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中国书店 作者:吕思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思勉先生在写作此书时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大中国史》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疆域变迁、制度沿革、学术源流、风俗更易等诸多问题。
吕思勉先生权威的观点,严谨的体例,精详的考证,更令《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另外,吕先生在书中不时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打破人们心中对历史的固有印象,他通过精详严谨的考证,对史事、历史因果关系做出了平实中肯的分析,书中也渗透着他用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历史的精神,经常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简介
吕思勉,治史严谨,为人重节,是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博学多识,注重史料的排比和社会状况的阐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着经典著作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有着独树一帜的史识和史德,他从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自成一家,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吕思勉先生著述宏富,主要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国民族的由来一从考古学中寻求答案 民族与国家形成 中国民族起源之考证 第二章中国史的年代——历史的“经纬线” 第三章古代的开化——走出蒙昧的中华民族 从“三皇”到“五帝” 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汉族西迁 第四章夏殷西周的事迹——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代 夏、殷两朝的政权更替 周朝的建立与兴衰 第五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春秋时期的文化扩张和列国纷争 秦国的统一之路 第六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第七章古代社会的综述——对“大同之世”的终极追求 第八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 第九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封建统治的内部弊端 在内忧外患中灭亡的秦朝 汉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斗争 第十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萌生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生计与教化并重的对内统治 不断膨胀的扩张雄心 第十一章前汉的衰亡——相权丧失引发的危机 第十二章新室的兴亡——从“治天下”到“天下安”的政治思想变革 第十三章后汉的盛衰——在休养生息中渐露“中衰之机” 后汉的初兴与外戚的得势 宦官的祸患与羌人之乱 第十四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从“群雄并起”到“三分归晋” 第十五章晋初的形势一无法清除的内外“乱源” 逐渐颓败的纲纪 兵权的丧失与“五胡”的觊觎 第十六章五胡之乱——战争背后的民族大融合 战乱的酝酿 南北朝的诞生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分裂的对峙朝代 南朝的统治 北朝的统治与南北朝的终结 第十八章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关系缓和,交流加深 第十九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开创对外情势的新纪元 第二十章唐朝的中衰——由“安史之乱”诱发的统治危机 第二十一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无法复振的盛唐之风 藩镇的跋扈与宦官的掌权 对抗外患与汉将的拥兵自重 第二十二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藩镇纷纷自立为国的时代 外族的汉化与契丹的失势 后周的灭亡与宋代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儒学的复兴与理学的诞生 第二十四章北宋的积弱——重文轻武与守内虚外的弊端 契丹的威胁与北宋的变法 宋、金的对峙 第二十五章南宋恢复的无成——连蒙抗金,苟安于江南一隅 金朝的衰落 蒙古帝国的渐兴与宋朝的灭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统治能力与统治疆域面积的失衡 第二十七章汉族的光复事业——高压统治激起的民族反抗 第二十八章明朝的盛衰——从“洪武之治”到“阉党专权” 第二十九章明清的兴亡——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政权争夺战 清人的开化 清人入关与明朝的灭亡 第三十章清代的盛衰——君主专制从巅峰渐入衰亡 第三十一章中西初期的交涉——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大开” 对西洋文化的排斥阶段 被迫接受与西方的交流 第三十二章汉族的光复运动——此起彼伏的民族主义斗争 方兴未艾的反清运动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十三章清朝的衰乱一治标不治本的“改良中兴” 内政上的隐忧 危若累卵的外交局面 第三十四章清朝的覆亡——封建统治的终结 风起云涌的变法浪潮 列强的瓜分与凌辱 第三十五章革命途中的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关键“在对外而不在对内” 中华民国的建立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公元779年,代宗崩,子德宗立,颇思振作。此时昭义已为天雄所并,卢龙亦因易帅恭顺朝廷,德宗遂因成德的不肯受代,发兵攻讨。成德和天雄、平卢连兵拒命。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亦叛与相应,德宗命淮西军讨平之(淮西军,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攻三镇未克,而淮西、卢龙复叛,再发泾原兵东讨(泾原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过京师,因赏赐菲薄作乱。德宗出奔奉天(唐山,今山西武功县)。乱军奉朱泚为主,大举进攻。幸得浑城力战,河中李怀光人援(河中军,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奉天才未被攻破。而李怀光因和宰相卢杞不合,又反。德宗再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县),听了陆贽的话,赦诸镇的罪,专讨朱泚,才得将京城收复。旋又打平了河中。然其余的事,就只好置诸不问了。德宗因屡遭叛变,不敢相信臣下。回京之后,使宦官带领神策军。这时候,神策军饷糈优厚,诸将多自愿隶属,兵数骤增至十五万,宦官就从此握权。805年,德宗崩,子顺宗立。顺宗在东宫时,即滦知宦官之弊。即位后,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想要除去宦官。然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即传位于子宪宗,王叔文等都遭斥逐,其系为宦官所逼,不言而喻了。宪宗任用裴度,削平了淮西,河北三镇亦惧而听命,实为中央挽回威信的一个良机。然宪宗死后,穆宗即位,宰相以为河北已无问题,对善后事宜,失于措置,河北三镇,遂至复叛,终唐之世,不能削平了。穆宗崩,敬宗立,为宦官刘克明所弑。宦官王守澄讨贼而立文宗。文宗初用宋申锡为宰相,与之谋诛宦官,不克。后又不次擢用李训、郑注,把王守澄毒死。郑注出镇凤翔(凤翔军,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想选精兵进京送王守澄葬,因此把宦官尽数杀掉。不知何故,李训在京城里,又诈称某处有甘露降,想派宦官往看,因而杀掉他们。事机不密,反为宦官所杀。郑注在凤翔,亦被监军杀掉。文宗自此受制于宦官,几同傀儡。相传这时候,有一个翰林学士,唤做崔慎由。曾缘夜被召人宫。有一班宦官,以仇士良为首,诈传皇太后的意旨,要他拟废掉文宗的诏书。崔慎由誓死不肯。宦官默然良久,乃开了后门,把崔慎由引到一个小殿里。文宗正在殿上,宦官就当面数说他。文宗低头不敢开口。宦官道:“不是为了学士,你就不能再坐这宝位了。”于是放崔慎由出宫,叮嘱他不许泄漏,泄漏了是要祸及宗族的。崔慎由虽然不敢泄漏,却把这件事情密记下来,临死时交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便是唐末的宰相崔胤。文宗死后,弟武宗靠着仇士良之力,杀太子而自立。武宗能任用李德裕,政治尚称清明。宣宗立,尤能勤于政事,人称之为小太宗。
编辑推荐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编辑推荐:跟随最严谨的史学大师,学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最具“思想力”的千年历史。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必藏珍品!关键词一:“中国史”。《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史,描绘了从远古时代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画卷,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关键词二:“大师”。作者吕思勉先生,被誉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先生治史严谨,为人重节,从不标榜任何一派,特立独行自成一家,有着独树一帜的史识和史德,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着经典著作的历史学家。关键词三:“思想性”。吕思勉先生一贯主张“治学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心得,不要妄从一般人和什么权威的说法”,《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因此蕴含着先生独立思考后的独特见解,在平实中肯的叙事中包含鞭辟入里的解析,对很多史实的“另类”思考,更会令读者耳目一新。贯穿全书的“历史是维新的佐证,不是守旧的护符”的治史思想,以及建立在旧学底蕴和新学高度上的独特历史观,将带领读者洞悉历代王朝的兴衰,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关键词四:“权威性”。在20世纪的史学界,吕先生毕生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坚持做学界隐者,并完成了大量考释、考论性文章,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此书,在诸多中国通史类著作中堪称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关键词五:“最美的中国史”。《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精选大量最能反应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图片,力求为读者打造一部“最美丽的中国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