都北京
5 留守困顿,内阁短命
6 军警干政,议员无骨
7 黎元洪借刀杀人,赵秉钧出任总理
8 缔造国民党,全力搞选举
9 袁世凯踢开两院搞独裁,宋教仁奔波各省做演讲
10 上海车站响起枪声,一代英才遗憾身亡
附录 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他们不停地筹款,购置军火,不停地招兵买马。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牺牲了不少革命同志。幸存者一次又一次逃到海外避难。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大逆不道、异想天开的家伙,在执行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颠覆了已经千疮百孔的大龙舟。1912年,革命党人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他们成功地改换了国号。从此,“中华民国”取代了“大清”。3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但中国依旧乱糟糟。天灾和人祸依旧折磨着老百姓。从清政府脱胎而出的枭雄成为北京城的统治者,他们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集团。如果真刀真枪地对着干,革命党人根本不是其对手。民国的大戏刚刚拉开序幕,各路人物粉墨登场,他们都打着爱国救国的旗号,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会以维护民众的权利、利益和尊严为己任。许多人一开始都以为,逼迫宣统皇帝退位的袁世凯,为中国带来了和平,也会为中国缔造共和。他的功绩和价值,就像华盛顿之于美国。革命党阵营的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已经奋斗多年,都有点儿身心俱疲。看到从旧朝廷出身的军人集团把持了中央政权,他们既不安不满,却又不想伤和气,更不愿动刀枪。既然袁世凯这么能干,又表示会诚心诚意搞宪政,为什么还要和他争呢?再说又争不过他。还是让他先干着,走着看吧。袁世凯偷偷地乐了,他以为革命党已基本上被自己摆平,却渐渐发现革命党里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对手:宋教仁。宋教仁是一位清教徒式的革命家,既不贪财,也不贪色,除了有点孤傲自负之外,几乎找不到可以攻击和利用的弱点。农林部长的位子他都放弃了,给他支票他也不稀罕,这个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袁世凯和他的亲信都皱着眉头,盯着宋教仁的一举一动。革命党人才济济,宋教仁是其中有名的“宪政专家”,他把“民主共和”视为拯救中国,使之恢复健康与活力的唯一良药。事实上,凭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宋教仁已经是革命党的核心领导人物,几乎所有的革命同志也都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宋教仁精通欧美各国民主制度,在民国肇造的短短几个月里,他起草了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宪政法律文本。这种学识与才华,在当时的中国无人能及。宋教仁还是优秀的演讲家与组织活动家。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生在美国,宋教仁应该是一位杰斐逊式的人物。更让袁世凯忌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成为中国第一大党。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赢得了过半的国会席位。如果能够继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接下来,宋教仁就会当选为总理,然后组阁——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袁世凯和他手下的兄弟们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在宋教仁的宪政构架里,总统只是虚职,袁世凯等于被架空了。大家都知道,政治流氓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到了关键时候,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来。宋教仁的对手并无宪政理想,他们只想高高在上。“民主”、“共和”这么陌生的名词,他们听着并不顺耳。宋教仁在南方各地公众集会上演讲,宣传宪政理念的时候,政敌们暗中布置着秘密的计划。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 ——于右任(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蔡元培
编辑推荐
《民国“议会迷”:宋教仁》主要写了清末民初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宋教仁的一生,他参考了同盟会的革命行为,参考了辛亥革命,在民国初期改组了同盟会,成立了国民党,并为实行议会制、建立民主国家而付出很大努力,最终被刺杀,年仅31岁。《民国“议会迷”:宋教仁》全面而忠实地记录了他英雄的一生。国民党创始人,民国第一「议会迷」离奇遇刺,开启了中国此后一连串的政治、军事混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