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郑曦原 编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1997年夏季,我向时报提出准备选择该报部分原始报道来编纂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期望寻找到《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对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美武“中国观”的影响线索,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变迁,捕捉到中国积弱而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这个提议获得时报的重视和响应,并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从1997年冬开始着手,首先形成了“纽约时报看中国”三部曲的编纂总纲,然后选择晚清社会为第一部,至1998年秋完成这一时间段的资料选辑工作,以此奠定了本书的原始文献基础。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准备着手第二部(民国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国卷)的编纂工作。“纽约时报看中国”第一部定名为《帝国的回忆:
内容概要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后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现在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工作。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入,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薯),编译有《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1年10种年度好书”之一)、《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
书籍目录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亡命天涯的传教士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电灯将照亮北京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一份清国讣告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新闻专稿: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附:光绪皇帝生平新闻专稿:清国独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关注附:慈禧皇太后生平新闻专稿:三岁幼童登上清国皇位,改元宣统新闻专稿:留美学子归国受重用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英国领事巴夏礼被囚记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清国接受和议,英法战俘曾受虐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清军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捻军突破清军合围,威胁华北贸易安全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清关系微妙清军主力进朝鲜,日军进入临战状态日军击沉“高升”号,1700名清军英勇殉国丰岛海战震惊世界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美海军专家评丰岛海战黄海大战,“定远”“镇远”姊妹两舰合力御群寇日军攻入清国本土,威海卫军港危在旦夕节日盛装的东京欢庆战争胜利日军前锋直指山海关,威逼北京城日军准备攻占威海卫,清国首都震动三名清国海军将领自杀殉国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清日战争德国海军借口教案占领胶东法国占领海南岛清帝下诏接受八国联军谈判条件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西藏叛乱平定,清廷诏示十三达赖罪恶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沙俄外交使团进入大清国境美使华若翰北京换约记清英联合舰队计划破产特写:驻清国的美国领事们蒲安臣出使美国拿破仑三世接见清国外交使团安南国王仍然进贡大清国清国政府首次要求外国旅行者出示护照缅甸国王遣使向大清国进贡格兰特将军访问广州、上海记美国驻清公使易人两江总督设官式晚宴招待美国公使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山东教案了结,德国外交成果丰厚大清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美亚商会新年宴会上发表演讲醇亲王将启程赴欧谢罪英国承认大清对西藏拥有主权清国欲收回澳门,葡国派军舰遏阻清国外交使团访问美国附:范巴澜的中国游记重现费城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孙逸仙博士被清国驻英使馆绑架述评:为新中国而呐喊的孙逸仙博士清国流亡政治家康有为宣示报国理念述评:缺乏民意支持导致维新运动失败1500名革命义士惨遭屠杀革命党在北京车站引爆自杀炸弹安徽巡抚遭革命党刺杀身亡社论:觉醒的中国述评:后慈禧时代的清国政局清国制宪机关要求组建现代内阁日本外务省称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优待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大清政府紧急调兵支援汉口前线清国驻美使馆称国内形势非常严峻述评:清国革命旨在推翻满清三百年统治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武昌革命发展迅猛,满清统治恐将结束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述评:契约华工的悲惨境遇新闻专稿:华人的生活习俗哈佛大学聘清国教授讲习汉语特写:唐人街随记哈佛大学清国教授客死波士顿快讯:怀俄明石泉城发生排华血案新闻追踪:驱除华工的一场恶战清美联合调查石泉城血案新闻特写:唐人街上的华人孩子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刚刚吃完早餐,门口的轿子就已经在等着我们,一上轿我们就一路小跑地出发了。我们在广州只有一天时间,必须充分利用它。你一旦来到广州的大街上,就几乎分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们的目的地在西郊,毋庸置疑,我们正向那个方向行进。看来人们确实需要一双经验丰富的眼睛来辨认自己的行进路线,哪怕区分两条东向的街道也是多么不易。这些街道其实不过是些很长很长的巷道,道两边有很多正在营业的店铺。这些店铺老板的名字和他经营的业务都油漆在一块长长的厚木板上,木板垂直地悬挂在店铺的门口,如果有一阵大风吹来,它们就会左右摇摆,彼此碰撞,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驻足的第一个地方是间卖家禽的店铺。最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只一只又肥又大的鸡鸭,它们整只整只地被压成板状,做成了干货,油脂肥厚,透出深黄的颜色。向导建议我仔细瞧瞧摆在店外面的食品。天哪!在一群鸡鸭中间,我竞看到了美丽的老鼠,它们体形硕大,肥肥胖胖,还有长长的爪子和卷曲的尾巴,也挂在那里等待出售。在这个店子内,我想我还发现了猫,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猫和兔子很容易搞混,我对自己的发现也没有把握。在这次有趣的征途中,我们还走进过一家卖狗肉的店铺。华盛顿有家名叫“明星火腿”的美食店是英国公使馆的人开的,人们因其乳牛肉和火腿排的诱人香味而经常光顾那里,与此类似,甘坊在广州开的狗肉店也把居住在这里的北方人吸引了过来,他们很喜欢吃这里的狗排。这种食品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看上去和闻起来都很招人喜欢。这种食品不是用小羊羔或兔子做的,而是用猫狗之类东西做的,但是,如果你不去想这点,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美美地享受它一大盘。再往前走一段,我们来到了猫狗市场。在这里,这些小动物就像在,纽约跳蚤市场上摆出来的鸭子和鹅一样卖。小猫看上去都很乖巧,它们“喵喵”叫着,令人怜悯。又肥又胖、圆滚滚的小狗特别引发人的同情,当它被摊贩抚摸着并高高举起来向人们展示时,这可怜的小东西就一边舔那只抚摸它的手,一边高兴地摇晃尾巴。整个市场内,“喵喵”和“汪汪”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真是一种既荒谬又可笑的景观,虽然毫不令人厌恶。接下来,我们进了一家大烟馆。在这里看到10-12个各种年龄的男人在喷云吐雾。他们的样子看上去都相当龌龊,尤其是他们那邪恶和令人厌恶的神情,真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止一次地想赶紧退回到大门口去。我向这兽穴一般的屋子的尽头走去,这里有个男人把他的头枕在小木枕上,身子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张光板床上。当我专注地凝视着他时,他的目光正茫然若失地盯着什么,然而很显然,并没有什么人在吸引他的注意,而是鸦片正把他带人幻想中那个遥远和缥缈的世界。旁边还有个男人,正用他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肺活量在吸食鸦片,一团团的烟雾从他的两只鼻孔中进进出出。他似乎渴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梦幻中去,哪怕有一小会儿时间也好。他们所有人都似乎在尽力于从他们所置身的客观存在中消失,忘却这人世上他们所无法忍受的烦恼和忧伤。我们还参观了另一处大烟馆,它的一楼和二楼都设有吸烟室。据说广州的富人们经常光顾这座大烟馆,但现在里面没什么人,大概是因为时间还太早吧。从它的内部摆设上似乎也看不出比前面那家高级多少,也许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多付些钱更符合他们的秉性吧?论及清国人的礼仪,那就更是特色鲜明了。在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中,比较有吸引力的大概要算茶馆。广州的茶馆很像纽约的小酒馆或酒吧,也有伦敦酒吧的格调。但杜松子酒或啤酒与茶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特别在它们的效果上。这里常常是30人围坐在一些小桌子旁,面前摆放着茶水、饼干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他们之间的谈话欢快但不喧嚣,所有人都显得恭谨有礼,宽宏大量。在这点上,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要可取得多。我多么希望欧洲大城市里的劳动者们也能经常光顾茶馆,而不是天天到酒吧里去闹事。茶叶商会是广州城内重要的交易中心。迷信和偶像崇拜在这里非常明显。手里抓着金元宝的财神爷及其他一些据认为对挣钱有帮助的神灵们,都有各自的神像和祭台,祈福的人可以对着他们焚香膜拜。这个商会的建筑布局倒有些奇特。我们经过了一连串的房间、庭院和走道,都是些阴暗和破败的地方。再往后走很深很深,我们来到一个清国风格的花园中,有小桥、假山、石洞和垂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清式瓷盘,上面总有一位盛怒的父亲正在追赶他那逃跑的女儿,因为她拒绝嫁给那位媒妁之约的丈夫,而坚决要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出逃。在商会附近,我们还参观了一处尼姑庵。有两三个面容丑恶的老尼带领着一群年轻的清国女孩在消磨时光。这些女孩衣衫褴褛,形容污秽,其容貌和体态都令人厌恶。奇怪的是,养这些人来做什么呢?她们接待病人并护理他们吗?从她们居住的地方看,这么狭小、这么肮脏,不可能是照顾病人的地方。那么,她们出外服务吗?有些显得太老了,而其他的又太年轻。她们那空洞的眼神充分表明了尼姑庵的懒散和无聊。离尼姑庵不远处是一座五百罗汉庙,庙内有一座面积巨大的长方形大殿。这座大殿只是在尺寸上有几分雄伟壮观,但从建筑美学的观点来看却称不上壮丽、辉煌。大殿两侧排列着五百尊圆脸的、丑陋的佛教徒的镀金神像,每尊神像都保持着一种思考的姿势,有些表现出刚陷入某种思绪,而有些则似乎刚从深深的人静中醒来,还有一些接近完全专注的神态。在有些神像的双脚部位塑有哺乳类动物,而另外一些神像的手上有爬虫类动物,还有些神像的头上有昆虫类和鸟类动物。所有这些动物都栩栩如生,象征着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动物也都膜拜他们的神灵。然而,寺庙的僧侣没有半点敬神的样子。在这宽敞的大殿内,人们都弯腰低头地祈祷着,和尚们却在不停地接受着礼拜者们馈赠的礼品并把它们不断带到内室。和尚摇晃着一炉炉的熏香,除此之外,他们还兜售诸如护身符、水烟斗之类的东西。整个大殿内夹杂着谈话声、笑声、催促声以及重重的脚步声。另外,和尚们还大声地欢迎着刚刚进来的礼拜者们,或以手抚额地目送着即将离去的信徒们。所有这一切都让这座大殿看起来更像个宽敞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不是一处表达人们虔诚信仰的圣地。庙内最后一个大殿是那些犯了戒律的和尚接受处罚的地方,我们走到这里才感到一丝轻松和安慰。接着,我们从庙里溜出来,来到了外面的大街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南方周末》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 ——《一联乍活周刊》本书也算是历史,谁在史料上作功夫谁就是准史家。 ——《中国时报》(台北)获读这本《帝国的回忆》竟好像白内障动了手术,觉得眼目一清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克艰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复旦大学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周振鹤我翻阅此书时极为感动。有很多事物我们要重新思考。 ——前香港特肯特别顾问、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叶国华读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再读《帝国的回忆》,实在有趣。 ——作家 池莉
编辑推荐
《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上册)》: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