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司汤达 页数:272 字数:300000 译者:罗新璋
Tag标签:无
前言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作者原名是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时僧侣和贵族是第一和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属第三等级)。十六岁时,他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二十九岁时,随拿破仑军队进攻俄国,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两年后,拿破仑下台,使他感到政治的幻灭。司汤达曾说:“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台了。” 巴尔扎克崇拜拿破仑,早年曾编过一本《拿破仑文选》;相传在写《人间喜剧》时,在书桌一隅,置一尊拿翁塑像,并在底座上刻下一句豪语:“彼以剑创其业,吾以笔竟其功!”在崇拜拿破仑方面,司汤达亦不让于巴尔扎克。还在小学生时期,听到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连战连捷,就不禁惊喜雀跃。尽管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风云变幻,而司汤达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锁定为拿破仑,把他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并庆幸自己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滑铁卢一败,拿破仑受到复辟势力的攻讦,而司汤达不顾时势风向,奋笔疾书,在1817年,以几月之功,写了一本《拿破仑传稿》;二十年后,又写下《忆拿破仑》。1837年,写自传《亨利-贝尔传略》,最后一句:“生平只敬仰一人:拿破仑。”言尽于此,司汤达以盛赞拿破仑为己任,赞颂拿破仑强劲的个性、充沛的精力、敢冒风险的雄才大略。无论是在其小说,还是游记,抑或文论和史书中,拿破仑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中心,在作品中都或隐或现有拿破仑的影子。 《红与黑》一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从拿破仑模子中克隆出来的一个人物。跟拿破仑一样,于连也有非凡的记忆力,为迎合时势,能把《圣经》倒背如流,但他最喜欢的书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与瑞那市长较量占上风后,于连觉得应当乘胜追击,把瑞那的贵族傲气彻底打垮,这才是道地的拿破仑作风。 同样一种英雄性格,拿破仑与于连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幸与不幸的分别。于连神往拿破仑,但他所处的时代已非“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征战时代,于连只能喟然浩叹:“噢,拿破仑!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人死,以博取荣华富贵,多痛快!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是的,到了1830年,“军人没有出路,教士不是出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士有不得出之悲。故《红与黑》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写失败的小说,是写于连从锯木厂走向断头台的失败。 于连是一个“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着英雄的行为。但所处的是一个复辟倒退的时代,使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拒斥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分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按于连自己的说法,是“老天爷把我放在穷人堆里,却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在家里,和粗鲁的父兄格格不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进入社会,在市长家,在修道院,在侯爵府,看到的都是庸俗、虚伪、委琐。家庭、社会、时代三不合宜,他既不能像拿破仑去征服世界,名扬天下;也当不成维璃叶市长,惩恶除腐,伸张正义。社会逼得他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探究卑劣的人心,再以虚伪的言行,行其欺诈的勾当”。他倾向雅各宾主义,却参加保皇党密谋;他明明蔑视贵族有产阶级,却又拼命往贵族有产阶级堆里钻,在敌对的环境中做着没有胜利希望的美梦。于连要向上爬,正当飞黄腾达之际,受到告密信的打击,慨然走上断头台。一人做事一人当,于连不求上诉,不乞一命,固不失为一条好汉,但终究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当然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所有杰出的人物不用于世的历史悲剧! 司汤达提出“小说——镜子”的理论,这由来就是在《红与黑》的书中:“小说好比一面镜子,鉴以照之,沿着大路,迤逦行去。”小说要像镜子,反映社会的现实。在《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庸俗的内地生活,肆虐的圣公会;我们也看到奢糜的贵族社会和猖獗的保皇势力。镜子“有时映现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污泥”,这能怪镜子吗?小说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时政。而1830年,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七月革命的爆发,成为查理十世复辟王朝与路易·菲力普资产阶级王国更迭的契机。《红与黑》的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也意味着这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小说。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你的人物如果不谈政治,就不成为1830年的法国人。你这本书,也就不会像你奢望的那样,成其为一面镜子。” 从“纪事”的角度讲,《红与黑》是本政治小说;但从成就讲,实为爱情小说也不为过。在写男女情爱上,司汤达从心理分析着笔,细致深刻,不愧为大家手笔。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深刻刻画恋爱心理,司汤达确有开创之功,对后世乃至世界,功不可没,有久远的影响。一般人或许不知道,司汤达还是个论爱情的高手,在《红与黑》成书的前八年,已有《论爱情》(1822年)问世,此书成为司汤达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红与黑》开笔之初,题作《于连》,直到写完上卷,才最终定名为《红与黑》,以两种色彩作书名,司汤达有寓意存焉。历来评论家绞尽脑汁,颇多发明,认为“红”与“黑”,喻为军装与道袍,剑与十字架,热血与孝服,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暗黑,火红的理想与黯然的幻灭,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等等,真可谓挖空心思。相对而言,倒是司汤达本人的说法比较平实。照司汤达的意思,“红”意味着书中主人公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书名也有如此之意象。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的一部关键作品。问世之初,它并未引起注意,后世才发掘出其深刻意义。斯当达当能跻身于十九世纪世界大作家之列,该是不争的事实。 ——罗新璋
内容概要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司汤达(Stendhal) 译者:罗新璋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战争。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他才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读书、写作,并且与意大利的革命党人交往密切。1830年“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直至1842年逝世。司汤达写作很勤奋,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著名的短篇小说有《瓦尼娜·瓦尼尼》;长篇小说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亨利·勃吕拉传》等。除此之外还著有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小城风光
第二章 穷人的福星
第三章 父与子
第四章 烦闷
第五章 小小的风波
第六章 乡村之夜
第七章 长夜悠悠
第八章 堕入情网
第九章 情意缱绻
第十章 首席助理
第十一章 匿名信
第十二章 神学院
第十三章 初次提升
第十四章 柔情重温
下 卷
第一章 乡村情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穿黑戴孝的秘密
第四章 少女的王国
第五章 莫非是个丹东
第六章 焉知不是阴谋
第七章 良夜永夕,风情万般
第八章 一束秀发作信物
第九章 爱的眩惑
第十章 弱者的苦难
第十一章 工于心计的老人
第十二章 晴天霹雳
第十三章 可悲的细节
第十四章 权势人物
第十五章 静 逸
第十六章 审 判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小城风光 弗朗什—孔泰地区,有不少城镇,风物秀丽,维璃叶这座小城可算得是其中之一。白色的小楼,耸着尖尖的红瓦屋顶,疏疏密密,星散在一片坡地上;繁茂粗壮的栗树,恰好具体而微,点出斜坡的曲折蜿蜒。杜河在旧城墙下,数百步外,源源流过。这堵城墙,原先是西班牙人所造,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维璃叶北面,得高山屏障,属于汝拉山区的一条余脉。每当十月,冷汛初临,维赫山起伏的峰峦,便已盖上皑皑白雪。山间奔冲而下的急流,流经维璃叶市,最后注入杜河,为无数锯木厂提供了水力驱动;这是一种简易作坊,大多数与其说是市民,还不如说是乡村的居民,倒借此得到相当的实惠。然而,这座小城的致富之源,却并非锯木业,而是靠织造一种叫“密露丝”的印花布,使家家殷实起来:拿破仑倒台以来,城里的房屋差不多已修葺一新。 一进城,就听到噪声四起,震耳欲聋:那响声是一部模样可怕、喧闹不堪的机器发出来的。二十个笨重的铁锤,随着急流冲击水轮,忽起忽落,轰隆轰隆,震得路面发颤。每个铁锤,一天不知能冲出几千个钉子。铁锤起落之间,自有一些娟秀水灵的小姑娘,把小铁砣送到大铁锤之下,一转眼就砸成了铁钉。这活儿看起来挺粗笨,初到法瑞边界山区来的游人见了,不免少见多怪。别看这钉厂把大街上的行人震得晕头转向,假如这旅客进入维璃叶地界,问起这片光鲜的厂家,是谁家的产业,别人准会拖腔拉调地回答:“嗬!那是我们市长大人的。” 维璃叶这条大街,从杜河岸边慢慢上扬,直达山顶。游客只要在街口稍停,十之八九,会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行色匆匆,一副要事在身的样子。 一见到他,路人纷纷脱帽致敬。他头发灰白,服装也一身灰,胸前佩着几枚勋章。广额鹰鼻,总的说来,相貌不失为端正。第一眼望去,眉宇之间不仅有一市之长的尊贵,还兼具半老男子的和蔼。 但巴黎客人很快便会对他沾沾自喜的神情,看不人眼,发觉他那自得之态,还夹杂某种褊狭与拘执。最后会感到,此人的才干,只在向人索账时不容少给分文,而轮到要他来偿债,则能拖就拖。 他就是维璃叶市的市长,特·瑞那先生。市长先生步履庄重,穿过街道,走进市政厅,便在旅人眼中消失了。假如这外地人接着溜达,再走上百十来步,便会看到一座外观相当漂亮的宅第,从与屋子相连的铁栅栏望进去,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远眺天边,见勃艮第山脉群山隐约,赏心悦目。旅人如果对竞逐蝇头微利的恶浊空气觉得憋闷,那么对此情景,自有尘俗顿忘之感。 遇到当地人,便会告诉他:这就是特·瑞那先生的府邸。正是靠铁钉厂的大宗赢利,维璃叶市长才盖起这座巨石高垒的漂亮宅第;整幢房屋,还是新近才完工的。他的祖上,相传是西班牙人,算得上是旧家世族;据称远在路易十四把维璃叶收入版图之前,就已定居于此了。 1815年,特·瑞那先生夤缘得官,当上了维璃叶的市长,从此,他对自己的实业家身份常感愧恧。须知花园各部分的护墙,也是靠他铁业经营得法才造得起;如今,这鲜丽缤纷的花园,层层平台,迤逦而下,已一直伸展到杜河之滨。 在德国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工业城市,这类明丽怡人的花园,多似繁星环抱;而在法国,却难望找到。弗朗什一孔泰地区内,谁家的庭院围墙造得越长,石基垒得越高,就越受四邻尊敬。瑞那先生家的花园,围墙重重,格外令人叹赏,尤其因为有几块圈进来的地皮,是出了金价买来的。且说那雄踞杜河岸边的锯木厂吧,一走进维璃叶,劈面就会看到。那屋顶上,你会注意到有块横板,上面写着“索雷尔”字样,该厂六年前的原址,如今已划入瑞那先生家的花园,正用来造最下一层第四道平台的护墙。 索雷尔老头,是个固执己见,不可理喻的乡民。市长先生虽很高傲,可为了叫老头儿把锯木厂迁走,也不得不跟他多次打交道,摸出大把大把的金路易。至于那条推转轮锯的公共水流,瑞那先生凭他在巴黎的关系,才得以喝令河流改道。不过这份恩典,也是在一八二几年大选之后才得到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苏联)高尔基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纪德
编辑推荐
《红与黑(插图典藏本)(权威珍藏版)》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名人推荐
《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苏联)高尔基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纪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