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高尔基 页数:206 字数:176000
前言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又是文学批评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高尔基这近似中国人的姓名其实是俄文单词rOPbKMHN的汉语音译,意思是“痛苦的”。作家当初发表作品时用的是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按词义译成中文就是“痛苦的马克西姆”。他的真实姓名是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由于他一直用这个笔名,“高尔基”三个字就流行于世,人们反而不大提他的真名实姓了。 高尔基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从二十世纪初叶开始,他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到中国来,并受到瞿秋白、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推崇;高尔基作品的革命精神使当时正在寻求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深受鼓舞,倍感亲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文学被大量地译介进来,其中高尔基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名篇如《海燕》等还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向初涉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少年读者简略地介绍高尔基其人。 高尔基一八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旧历三月十六日)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这是一座历史名城,位于伏尔加河和它的支流奥卡河的交汇处。高尔基的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开染坊的小业主的女儿。高尔基幼年丧父,随母亲到外公家生活。过了几年母亲也染病身亡,从此十岁的少年阿列克赛就只身外出闯荡谋生,开始了“在人间”的艰辛生活。他当过商店的童仆、轮船上的洗碗工、圣像制作工场的学徒,也做过装卸工和烤面包工人,还在里海渔场和铁路沿线的火车站打过工。高尔基在外祖父家学会了识字,后来上过小学,但没有毕业。十八岁那年他曾试图进喀山大学求学,未能如愿。他酷爱读书,如饥似渴地从书籍里吸取知识的养料。他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是他的切身感受。从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贫困孤儿到著名作家,他走的完全是自学成才的道路。一八八九年高尔基在下诺夫哥罗德与名作家柯罗连科相识,后者对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有过帮助。艰苦的谋生和在俄罗斯各地的游历,使他广泛接触了俄罗斯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入了解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无疑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一八九二年九月十二日,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高加索报》上发表了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这是高尔基正式发表作品的开始。一八九八年,他的两卷本《随笔小说集》出版,在俄国文坛引起巨大反响,从此一举成名。 高尔基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正值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其时俄罗斯社会的重重矛盾日趋尖锐,沙皇政权的统治更为腐朽黑暗,人民的不满情绪和抗议声浪日甚一日。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风暴逐渐酝酿成熟,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作为来自底层、亲历人民痛苦、思想上正在积极探索的青年人,高尔基理所当然地会同情革命,接受革命的理论和思想,成为革命事业的积极参加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喀山就参加过具有“民粹主义”(一八六一至一八九五年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斗争时期非贵族出身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活动)倾向的自学小组,一八八九年又因和革命民粹党人联系而被捕入狱,获释后长期受警察监视。后来他和俄国革命政党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系日益密切,并成为其成员。一九O一年他曾在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他受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后被捕并遭流放。 在革命走向高潮的年代,他的文学活动也和革命活动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年高尔基被当局非法撤销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大作家契诃夫和柯罗连科为此宣布放弃自己的这个称号,以示抗议。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书籍出版,建立世界文学出版社等。他还担任了改善学者生活条件中央委员会主任。在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初期以及斯大林执政的苏联时期,曾发生过许多严重的粗暴对待知识分子甚至迫害知识分子的事件,高尔基对此是十分忧虑并极为关注的。他通过发表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等政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奔走呼号,竭尽所能保护了不少知识分子。一九二一年高尔基出国,一九二八年回国定居,直至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逝世。 高尔基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等歌颂了酷爱自由、富有浪漫色彩、向往光明和英雄业绩的坚强女性。他所著的《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俄罗斯游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他的以流浪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十分引入注目,如《契尔卡什》《柯诺瓦洛》《沦落的人们》等都是其中的名篇。不过他的长篇小说更见功力,代表作有《福玛·高尔杰耶夫》《三人》《母亲》《奥古洛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高尔基还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小市民》《底层》《人》《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此外高尔基还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政论,编写过《俄国文学史》。他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大文豪。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六年。这部回忆童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作于作家成名之后,已是艺术上相当成熟的作品。书中高尔基再现了他童年时代的俄罗斯生活,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逼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不仅可以了解作家艰辛坎坷的童年,也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普通的俄罗斯人民处在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面貌。在高尔基的名字前面往往加有不少头衔,诸如“苏联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等。诚然,高尔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个人认为高尔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请看,《童年》这部小说中不是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吗?这种精神贯穿着高尔基的一生和他的全部文学活动。 沈念驹
内容概要
《童年》是一部以作家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小说还塑造了外婆这个善良勤劳智慧的俄罗斯妇女形象,让读者穿行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贫穷冷漠下层社会中时,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亲切。《童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作者简介
作者:(苏联)高尔基
书籍目录
序
实用知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如此独特,如此悲伤,如此愉悦
广袤黑夜里爱的萤火
章节摘录
在一间昏暗而拥挤的房间里,我的父亲躺在地上,紧靠窗口。他穿着白衣,身子显得特别长。光着脚的脚趾古怪地叉开着;往常爱抚我的双手安详地搁在胸口,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上紧紧地盖着两枚黑色的圆铜币;和善的面容上脸色一片晦暗,两排难看地龇着的牙齿使我觉得怪可怕的。 母亲半裸着身子,穿一条红裙子,双膝跪地,正用一把黑梳子给父亲梳头,将长长、软软的头发从前额往后脑勺的方向梳;以往我喜欢用那把梳子锯切西瓜皮。母亲不停地用低沉而沙哑的声音说着话;她的眼睛肿了起来,滚下大滴大滴的泪珠。 外婆牵着我的一只手——她浑身圆滚滚的,脑袋大大的,长着一双大眼睛和一个滑稽的软塌塌的鼻子。她一身素黑,身子软乎乎的,样子非常有趣。她也在哭泣,哭声很特别,也很好听,似乎在替母亲伴唱。她浑身发抖,拉着我向父亲身边推。我抵抗着躲到她的背后;我觉得害怕,不是滋味。 我从未见过大人啼哭,对外婆的话也莫名其妙: “去和你爹说声永别吧,你再也见不着他啦,小乖乖。他死得不是时候,这个年纪他不该死啊……” 我刚刚大病了一场——才下床不久;在我生病的时候——这一点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一直在乐呵呵地照料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替代他的是外婆,这个难以捉摸的人。 “你是打哪儿走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道: “从上面,打下面的城里来,而且不是走着来,是乘船来,水上是不走路的,淘气鬼!” 这句话既可笑又让人闹不明白:在家里楼上住着胡子拉碴、染过头发的波斯人,楼下地下室里呢,住着一个又老又黄的卡尔梅克人,在那儿卖熟羊皮。楼梯的扶手上可以骑着往下滑,或者在摔倒的时候顺楼梯一骨碌滚下来——这我可知道得很清楚哩。要水干什么?一点儿也说得不对,东拉西扯都把人搞糊涂了,真好笑。 “那么为什么我是淘气鬼呢?” “因为你会嚷嚷。”她说着也笑了。 她说话好声好气,乐呵呵的。从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她了,现在我只希望她快点带我离开这间屋子。 母亲使我感到沮丧。她的泪水和哭声在我心里引发了一种新的恐惧感。我第一次见她变成这副样子——她以往总是神情严肃,很少说话;她穿戴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体形高大,像匹马似的;她身板硬朗,双手非常有劲。可是现在她似乎整个身子变肿了,蓬头散发,叫人看了心里难受;她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本来整整齐齐盘在头上、像戴着一顶有光泽的大帽子似的头发,现在从头上散落下来,一半披到了裸露的肩头,盖住了面孔;还有一半梳成了辫子晃荡着,碰到了长睡不醒的父亲的脸。我早就站在屋子里了,但是她连看也不看我一眼,顾自替父亲梳头,不住地号啕大哭,哭得喘不过气来。 几个穿黑衣的农民和一个当岗警的士兵往门里头瞅着。士兵大声说: “快抬走!” 窗上挂着一块当帘子的深色的披巾,被风吹得像帆一样鼓了起来。有一次父亲曾带我乘过一条有帆的小船。天空突然打了个响雷。父亲笑了起来,用他的两条大腿紧紧夹住我,大声说道: “没什么,别害怕,洋葱头!” 忽然,母亲艰难地猛一下站起来,又马上瘫软下去,背部向下翻倒在地,头发散落在地板上;她那双目紧闭的苍白的脸面变成了青紫色;她像父亲一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道: “关上门……把阿列克赛——抱走!” 外婆一把将我推开,冲到门口,喊了起来: “乡亲们,别害怕,别碰她,看在基督分儿上请走吧!这不是霍乱病,是女人要生产了,行行好吧,爷们!” 我躲到了箱子后面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从那里看见母亲在地上扭动身子,嘴里哇哇地叫,牙齿咬得咯咯响,外婆则在周围爬来爬去,说着亲切又高兴的话: “为了父亲和儿子!瓦留莎,你忍一忍吧!圣母保佑……” 我害怕极了。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乱做一团,碰着他的身体,呻吟着,喊叫着,可他却纹丝不动,仿佛在笑她们。地板上纷纷扰扰一派忙乱的情况持续了好久;母亲不止一次地站起来,又躺了下去;外婆像个软乎乎的大黑球不时从房间里往外滚;后来在黑暗中突然响起了婴儿的啼哭。 “托上帝的福!”外婆说,“是个男孩!” 接着外婆点亮了蜡烛。 我大概在角落里睡着了,其他的事什么也记不得了。 我脑子里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泥泞黏滑的土堆上,望着父亲的棺材下到里面的土坑里。土坑的底部有许多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两只已经爬上了黄色的棺材盖。 墓穴旁边站着的是我、外婆、一个岗警和两个手拿铲子虎着脸的乡下人。温暖的雨滴飘落到每个人的身上,犹如细小的玻璃珠。 “铲土吧。”岗警一面向旁边走去,一面说。 外婆用头巾的一角掩着脸哭起来。庄稼汉弯下腰开始匆匆地向墓穴里铲土,土块打得坑里的水唧唧咔咔直响。青蛙从棺材上跳开,开始向土坑的壁上扑去。土块将它们打到了坑底。 “走开,廖尼亚。”外婆抓住我的肩膀说。我不愿意走开,就把身子从她手心里溜出去。 “上帝!你怎么搞的!”外婆抱怨道,既不像在说我,又不像在说上帝,说完低下了头,久久地站着不做一声。墓穴的土已经和地一般高了,她还继续站着。 乡下人很响地用铲子拍打泥土;一阵风刮来,驱散了雨水,也带走了雨水。外婆拉住我的手,带我向远处一座位于许多黑魃魃的十字架之间的教堂走去。 “你干吗不哭几声呢?”走出墓园时她问道,“你该哭上几声啊!” “哭不出。”我说。 “噢,哭不出,这可不应该。”她轻声说。 这一切真叫人纳闷:我很少哭,只有在受委屈而不是感到疼痛时才哭。父亲总是嘲笑我流眼泪,而母亲则常常对我大声说: “不许哭!” 后来我们乘上一辆轻便马车,行驶在一条宽广而十分泥泞的街道上,两排深红色的房屋之间。我问外婆: “那些青蛙能爬出来吗?” “不,它们爬不出来了,”她回答说,“上帝和它们在一起!” 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如此频繁、如此亲切地叫过上帝的名字。P1-4
后记
在我们眼中,孩子们都是天真而单纯的天使,都该拥有轻松、明亮而幸福的童年。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现在优生优育的独生子女们大多也被“优养”,有条件的父母倾己所有为其付出,没条件的也竭尽所能创造条件为孩子撑起温室的一片天,于是就有了“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从来不知生活困苦为何物,不知世事多艰为哪般。他们翻捡出的脑海深处的童年记忆,自然是美好居多。 不同于“蜜罐子”,高尔基的这本自传体的《童年》,打捞的是自己沉重而黑暗的童年记忆。主人公阿列克赛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童年一直在脾气暴躁、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家度过。那是一个黑暗王国,总充斥着相互敌视的浓烈氛围,一种稠密、沉重的气息憋得人喘不过气,很少听见笑声,只有角落里的窃窃私语和彼此间的大声吼叫对比鲜明。 精明的父母给“蜜罐子”们列的阅读书单中,一定少不了《童年》这样的经典作品,他们读过之后肯定难以想象在自己心目中慈爱的外公形象,到了阿列克赛的童年故事里竟是个虐待狂:和任何人说话都语带讥刺,尖酸刻薄,I=/气中含着挑衅,总想惹恼每一个人,殴打外婆,殴打犯错的小孩,更是时常找理由殴打阿列克赛。也难以想象可亲的舅舅形象,在书中竟然是暴力、贪婪和愚蠢的化身。阿列克赛的两个舅舅雅科夫和米哈伊尔总为财产和利益争执不休,折磨妻子,害死善良的茨冈娃,把阿列克赛的父亲骗到池塘推进冰窟窿,时常到自己的父母家里打架闹事。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里,阿列克赛总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整个生活就如几十枚针在刺那样,他紧张不安,疑虑重重,无法排遣的愁绪叫他透不过气来,仿佛浑身浸透了某种沉重的东西,似乎长久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深坑,失去了视觉、听觉和全部感觉,形同盲人和行尸走肉。 阿列克赛的童年经历值得同情,但故事若仅停留在赚取人同情泪水的阶段,这部作品便不会有那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阿列克赛在苦难面前的勇敢、坚强和上进精神让人叹服,生活的困苦没有使他堕落,黑暗和苦难也没有吞噬了他,反而成为促他成长进步的苦涩的乳汁。他勤于学习,吃苦耐劳,在生活中吸收着身边朴实者的知识和对生活思索的蜜糖,让自己的心灵富裕起来。他开始懂事,不淘气惹事,开始在过节的日子挨家挨户沿街去收破烂,和几个小孩一起挣钱养活自己。他始终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阿列克赛?是外婆、茨冈娃等这些朴实的灵魂给予的温情。他们是这黑暗王国里星星点点的爱的萤火,一直滋养着阿列克赛幼小的心灵,守护着他走向光明。 外婆的爱相当弱小,但时刻温暖着小阿列克赛的心。外婆心地善良,对世界有无私的爱,用最真的爱温暖身边的每个人。她对外公的殴打逆来顺受,收养茨冈娃,同情和支持阿列克赛父母的婚事,还一直想方设法保护幼小的阿列克赛,因为担心前来闹事的儿子米哈伊尔被外公一伙打残废而不顾危险报信,却被米哈伊尔打得骨折。外婆的出现将阿列克赛从黑暗里唤醒,把他带入了光明的天地,她成了阿列克赛终生的朋友,成为这小可怜心贴得最近、最能理解和最亲爱的人。外婆对世界无私的爱使阿列克赛变得丰富,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教会了阿列克赛善恶分明、明辨是非、自强自立。还有茨冈娃,或许是因为同属孤儿,他用自己的手臂为阿列克赛挡外公的树条,教阿列克赛躲避挨打的技巧。房客“好事”专心听阿列克赛胡侃,教他打架。赫里桑夫主教耐心听阿列克赛读诗,鼓励他认真读书。还有那些鞑靼人装卸工,他们身上有童稚般的、十分好亲近的气质,他们有宽厚、持久的善良心怀和彼此间专注、认真相待的关系,他们与阿列克赛的小伙伴们进行树皮鞋战斗,邀请阿列克赛吃甜马肉和蔬菜羹,就着掺有果仁的甜面饼喝浓浓的砖茶。正是这些亲情和友情,在那个黑色压抑的环境下宛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沁入阿列克赛幼小的心田。 真正好的书应该能牵引读者,勾引读者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让读者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童年往事也如泉涌般从脑海深处冒出来。我出生在农村,父母常年远离家乡在外谋生,我由爷爷奶奶带大。由于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照顾,经常受到别人有意无意的欺负,幼小的我只能默默忍受。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既不懂教育孩子也没有教育的耐心,对我的管理简单而粗暴,只允许我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活动,也经常无视我的意愿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只能天天待在家里,羡慕地看着同龄的孩子自由地玩耍。很多次我正在河边跟小伙伴们愉快地钓鱼抓虾,爷爷提着荆棘条寻来,一阵咆哮过后,押送吓哭的我回家罚站。因为缺失了一大部分爱,童年的天空总是灰色的。 不过我终归是幸福的,因为有姑父、姑母。他们给予幼时的我父母般的呵护,虽然每天忙碌于繁重的农活,他们却任劳任怨,乐观而坚强,姑父一有机会就给我讲岳飞、薛仁贵的故事,培养我阅读的兴趣,教导我坚强、自立。姑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有好吃的都会留给馋嘴的我,给予我母亲般的无私的爱。还有外婆、舅舅、乡邻、老师,他们的关切是透射到我的天空里的阳光。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我并未像同村的其他留守儿童那样在困苦中自暴自弃,而是刻苦努力学习,接触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感受到了更多美好的事物。只有体验过一些世间的冷暖,才更能懂得,那些漫漫长夜里爱的萤火,如何发挥了启明星的作用,照亮失落心灵的一片寂寞天空。 我又默默地打开了书《童年》,看到一个“愚昧的民族”带有残酷性的阴暗生活,太多可怕的印象令人心生黯然,感受到高尔基笔下“这压抑、窒闷的环境”,而这些正是许多普通俄罗斯人共同生活过的时代。黑暗的时代终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成为过去式,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广袤黑夜里爱的萤火,也该做外婆一般的人物,用爱点燃自己,努力照亮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媒体关注与评论
相信喜欢这本书的孩子,都是永不放弃梦想的坚毅少年。 ——全力少年(《漫客·小说绘》超人气插画家,代表作《龙族大画集》) 童年是一首苫涩的歌,也是一杯甘甜的洒。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写尽人间深处的伤感与悲凉。 ——江南(《漫客·小说绘》畅销作家,代表作《龙族》、《上海堡垒》)
编辑推荐
高尔基由于出身于社会的底层,打从少年时代起,就饱尝了生活中的种种辛酸和苦难,因此他比一般作家更深刻地了解俄罗斯及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作品也就更能深入地反映这些认识与感触。 《童年》是一部以作家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