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林徽因 页数:258 译者:赵明华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陈默 每次想到林徽因,总会令人不自觉地想起薛宝钗来,冷艳之中透出炽热。 林徽因之美,美得清丽,没有丝毫瑕疵,千千净净,清清爽爽,就如她的诗歌: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尤其是那一对酒窝和笑酽,不知道使多少男子为之倾倒。 无论出身还是后天的学识,她完全称得上高贵,她似乎具有了所有优秀女性的质素。她有一位杰出的丈夫,也有不少男子热恋着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 可是,为何她却使人感觉不到她的幸福?当粱思成在她死后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并且发出了感叹,“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 让一个男人如此不轻松地走过那么多年头的女人,自己可曾轻松?梁思成在同林洙的谈话中透露:“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阅读她的人生,仿佛品味着繁华之后的寂寞与凄凉,那些锦绣一般的姹紫嫣红只是一种最好的背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行走在人世,从出生到死亡,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光环,既美丽又尊贵。 她的婚姻、爱情,甚至婚外情,都被渲染出了浪漫的色彩和猜测,真相隐身其中,一点点消失,我们只是看到了她的一生,在这传奇的背后,又有多少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臆想? 遥望历史的尘烟,她的身影被重重迷雾遮掩,愈发地模糊起来,谁也不想去探究背后的真实。 她就像绽放在深谷之中的一枝幽兰,是我们理想中最美的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遗忘了她也有着自己的性情与脾气。 出身高贵的她,接受了新潮的思想、西方的文明,却也受到传统和旧礼的袭扰。她从别人那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印证,不断的赞美填补了内心深处的寂寞。尽管她的文字之中,也有忧伤与彷徨,寂寞与无助。她的外表坚强,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不被人挖掘的内心,她要别人阅读她清冷的月光,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却在诗歌中无比苍凉地道出了内心的孤独:“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很难想象,这位本应无比幸福的女子却是如此寂寞地生活过,她的太太客厅充满着表面的喧哗与热闹,其底蕴却是难以言说的孤独。于热闹非凡的人群之中,体会到苍凉与孤独,孤独原本无处不在。 无论身份还是学识,无论美貌还是才情,她都是当之无愧的贵族。人们欣赏她的美丽,赞美着她的才华,却没有谁去分担她的孤独。而我们如今,却是生活在没有贵族的年代,遥远年代里的贵族无疑成了心中渴望的梦,遥不可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与梦想存在的原因。 她是徐志摩诗歌中的女子,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始,她就成为诗人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无数次理想化的女子,脱离现实只存梦幻之中,得之不到而辗转反侧,心想梦思,永远存活在诗人的理想境界。 这又是理想之上的智慧,是女子对理想与现实,对心性与生活的选择。无法说哪种选择更正确,因为无法假设。她的清醒与冷静,如果没有博大宽阔的胸怀,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断然容纳不下的,她需要海一样的心胸去包容,去娇纵。 不可想象,假如她遇见的不是梁思成,她是否还能如此被怀念,被美化,被当做女性的典范。幸运的是,她嫁给了粱思成,一个拥有海洋般胸怀的男人,一个让她自由鱼跃的男人。 为了古建筑,她不惜拖着重病之躯,冒着炮火跑遍全国200多个县考察测绘。抗战期间,蛰居李庄,美国友人请他们夫妇到美国治病,她说,我的祖国在受难,我要留下来和祖国同难。儿子问她日本打来怎么办,她说我们面前不正是扬子江吗?新中国成立后,她和梁思成为了城墙,四处哭诉,甚至当面呵责吴晗,叫板彭真。 梁思成给了她完美的婚姻,但是,始终没有给她激情的进发,一个落寂的诗性的女子,在这样平淡的婚姻中消磨一生,无论如何也是不甘心的吧。 于是,她的一首诗《别丢掉》,这样写徐志摩:“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欲舍还留,放弃了,还要告诉诗人那山谷中留有那回音…… 这是一位站立风口浪尖,可以把张扬变成典雅的女子。关于她的高谈阔论在李健吾的《林徽因》中有着精彩提及:当着她的谈锋,人人低头。叶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粱宗岱一进屋子就闭拢了嘴,因为他们发现这位多才多艺的夫人在座。杨金甫笑了,说:“公超,你怎么尽吃菜?”公超放下筷子,指了指口若悬河的徽因。一位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听见你说话了。”公超提出抗议,“不对,还有宗岱。”这是一个对林徽因崇拜至极的人写的,尽管是为了夸赞她,但让人看出她的爱出风头是男人也难以比肩的。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事:林徽因写诗常在晚上,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咏自己的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粱思成却逗她,‘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 冰心写过讥讽“太太客厅”的文章,似乎是女性嫉妒心理的嘲讽。那个时代,有不少闪烁着华丽光芒的女性,如张爱玲、丁玲、萧红。只是,她们独立存在自己的生活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用自己的文字说话,五光十色的情感弥漫,绚烂依旧。 从爱情到婚姻,那个得不到梦的诗人——徐志摩成了她诗歌的主角,诗人临死的那年,她的矛盾心理体现在《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似乎是林徽因对徐志摩自始至终的态度,因为理想的爱情总是脆弱,所以她只是希望,仅仅是梦中攀动那根希望的弦。诗人,不知是否在这梦中的希望死去,至少在他终究是为了听她的演讲而坠机身亡的。诗人以这样的死亡宣告了浪漫的结束,这也许说明了,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是所有男人痛苦的根源,太多的不幸因为这些而制造出一幕幕悲剧,这不过是悲剧之一。 她在《致沈从文》的信中写道:“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如此的一位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不食人间烟火享受世人崇拜。分不清是寂寞之中的快乐,还是快乐之中的寂寞,或许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 她虽然有着卓越的才华,但其实也是一位性情普通的女子。然而,正是这普通性情中的衷愁、寂寞、快乐、真实、达观成就了她的美丽。
内容概要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林徽因经典诗文》的作者,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3-1955):女诗人、建筑学家。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1919年父去英国,1921年回国。1923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1930年后在东北大学、燕京大学任教。30年代从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剧本《梅真和他们》。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书籍目录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首桃花
莲灯
中夜钟声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深笑
别丢掉
雨后天
记忆
无题
八月的忧愁
藤花前
山中
静坐
十月独行
去春
除夕看花
给秋天
对残枝
散文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究竟怎么一回事
彼此
一片阳光
小说
九十九度中
模影零篇
钟绿
吉公
文珍
绣绣
书信
林徽音致胡适之
林徽因致沈从文
林徽因致傅斯年
林徽因致金岳霖
附:徐志摩致林徽因
附录:林徽因年表
章节摘录
我不会说,说起来也只是一片疯话,人家不耐烦听。让我描写一些实际情形,我又不大会。总而言之,远地里,一处田亩有人在工作,上面青的,白的,紫的,分行的长着;每一处山坡上,有人在走路,放羊,迎着阳光,背着阳光,投射着转动的光影;每一个小城,前面站着城楼,旁边睡着小庙,那里又托出一座石塔,神和人,都服帖的,满足的,守着他们那一角天地,近地里,则更有的是热闹,一条街里满了人,孩子头上梳着三个小辫子的,四个小辫子的,乃至于五六个小辫子的,衣服简单到只剩一个红肚兜,上面隐约也总有他嬷嬷挑的两三朵花! 娘娘庙前面树荫底下,你又能阻止谁来看热闹?教书先生出来了,军队里兵卒拉着马过来了,几个女人娇羞的手拉着手,也扭着来站在一边了,小孩子争着挤,看我们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书先生帮忙我们拓碑文。说起来这个那个庙,都是年代可多了,什么时候盖的,谁也说不清了!说话之人来得太多,我们工作实在发生困难了,可是我们大家都顶高兴的,小孩子一边抱着饭碗吃,一边睁着大眼看,一点子也不松懈。 我们走时总是一村子的人来送的,儿媳妇指着说给老婆婆听,小孩们跑着还要跟上一段路。开栅镇,小相村,大相村,哪一处不是一样的热闹,看到北齐天保三年造像碑,我们不小心的,漏出一个惊异的叫喊,他们乡里弯着背的,老点儿的人,就也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知道他们村里的宝贝,居然吓着这古怪的来客了。“年代多了吧,”他们骄傲地问。“多了多了,”我们高兴地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呀,一千四百年!”我们便一齐骄傲起来。 我们看看这里金元重修的,那里明季重修的殿宇,讨论那式样做法的特异处,塑像神气,手续,天就渐渐黑下来,嘴里觉到渴,肚里觉到饿,才记起一天的日子圆圆整整的就快结束了。回来躺在床上,绮丽鲜明的印象仍然挂在眼睛前边,引导着种种适意的梦,同时晚饭上所吃的菜蔬果子,便给养充实着,我们明天的精力,直到一大颗太阳,红红的照在我们的脸上。 ……
编辑推荐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林徽因经典诗文》的作者谨以此书献给追求爱、美、自由的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赏鉴民国第一小清新的诗情之美,品悟流落人间的精灵的旷世才情。迄今为止最唯美、最温情、最值得收藏的林徽因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