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孤帆 页数:179 字数:14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展最快的世纪。20世纪的通行话语是“变革”。 就中国而言,自进入20世纪,1911年“辛亥革命”为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谱系画上了句号,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前50年间,袁世凯“称帝”、溥仪重返紫禁城,北伐、长征、抗日战争……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受到举世关注。此后,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感受,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纪是中国进入现代时期的关键的、不容忽视的转型期,以20世纪前半期为例,1900年,“八国联军”践踏中华文明,举国在抗议中反思;1901年,原来拒绝改良的清廷宣布执行新政;1906年,预备立宪……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成立联合国……1911年到1949年,仅仅历时30多年,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纪,政治取向曾被视为文明演进的门槛,“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红,就是黑,一度成为舆论导向,影响了大众思维。 无可否认,在现代社会,伴随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是中国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时期的鲜明特点。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佐证。 20世纪的丰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为政治意图与具体事件脱节,人文地理著作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充分关注,然而文学、历史、政治、文化、语言、民族、宗教、地理学、边疆学、地缘政治……等学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读物的影响,它们是解读20世纪民主、科学思维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通用“教材”。 人文地理纪实无异于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进行的“国情调研”,进入20世纪的里程碑。没有这部分内容,20世纪前期——现代时期,会因缺失了细节,受到误解,直接导致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 就学科进展而言,现代文学研究是最早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位置的学科之一,《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现代文学家铺设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台阶:论证了他们的代表性,以及他们引领时代风气的意义。 与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历程相比,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间,终结封建王朝世系,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时期定位的标志。 “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动为关注对象。风光物态、环境变迁、文物古迹、地缘政治……作为文明进步的背景,构建了“人文地理”的学术负载与阅读空间。 关于这个新课题,第一步是搜集并选择作品,经过校订整理重新出版。民国年间,中国的出版业从传统的木刻、手抄,进入石印、铅印出版流程,出版物远比目前认为的(已知的)宽泛,《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的编辑出版,为现代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参照,树立了传之久远的丰碑。否则,经过时间的淘汰,难免流散失传,甚至面目全非。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与旅游文学、乡土志书、散文笔记、家谱实录等读物的区别在于: 人文地理纪实穿越了历史发展脉络,记录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得失成败。比如边疆,从东北到西北,没有在人文地理纪实之中读不到的盲区。21世纪,开发西部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发西部并非始于今天,进入了现代时期便成为学术精英肩负的使命: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前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使中西部与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共同面对美好前景。通过《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我们与开拓者一路同行,走进中西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担他们的艰难困苦。感受文明、传承文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因岁月流逝、天灾人祸,而零落泯灭。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是20世纪结束后,重返这一历史时期的高速路、立交桥。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31章,内容涉及河西走廊、西安、桂林以及重庆。详细记录了所经各地的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及物产、物价等情况。其中“川陕道中”与“渝成道中”等段落,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民生、民情的实录,在当时就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第2辑):西行杂记》作者李孤帆,据书中所记,他1937年7月到香港,工作于香港的银行。李孤帆虽从事金融工作,对于人文地理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书中常常征引历史典故及古典诗词,表现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从书中的叙述和议论看,作者的立场并非属于左翼,而是一个关心国事、爱国抗战,受限于民国政府视野的人。可注意的还有职业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较为关注本地的银行,打交道的也常是银行中人。在我们读惯了左翼或右翼文人的现代史叙述后,这一篇职业金融人士的西行记录,或者让人不无兴趣。
作者在重庆游览了南温泉、南山及重庆南岸。所思所感,既有家国之痛,也有内政腐败之苦。在南山赏花时,作者想到几年前在北京中山公园、三海与颐和园及回途在华山赏花的情景,“今则北平已非复我有,华山仍屹立如常,长安市中赏花者不知为何等人物了?可见游山玩水也须赖国力的保障,否则在强邻压境的时候,纵有名胜古迹,更有何欣赏的权利呢?”在游重庆南温泉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则来自国内特权集团,党政军校各集团占据了温泉,使得普通百姓无权享用,这也让作者感到“缺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黑夜飞航
第二章 重庆一瞥
第三章 重游南温泉
第四章 南山之游
第五章 再游重庆南岸
第六章 飞越秦岭
第七章 兰州初旅
第八章 五泉山之游
第九章 初试皮筏
第十章 节园吊古
第十一章 石家湾观桃林
第十二章 游小西湖和金山寺的感想
第十三章 甘青道中
第十四章 西宁观感
第十五章 谒佛教圣地塔尔寺
第十六章 乘架窝赴临夏夏河途中
第十七章 游回教和回教徒的发源地——临夏
第十八章 访夏河的教廷——拉卜楞
第十九章 兰肃道中
第二十章 河西巡礼
第二十一章 兴隆山之游
第二十二章 飞渡摩天岭
第二十三章 成都的风物和民俗
第二十四章 参观灌县都江堰
第二十五章 重游北碚
第二十六章 渝成道上
第二十七章 川陕道上
第二十八章 西京的史迹和生活
第二十九章 重游临潼
第三十章 从陪都到战都
第三十一章 归途纪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八时四十分抵四十里坡停车休息,我们与谢委员、郭厅长等,均在村中小茶店啜茗,见村民贫困,小儿女均不着裤。居民房舍器物无一非泥土所制,可谓与土为缘,水中含黄沙极多,非沉淀久之不能饮用。车停二十分钟,再向前进。十时三十分车过永登县境,十一时。五分停哈家嘴,谢委员所携大米饭,嘱村中小店下锅炒熟,令我们同食。饭少人多,遂就近购锅块充饥,我们各进炒饭一碗,锅块半枚。北方人见我们健饭,莫不啧啧称奇。半小时后,再向前驶。下午一时停红城镇,甘新公路由此镇起,已由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督修,路面加铺石子两旁密植杨柳,直可与湘桂公路媲美。过了红城镇,见人烟逐渐稠密,沿途村庄亦比较繁荣,果园菜圃,桃梨苹果等花盛开。因有庄浪河的灌溉,农村赖以发展,麦苗已插,农妇在田中操作,多膝行田亩间,皆因缠足所致,此风不除为害非浅。途中尚有粗干老柳,垂丝飘扬,询知系左宗棠平回时所植,惜已陆续被斫,致已凋零将尽,殊可痛惜。 二时二十分抵永登,入城宿夜,因旧路例须在此休息一夜至明晨始可再进。我们幸有西北公路局介绍信,本备回途搭公路车时,可在永登招待所歇夜,今则去时已过永登,我们未带被服,遂偕章君往访该所曾管理员,当荷招待,并留晚饭。我们以时间尚早,乃往城郊游览,见街市整洁颇似泰安城。东郊有青云山,山上有玉皇阁,我们登山啜茗于阁前,远眺永登城郊,历历在目。复入城参观青云小学,为马军长步青所办,有学生百五十人,汉回兼收,马自兼校长,校址即在文庙。见校中师生均身体顽健,宿舍用土炕被服均极简洁。五时在河北饭庄用晚餐。该庄绝似南口某天津馆,回忆二十五年春偕内子葆真游八达岭、青龙桥,看万里长城时,也曾在河北风味之小馆子吃饭,但此地则价贵菜劣,不如南口之价廉物美而已。饭后返招待所,与曾君略谈片时,七时即睡。我们自成人以后,从来未有在下午五时用膳及七时睡眠的事情,今日车中因白兰州至红城镇的一段公路崎岖难行,以致颠簸不堪,上炕后竟沉沉睡去,至次晨四时三十分始被侍役叫醒,匆匆用膳登车。可知患失眠症者,均系劳动不够所致,倘能日间劳作若干小时,则晚上睡觉就可免去失眠的痛苦了。 三十日上午六时,从永登出发,汽车经过庄浪河,即横跨河面而驶。谢委员所搭的一辆车已错走了路,我们的一辆也跟踪走入歧路,及他们改道时,我们的车辆已陷入泥淖中。虽经我们下车以减轻重量,但愈陷愈深,犹如陷在泥淖中的泥脚,非把它拔出,无从前进。
编辑推荐
《西行杂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