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中国近代史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张鸣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作者简介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书籍目录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中西两种体系 
 中国的抵抗 
第二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第三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续)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传统历史缔造的两个神话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讲 帝国古老命题新解
 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洪秀全创教史
 太平军起义
 太平军的问题
第五讲 帝国古老命题新解(续)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关于太平军的几个问题
 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同光中兴”
第六讲 从自强到变法
 洋务运动的起因
 洋务运动的开展
 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未必是场失败运动
第七讲 从自强到变法(续一)
 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第八讲 从自强到变法(续二)
 戊戌维新的贡献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
 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第九讲 义和团运动
 民教冲突的产生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第十讲 义和团运动(续)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的特点
 东南互保
 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第十一讲 清廷的新政
 新政的成就
 预备立宪
 废除科举
 满族亲贵收权
第十二讲 辛亥革命
 革命的发生
 会党的特点
 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这个人
第十三讲 袁世凯的悲剧
 共和体制的问题
 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对峙
 袁世凯的悲剧
第十四讲 黯然北洋
 段祺瑞与黎元洪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南北交战 
第十五讲 众说纷纭的“五四”
 白话文运动 
 五月四日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五四运动的影响 
后记 
附录: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的一个朋友曾提过一个很好的比喻: 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们是离不开它的。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其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很多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常人的是非和真伪角度来看,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上这种政治课的时候,大家都兴趣不大,经常睡觉或者看小说。但别看上课的时候不以为然,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它影响,一到在网上谈某些事情的时候,只要涉及历史,就不知不觉地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这就令人很困惑。我国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会回到哪儿去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以往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三种惯常的态度。在此,请允许我打个不严谨的比方。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圆明园那几个水龙头能卖出天价来,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在作怪。那几个水龙头怎么可能是英法联军抢走的呢?当时圆明园珍宝如山,英法联军会抢这几个按照西方的模式做出来的喷头吗?它们十有八九是在这个园子废了以后,被中国人弄到外边卖掉的。卖出去也就是当个摆设,当时仨瓜不值俩枣,现在却卖给华人,卖到几千万,可见国人这种怨妇心态已经根深蒂固。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充其量就是挠人一把,还挠不到脸上。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如果当时斗争真有这么波澜壮阔,那英国人根本进不来,我们也就根本不会有这段被称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第三种是情妇心态。它跟前面两种心态正相反,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但是被殖民的过程实际上是很屈辱的,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尤其对这个民族的上层精英来说。如果这些上层精英曾受过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们就会感到更悲哀。但是情妇心态把这一层抹掉了——就觉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给被殖民国家带来文明,却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夺和奴役。这种心态,其实有点变态。“三妇”心态实际是我们国人对待近代历史比较常见的心态。有人说,这好像都不大对头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外来者呢?我说,我们能不能别在历史和外国人面前当妇人。你可以将其当做朋友,也可以视为敌人,只要自己别像妇人一样就成。关于心态问题,我觉得是在看待近代史的时候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中西两种体系所谓近代史,如果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如果按世界史的划分来说,晚清史只能算是中国近代史。我们怎么看待近代史,或者说怎么看待我们的晚清史,这个历史过程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天下体系(朝贡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就是说,并不是我去打了天下,征服了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一个朝贡体系让其他人来服从我,而基本上是用一种文化的、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来仰慕我的文化,然后向我进贡;或者以大国之威,让周边国家向我朝贡。有的朝代也会打一下,占了地方,不是当殖民地,而是直接占领。但往往控制不住,朝代末期又退了出来。在这个天下体系里,我呢,是中心,但并不知道世界周边有多远。朝贡体系就像一个圆,这个圆的中心是中国,而外延有多大不知道,多大都可以。你来不来我不管:你来朝贡,那是你向慕王化;如果你不来呢,随你的便。显然,这样一个体系不是向外输出的体系。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后呢,实际便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能殖民的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把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我们干不过人家,就得听人家的。中国人开始是被动接受,人家兵临城下,我们捏着鼻子忍受;后来有点主动性了,逐渐产生了解人家的欲望,开始学习《万国公法》。我们在1860年开始设置同文馆的时候,主要学习的就是《万国公法》。我们开始想了解这个世界体系是怎么回事——所谓的《万国公法》,其实就是西方那个世界体系的规则。开放口岸也是如此:开始是人家逼着我们开放,这次开放一些,下次再开放一些,后来我们就自己主动开放了。学习亦是如此:开始是被动学习,然后是半推半就、中体西用,最后是全面地学习。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就是全面地学习。不光是西学东渐,而且是西俗东渐。如果注意看一下那个时候的报纸,就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西式礼帽是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我们的京剧叫旧戏。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都意味着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个时候已经心悦诚服地被拖入了这个体系——我们认账了。为何会这样?因为西方世界迎合了人类创造和追求财富的需求,一旦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普及开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人们去进入它们的世界。这就是一个近代史的过程。可能在我们今天看来,西方的世界体系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它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建立的,跟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如果按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说法,其实西方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偶然,但是这个偶然却造出了大事。为什么呢?因为工业革命创造出一个新工商文明,而现代工商文明这样一个潘多拉之匣被打开后,世界就变了。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人,或早或晚都得跟着走。我觉得这个文明可能是不好的,它对资源掠夺和榨取得太厉害,对环境破坏得太快。就像《庄子》里那个故事,说是一个老头在浇园子,园里有一口浅井,老头每天拿个瓦罐跳到井里,打一罐水然后爬上来浇。子贡问他为什么不弄个桔槔(就是杠杆),那样多方便。老人说他知道那个东西,但是他不用。为什么要用那玩意儿呢?它是机械,人用了机械就起机心了,就想着怎么取巧,从此天下就不得安宁了。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一旦把这个大工业文明唤出来之后,人们就天天想着怎么取巧——我们去发明创造,翻着花样地想着怎样去榨取资源——人类几万年的历史都没有弄出这么些事来,但这几百年就都实现了,而且后面会怎么样,人类还不知道。但是世界一旦进入这个轨道,潘多拉匣子一旦打开后,就回不去了。你想进去也罢,不想进也罢,都回不去了。你看这世界哪个地方还没有进入这个体系?哪个地方还没有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哪个地方还是桃花源?没有办法。你只能在这个文明的基础之上,想一点补救的办法。比如出现了土壤板结、农药污染问题,我们只能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想办法发明一种污染较小的农药,以及使土地板结程度较低的化肥。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往前走,不可能回去了。人类都不可能逃脱这个被工业化的命运,抗拒它是没有用的。西方的发展道路或西方的世界给我们带来这个东西,世界的命运已定,已然逃不过去了。中国的抵抗所谓中国的反抗史就是抗拒史,其中抗拒最激烈的就是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把所有沾洋边儿的东西全部干掉。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面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当时他们盲目排外,排斥一切。而这样做换来的是一个很悲惨的结果,我们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外国可以在中国北京驻军,从山海关到天津一线,中国军队不能驻军,外国军队却可以。天津也是如此。后来中国人要在这一带驻军,只能把军队服装换成警服,以警察部队的名义进驻。 不仅如此,中国还赔了人家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种抵抗是无效的,不仅中国的抵抗无效,其他地方,诸如奥斯曼帝国和非洲祖鲁人的抵抗也是无效的。任何地方的这种抵抗都是无效的,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潘多拉的匣子一旦被打开,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在西方的工业文明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可能有很多种选择。比如,我们可能还在慢慢地走,出门还骑驴。进京赶考的人给老婆写封信,估计她三个月以后才能收到。过去的风俗,长久以来都这样,或许现在某些地方还是这样。因为中国两千多年大体进步不大,拿秦朝和清朝比的话,我们的进步有限,尤其是技术进步有限。有人可能说,秦朝烧不出瓷器来,清朝可以烧出许多花样的瓷器来。但秦朝的陶罐子也能顶用,一样可以煮饭、打水。还有马车,秦始皇那个时代的马车,跟现在我们看到的马车没什么本质区别,除了现在的马车是胶皮轮子而已,进步非常有限。那个时候好不好呢?女性可能差点,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出去上学,婚姻大事都由别人做主,看上谁也不能直接嫁给他,除非你是卓文君。男性可能感觉还好,如果有本事就出来,考个秀才、中个举人很爽的。很多人觉得我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东西。现在人们普遍活得比较紧张,文明越往后发展,人们越紧张,也就没有闲暇去想其他的。一些有钱的读书人闲下来,就会想现在的生活太没意思、太乏味了,过去的日子多好啊,田园诗一样的生活。吟吟诗,喝喝酒,谈谈风月,一天到晚没什么紧张事,一觉睡到自然醒,多舒服啊。人们会怀念这样的生活。实际上我们人类很难,作为人,很难有一种状态是感觉非常好的。当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既然我们不可能逃脱这个命运,那么我们的感慨,我们的愤慨,或者我们的不满意都只能是一种牢骚而已。那么我们干吗要这么折腾呢?这样想来,心情就会好一点,就会平和。我们可以设想,有没有可能摆脱这条道路?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这个想法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人一直都想走一条特色道路,一直都在想。我们最早学日本。看上西方直接学西方就行了,干吗学日本呢?日本纳入西方是后来的事情,当时还不算西方呢。我们之所以学日本,是因为觉得日本,学日本是捷径。我们认为日本学西方是学了一条捷径,我们如果直接学捷径就更捷径了。什么叫捷径呢?就是抄小路。人家这么走,我们抄小路,抄近道,赶上去,走到前面去。后来我们又学俄国了,也是想抄近路。学俄国实际上也是学西方,看上去俄国人抄小路突然之间就富强了,就厉害了,就变成苏联可以跟美国人抗衡了。其实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还想学美国,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临时政府,那就是美国模式。为什么学美国呢?因为当时我们认为美国是最先进的,我们把最先进的直接拿来用就行了。抄近路学人家,是想把那些貌似是捷径的东西学过来,这本质上就是想走一条中国自己的特色道路。这条道路无论怎样,还是离不开工业文明。也就是说,无论怎么讲中国特色,都不能回到孔子时代老牛破车的道路上去,都不能回避工业文明自搞一套。沙特是一个神权国家,但是它也接受西方文明。有时候接受得比较过分,一些大阿訇们会生气抗议。国王一看大阿訇们抗议了,就悄悄令手下把大阿訇坐的高级轿车全部收走,封上封条。大阿訇们出来一看车被收了,就问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 你们反对西方工业文明,而汽车那些玩意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你们不能坐。大阿訇们想,不坐高级轿车,靠腿走路太难受了。于是之后再开会时,就同意了一些条例。也就是说,即使今天再保守的人,有一个问题也是能够想通的: 他绝对会享受西方文明的成果,有小车就不坐大车,有电梯绝对不会爬楼梯,如果爬一定是为了减肥。我们现在能不能摸索出一条全新的路?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很难走出这个大框架,很难走出来一条跟这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走自己的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还有,中国人能不能不挨打?毛泽东说了,中国人学西方,但是为什么先生老打学生? 的确,他们老打我们。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如果不挨打,能去向西方学习吗?说实在话,我们走到今天也可以说是被打出来的。不挨打就学西方,日本人做到了。佩里舰队去了,一看日本人没什么大船,就递上条约订城下之盟,日本琢磨琢磨就软了,就同意开放——日本的开放不是从明治维新时开始的,而是从幕府时代就开放了。还没打,日本就开放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学。但是中国人做不到,这可能跟国民性或民族性有关。不挨打,就很难学人家,被打得很惨,才学得好一点。比如,在1901年之后,那次被打得最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从皇宫里逃了。大热天的,太后那么大岁数了,化装成农妇,坐着骡车,一路风餐露宿,还穿越苞米地,一身痱子,两天两夜连水都喝不上一口——这下可受苦了。所以我说帝王之尊得挨点饿,挨过饿后,施政、做事什么的就好一点。总这么养尊处优的话,根本没法进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发现,日本的传统其实维护得很好,西方看东方很多方面是看日本。日本的历史和古代文化都不如我们悠久,但是为什么它在西方受到的评价那么高?就是因为它走出来了,它成功了。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么你的过去就是一堆垃圾。就是你想发扬国粹、弘扬传统,都没机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能走出历史,那么我们过去的历史就什么都不是。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段历史,又该怎么去做?很显然,我们需要冷静地审视过去,不能再当怨妇、泼妇、情妇。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后记

这本小书,实际上是我的近代政治史讲稿,由我的几个学生根据录音整理出来,最后由我定稿。其中,秦长俊作用最大,其次是路阳,汪吉庶也参与了一章的整理。没有他们,这本小书根本无法问世。当然,我还应该感谢本书的策划,如果不是她的建议,她的督促逼命,这本书连影子都不会有。

编辑推荐

《重说中国近代史》编辑推荐:真实的历史,只能由真诚的学者完成!最有料的大学历史课,从大学校园流行出来的近代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说中国近代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是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得经济效益 。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祈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忻为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创办首个(陆续多批)近代企业。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出国人今日问题的根源。《重说中国近代史》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一起来翻阅《重说中国近代史》吧!
  •   很好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   在这本书中,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在这本书中,这是一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      1.近代中国留给我们的只是屈辱吗?
      
       相信很多人对历史的反感,是从中学时代被历史老师强迫着死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历而种下的。当然,也少不了所有题目最终要归结到的所谓进步哲学观上。这两手折断了多少人对于历史的好奇。
       但其实,读史最大的乐趣,甚至说作用,并不是那些年月日、姓名谥号称号、五个W一个H的记诵,而是读到其中人、事、势的纠缠,是读到潜流的初生与最终的涌动、看似荒唐的蝴蝶效应,以及盛极始衰、衰中出生机的发展。历史留下的是史实,也为我们提供各种视角,引发我们的辨别力与思考。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历史里的人物性格也都存在于此时我们的身边。
       汉唐气象,宋元之风,康乾盛世,尚能因着文化或国力的强盛而得到人们的关注,而说到近代史,“闭关锁国”“被动挨打”“丧权辱国”几个大字牢牢钉在上面,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绕道而行,不闻不问。偶然提起,也都是列强的错,都是清政府的错,是它们的霸权和无能造就了我们屈辱的近代史。
       但,真的如此吗?那段历史果然如此,除去屈辱与仇恨就没有其他价值吗?我们果然可以把种种原因都简单地推给别人吗?革新派、顽固派、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保皇党、大军阀、卖国贼……种种帽子,果然就可以概括一个人或一个派别,让他们年年岁岁分扮小说电视里的忠奸善恶好人坏人吗?
      
      
       2.“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中国近代史,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回望、去了解的,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逐渐开始在挨打与阵痛中融入世界的发展体系。
       洋人最初携着通商的意愿而来,却意外发现中国之闭塞落后,乃至一步步产生起战获利之心。而同时涌进国门的还有诸多传教人员,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天主教或新教的传播,更影响至太平天国、义和团乃至清廷对于新政改革的态度。一部分士人逐渐将埋首经卷的目光抬起,望向西方与未来,寄望于革新甚至革命;一部分士人开始以乱世为政治与名望上的投机与投资,鼓吹激进。一部分满族官员希图吸纳有志汉人,改革发展,一部分满族官员收紧权力,使清廷与汉族士人的矛盾更为激化。一部分普通百姓对西方传来的种种新鲜玩意儿与信息充满好奇,纷纷冠以“文明”头衔;一部分普通百姓由自身因缘而起揭竿起义,或是土洋结合,或是完全排洋,又因此而影响了百姓、士大夫以及清廷的决策。一部分人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练兵习知识,一部分人自立山头,相互割据……
       是的,中国社会是从近代时期的痛苦与全面危机之中,才开始艰难地转型的。而同时,那段历史又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比如,失败导致的危机越深重,尾随而至的变革就越激进,而过于激进的变革却可能打乱有可能成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从而导致保守势力的收紧。显然,在这里,只用简单的结论式分析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唯有还原历史拐点的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那个充满变故的复杂时代。而在人世动荡、多种文化冲击中,各种人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了这段历史的曲折,才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国民性,也更清楚我们现在种种的来龙去脉。
      
      
       3.不再自我感动、自我推卸的历史
      
       一段复杂、精彩、勾连众多的历史,但作者在书中却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笔法轻松地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却不是板着脸的教训分析,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他把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更有趣的是,除去学问、视角与众多细节,书中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莽夫般的个性,他用并非杜撰的史料,痛快地将以往历史中神化的人们拉下悲壮之席,又还另一些被唾弃之人以应有之成绩。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这一面,我们才会对近代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
       读史,了解那段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安放自己的位置。读史也带给我们更多选择:可以选择闭眼,可以选择睁眼;可以选择看15度视角,也可以选择看75度视角;可以选择去做跳脚骂的人,也可以做建设者。读史本是兴趣,但如果一定要说意义,这或许就是重读中国近代史所能给与我们的重要意义。
       或者,我们也可以自问一下,既然近现代乃至当代很多变局,在晚清就已经初见端倪,那么,一百多年前的问题,今天解决了吗?一百多年前的梦想,今天实现了吗?
      
  •   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同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轻松,并且我非常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阅读第一讲时,我已经被直白明了、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反日游行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媚外”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   历史离不开政治,但正如张鸣教授说的那样,我们这一干70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教育都是用着阶级分析法来学习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这个历史系毕业的半吊子,对1840年以来的历史怎么都提不起兴趣来看。只是觉得一直是受蹂躏、受欺负,让学历史的人也觉得自己成了祥林嫂。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用了一种超脱的眼光重视这段历史,书中没有血淋淋的屈辱,也没有关在这种压力下的抗争,有的只是国人那一双双自封的眼光,慢慢转向了世界这个舞台。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总会取代旧的,人类的文明融合也是历史的必然,反抗只是螳臂当车,我们的近代史,也只是这样的过程。只是几十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成了服从某些特定的政治观念,接受观念而后了解历史,这无异于又重开了一次倒车。观念的桎梏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比起锁国又如何呢?
    推荐这本书,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的同时,发现今日国人问题的精神根源,也让不一样的史观把我们思想涤荡的更清辙些。
  •   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张鸣新作),最有资格取代高校历史教材的书
  •   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符合我个人的读书品位,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了。纵观中国现代的写历史的书籍,考据的少,说实话的少,出了个袁鹏飞,也属于新东方的打法,带点幽默型的。 到底什么是历史的真实?
  •   如书名所说,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最有资格取代高校历史教材的书,但是取代教科书只能说说而已。
  •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   熟悉张鸣老师的书友都知道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   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张鸣新作),最有资格取代高校历史教材的书
  •   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
  •   辛亥革命,摇晃的十年,革命党雇佣黑帮起事被我们忽略了,袁世凯称帝的真实原因也被仅仅归结为袁氏的野心。北洋政府,军阀割据,虽然他们后来有了&;ldquo;爱国&;rdquo;与&;ldquo;不爱国&;rdquo;的区分,然而在张鸣先生的叙述中,我却看到了一群倒戈成性、背信弃义的家伙。
    人说五十年不读史,现在百余年已经过去,抛去精心的修饰和无心的忽略,历史应该有它的本来面目,正如最终找到自己真实身份的伯恩,尽管困难重重,尽管一路艰辛险阻,但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也许,现在翻现代史还略有些为时过早,然而近代史已经可以重读了。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是由他在人大教历史课的讲稿改编的,因此十分流畅,极具可读性。
  •   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虽是因了当当的畅销书榜而购买,颇沾染了些跟风习气,然而仅仅在第一讲里读到了作者关于成语“抱瓮灌畦”的分析文字,这个作者带给我心灵的震憾无疑并不比豆豆少,“我觉得这个文明可能是不好的,它对资源掠夺和榨取得太厉害,对环境破坏得太快。就像《庄子》里那个故事,说是一个老头在浇园子,园里有一口浅井,老头每天拿个瓦罐跳到井里,打一罐水然后爬上来浇。子贡问他为什么不弄个桔槔(就是杠杆),那样多方便。老人说他知道那个东西,但是他不用。为什么要用那玩意儿呢?它是机械,人用了机械就起机心了,就想着怎么取巧,从此天下就不得安宁了。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一旦把这个大工业文明唤出来之后,人们就天天想着怎么取巧——我们去发明创造,翻着花样地想着怎样榨取资源——人类几万年的历史都没有弄出这么些事来,但这几百年就都实现了,而且后面会怎么样,人类还不知道。但是世界一旦进入这个轨道,潘多拉匣子一旦打开后,就回不去了,你想进去也罢,不想进也罢,都回不去了。……没有办法,你只能在这个文明的基础之上,想一点补救的办法。……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向前走,不可能回去了。人类都不可能逃脱这个被工业化的命运,抗拒它是没有用的。”作者的这段文字表达的对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后果的担忧无疑与美国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表达的意思有近似之处,虽然两人在时空上相差了近二百年。然而当这种担忧是从国人的文字作品里反应出来并被以畅销书的形式被读到,那种兴奋与欣喜的感觉似乎却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所无法比拟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   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   下过不少张鸣老师的书,电子版的,看得多了也能够了解张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口吻语气,可谓一个老愤青,当然这是褒义。这本书基本上是以较为“西方眼光”的史学读物,所谓“西方眼光”即是说,抛弃迂腐陈旧的“自尊心”“爱国心”,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还原一个鲜活的大时代,饱含热情的嘲风、鞭挞这个民族最病入膏肓时候的样貌。这才是最真诚的爱国之心。到了今天,经济形势的好转,好多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崛起,我们大众的国际视野同历史思维仿佛又回到了两百年前的“乾隆盛世”,一个庞大闭塞的巨人,也许是我们足够壮大了,可以开始继续闭关锁国了,于是我们的观念开始往回走,走到义和团的时代。。真正懂史学的人相信在这本书中会得到很开阔的视野。认为此书荒诞也没关系,任何事情都要联系的看,我的建议是,倒是可以多读读经济学方面的书,认真考虑下三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两百年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相信对自己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旅程。
  •   很多历史,我们曾经以为是“这样”的,后来发现它居然是“那样”的,还原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尊重。张鸣教授在大学选修课的基础上向更深、更广处挖掘,为我们还原了一段曾被扭曲的历史,尽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国人借此可以观照历史,更可以放眼未来,甚幸,甚幸!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有很多细节被遗忘扭曲。张鸣教授重新还原了那段历史中的细节,读后很受启发。
  •   从开始读书以来,历史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高三一年,学习间歇,读历史课本甚至成了我一个习惯,课间,午休 周末,总陪伴身边。
    远离校园这么多年了,在当当五星榜上看到一本写历史的书,还是难掩内心的兴奋和喜悦。

    上学的时候,父母经常说 我爱学历史 是因为我会死记硬背。呵呵呵 历史课确实需要记忆背诵吧,可这些背诵从没有让我皱眉费心,我只是热爱而已。人类,经过千万年,无数国家 朝代的纠葛兴替。 科学家 文人 艺术家 政治家 军事家 航海家的粉墨登场,蛮荒和文明无数次冲撞,文化的崛起 繁盛 挣扎和改变......历史是多么波澜壮阔的一门学科啊。作为曾经的文科生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了。

    回到本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解答了很多上学时潜在我心中的疑问,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为什么忽然就说失败了?康有为的 孔子改制考 里面说的内容真的有那么大的反响?曾经支持洋务运动的慈禧何必在戊戌政变后态度大转变?戊戌变法的失败 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吗?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有什么更大的区别?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很多的失败 归结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曾经年少,有了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思考。

    多年过去,多少经历 历练 人情世故,让思考变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感谢在今天 遇见了这本书,不仅解答了少年的我心底多年的疑问,更让人深入反思更多的内容。

    读三国 读到最后是相对轻松的,因为三国一统 由乱而治,读明朝 读到最后是痛心的,因为明末几代 内忧外患。
    而读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沉重 有叹息 有思考 更有期冀。客观的了解过去,才能明智的拥有当下。反思历史的得失,才能 把握未来的方向。
  •   收到这本书后我骄傲地和年级第一炫耀,我说,我要摆脱课本上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啦。
    她很淡定地问我,你确定这本书是真实反应,而不是通过野史,主观臆造,口耳相传的浮夸史料编织起来的?
    我有点担心,但还是争辩道,书中引据之事件下文有注解,也有提供书籍参考。而且张鸣是大学教授,错不了的。
    她认为和我的这番交谈浪费了她的学习时间,便冷硬地抛下一句:“你看可以,只是不要太沉迷了。这个不是正史,不知道是从哪个民间小道来的。而且写成这样都没有遭到封杀,这才是真正诡异的。”
    从此之后,我对此书产生了心里隔阂,我把它放在枕边,每个午后总要细细品尝,对书中所反映的史实将信将疑,不得不说,它帮助了我的学习,至少我分清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也基本理顺了整个近代史的发展。在课本中,我对一些佞臣如袁世凯是十分鄙视的,看完此书,我真正的学会了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此书,如果你是厌恶XXX思想统治的人,你会十分支持。你会觉得它揭露了欲盖弥彰的一面。
    如果你想靠它学近代史,你放弃吧。只会让你混淆课本上的。
    如果你是想了解了解,也不错。看完之后可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别人必对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想靠它振兴中华,那还是......
  •   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有自己建立在史料上的全新观点,自成一派,令人对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流的史学大家已经烂熟,但不少细节问题我们从未提出过,或者有疑问也在主流史学中无从回答。张鸣老师还原历史学本真,从史料出发,按时间先后探究历史时间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将这段历史削足适履用于今人的理论。纯净的史学!
  •   正如书的介绍所说,这只是上课讲义整理而成!对于了解近代史只能是算是简略式的!不过没关系,以前对这段历史老是扯不清,现在有了个入门介绍,接着看《北洋军阀史》之类的书,更加详细了解近代史了!感谢张鸣老师的书!
  •   张鸣老师的这本书和其他的近代史系列很不同,以前读过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传统风格的近代史著作还有过去的学校里的教科书,那一系列基本建立在阶级论和政治论导引历史观的理念里。客观与否不说,只是写的比较体系化或者是拖泥带水,看着容易犯困。张鸣老师这本近代史不同,行文简洁、语言风趣,每段历史行文都不是很长,但是可看性非常强。把事儿讲的都很圆润,充满了灵气儿。可贵的是,这本书能够尊重客观的历史、尊重基本的常识,不偏重于意识形态的导向,而是实实在在、有一说一。和学校的教科书比,同样是近代史,读者可能会觉得讲的是两个世界的故事,因为这本并不厚的书里却有很多教科书里不记录的常识,如果觉得看着新鲜,大约因为这是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吧。总之是本好书,值得看。
  •   以前导师总是训导我,读书不要读阿猫阿狗写的,我不以为然。哪个大师成名前,不是阿猫阿狗。但书读多了,也确实喜欢大师的作品,这本算是有大师的味道了。
    这批购书,我简单翻阅后,直接选了这本看似枯燥的,读起却一发不可收拾了,究其根本,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符合我个人的读书品位,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了。纵观中国现代的写历史的书籍,考据的少,说实话的少,出了个袁鹏飞,也属于新东方的打法,带点幽默型的。
    我们说还原历史是很难的,因为历史的发展中,掺杂了大量人为因素的变量,比如个人利益,个人裙带,集团内部的矛盾等等,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张先生尽可能多的去探究这么变量带来的连锁反应,故对历史的还原独树一帜,不像大量学者喜欢的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去衡量,唯社会进步论。本人是更加认可社会发展与与关键人物之间同等重要这一观点的。
    更为可贵的是,张先生看问题知道最基本的辩证,为什么说可贵,因为懂辩证的人都不喜欢辩证,摇旗呐喊的伪卫道士多功利啊!不管是对李鸿章、天平天国,满清政府,甚至是慈禧,都辩证地去看,其实很多人都是为国家进步出过力,而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督促中国变革的。
    其实,贸然地说,张先生文中有很多可以以史为镜,来看今天社会的,我相信能不能看出来是一回事,至少他是有心了。
    深夜支持一下,希望喜欢读历史的朋友们,也能从历史领悟到对现阶段社会发展,企业变革有益的养分,使我国的伟大复兴事业,新陈代谢通畅,放眼世界全局。
  •   一直很崇拜张鸣教授,不仅仅因为他的文笔,还因为他敢说真话,敢于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现实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对于我们更真实的了解我们的近代史有一定作用。昨天晚上空间里面也看到一篇介绍中国抗战史的一些我们的历史书上看不到的历史。我们无法辨别到底谁说的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两点:一是,历史永远是统治阶级撰写的;二是多接触一些所谓的“野史”或许更有利于我们了解真相。
  •   我是学历史学的,自认为对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多。但是读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忽然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的历史很多都是假的,有了一种被骗的感觉。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对传统历史教科书的一种颠覆,颠覆的让人心服口服。如果想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建议最好先认真读一下这本书。
  •   张鸣老师这本由讲课稿集结而成的书,一如他其它作品一贯的风格,风趣、轻快,对中国近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独特的视角,幽默的文字,颠覆了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什么是“忠”、“奸”,什么是“黑”、“白”,或许我们需要重新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沉重的历史。我们都不想面对也不愿面对的历史。可是我们要想在当今发展就必须正视这段历史,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非常重要。而张鸣老师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思考。感谢张鸣老师!
  •   和封面说的一样,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第一次读张鸣老师的书,感觉不错。。推荐给喜欢历史的朋友
  •      不得不说,《重说中国近代史》若当做课堂笔记看,真是不错。你只需对基本历史脉络有大致了解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若嫌正文对史实点到为止不够过瘾,大可根据注释了解更多相关资料;无论正题还是闲篇,都通俗易懂——张鸣不愧是“很能讲故事”的学者。不过,他本人早早申明过“我不只是一个讲故事的”,因他讲述的故事“绝对有它的历史意义”。甲午战争后我们学习日本,“这种心态得从两方面分析”:我们以敌为师,有气量;日本学西方很在行,我们学习近邻日本,只是想走捷径。作者称:“后一种心态其实一直贯穿中国人学习西方百余年的历史进程。”
  •   读了张鸣教授的这本书,等于选修了张鸣教授的这门课,课堂内容很丰富,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讲起,一直到民国初期,让我们更加直白得面对这段血淋淋的历史。其实历史本是这样,讲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讲故事人的自身需求,往往会达不到讲述的目的,反而让听的人产生疑惑,这是本解惑的书,更多的真实历史还需要我们去寻获。期待张鸣老师的历史一直讲到二十世纪末。
  •   从博客上接触到张鸣老师,开始更正自己曾经被灌输的一些观点。近代史作为一段屈辱、纷乱的历史,我一直在绕着它,张鸣老师的书使我有兴趣重新客观的看待它。
  •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的真实的历史,重新认识历史!
  •   正如封面所言,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历史,绝不仅仅是政治史。
  •   此书读罢,对晚清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学教育所知的零碎的历史片段,由书中的前因后果分析串联起来,明白了许多。此书的确做到了"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但谈到"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上,就有点过誉了。
  •   一部透彻回望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张鸣用平易,通俗的语言,透彻的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著作。
    本书指出了中国在近代屡受列强欺凌,以及中国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思想上的落后。或者说,我们当时的国家观念,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已经使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
  •   近代史,我们都熟悉,近代史,其实我们都不熟悉。历史不是偶像剧,不是大团圆的港剧,不是黑白分明的夜与昼,不是某些宣传需要的街头剧。历史其实就是人生活的历史。有能力的高下,有品质的优劣,但绝不是一开始就顶着忠与奸、好与坏的肥皂剧。历史无法重来,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人们,沉浮挣扎,有起有落,其功其过,适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起一贯的历史著作,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当时时局入手,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当张教授尽量还原当时的环境,尽量还原当时的燃眉之急,忽然间,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他们的思虑、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勇气与怯懦、他们的大度与狭隘,一下子,因为设身处地的代入,都变得可以理解可以明白。把历史环境还原,把历史人物当人,而不是符号、标签,历史于是变得富有人情味——历史人物的得与失,变得更打动我们的心扉;历史的无法重来,变得更值得我们思考;历史的无数疑云,也一下子明朗开阔起来。去脸谱化,去公式化,去权威化,去政治化,人性化,具体化,思辨化,这样看历史、说历史,不是更科学化吗?不是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吗?因为历史就是人过去生活的日子啊!
  •   不一样的视角,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颠覆了传统史学,值得一读,但是有些观点也是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   刚读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的非常好~希望张鸣能从其他视角来解读一下这段历史~希望能读到新的东西~
  •   好久了,都忘了来评论。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问题之根源,最有资格取代高校历史教材的书
  •   偶然间,看到了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居然很想系统的了解下,读过之后就感到特别顺畅,许多历史名词都能有前因后果的练成一串,许多记不清楚的事件都有了起承转合。
  •   拜读完张鸣教授的这本书,以前看近代史一直有疑问的地方终于找到了答案。袁世凯为什么急于称帝,孙中山为什么只能永远是非常大总统,义和团的真相,太平天国的祸乱,洋务运动不成功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很多历史事件都能找到问题的渊源。
    只变革器物而不变革制度,光变革制度而不启蒙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任何改革的结局永远只是失败。
  •   摈弃了强加在历史上的政治因素,在张鸣教授的带领下,重新走进中国近代史。历史的真相渐渐向我们走来。
  •   发现成人之后读历史,就是不断地和过去的阶级史观告别,不断地从常理来理解历史,这方面唐德刚、郭廷以、徐中约等人都是不错的领路人。而张鸣作为当代大陆研究近代史的佼佼者来说,今年也出了不少的书,其中不少故事,一点点地让我们从宣传中脱离出来。
    越是离当代近,虽然史料更多,其实越不容易获得真切的认识,因为这段历史毕竟是上层所关注,必须官修的
  •   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写得很好
  •   张鸣先生的作品我拜读不少,他的作品颠覆了以往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我固有的一些观念和学识,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   客观、中肯地分析历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费正清写中国史,比中国人写中国史更能启迪人的智慧。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就秉承了费正清的风格。
  •   一方面是因为年纪大了,逐渐对历史感兴趣,想知道国家各种现在的由来。另一方面大约是因为有了孩子,在解答孩子问题时,希望自己懂的更多,也能引导得更好。我不希望他眼中的中国没有晚清至民国这几十年,也不希望留在他心里的国家都是各种穿越戏说和狗血剧,更不希望是粗暴简单的二分法、阶级论。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历史不是为教科书准备的,也并非某种理论的注脚,更不是按照某种公式推演出来的。解读历史,不可能完全排斥个人经验和先见,因为共识总是有限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深以为是。也因此比较推荐张鸣老师这本书。因为它在还原近代历史氛围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视野,以及更为理性、睿智的分析。
  •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更像是政治书。学习历史是途径,懂得政治是宗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中国那段真正的近代史,在说教式的语言中,还原这段真实的历史,直触内心最深处!只一开始阅读,便不能停止。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我有上过张鸣老师的这门课!!!!非常精彩,让我这个讨厌历史的人也开始爱读史了。尤其是近代史,那是一座宝藏。
  •   《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可引领我们跨过定性(质)的历史,深入到定量的、有度的史实当中,更可以启发人们对历史形成的当今“结果”的来源“过程”进行更加透彻的研究、挖掘和反思,从而可以把“死的”历史还原为活生生的过程——即复杂多变的历史真相的时空递进关系。
  •   看了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终于让人教版对我的毒害轻了那么一点点。
  •   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力作,他是近几年活跃在历史文坛上的分子,是我比较欣赏的作者和研究者之一。
  •   张鸣老师对于近代史的解读,好就好在以史实总能颠覆历史常识,否定之否定的学习过程,由张老师的书完成,别开生面,对于近代史的学习,必读
  •   在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碰到形形色色、各有主见的个人和集体,遭遇各类突发意外情况,给你的美好设想浇上一盆冷水,让你一败涂地。回顾百年历史,简单评价当年历史人物是好是坏、事件是利是弊未免理想,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真实还原历史面目,为后来者提供借鉴。《重说中国近代史》就是这样一本拨云见日、拨乱反正让所谓历史教科书自惭形秽的好书。
  •   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
  •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来就要考试了。每逢授课老师在讲台上旁若无人地讲课,我殊不知她是在那投入地表演还是无视了底下学生明显的情绪反弹。总之,学校里的这堂课鲜有人听讲。有的也只是充耳不闻地在那写写画画作笔记,目的是应付期末考试。没有人喜欢它,这现状不叫人感到悲哀吗。正如这本书的开头所言,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忘记历史也就丧失了民族记忆。这是不可取的。但是,现状是把一门历史课改头成一堂政治洗脑课,这种本末倒置的强调方式,不仅无法固化我们的民族记忆,恰恰会催使我们加速遗忘历史,无所谓历史,丧失个体与历史的坐标定位。
  •   第一次读张鸣教授的书,这本书真正对得起“重说”这两个字了。很多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读完全和历史教科书相反。张教授的解说入情入理,娓娓道来,真实详细。历史终究不是人人装扮的小姑娘,最美的历史就应该是最真实的历史,期待越来越多张鸣教授这样的有良知的学者,期待更多这样以真实、负责人态度的历史著作。
  •   真的很不错的一本书,能让我们重新更加理性的去反思这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面的人物并不像在课本上学到的一样黑白分明,作者以一种十分客观的角度去阐释一段被扭曲的历史,使近代史不再是一门避重就轻的“政治课”而成为原汁原味的历史
  •   历史从来不乏评论者,古老的话题被专家们推敲了一遍又一遍。当我们都已经习惯在那古板的逻辑思维里时,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给我带来了新的亮点,从另一个视觉,去深究近代历史的根源。文章语言轻松,文句浅显易懂,就像一个长辈在给你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   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让你建立客观的历史观,而不是政治史。让你了解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就像所说的还原被扭曲的历史,看国人今日事件之根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烈推荐!
  •   全书讲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这段历史(尤其注意五四到建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是没有的,购者慎选)。其实就是张鸣上课的讲录,其中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倒真是“重说”了一次,能够让人有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对于辩证的史观形成确有好处。
  •   这本书对于喜欢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童鞋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本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的 进程。对于以前的各种书籍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有很全面的补充,还原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非常值得一阅
  •   张鸣老师的作品,不同于以往脸谱化的历史,深入的分析了中国近代史,很不错!获益匪浅!
  •   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长期来比较僵化,张鸣的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近代史。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历史,更好的以史为鉴。
  •   我的近代史的绝大部分记忆来自一本叫《中国近代史》的教材,绿色封面,上面赫然印的是圆明园的断瓦残垣;讲授这门课的是带黑框眼镜的中年胖子,很高大,声音很有磁性,每次上课都穿得整整齐齐的西装,俨然当今学术权威的派头。 我还记得他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讲的话,说学历史不但是要掌握史实,更重要的是史观。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不比民国,那时候连钱穆也在中学教历史,而老师的学问后来被证实不怎么高明,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过这句话我却是牢牢记住,受用不少。本书开篇就批判中国的近代史教育是政治教育,都是假象浮云,不过我总觉得近代史的教材缺点虽然不少,但也不至于一钱不值,没有前面的传统教育,单凭阅读本书而建立起来的历史也未必就能称高明,讥笑传统教育就好比吃最后一个饼的时候顿悟前面吃的全是无用功一样。作者阅读近代史的时候的那种冷静和客观在批判同行的时候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这本书从全新的角度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部被扭曲的历史,给我们以启迪。内容略显简略,需要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来读,否则会不明其中的一些概念。
  •   在别处看到这本书,就回来买了,张鸣老师的书弥补了近代史的空白,以后拿给孩子看,让他了解我们真实的历史
  •   慕名而来,一直喜欢历史,张鸣解读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近代史。
  •   张鸣教授的历史著作娓娓道来,令人有往下读的欲望,完全颠覆了以往中国硬梆梆的说史特色。顶。但这本书印刷较差,疑为盗版书。
  •   北大教授张鸣的这本书,很好地还原了中国近代的那段历史,不像一般史书那样枯燥无味。
  •   这本近代史著作读上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可以想象得到张鸣教授在课堂上言辞犀利,妙语连珠,但却不偏激。对于中国近代史,很多人郁于教科书中的认知,抑或对史实的缺失,对一些问题的看待过于片面。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近代史。
  •   看好书是一种享受。据作者张鸣教授说,这本书是人大的一门通识课,对比今天上的各种通识课专业课,张教授的这本书显得有趣多了。有趣归有趣,不过深入思考的话,跟所谓的正史相比较的话,才发现历史这东西真是由胜利者所书写。而我们所经历的现在,若干年后的评价会跟现在各主流报纸上的头条一模一样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在当时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呢?张鸣教授的书正是写出来这一面目。
  •   已经看了这本书,一直很喜欢张鸣,把近代的故事以很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了我历史书上没有的真相。近代史是一部非常非常教科书~!
  •   张鸣一贯的风格,值得一读。Ps:对历史书上的近代史是一种颠覆吧,有空应该都看看这个,历史不再是中学课本上的敌我分明了。
  •   不管怎么样,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方面的作品。可能不该把它说成“历史书”。
    读惯了官方视角的作品,读腻了主流意识的历史,看看张鸣的书还是有点好处的。尽管好处未必是给你最可靠的事实与史实,但是至少让我换了一个视角去看那一段避不开的历史
  •   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   非常喜欢张鸣老师的文字和观点,之所以如此着迷,大抵是需要反思,之前接受这段历史的过于机械和潦草。经过张鸣老师的这段梳理,不得不说很是过瘾,大概又是一本两个小时旅程就可以阅读完毕的佳作吧。
  •   一个朋友推荐看的,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写的。
    从全新的,更新贴近事实的角度去分析认知中国近代使。
    发现视角很独到,我自认为这本书比较贴近史实。
    语言运用比较轻松,没有因为国籍而掺杂一些其他因素进去,而影响历史认知。
    推进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购买,本人决定收藏。
  •   很喜欢作者张鸣敢想敢说敢写的个性,不受这个时代各方面的束缚!重说中国近代历史,让我们看到非官方的历史!有意思~书的质量也不错!
  •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历史上值得回味的时期。。中国的国民性决定不挨打就不会思考不会反抗,只会盲目自大,这段时期尽管是血泪史,但我们要从中领悟产生这段时期的根源,从而避免又重走老路。。
  •   是张鸣老师讲课的笔记整理而成,很口语化,生动翔实。着重在分析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没有很多年代数字,因此如果对这段历史如果不熟的话,需要一本大事记年表在手边,以方便随时翻阅。很多事件都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而非教科书上的生硬的阶级斗争观点,是一本开启智慧,引发思考的好书。
  •   是张鸣教授讲座的整理稿,因此就行文而言,偏口语,看起来比较方便,内容上能引导人去进一步了解真实的中国近代史实,里面提到的一些书也想看起来,比如《这个天国不太平》
  •   张鸣老师这本书言简意赅地还原了一部中国近代史!
  •   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不喜欢历史,就是因为上学的时候被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给荼毒了,感觉太沉重太那啥了,非常反感,现在就想重新看看,发现原来历史没那么枯燥和痛苦,想看懂现在的格局有必要好好研究下现代史~这本书不错哦~内容丰富,思想到位,完全转变了我以前的观点,值得一读!
  •   张鸣教授用详实的史料记载、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一副清末民初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撇开了学校里面的用政治教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的枯燥路径,用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人文性的视角展现一百年前为人所不知,为政治所掩盖的真是历史和人物,用过去的发生的事情来引以为今日之思考。读起来不能释手,对于热衷历史的读者,确实是一份很好的读物,对于刚刚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读此书会更加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强烈推荐!
  •   又是张鸣教授的书,真的很好。从书中能看到些真实的历史,比中学课本上讲的好多了。读起来也很痛快,不像课本那么枯燥。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教授像张教授一样,多说点真话。张鸣教授的书我基本都买了,强力推荐各位买来看一看。受益非浅
  •   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中国的这段近代史,而不是被历史课本上所谓的东西所迷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   以前读张鸣老师的《历史的底稿》的时候,没怎么看上眼,觉得张老师写短文看不出水平,这次读了张教授的讲课汇总,对张教授越来越高看了,不仅是那个在网络世界“铁肩担道义”的功过知识分子,也是个在学术殿堂能够“妙手著文章”的学者!
  •   对中国近代史有兴趣,对张鸣老师的课有兴趣,而张鸣老师讲近代史则一定不能错过。
  •   “历史是名族的记忆”。但我们确实被灌输成观念史。由于被灌输成老是被动挨打的近代史,导致都不太愿意触碰这些民族的伤痛,我们都在选择忘记,想忘记那曾经伤痛。
    作者通过朴实,浅显易懂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一些东西。诚如作者所言,我们要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如果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以史为鉴,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目的。
  •   对于正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本书适合我读呢。没有洗脑的说教,张鸣老师的历史课如此有意思,难怪会堂堂课爆满了。
  •   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人大老师上课的讲稿整理著书的。作者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向我们揭示了与教科书上略有出入的那段近代史。正本书读起来没有历史教材的枯燥无味,反而很有趣可以把人吸引进去。推荐
  •   评论“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
  •   用了很长时间,很认真的读完本书,从开始的惊奇到沉重再到归于平淡,可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自小就怀疑历史书上写的总是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情节,但真实的历史用一种平淡客观的文字来叙述,往往就有了很大的落差,真相比狗血剧还要狗血。中国人在近代史的不断摸索,无数次跌倒,在外国人眼里从幼稚到成熟,这才是正常的路。并不是扭曲了历史就可以得到尊重,并不是贬低了别人就显得自己伟大,正视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才能认清未来的方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