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7-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英】莎士比亚 译者:朱生豪,朱尚刚 审订
前言
“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珍藏全集”丛书,其中27部是根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世界书局出版、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卷本)原文,四部历史剧(《约翰王》、《理查二世的悲剧》、《亨利四世前篇》、《亨利四世后篇》)是借鉴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十二),同时参考其手稿出版的。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以“保持原作之神韵”为首要宗旨。他的译作也的确实现了这个宗旨,以其流畅的译笔、华赡的文采,保持了原作的神韵,传达了莎剧的气派,被誉为翻译文学的杰作,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学界的高度评价。许渊冲曾评价说,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界可以传世的名译有三部: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傅雷的《巴尔扎克选集》和杨必的《名利场》。 于是,朱生豪译本成为市场上流通最广的莎剧图书,发行量达数千万册。但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市场上有几十种朱译莎剧的版本,虽然都写着“朱生豪译”,但所依据的大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的“校订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一批国内一流专家对朱生豪原译本进行校订和补译,1978年出版成“校订本”——经校订的朱译莎剧无疑是对原译本的改善,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校订者和原译者的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不同,因此经校订后的译文在语言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受到了影响,还有学者对某些修改之处也提出存疑,尤其是以“职业翻译家”的思维方式,去校订和补译“文学家翻译”的译本语言,不但改变了朱生豪原译之味道,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莎剧“原作之神韵”的保持。 当流行的朱译莎剧都是“被校订”的朱生豪译本时,时下读者鲜知人文校订版和“朱生豪原译本”的差别,错把冯京当马凉,几乎和本色的朱生豪译作失之交臂。因此,近年来不乏有识之士呼吁:还原朱生豪原译之味道,保持莎剧原作之神韵。 中国青年出版社根据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推荐的原译版本,对照朱生豪翻译手稿进行审订,还原成能体现朱生豪原译风格、再现朱译莎剧文学神韵的“原译本”系列,让读者能看到一个本色的朱生豪译本(包括他的错漏之处)。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世界书局首次出版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时,曾计划先行出版“单行本”系列,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女士还为此专门撰写了“单行本序”,后因直接出版了三卷本的“全集”,未出单行本而未采用。2012年,朱生豪诞辰100周年之际,经朱尚刚先生授权,以宋清如“单行本序”为开篇,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次”把朱生豪原译的31部莎剧都单独以“原译名”成书出版,制作成“单行本珍藏全集”。 谨以此向“译界楷模”朱生豪100周年诞辰献上我们的一份情意! 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经朱生豪后人审订的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民国原译本。
在特洛埃战争的第八个年头,交战双方斗志低靡,各怀鬼胎。在战局僵持不下之际,针对希腊方面提出的停战条件,特洛埃的主战派占了上风。特洛埃国王的小儿子特洛埃勒斯爱上了投靠希腊的祭司的女儿克瑞西达。在她的舅舅潘达勒斯的牵线撮合下,两个情人秘密幽会。此时恰巧特洛埃一个战将被俘,克瑞西达的父亲请求希腊用其女儿交换被俘的战将……
系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部悲喜剧,也是莎剧中最令人困惑的剧本之一。该剧最大的创新是寓喜剧的讽刺于悲剧的情节发展之中。它取材于《荷马史诗》,讨论了“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的战争,鞭笞了在黑暗的环境下容易堕落、“变质的”爱情。
历来学界对它的性质争议颇多,有的称它为“最辛酸的喜剧”,有的称它为“最机智”的喜剧,1623年的“对开本”把它归在悲剧类中。20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作曲家沃尔顿把它谱成歌剧,影响很大。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莎士比亚(Shakespeare,W.) 译者:朱生豪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作品全方位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场景,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诗人、翻译家。1936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为回应某国人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的译本而对中国文化落后的嘲笑,把译莎看做“民族英雄的事业”,在译稿两度毁于侵略者的战火,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译出了31部莎剧,为译莎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朱译莎剧文辞华赡,充分表现了莎剧的神韵,得到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好评。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莎剧解读》序(节选)(张可、王元化) 莎氏剧集单行本序(宋清如) 剧中人物1 第一幕5 第一场特洛埃;普赖姆王宫门前6 第二场同前;街道12 第三场希腊营地;阿加曼侬帐前27 第二幕42 第一场希腊营地的一部分43 第二场特洛埃;普赖姆宫中一室50 第三场希腊营地;亚契尔斯帐前59 第三幕71 第一场特洛埃;普赖姆宫中72 第二场同前;潘达勒斯的花园79 第三场希腊营地89 第四幕103 第一场特洛埃;街道104 第二场同前;潘达勒斯家的庭前108 第三场同前;潘达勒斯家门前114 第四场同前;潘达勒斯家中一室115 第五场希腊营地,前设围场123 第五幕137 第一场希腊营地;亚契尔斯帐前138 第二场同前;卡尔却斯帐前144 第三场特洛埃;普赖姆王宫门前155 第四场特洛埃及希腊营地之间161 第五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63 第六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67 第七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70 第八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72 第九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74 第十场战地的另一部分175 附录178 关于“原译本”的说明(朱尚刚)179 译者自序(朱生豪)182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克您为什么这样长叹?他呢?去了!好叔叔,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 潘我还是死了干净! 克天哪!是什么事? 潘你进去吧。你为什么要生下这世上来?我知道你会把他害死的。唉,可怜的王子!该死的恩替诺! 克好叔叔,我求求您,我跪在地上求求您,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啦? 潘你要去了,丫头,你要去了;人家拿恩替诺来换你来了。你必须到你父亲那儿去,不能再跟特洛埃勒斯在一起。他一定要伤心死的;他再也受不了的。 克啊你们天上的神明!我是不愿去的。 潘你非去不可。 克我不愿去,叔叔。我已经忘记我的父亲;我不知道什么骨肉之情,只有亲爱的特洛埃勒斯才是我的最亲近的亲人。神明啊!要是克蕾雪达有一天会离开特洛埃勒斯,那么让她的名字永远被人唾骂吧!时间,武力,死亡,尽你们把我的身体怎样摧残吧;可是我的爱情的基础是这样坚固,就像吸引万物的地心,永远不会动摇的。我要进去哭了。 潘好,你去哭吧。 克我要扯下我的光亮的头发,抓破我的被人赞美的脸庞,哭哑我的娇好的喉咙,用特洛埃勒斯的名字锤碎我的心。我不愿离开特洛埃一步。(同下) 潘达勒斯及克蕾雪达上。 潘别太伤心啦,别太伤心啦。 克你为什么叫我不要太伤心呢?我所感到的悲哀是这样的深刻,广满,透彻,而强烈,我怎么能够把它压抑下去呢?要是我可以节制我的感情,或是把它的味道冲得淡薄一些,那么也许我也可以节制我的悲哀;可是我的爱是不容许搀入任何水分的,我的失去了这样一个宝爱的人的悲哀,也是没有法子可以排遣的。 特洛埃勒斯上。 潘他,他,他来了。啊!好一对鸳鸯! 克(抱特)啊,特洛埃勒斯!特洛埃勒斯! 潘瞧这一双痴男怨女!我也要想抱着什么人哭一场哩。那歌儿上怎么说的? 啊,心啊,悲哀的心, 你这样叹息为何不破碎? 下面的答句是—— 因为言语或友情, 都不能给你的痛苦以安慰。 这几行诗句真是说得入情入理。可见什么东西都不应该随便丢弃,因为我们也许会有一天用得到这样几句诗儿的。喂,小羊儿们! 特克蕾雪达,我因为爱你爱得这样虔诚,远胜于从我的冷淡的嘴唇里吐出来的对于神明的颂祷,所以激怒了天神,把你夺了去了。 克天神也是会妒嫉的吗? 潘是,是,是,是,这是一桩非常明显的事实。 克我真的必须离开特洛埃吗? 特这是一件无可避免的恨事。 克怎么!也必须离开特洛埃勒斯吗? 特你必须离开特洛埃也必须离开特洛埃勒斯。
后记
历时两年,这套“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31部)终于全部付印了。在编辑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让我们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二。 朱生豪原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完成于70多年前的民国时期。有很多用法跟我们现代汉语习惯有差别,有的差别还挺大。 对于这些差别和问题,如何处理?为妥善解决原译本和现代汉语的用法习惯等的差别问题,我们特地请教了一些编辑前辈名家(如国家语委的厉兵老师)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专家学者(如屠岸先生、陈才宇老师)。专家们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只要不是笔误或排印错误,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现在,把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列出来,供读者参考。 1.当时白话文尚处于发展的早期,有许多字词用法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朱生豪译文中有很多词语跟现在经过规范化的用法不大一样。比如:“走头无路”、“甚么”、“身分”、“顽笑”、“跌交”、“叫化”等等,我们在编辑中都保持了原貌。 2.同样,由于当时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也属早期,译者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也较粗放,并不像现在对很多人名、地名,以致货币名等译法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通用,对原译本中和现在通用译法不同的表述,比如:“维纳丝”,今译为“维纳斯”;“特洛埃”,今译为“特洛伊”;“克郎”,今译为“克朗”等等;以及大量出现的剧中人物名,我们也都保持了原来的译法。 3.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名或者词语在剧本中也不统一。对于这类问题,按照现在的编辑习惯,可能不符合图书质量检验的要求。 比如,在《错误的喜剧》、《维洛那二士》等剧本中出现了“什么”和“甚么”的混用。厉兵老师认为, “五四”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文人的中文著作在用字和用词方面跟目前的规范很不一样。除了“甚么”与“什么”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的、地、得”的用法也跟今天不同(毛泽东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即如是),今天的“介绍”那时说“绍介”,等等。像这些名家的作品,如果采用的原版图书出自较权威的出版社,原则上以维持原貌为宜。如果有错别字,也照登,可加脚注注释,或者在“出版说明”中说明新版在字词处理上的基本原则。朱尚刚先生分析后认为,“什么”和“甚么”在现在虽然规范为统一用“什么”,但在朱生豪原来的译文中二者还是有语气轻重的差别,并非完全随意的。 再比如,在《驯悍记》中,同一个人名在英语原著和朱生豪的译文中前后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凯萨琳那和凯萨琳(Kathm·ine和.Katherina)、克里斯托弗·史赖和克里斯托弗洛·史赖(Christopher Sly和Christophero Sly),对于这个问题是否需要统一,我们请教了陈才宇老师。陈老师认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受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拼写方式很不稳定,出现不同的拼法是有可能的。若是重新进行翻译或是对现有译本进行校订的话,以统一起来为好。但作为原译本,为保持其原貌,我们予以保留,并加注释说明还是合适的。 4.还有一些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比如“尊价”,在《辞海》中“价”字条中有一项解释为“旧称供役使的人”。原译本用“尊价”有其妙处,既没有搞混身份,又显得十分讲究礼节,更能体现莎剧的韵味。类似的还有“要公”、“巨浸”、“行强”、“靴距”、“旨酒”等等,这些词语现代的读者或许觉得难以理解,但仔细探究后可知都还是不错的,有出处,甚至有典故,更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5.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即关于本全集中采用的剧名,我们全部采用朱生豪的原译名:《汉姆莱脱》,今译为《哈姆雷特》;《奥瑟罗》,今译为《奥赛罗》……这可能会让已经习惯了“哈姆雷特”等译名的读者很不习惯。但是,相信你读到《女王殉爱记》(今译为《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英雄叛国记》(今译为《科利奥兰纳斯》)、《量罪记》(今译为《一报还一报》)、《该撒遇弑记》(今译为《裘力斯·凯撒》)……等“原译名”时,会有一种得到补偿的感觉。 6.在编校中我们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未收人世界书局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3辑)的四部历史剧。这四部历史剧1954年出版时,宋清如女士把原来的翻译手稿提供给出版社,编辑者作过一些修改,这次为体现原译原貌,基本上是依据翻译手稿排印的。 7.原译本中采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吴方言元素,比如“我不听见”、“多少重要”、“哎呀,一唿可咽得长久!”“可是没有香过你家看门人女儿的脸吧?”使用的这些方言词语往往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一般也能为非该方言区的读者所理解。 我们在拜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屠岸先生时,屠岸先生特别强调,虽然朱生豪的译文难免有一些错漏之处,但他还是很好地把莎剧的神韵译了出来,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项工程很了不起,对这些错漏之处我们应该予以宽容。 最后,虽然经过近两年的策划与编辑,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核对原版本和手稿原文.,并参照上述专家学者和名家前辈的意见,处理编校问题,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人力和精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方家指正! 我们的初衷,就是出版一套能真正反映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风貌的版本,供大众阅读和学者研究所需。若是有所缺漏,或您有新的研究发现,敬请联系我们,以备补充、修订和完善此版本,提供更精要准确和更有版本价值的莎剧朱译“原译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 新青年读物工作室 2013年6月
编辑推荐
《特洛伊围城记》编辑推荐:原译本,此次出版未经“校订”的“朱生豪原译本”,依据的是朱尚刚先生推荐的莎剧朱译原版本,对照朱生豪翻译手稿进行审订,还原朱生豪原译之味道,充分凸显莎剧的神韵。单行本,经朱尚刚先生授权,首次收录宋清如女士60多年前做的“单行本序”。“第一次”把莎剧朱译每个剧本原汁原味地单独成书出版。珍藏全集,完整收录和再现朱生豪翻译的全部译稿,共38部,均以“原译名”出版,制作成单行本“珍藏版”全集。
名人推荐
朱的译文,不仅优美流畅,而且在韵味、音调、气势、节奏种种行文微妙处,莫不令人击节赞赏,是我读到莎剧中译的最好译文,迄今尚无出其右者。——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王元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