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高见广春 译者:杨哲群
Tag标签:无
前言
给中文读者的一封信很了不起似的,但其实之所以动笔写这部作品,不过就是以“如果有一天,一个怪老师突然进入教室告诉大家:‘今天要请各位同学互相残杀一下。’那一定很恐怖吧。”这样的想法为契机罢了。)此外,说不定各位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就已经先接触过了已故的深作欣二导演拍摄的电影版,或是田口雅之先生的漫画版。这些版本和小说版(嗯,基本上这才是原作)的不同点,除了某些细部设定不一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整体气氛”的不同。以下容我稍作讨论。深作版在某种意义下要表达的是“世代间的代沟”,也可以说是在探讨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若更深入探究其本质,可以说电影版作品的宗旨是:“在这个恶意也好,暴力也好,偶发状况也好,小小的幸福也好,全都混在一起的大杂烩的世界里,人们只能四处奔走,挣扎抵抗。”(“学校”比拟成“社会”多少可以算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深作先生自出道以来,这类诉求是他作品里的一贯宗旨,这部电影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色彩还相当浓厚。另一方面,田口先生的表达方式(包含以娱乐性优先这点)就和我的比较接近,漫画版的剧情设定也大致上按照原著小说的安排进行。如果说有微妙的差异,那就是田口先生的作品里对人性有一种完全的信赖感(或者说是“爱”)。而我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倒是有些冷漠的。也可以说,虽然我不敢自比遗传子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但我是以观察机械运作的角度来观察人的活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角色的行为正如同机械一般。而我们即使不体现得那么极端,但也都背负着机械的宿命(由诞生步向死灭)。或许因为我自身有这样的感触,因此在这个小说版(请容我再次强调这才是原作!)里多少充斥了一些带着讽刺意味的气氛。然而,这并不是说凡事都不重要,不需要去珍视、在意。相反的,我想表达的是:“正因为人生如此,我们更应该有我们必须去重视的事物。”嗯,说了这么多,好像这是一部格调高尚的小说似的,实际上格调是低到无以复加。所以,请各位放心逐页欣赏下去吧。如果能得到各位读者们的喜爱,那就谢天谢地了!
内容概要
电影《大逃杀》原著小说。
故事发生在以日本为蓝本虚构出的国家,国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
政府每年都会选择一班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场生存试炼,选中的人将被强制封锁在未知的“游戏地点”,随机配发武器,昔日的同学要互相残杀,只有最后一个存活者能获胜离开。
此次被 选中的是香川县城岩中学三年B班的42名同学。有人以自杀逃避游戏,有人因恐惧而失去理性残杀同学,更有人为了生存积极迎战。七原秋也、中川典子却抱着“不想杀人”的信念,寻找离开游戏的方法……但是,不杀人,真的可以离开吗?
编辑推荐:
正如作者在序中强调:小说才是原著。同名电影的地位不用多说,但是碍于改编限制,电影并没有提到小说的背景设定——小说里描述的日本是一个“限制对外贸易”、“网络受到局限”、“禁止摇滚乐”、“如有反抗便会遭到政府制裁”的集权统治国家。这部始作于1996年的小说,早就如《1984》般对社会制度做出了预言。
另外,小说文字紧凑,对每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描绘,主角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更是颠覆了读者们通过电影认识的那两个废柴形象。
如果说电影的亮点是老师,是相马光子,是千草贵子,是人性的光与暗;那么,小说的亮点则是那个艹蛋的法西斯政权。只有读完小说,你才能说自己真正看过《大逃杀》。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高见广春 译者:杨哲群高见广春,毕业于大阪大学文学部美术科,在1991-1996年间曾服务于四国新闻社。他于1996年开始创作《大逃杀》,直到1999年才得以完成。高见只有此一部作品,但由这部作品发展出电影等许多相关娱乐商品,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实属罕见。
书籍目录
上册 序 给中文读者的一封信 前言 在某个异世界里,一位职业摔角迷的独白 第一部 比赛开始 第二部 中盘战 下册 第三部 终盘战 第四部 最终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男子念着原稿。秋也虽然不记得当时的内容——反正每次都大同小异,如果要再次重现的话,应该也跟下面这段话一样吧: “政府及专守防卫军发表:时隔三年再次于香川县进行的‘计划’已在昨日下午三点十二分结束。这次的对象班级是善通寺市的善通寺第四中学三年E班。先前未公开的实施会场,已经证实是位于多度津町近海四公里处的志高岛。直到出现优胜者为止,共花费了三天七小时四十三分。根据今天进行的遗体回收、验尸报告,其他三十八位学生死因推定如下:枪伤致死十七人,利器致死九人,钝器致死五人,窒息致死三人……” 画面上出现“优胜者”,一个身着破烂水手服的少女,由专守防卫军两个士兵一左一右扶着。她面对摄影机的脸扭曲着,长发披散,在右太阳穴附近沾黏着红黑色的东西。秋也还记得,那个脸部扭曲的少女,嘴角上不知为何不时会出现像是微笑的表情。 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秋也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到所谓狂人的表情了。但当时秋也并没有能力区分这么多,只觉得好像看到鬼怪一样,感到恐怖不已。 秋也记得问过:“老师,那是什么?”安野老师只是摇着头:“没什么啦。”她将脸稍微别过秋也后,又不经意地说:“真可怜。”国信庆时则是老早就没在看电视,吃起橘子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平均每两年就会不定时出现在地方电视新闻里的活动,渐渐开始威胁到了秋也。那是针对全国初中三年级生,共挑选五十个班级,每班四十位学生的话就有两千人——正确说来应该是一千九百五十人,每年都会确实被送达的死亡宣告。而且并不是单纯的被杀害,而是要和平常生活在一起的同班同学互相残杀。可以存活下来的椅子只有一张。没错,这就是史上最残酷的抢椅子游戏。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无论从题材、描写还是暗喻各种角度而言都可以被禁掉100年的书,但是它出版了,改编的电影甚至一度被用来见证北野武代表性的暴力美学。 原作中确实有太多电影所无法表达的细节,在此十分佩服作者的描写功力,画面感极强。一般来说,电影想要超越原著小说是相当困难的,这部大逃杀也不例外。 ——豆瓣网 在这里,所有的人性都将被鄙弃,唯一的信念:要生存,就必须战斗! ——时光网 《大逃杀》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讽刺画,电影中的那个孤岛难道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极端的表现吗?电影中是颈环的逼迫,而现实中则生存压力的逼迫;电影中是互 相残杀,而现实中则是残酷无情的竞争;电影中有人自杀,现实中难道迫于生存压力而自杀的人还少吗?电影中有桐山那样残酷无情的人,现实中不是也有人叫嚷什 么“狼性生存”吗?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建立在残酷无情的生存斗争之上的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这就是《大逃 杀》所表现的。 ——新浪娱乐频道
编辑推荐
《大逃杀(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正如作者在序中强调:小说才是原著。《大逃杀》同名电影的经典地位无须赘述,但碍于改编限制,电影并未表现出《大逃杀》的全貌。只有读完小说,才能算真正看过《大逃杀》。这部始作于1996年的小说,不仅因题材过于残酷而在当时引起日本国会的关注,更如《1984》般对社会制度做出预言。书中描写的日本是一个“限制对外贸易”、“网络受到局限”、“禁止摇滚乐”、“如有反抗便会遭到政府制裁”的集权统治国家,泯灭人性的“大逃杀”游戏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整部小说文字紧凑,对每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描绘,杀戮场景也真实得近乎残忍。而最令读者大呼过瘾的,是借主角之口发出的对集权社会的抨击。电影中的亮点是北野老师,是相马光子,是千草贵子,是人性;小说的亮点则是每处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