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十论

出版时间:2013-5-1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廿一行  
Tag标签:无  

前言

留给新千年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    对先行者最好的怀念,乃是保卫他的珍贵遗产。20世纪末,新千年到来之前,王小波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这份珍贵的遗产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不同声音的诋毁、质疑、崇敬和赞誉。时至今日,王小波的文学已愈来愈被从文坛之外迎向主流,我们似乎已不必担心其被世俗的喧嚣淹没。然而,正是在今天,存在着一种危险: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正在被庸常的赞许简单挥霍。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文学总是被嵌入某种历史的、现实的背景中加以阐释和接受,抑或在语言风格的外在性层面上得到诋毁或者认同。王小波本人被更多地定义为代表一种自由姿态,一种风格趣味;王小波很少被作为具备优秀文学修为的艺术家看待。然而,倘若王小波的小说不被置入世界大语境和艺术诗学的高度加以重视,王小波就并没有真正意义地被中国文坛所发现。    王小波创作的意义不独是单纯地在于它勾画了反思了某个已然逝去的时代,或者促使人们警惕某种当下和未来;而且更在于他以独有的、丰富的方式向我们言说了,艺术家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困境里寻求、坚守和达到真正的艺术。从艺术诗学和文学国际化的高度看来,王小波的文学不是一个完结的、已发生的、需要盖棺论定的既成事实,它是正在发生的,仍将继续召唤着未来的泉源和延续。毋宁说王小波文学引我们深思的比它自身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愈加广阔和丰富。因此,它不唯是其自身,它更应被视为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学准备和孕育了丰富的可能性,也许它将影响和引发中国文学转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    二    当然,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尚且不得而知。我们也无意于在此预言任何新文学时代。我们仅只在王小波身上捕捉和确证到一种时代的召唤。这种召唤由来已久,只是最近才经由王小波的文学传入中国人之耳(尽管中国人的耳朵对这种召唤尚且缺少真正的倾听)。王小波的文学乃一种召唤的体现。也许,中国文学将迎着此一召唤走向一个非凡的时代,这一点唯有后人和时间才有资格评说。但我们有理由追随此一召唤,这意味着:我们将坚守某种文学的使命和价值。    长久以来,中国文学深深陷入如此贫乏的困境:文学曾长久地迷失在历史的逻各斯话语中,不能切近人之本身;而一旦这种一元化的话语体系被冲破,文学即渐渐陷入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淖。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先是有话语乏我思,有抒情乏理性;后是有拆解乏建构,有真实乏生命;中国的文学曾是话语的、传播的艺术,罕是艺术家的、存在者的艺术;又曾是复制生活、简单写实的艺术,罕是探寻存在、深度解蔽的艺术;是先锋实验的、形式主义的艺术,罕是生命诗意的、本真的艺术;是迷失自我、无家可归的艺术,罕是重建家园、精神还乡的艺术。当然,这些都是特殊时代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合理性,我们不必对此过分苛责。    对比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思的沉沦、生命诗意的缺乏,王小波的文学则代表了一种精神游牧和诗意还乡的艺术。在如此一个文学贫乏的时代,王小波的艺术实践非同寻常的宝贵,它引领我们冲破隔断思想和诗意的樊篱,启迪我们去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位先行者,王小波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也许预兆了某个时代的到来。王小波文学的胜利和真正被发现将为中国文学世界化扫清障碍,铺设道路。王小波引发我们进入更加丰富的思考。尽管王小波本身并没有真正开启任何时代,但他是一位值得被后人尊重和追溯的先驱。我们期待着,后人或许会将开启一个中国文学的非凡时代。    三    并不存在通向王小波小说的一条唯一真实的道路。王小波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确证历史;同时,艺术作品一经写出,它也不再应该单纯回复为作者的主观经验。事实上,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王小波的创作必为后人馈赠可行的通路。为了不错过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惯有的体察方式,我们将努力进入王小波的艺术世界,而不只是通过王小波的眼睛观察外部和历史。为此,我们将不再执着于研究王小波的作品是什么,它表现了什么;而是研究它如何达到诗美、解蔽和灵思。它不再单纯是文本研究之对象,而且是美和思本身。我们不是去解读它,而是发现、描述它抵达艺术真理的轨迹和奥秘。    目前,王小波的文本多以反乌托邦的深刻性和行文的趣味性两方面被学界和喜爱者所接受。然而,抛开这两个维度不谈,我们仍不能说王小波的小说只是游戏的、随意的、无原则性的创作,正如我们不能说王小波的小说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只是为了有趣而有趣一样。事实上,王小波的文学乃是艺术的、文化的、严肃的、深层的创作。王小波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异质性和边缘地位,恰恰是因为他的艺术不同凡响地达至了小说的国际化。王小波必须先被当作一位严肃的、真正的艺术家来对待,他的珍贵遗产才能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敞现。对王小波的研究必须上升到世界语境和艺术诗学的高度,其价值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今天,我们还将尽己之所能,试图以一种艺术发扬者的眼光而非单纯评论者的眼光看待王小波其人以及他的创作。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开诸多外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的考察方法,直接将王小波的创作置入艺术发展史的轨道之中。王小波是诗意之思的先行者。他的小说不是停留在过去,只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指向现在和未来;不只是消解,更指向了建构的道路。如果说真正严肃的理解应该立足当下,联结过去,把握未来,那么,我们将把王小波的文学视为一种珍贵的遗产来对待。我们随时准备感应和追随某种召唤,尽管未来尚不可知,但我们期望从前人的开拓中展望一条,甚或多条新的通路。

内容概要

向迷幻时空的叛逃叫作“精神游牧”,向神秘时空的求索叫作“诗意还乡”。将两者结合一体的尝试诞生了“新千年文学”。《王小波十论》探索了新千年文学在哲学和文艺领域的重要先驱与精神特征。然而,只一小群人的精神游牧与诗意还乡不足贵,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迷幻之火与神秘之光。

作者简介

廿一行(张怀一)

书籍目录

序 留给新千年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论 童话——贫困时代的诗意还乡 好小说都是好神话/1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4 时代的歌者/9 长安城存在的理由/13 最清白无邪的事情/17 卡尔维诺、维昂、王小波/22 原始童话诗/29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一/32 二论 写意——探照人类生命的真实 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35 没有指望的指望/40 记忆与遗忘/47 开放社会与诗意世界/5 1 艺术的遭遇/56 贫困时代的六种文学/62 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二/67 三论 迷狂——神圣游戏或乌托邦 为了幻梦的诉说/69 自我生成的乌托邦/75 不存在的风景/80 艺术之于神圣游戏/86 似水流年里的疯狂与深沉/9 1 通往自由之途/97 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三/l02 四论 朗笑——主权经验与节日性时间 大笑着去杀戮/105 王小波与拉伯雷/112 狂欢诗学及酒神谬误/l 20 失去世界的重获世界/l 26 主权经验与节日性时间/130 小说的本体论时空模式/1 36 王小波语风欣赏之四/l40 性欢——力与美的自由嬉戏 艺术家反对泛性论7143 写性的经典作家们/149 力与美的游戏/159 媚俗与反抗/167 革命时期的爱情和寓言/172 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五/l 77 …… 六论 七论 九论 十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人之存在即冒险。存在的天命将存在者抛掷入世界中,从而使存在者放纵于冒险。存在即“使冒险”,但人有时比现实地成为存在者本身(即生命或生活)的冒险更大胆冒险,因为他敢于冒险入于一切基础破碎的深渊,去体验那深渊所注明的标志——远逝诸神的踪迹,以及被遗忘的本真存在。这些人便是贫困时代的诗人和思者,他们入于深渊向后醒的人道说存在,命名神圣。因此他们是比常人冒险更甚者,他们是冒险者中最冒险者。由于诗人、思者的大胆冒险,道说和命名,世界黑夜时代又成了神圣之夜。正如荷尔德林的哀歌: 我全然不知,而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 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 ——《面包和酒》 海德格尔称特拉克尔“乃是那依然被遮蔽的傍晚之土地的诗人”;里尔克虽然“在对美妙事情的追踪中”,言说了“何时才有本质性的歌唱”,但海德格尔仍说“里尔克的诗在存在的历史之轨道中还没有达到荷尔德林的位置和起点”,唯有荷尔德林的诗歌才真正地达到了道说神圣之域。尽管他们都被称为贫困时代的诗人,尽管他们都入于时代的深渊而歌唱,但是他们所体验的深度和道说的程度并非相同。相比较而言,特拉克尔是世界黑夜之深渊中绝望哀伤的诉说者,他唱出了大地上异乡者被撕裂的灵魂;里尔克则是一位解蔽者、一位美妙事情的追踪者;只有荷尔德林才实现了诗与思的完满结合,实现了本质性的歌唱。 这就是说,贫困时代的诗人和思者并不一定能够最终道说存在、命名神圣。他们只要勇敢地入于深渊去言说和歌唱就已经是一位诗人和思者了。尽管他们未必能够抵达本质的诗与思,但他们只要不同程度地达到诗意、解蔽与冥思就已经是一位可敬的诗人和思者了。毕竟海德格尔意义上最高的诗与思乃是万分艰难的,因此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艺术家正向着诗意、解蔽、冥思而努力,他们就已在通往诗与思之道说与栖居的途中了。虽然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并不相同,但他们的言说体现了在诗与思的道路上探索并留下路标的艰苦历程。因此,任何深入时代深渊的努力都是不应该被否认的,它们都有着继往开来的价值。

编辑推荐

《王小波十论》探索了新千年文学在哲学和文艺领域的重要先驱与精神特征。然而,只一小群人的精神游牧与诗意还乡不足贵,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迷幻之火与神秘之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小波十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