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陈敦德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写“新中国外交照片揭秘”专栏    我本是外交领域的门外汉,因决心触及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破冰之旅”的相关题材,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难得的机缘,获准进入新华社资料馆那栋灰色老楼阅读相关海外报刊,特别是西方及港澳台地区的主要报刊。我查阅了1968年至1972年五年间的资料,特别下工夫苦读了这五年新华社自己编印的《大内参》。《大内参》每天有上午版、下午版两期,当天发生的国际大事、要闻皆收录在内。我每期不漏地细读,对重要的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做了好些摘录。每天我带着干粮和水壶,从所住的北影大院到小西天搭乘地铁前往新华社,馆楼开门的时候我已等在旁边了,进去后直到下午关门时才离开。我断断续续在楼里读了半年资料,终于对1968年至1972年那个时期的国际风云变幻了然于心了,我这才开始采访当年“破冰之旅”的亲历者、见证人及研究者等。半年的充分准备使我常一开口提出的问题就让被访者感到惊讶,因此访问进行得也比较顺利,探讨的问题也能够深入、细致,这使我得益匪浅。研究资料与深入访谈的那段时间所做的积累奠定了我之后涉足外交题材的基础,后来,在拍电影(本职专业)的同时,我还致力于外交题材的原创纪实作品的写作。写作中,我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老一辈外交家们及外交部各届领导的大力支持,作品不断问世、再版。    时过境迁,现在新华社现代化资料馆和数字信息系统已令世界传媒界羡慕;但是,对我来说,当年的那座老灰楼,在我的人生中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因此我格外珍惜和回味。馆员笑盈盈地抱着沉沉的一沓沓老报纸出来,我翻阅它们时那栩栩轻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老外长李肇星常读我的书,曾评价我“以大半辈子的精力来表现新中国外交”。在他的过问下,2007年春,我得以结集出版一套九本的《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丛书是以纪实手法再现新中国外交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新华社的相关领导及《摄影世界》杂志主管编辑看了这套书,很有想法。要知道,新华社从抗战初年延安窑洞时期创建以来,就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时代的“半外交”,到新中国开国外交,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保存了丰富的照片,记录了数十年的历史进程。这些数量极为可观的照片,是新华社的一笔关于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在新华社摄影部主办的《摄影世界》杂志上开辟每月一期的“新中国外交照片揭秘”专栏的想法。专栏文字由我执笔,大部分照片从新华社的“照片宝藏”里挖掘、挑选,同时,我也使用了好些从外国通讯社、图书馆及相关政要赠予等渠道得来的照片。    新华社摄影部《摄影世界》杂志“新中国外交照片揭秘”专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读者喜爱,好评如潮。本书是该专栏的结集本,收录了自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的各期文章,根据图书出版的需要对文章布局做了一些调整,对文章内容做了进一步润色加工。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们继续支持这个专栏,也支持和喜爱这本书。    陈敦德    2011年12月

内容概要

  “解放上海十万大军睡马路的来龙去脉”“中美日内瓦会谈要回钱学森”“新中国大使首次在西方世界亮相”……《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通过解读外交老照片的形式,阐释一个个外交领域已解密、但知晓者仍较少的重大事件,通过图片串联解读的精妙文笔,把散佚在浩瀚史料中的情节变成了动人的故事。大量传奇故事情节加上首次披露的孤品图片,使《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陈敦德,作家,导演,电影出品人。原籍广东南海,抗战末年生于桂林。他作为新中国外交史专题作家享誉中外。其早年代表作《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至今在海内外经久不衰,该书与《起航在1979:邓小平与卡特》《胜利在1971:老布什结缘新中国》都是写美国总统与中国关系的纪实专著,先后获得尼克松、卡特、老布什三位美国总统的肯定与收藏。他将所著关于新中国外交史重大事件的专题图书,结集为《新中国外交年轮从书》(一套几本),深受读者欢迎。他还著有图文版“毛泽东握手三部曲”:《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台海较量——毛泽东与蒋介石》及《“总统”归来——毛泽东与李宗仁》,获得读者肯定。近年他为香港治史,所著《香港问题谈判始末》获港澳专家高度评价。作为电影人,由其担任制片人、编剧或导演的故事影片主要有《法庭内外》《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芙蓉镇》及《周恩来万隆之行》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我写“新中国外交照片揭秘”专栏
毛泽东乘坐美军吉普车——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从《四万万人民》、八路军电影团到《血战台儿庄》——电影大师伊文思半世纪的中国情
毛泽东为廖承志赴港独当一面而举手——香港有个八路军办事处(上)
利用香港特殊地位,组织华南抗日军事武装——香港有个八路军办事处(中)
延安派出特使密赴香港看望宋庆龄——香港有个八路军办事处(下)
白求恩来延安,怒砸窗子惊动毛泽东——廖承志在香港最早成立的机构是支援白求恩小组
解放上海十万大军睡马路的来龙去脉——鲜为人知的南京入城不对涉美“入宅”事件
解放军钢铁洪流穿越“国中之国”——毛泽东指示北平入城式要经过东交民巷
毛泽东对叶剑英面授机宜:部队不能越过禪木头——新中国成立中英关系掀开了第一页
开国大典“突然之间冒出”的新中国空军编队——林弥一郎为新中国空军所做的特殊贡献
“对越南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应立即答复同意——毛泽东在莫斯科决策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
毛主席接受国书时,将军们为什么藏身屏风之后——新中国外交“另起炉灶”派出将军大使
毛泽东让耿飚在巴基斯坦打开我国西部大门——中巴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新中国大使首次在西方世界亮相——在斯德哥尔摩自己驾车的将军大使耿飚
老天给胞波兄弟“泼水”——中缅解决边界争端的成功范例
中美日内瓦会谈要回钱学森是一个胜利——中美大使及首轮会谈内幕
周恩来大义凛然赴万隆:新中国需要朋友:——“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背后的故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 图2表现了非洲多国代表们的欢乐情景,该照片是非洲朋友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认出这次联大会议非洲使团中的两位灵魂人物,一个是萨利姆(图2a),另一个是布特弗利卡(图2b)。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出使联合国常任代表之前担任坦桑尼亚驻中国大使,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毛主席递交国书;1971年时他仅29岁,虽然很年轻,但凝聚力、思辨力极强,被西方记者称为该届联大之“亲北京集团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出任坦桑尼亚总理、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布特弗利卡全名为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担任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多年,多次访问中国,见过毛泽东、周恩来;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说服与协调能力很强;布特弗利卡曾担任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解放委员会主席、不结盟国家部长会议主席、第2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和阿拉伯国家联盟轮值主席等职,现任阿尔及利亚总统。他是主张接纳新中国驱逐国民党席位的23国联合提案的领军人物。由于这年7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将访问北京,蒋介石据此判断,将遭美国“抛弃”,于是,就为在第26届联大出现最糟糕的情况给其代表团作了决策:坚决退出,不与“毛共”在联合国坐在一条板凳上。老蒋在第26届联大召开前夕,委任周书楷任“外交部长”并率领一支庞大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周书楷与整个代表团一起在纽约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挽同局面。

编辑推荐

《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编辑推荐:毛主席接受国书时,将军们为什么藏身屏风之后——新中国外交“另起炉灶”派出将军大使。周恩来大义凛然赴万隆:新中国需要朋友——“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背后的故事。“红色中国人来了,使所有好莱坞明星都黯然失色”——乔冠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亮相”。“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尼克松与周恩来首次握手。“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不高兴了”——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邓小平访美与卡特从此成为好朋友。伊丽莎白二世送来先王“迟到了390年的信”——英国女王的首次访华之旅。“兰花外交”获重大突破,中国密使化解中日贸易困境——松利谦三苦心推动中翻互设贸易办事处与互换记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