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汪东林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前言
费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梁漱溟先生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是当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我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虽然没有全都读懂。但梁先生的确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我们称他为思想家是最恰当不过的。 梁漱溟先生在他自己1984年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的第27页这样说:“我曾多次自白,我始未尝有意乎讲求学问,而只不过是生来好用心思;假如说我今天亦有些学问的话,那都是近六七十年间从好用心思而误打误撞出来的。” 好一个“好用心思”,好一个“误打误撞”!这几句简单的心里话,正道出了一条做学问的正确道路。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做学问的目的不在其他,不单是为生活,不是为名利,只在对自己不明白的事,要找个究竟。宇宙无穷,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梁先生是一生中身体力行地用心思,这正是人之异于禽兽的特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人原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依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还只有人类有此自觉的能力。所以也可以说,宇宙万物是通过人而自觉到的,那正是宇宙进化过程本身的表现。进化无止境,自觉也无止境。思想家就是用心思来对那些尚属不自觉的存在,误打误撞,把人类的境界逐步升华,促使宇宙不断进化。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的学问。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我认为,在当今人类遇到这么多前人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的时刻,正需要有更多的这种人,而又实在不可多得。什么是文化,文化不就是思想的积累吗?文化有多厚,思考的问题就有多深。梁先生不仅是个论文化的学者,而且是个为今后中国文化进行探索的前锋。限于我本身的水平,我对这位思想家的认识只到这个程度,仅能提供与会的朋友们、同志们作参考。 (选自费孝通先生1987年10月31日在北京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内容概要
《反面教员梁漱溟》是《1949年后的梁漱溟》的增订本。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家的开创者,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1953年9月,梁漱溟在中央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期间,当众与毛泽东就农民问题发生激烈争辩。此后,毛泽东认为他可以继续当全国政协委员,还有充当活教材的作用,梁漱溟“反面教员”的称号不胫而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梁漱溟生平所作所为都堪与“反面教员”的声名相称:坚持独特的思想和学识,特立独行,讲真话,表里如一,不随大流。但发生在梁漱溟身上的种种与众不同的经历和遭遇,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不可简单言之。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许多认识需要更久远的时间和实践的验证。
《反面教员梁漱溟》作者汪东林曾长期在梁漱溟先生身边工作,他的讲述或许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线索。
作者简介
汪东林,男,汉族,曾用郑直淑、郑言、汪洋波等笔名。中国作协会员,祖籍安徽徽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至2004年4月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四十余年。历任全国政协机关干事、秘书、副局长、巡视员,并担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和高级读者,现兼任《百年潮》、《群言》杂志编委。是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李宗仁归来》(与他人合作)、《宋希濂今昔录》、《梁漱溟问答录》、《名人传记集萃》、《十年风暴中的爱国民主人士》等,约一百余万字。
书籍目录
费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代序)
一、“反面教员”梁漱溟
二、梁漱溟与毛泽东
三、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
四、在反右斗争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语
五、梁漱溟1958年向党交心
六、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
七、1964年:梁漱溟谈自己的思想问题
八、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随大流
九、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
十、梁漱溟与赵朴初
十一、梁漱溟与冯友兰
十二、梁漱溟的晚年生活
附录一: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
附录二: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后记
增订本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梁漱溟在年轻时也曾热衷于西方的宪政制度,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议会制,他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以法治国的做法,一直是赞同的。但后来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研究,尤其是几十年来中国的现状,使他对欧美式的政治,特别是两党制(一上一下)发生了疑问,认为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梁漱溟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但在当时的重庆却无人可说,说了也未必有人听。于是他想到了中共,想到了毛泽东,能不能到延安去向中共领袖们陈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即使没有什么结果吧,也可立此存照。况且离上次去延安,八年过去了。多么不寻常的八年,中国终于打败了日本,如同八年前毛泽东所说。现在再去延安看看,兴许会很有意思的。主意已定,提出要求,二赴延安很快成行。梁漱溟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安排下,先搭飞机到北平,然后再由北平赴延安。同机的有美国驻延安的代表,还有画家尹瘦石等。梁漱溟到延安第二次见到毛泽东,寒暄后即提出,他希望能有一个机会,请毛泽东找十位中共领导人(包括毛在内),听他陈述自己对当前中国的一点意见,如能满足,感激之至。毛泽东当即同意了。梁漱溟这次赴延安,虽然也是一个人,不代表任何人,但他现时的身份与上次不同。1938年初赴延安,他是社会贤达,无党无派,现时,他却是民盟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又是民盟总部的常务委员、秘书长。
后记
本书是《1949年后的梁漱溟》的增订本。在整理、写作此书过程中,翻选一篇篇散落在报章杂志和旧著中的稿件,不由得又一次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再一次缅怀起我曾经多年为他们服务过的梁漱溟、赵朴初、费孝通、程思远、孙起孟、雷洁琼等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我的心绪因此久久不能平静。这里,我仅就梁漱溟先生一人多说几句并非多余的话。 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以95岁高龄辞世。我有幸在他生命的最后26年因工作关系与他结缘,长达20年每周在学习会上相处两三次。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冻结”多年的梁漱溟先生的社会政治和学术生涯也得以“解冻”,我这个晚生的有心之人也以精心保存的百余本记录本为基础,敢为天下先,最早在报刊发表称道梁漱溟先生的文章。如果从1980年11月发表在《北京晚报》的《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梁漱溟先生访问记》算起,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我没有准确统计,几十年来散见于国内外报章杂志关于梁漱溟的文章,数以百篇计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仅以专著而论,就有新旧版《梁漱溟问答录》(旧版15万字,1988年出版;新版27万字,2004年出版)、《梁漱溟与毛泽东》(自1989年初版至本世纪初共4个版本),而最新的一本,即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1949年后的梁漱溟》,曾印刷两次。 坦率地说,旧版《梁漱溟问答录》1988年出版的时候,在国内不但没有第二本有关梁漱溟先生的书,就是由美国汉学家艾恺撰写的《中国的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在国内也没有翻译成中文出版。正因为《梁漱溟问答录》的出版,而引发包括《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在内的数十家大小报刊发表评论拙作的文章,开始把有关梁漱溟先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逐渐公之于众,广为人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向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多年时间内,仅就国内而言,撰写梁漱溟先生的专著,或评传,或传记,或儒学研究,或佛学探讨,已有几十种之多。这些著作我大体只是翻阅,有时还是经人推荐才知道的。总的说是件好事,从无人敢言,到众说纷纭,各种著述均有自己的特点,也免不了有充数其中的。但就我而言,所有著作凡引用1949年后梁漱溟先生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言论的,均注明出自汪某人的《梁漱溟问答录》或其他著作。仅此一点也可说明,梁漱溟先生自1953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许多言论均被“冻结”而不为人知,而笔者因工作之缘,又确是有心之人,才得以保存了梁漱溟先生历时二十多年唯一政治舞台即以人民政协大小会议上直言的闪亮发光且有史料价值的言论。现在回想,我这个当年的记录员,或尊称为学习小组的秘书,还真的在1979年之后,为梁漱溟先生立传做了许多有益于澄清若干重要史实的事情。 现在再回到这本《“反面教员”梁漱溟》上来。我要向读者着重推介的是,这次新增的数篇文章中,第五篇是17000字的《梁漱溟1958年向党交心》,所谓文如其人,梁漱溟先生一生坚守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风骨再一次得到印证。至于《梁漱溟与赵朴初》、《梁漱溟与冯友兰》等数千字的短篇,则勾画出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的友情、交往和纠葛,相信读者看着也会有趣味的。特别是作为本书《代序》的费孝通先生的仅有1400字的《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短文,可以说字字千钧,对梁漱溟先生的学术成就、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了高度评价。应当指出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这番话是当着梁漱溟先生的面,面对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千余位学者、教授、大学生和新闻界人士讲的,说者和听者都肃然起敬,笔者是现场目睹者之一。是的,梁漱溟和费孝通都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他们都是社会活动家,又是知名的学者。他们互相敬重,心心相通,是自然而然的。笔者有幸同他们二位多年相交相知,称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写到此,悲从心生。我真的深深地怀念他们,毕生忘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忘不掉他们的崇高品德,忘不掉他们的尊贵人格…… 汪东林 2011年7月31写于灯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