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出版时间:2013-4-1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马超编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四附近真有游荡的忠魂吗?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正阳门究竟怎么个“正阳”法?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为何老宅院现多为“凶宅”?……”
本书将为您揭秘这些疑团,为您带来精彩而有趣的民间传说。

作者简介

马超,女,1983年出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祖辈还是老北京。自小深受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浸润,深深爱着皇城根脚下的一方水土。目前为专职作家,希望能用自己的积累将老北京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传承下去,让热爱北京的人更多地了解街头巷尾的奇文趣事,让生活在北京的人更多地关注身边的故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老北京的牌楼旧事西四附近游荡的忠魂 2乾隆御笔题词的宝珠洞牌楼 3正阳门怎么个“正阳”法 5通天牌楼风水柱 7景德街牌楼,最憋屈的被迁牌楼 9隆裕皇后大婚时为何要用纸糊的牌楼? 11慈祥庵牌楼的辛酸荣辱 12给洋人立议和牌楼为哪般? 15第二章老北京的内廷传奇万间宫室缘何差半间?  18北海的水鬼与慈禧有什么关系? 20太和殿的龙有多少条? 21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 23从珍妃井说清廷内争 26故宫里行走的宫女 28为避“恩宠”而死的美男子 29皇帝女儿的婚姻也难有幸福 31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 33第三章老北京的盛景名迹天坛的石头会说话?! 38玉带桥因何而得名? 40如意门也不“如意” 42佛香阁的风水传奇 44颐和园凤凰墩的离奇身世 46白塔被锔记 49回龙观名称的来由 51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 52第四章老北京的官邸与宅院礼王府为何总是祸事连连? 56和珅府邸的“独乐峰” 57老北京宅院的风水吉祥物 59为何老宅院现多为“凶宅”? 61说说那些闹鬼的老宅子 63死过人的宅院真的对人不利吗? 65老宅子里的“艳影” 67第五章老北京的胡同街巷辟才胡同辟了谁的“财” 70大甜水井,水能有多甜 72吉兆胡同的前世后身 74和严嵩扯上关系的“名胡同” 76砖塔胡同是怎么来的? 77小石虎胡同的夜半诵诗声 79百花深处,最浪漫的胡同 81粉子胡同的爱恨情愁 83第六章老北京的驿馆旧居阅微草堂话异事 86牛街马奶奶家的“宅神” 88虎坊桥湖广会馆的重重鬼影 90旧居传来的叹息声 92灶君庙门前显灵的铁狮子 94“半山亭”是如何来的 96“百味斋”名称的搞笑由来 98第七章老北京的古刹名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102趣说法源寺的沧桑往事 104东岳庙里的“三多四绝”都是什么? 106北海白塔内真有《金刚经》吗 108雍和宫的旗杆会落泪? 110北京求姻缘最灵验的寺庙 112分钟寺里果真有钟神娘娘吗? 114第八章老北京的陵寝宗祠明神宗与火神爷之间的打赌 118朱棣选陵为何要大费周章 119刘墉参本与乾隆挖坟 121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也会哭? 123公主坟,繁华一世还是落寞无奈 125“中关村”这地名本与太监有关 127八王坟,这个名字有点熟 129龟驮碑的历史渊源 131第九章老北京的红白喜事老北京的供饭仪式 136人生“三面”怎么讲? 137未嫁即殇的“女儿殡” 139为何病人临死前要“倒头” 142为何民间丧葬有“烧伞”的习俗 145女孩儿的嫁妆都有啥讲究? 146第十章老北京的方言俚语说说老北京的歇后语 150老北京的“儿话音” 152京声京韵话“京骂” 154老北京平时用的客气话儿 156为什么“丫儿”的出场频率高? 157胡同巷口的吆喝声 159老北京话就是“贫” 160第十一章老北京的美食古董羹是如何得名的? 164冰糖葫芦儿是如何兴起来的? 165西太后与门钉肉饼 167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魅力 168香妃与艾窝窝 171“游龙戏凤”戏的是谁? 172李记白水羊头怎得名? 174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 176第十二章老北京的装扮习俗废止缠足习俗的清帝是哪位? 180清宫贵妇头饰“大拉翅”的传奇故事 182马蹄袖的来历 183汉人氅衣满人袍褂 185清宫女人脚下的“花盆底” 187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189满族宫廷服饰有多讲究? 191服饰上的图案都有什么讲究? 193第十三章老北京的贸易往来鸿宾楼镇店牌匾藏的谜团 198“都一处” 名称的来历 200老北京的鬼市都有啥特色 202北京大栅栏儿的由来 204关于“黑猴儿”的趣话 206天桥,老北京繁华商业的见证地 208第十四章老北京的车水马龙老北京五大庙会都有啥趣闻 212关于琉璃厂的奇闻秘事 214老北京哪个地段最繁闹? 216北新桥的秘闻 218关于老北京几座桥的怪事 219老北京也曾有过“阴兵借道”吗? 221第十五章老北京的地理名称八宝山是哪“八宝”? 226什刹海还是“十刹海”? 227灵境胡同为啥灵? 230酒仙桥真有酒仙经过吗? 231朝阳门外的神路街 233黑龙潭果真有龙吗? 234相思岭下埋着谁? 236到底是簋街还是“鬼街”? 237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老北京的牌楼旧事西四附近游荡的忠魂西四牌楼本是为慈禧太后庆生而建的,它与东四牌楼正相对称,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木制牌楼,上面的描金油漆彩色画,纷繁锦绣,煞是好看。东路口牌楼上写有“行仁”,而西路口牌楼上则写着“履义”。西四牌楼之所以有名,并非因为那上面花里胡哨的图案,而是因西市这里曾是几位忠良贤德人士冤死的地方,这其中的一位便是于谦,他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暗示了他的最终结局。明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遭瓦剌部也先可汗的进犯。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大军出征,却在宣化府附近的土木堡被围,成了阶下囚。也先本打算用英宗作为要挟明王朝的条件,可是,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大臣坚持保卫北京,并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经过不懈坚守,终于迫使也先可汗弃京而去。也先见英宗已是无用之物,索性做个人情,放他回京。景泰八年(1457),回到京城的英宗率亲信发动政变,重登帝位。英宗重登帝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死于谦,以解心头之恨,并且是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的:先砍去于谦手足,之后才斩首,为的就是让其尸骨零落不全,即便入土也难安。在于谦被杀一年之后,其部分遗骸才在旧部的护送下归葬老家杭州。作为有功之臣,于谦无辜被冤杀,于是民间便流传开许多关于西市附近、夜晚时分有冤魂出没的传闻。据说,于谦年轻时非常信梦,还常去关帝殿祈梦,卜问前程。一日于谦在书房打盹时,梦到一位身材高大、金色面庞的紫衣人说:“你日后必定是一品大员,朝廷重臣,可你勿要因此而骄横。你生前死后,都要以保护天下苍生为念!”也许是因为心中尚有保护黎民百姓的夙愿,因此,即便肢体残碎不全,于谦也要游荡在世间,以履行保护百姓的使命。住在西市的人们夜半时分经常看到一个缺了手臂的影子,用另一只手提着宝剑来回游荡。但是老百姓并不害怕,而且还为能看到于谦的忠魂而引以为傲。有些老者说,这是于谦不放心咱,又回来保护咱们了。也有人说,于谦死后首级悬于西市,虽然其尸身被部下连夜取回,但直到下葬,他都还是身首异处,因为没人敢再冒风险取回他的首级。因此,每到子夜,于谦的鬼魂就在西市附近游荡,他那是在找自己的头呢!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于谦这位忠臣死得太冤、太惨,西市这地方阴气重,乃是冤魂聚集的场所。而且当时的百姓不满意皇帝错杀忠良,这才编造了这么个故事,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抗议,为的就是纪念这位为官清廉、抵死抗战的忠臣。乾隆御笔题词的宝珠洞牌楼老北京的特色牌楼很多,但能得到皇帝垂青,并在匾额上亲笔题字的,那还真不多见。可是,有这么一处好地方,这里的牌楼上就有乾隆帝的御笔题词,这便是宝珠洞牌楼。宝珠洞矗立在北京八大处公园的第七处寺院前,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这座木制牌楼上,外匾额书写着“欢喜地”,内匾额则写有“坚固林”,这都是乾隆帝的御笔。宝珠洞中曾供奉着一尊桂芳和尚肉身贴金像,只可惜,因年代久远、战乱频繁,如今我们已无法看到这尊金像了,只能用一座汉白玉坐像来代替。也许您要问了,为何只有宝珠洞牌楼上能见到乾隆爷的御笔题词呢?答案就在这里曾供奉的那尊高僧肉身像上。那么这高僧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能让乾隆爷留下墨宝?要说起来这位老和尚的名头还真大,他曾被乾隆帝用重金请来皇宫作法度生,而且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入宫做佛事的一段故事呢。话说乾隆在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之后,将一位容貌不俗、身体奇香的女子带回了皇宫并封为妃子。尽管圣眷优渥,宠爱有加,可这位回疆女子仍旧终日郁郁寡欢,也不与别人来往。乾隆得知后十分忧心,以至于竟因为牵挂这妃子,而无心于朝政国事。于是这位无辜的回疆妃子便成了宫中众人嫌厌的对象,未及年老时便香消玉殒了。在这之后,乾隆生了场大病,连服了多少汤药都不见起色,其病情之严重竟使十数名太医都束手无策。于是宫里人人都说这是回疆妃子的鬼魂在作祟,为了“请走鬼魂”,乾隆便命人用重金迎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桂芳和尚来宫中做佛事。这桂芳和尚果然不负众望,在虔心诵经作法四十九天之后,乾隆的病情就有了好转。桂芳和尚再继续诵经祈福,乾隆的病竟大好起来,而桂芳和尚也因此而闻名朝野、享誉京城,成了人们口中的“活菩萨”。病愈之后的乾隆皇帝感念桂芳和尚的救命之恩,便封他为“鬼王菩萨”。谁知这桂芳和尚并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他把乾隆赏赐的财物全部布施给穷苦百姓,自己却往宝珠洞中修行去了。后来,桂芳和尚便在此洞中圆寂,据说他活了将近140岁,而且在圆寂之后,桂芳和尚的两只眼睛仍迥然有神,直直地对视着京城。朝中有人说,桂芳和尚这样双目直视京城会对大清社稷不利,乾隆细一琢磨也觉得有理,便在宝珠洞前建造了观音殿和弥勒殿,希望能用风水来延续大清的命脉。此后有大臣说一定要当朝皇帝亲自书写匾额,以示褒奖,这样才能抚慰桂芳和尚,用真龙的“正气”来压制各种“邪气”,乾隆素来喜欢挥毫泼墨,怎能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书法才华的机会呢?因此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宝珠洞牌楼上便出现了前文所说的那六个字。正阳门怎么个“正阳”法正阳门原来叫丽正门,自建成到如今已度过了五百余年的岁月。很多北京的朋友都说,正阳门自打它建成的那天起,一直就是老北京的象征。可也有很多人在心里犯嘀咕:这丽正门的名字也很气派啊,怎么后来倒给改成“正阳门”呢?莫非是因为这“丽正”二字忒俗忒土,还是“正阳”二字方能显示出帝都的雄浑气魄呢?作为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人们心目中那可是处于“国门”的地位,立在这里的前门五牌楼,也就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标性建筑物。既然这样,那么这国门的名字必定要想个好听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既能显示出圣主的气魄,又含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在其中。因此,在正阳二字中,“正”便有“公正、平正、正明公道”之意,“阳”则有“明亮、和暖”之意。这两个汉字合起来,既有圣君如日、受四海瞻仰的意味,同时也显示了这座“国门”的高大雄伟、无与伦比。正是因为正阳门在北京城中的“显赫”地位,因此它前面的五牌楼便成为老北京众多牌楼中结构最复杂、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座。这五牌楼是北京城最高城门的牌楼,便带有等级的象征。而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既是为了突出一国之雄风,更要使其符合周围的风水,从而达到使江山安稳、帝都永固的目的。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元年(1436)丽正门改称正阳门,然而史书上没有记录的,却是一段关于城门改名的离奇故事。明英宗改元初期,京城里经常有鬼魅在夜晚出来害人。起初明英宗对此事并没有留意,反而觉得是有歹人装扮成鬼魅故意吓唬别人。直到自己居住的紫禁城里频频出现鬼魅害人的事情时英宗才开始担忧起来。为了能压制住到处作祟的鬼魅,英宗绞尽了脑汁,他请来高僧在宫中做法事,率领后宫共同祈福,可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英宗一筹莫展时,朝中大臣纷纷举荐一位举止怪异、疯疯癫癫的跛脚道人。英宗听后便忙命人把这道人请进宫里。这道士破衣邋遢,满嘴疯言疯语,见到皇上也不行礼。英宗见此人甚是无礼,便不大喜欢,但目前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既然道长来了,那么就请道长作法,驱散这害人的鬼魅吧。”英宗发话了。“不忙,不忙。贫道先喘口气。”这跛脚道人往朝堂上一坐,便不言语了,那场面相当尴尬。一些大臣说要将这狂徒拖出去打死,一些大臣却说真正有本领的人都是如此不羁、率性,说不定他正想法子呢。半个时辰过去了,英宗见这道士还不说话,便把脸一黑,正要发怒,道士却说:“陛下,那鬼魅妖气本是极阴之物,因此需要用极阳之物才能压制住他们。方才贫道路过一座高大富丽的牌楼,看到城门上写着‘丽正门’。陛下,‘丽’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众,怎么能用于内城的正门呢?”“哦?那依先生看来,这城门的名字应如何改?”英宗略有不满地说。道士振振有词地说:“你看,你看,这个地方原本是前朝旧都,换了新主人之后很多城门都要改名字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内城的正门,所对应的就是一国之君。可就因为这个女人气的名字没有改,所以国都里才频频发生鬼魅伤人的事。我主本是真龙天子,极阳之身,如果能把内城的正门名字改换掉,那么自然可以压制住一切魑魅魍魉。”英宗吩咐宫女拿来笔墨,请道士赐名。没想到这道士哈哈大笑,说他自己根本不会写字。他一边抓着头皮,一边说“正阳”“正阳”。英宗见状,便下令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其实,英宗根本没弄懂跛脚道人的意思。那道人一面抓头皮一面说的是“真痒”,不料英宗却误听作是“正阳”。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这城门更换名字之后,紫禁城内果然阴霾尽除,而鬼魅伤人这些事也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通天牌楼风水柱北京城里最复杂的牌楼当属前门五牌楼,那么最简单的牌楼又会是哪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因为北京城里最简单的牌楼竟然出现在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里。到过颐和园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个苏州街,是仿照民间集市而开辟的一种商业性场所,目的是为了满足后宫妃嫔、公主们的购物欲望,同时也算是丰富一下后宫的物质生活,让这些久居宫门的女人们不要感觉生活太过沉闷。最简单的牌楼就出现在这条苏州街的各家商铺前面,这便是“门脸儿牌楼”。这些门脸儿牌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牌楼要比商铺本身高出来许多,于是大家就管它们叫“通天牌楼”,而它区别于其他牌楼的特点就是又高又窄,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冲天柱”。民间有这么一种传说,这冲天柱也叫做“风水柱”,柱子越高自然离天越近,这便意味着借助天力发财的机会也就越大,所获得的财富也就越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传说在很久之前,天上的财神爷某一日出巡,远远地望见有几根柱状物直立入云端。财神爷看了觉得很是稀奇,便走到近处仔细观察那几根柱子,只见上面绘着各种图案,煞是美观。财神爷正看着这几个柱子发愣,却听下界一个人说:“王老伯,您这里做生意,从来没有欺瞒过顾客,还经常照顾一些穷苦的人,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您怎么还要在店铺门前树起这么长的柱子来呢?这得花费您多少血汗钱啊!”“小伙子,你可能不知道,老汉我虽说是小本生意,也赚不下几个钱,但我每天的生意都好得很,一家人不愁吃喝的,这都是托了财神爷的福。我在店铺门前树立起这些柱子,一是为了感谢他老人家,二是为了提醒自己,人心要如木柱直,万不可做那昧良心的生意!”财神爷听罢连连点头,对身边人说:“看来这是个有良心的商人,他以后肯定会日进斗金的。那些昧了良心的生意人真该瞧瞧这位老人家是如何做生意的!”打这之后,说也奇怪,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王老伯的店铺里买东西,虽然这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可王老伯却依旧买卖公平,坚决不做坑人的生意。周围开店铺做生意的虽然都看了眼红,但却不知道为何就这王家店铺的生意会如此兴旺。末了,一个喜欢偷机取巧的生意人说:“王家店铺门前的柱子有利于风水,一定是因为这个,才让他们家店铺生意兴隆的。”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冲天柱纷纷树立起来,可大家的生意仍然做不过王老伯,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表面上的冲天柱,却没有学到王老伯诚恳待人、买卖公平、不欺顾客的品质。其实,这通天牌楼前的风水柱,所起到的正是广告宣传作用,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商家都把广告牌放在高处,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广告宣传,给自己带来客源。不过从这通天牌楼风水柱的传说中,我们也能看到朴实的劳动人民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诚实无欺的品格的赞扬。景德街牌楼,最憋屈的被迁牌楼北京城有那么多牌楼,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迁走的为数不少,却独独有这么一座牌楼,可以说是众多被迁牌楼中最“憋屈”的一座了,这便是景德街牌楼。景德街牌楼于嘉靖十年(1531)建成,横跨阜成门内大街,矗立在历代帝王庙前,它是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多少年岁月过去了,这牌楼与人们都相安无事,可偏偏在新中国建国以后,景德街牌楼这里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据说有一天,三辆汽车接连与这座牌楼相撞,这些于是便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揣测。有种说法是这样的:历代帝王庙这里有神灵守护,而每天车来车往的,实在打扰神灵的清静。正是因为此惹恼了他们,所以这里才频频发生交通事故。可也有人说,这座牌楼所在的位置影响了现代化交通发展,因此才要迁走它,这和神灵报复之类的说法并无关系。尽管后一种说法的支持者比较多,不过,这景德街牌楼附近的邪乎事仍是不少。有一位公交车司机李师傅,他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说明这景德街牌楼是怎么“成精”的。一天傍晚,老李师傅下班回家,溜达着路过这景德街牌楼,当时周围十分安静,李师傅就听一个声音说:“这是哪年月了啊?都到大晚上了还这么吵。” “陛下,如今已经不比昔日了。我们且在这里安安静静地看这北京城是如何旧貌换新颜的吧。”这两句话虽说诡异,但李师傅却是听得真真的。还有一次,李师傅站在景德街牌楼这里等个熟人,那是傍晚六七点钟的时候,也许是因为那天天气寒冷,人们都早早回家了吧,街上显得特别清净,可在这牌楼附近还是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开始李师傅很害怕,但渐渐地李师傅听明白了,这些对话者里面有君王,也有大臣,有时他们感叹命运反复无常,有时他们议论旧朝的兴衰成败。李师傅后来倒觉得不害怕了,不过是一些过世的“人”闲来无事聊家常罢了。关于景德街牌楼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一位老师傅,他绘声绘色地对大家说起他在景德街牌楼附近的经历:那天他下夜班回家,骑自行车经过这里,本来是十分熟悉的路,却在一瞬间找不到方向了。“当时我心里这个急啊,我就纳闷儿了,我天天上下班路过的地方,怎么突然一下就转向了呢?”这位老师傅心里越急,就越找不到方向,然后“桄榔”一声,连人带车一起撞到了牌楼上。有些人宽慰他说是因为天黑,再加上工作劳累,才会这样的,可这老师傅却说:“那不应该啊。我在这里上班都多少年了,每天工作量都是一样的,怎么那天就能这么巧,还转向了呢?”于是,这景德街牌楼附近“鬼打墙”的事也就越传越邪乎。人们不管怎么加倍小心,撞到牌楼而导致受伤的事儿还是屡屡发生。1953年夏,这座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牌楼终于光荣“下岗”了,后来被安置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厅里,成为首博最大的一件展品。隆裕皇后大婚时为何要用纸糊的牌楼?北京城里那么多牌楼,甭管是因为城市改建光荣下岗的,还是被当做保护文物而留在原地的,其建筑材料不外是石制、木制或彩色琉璃的,可您听说过用彩纸糊成的牌楼吗?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怎么没见过啊?人家出殡时就有!这是老辈子的规矩了。可现在我们要说的却是在结婚时使用的彩纸糊制成的牌楼,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结婚时用的,而是大清的一位皇后在大婚典礼上用过的。这件稀奇事儿就发生在光绪皇帝与隆裕皇后大婚的时候。大家想想,那彩牌楼都是出殡时才用的,堂堂的大清皇帝、皇后大婚这本是件喜庆事儿啊,怎么能用这玩意儿啊?这多不吉祥啊!不过,再怎么不吉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得用彩纸糊成的牌楼,这其中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大婚是要穿过太和门的,从御道进入皇宫,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在光绪十四年(1888),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发生在贞度门,这大火一直烧到太和门。若是在平常那还好说,大不了是动用库银重新修建,可那会儿不行了,因为没几天就是光绪大婚的日子了。现修一座,那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有人想了个法子:就用彩纸糊一座太和门吧。这个主意搁到平时那就犯了杀头之罪,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办了。于是,隆裕皇后只能委委屈屈地坐在轿辇中穿过用彩纸糊成的太和门牌楼。若非当时情况不允许,无论如何,隆裕皇后都不会同意这个办法的。当时有人就说,从这太和门的彩牌楼下穿过,皇后以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因为大婚时候用出殡时的东西,那不就是给自己找倒霉吗?可当时那确实是没办法,才采取了这个下策。婚后的隆裕皇后果然生活很不幸福,经常遭到光绪的冷漠对待,她因为孤苦无依的宫廷生活而痛苦万分。因此隆裕皇后便对那座临时糊成的彩牌楼而耿耿于怀,认为正是这座太和门彩牌楼给自己带来了晦气,让自己婚姻生活不美满。为了能驱走晦气,隆裕皇后还请高僧进宫做过种种法事,希望能通过诵经祈福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得到皇帝的喜爱。据说隆裕皇后还秘密地请来一位活佛,希望通过活佛的帮助摆脱灰暗的生活。然而这位活佛却说,隆裕皇后的婚姻生活不美满,是因为她的命格根本不适合做皇后。若是换作别人,这宫廷就是生养自己的活泉,而对于隆裕皇后来说,在宫廷里就只能忍受孤苦寂寞。这与那彩牌楼没有任何关系,若是她能自己想通,将来必定有大福报。刚开始,隆裕皇后并不肯轻易放弃皇后宝座,仍然对通过祈福而过上美满的生活抱有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让隆裕皇后认识到,这皇后的日子过得实在窝心,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主动放弃后位,签署了退位诏书,这一举动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许,也赢得了民众的爱戴。这也正好应了那位活佛的话,她日后果然得到了极大的福报,那便是当局为她办了一场异常风光的葬礼,而北京城的市民几乎倾巢出动前来送葬。隆裕皇后生前的日子过得苦闷异常,这死后的荣耀即便无限风光,又有什么用呢?慈祥庵牌楼的辛酸荣辱慈祥庵是田义墓的另一个名字,它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太监墓。那里有精美的石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那里埋葬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明朝万历皇帝身边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十几位明清太监)。虽说田义是残废之身,六根不全之人,他更无子嗣之望,但却能在生前死后领受着皇恩,可见此人确实不同寻常。这位宦官行当中的翘楚,本是陕西华阴人,他打小便聪慧灵透,举止不凡,经常被村里的老人夸奖,一位老伯伯还说:“这娃,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可是,田义因为家境贫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九岁时便净身进宫谋差事,之后又有幸被选入明朝专门培养宦官的内书堂去学习。由于田义聪敏机灵,做事灵活,因此在嘉靖、隆庆时便很得信任,及至万历皇帝登基之后,田义做事干练、为人忠实的品行得到万历的喜爱,于是,还真应了当年村中老人的话了,田义果然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并赐给他蟒衣玉带。田义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后,便也愈发地尽心尽力去做事。在田义历任的各种职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历经三朝的宦官真可谓是权倾朝野的“无名宰相”。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田义其人到底有多大能耐,竟然能在生前死后得到种种恩宠,而且在死后还得到皇帝辍朝三日的“待遇”。其实,史书中关于田义的记载并不多,但在这不多的记叙中,我们也能对田义其人的品行做派得窥一二。某日,万历忽然抱病,便召内阁首辅沈一贯前来商议免除百姓矿税之事,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朝中大臣也欢喜拥护,可没想到,这万历皇帝转瞬之间又变了主意,认为废除矿税对朝廷不利,于是生出反悔之心。就当他要收回废除矿税的命令时,田义在旁据理力争,认为皇帝乃九五之尊,既然已经下旨要厚待于民,怎么能随便收回成命呢?万历听后十分恼火,几次都想下手杀了田义,但田义并不胆怯,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在田义与万历争论时,中使已经将此前拟好的谕旨收回了。田义见到沈一贯之后便向他吐口水,说:“假如你能稍作抗争,矿税也就可以免去了,既然这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你为何要怕皇上怪罪呢?”万历年间有位叫吴宝秀的人,其人刚直正气,因遭陷害被打入大牢,吴妻愤而自尽。此事被田义知道后,便屡屡向万历进言,万历都不理会。然而,万历越不理会,田义便越加恭敬地陈说吴之冤情。当晚宫中出现一身穿白衣的女子,来到皇太后的寝宫前,陈述自家冤屈,宫中人等闻听其言,无不落泪哀怜。皇太后便向万历说起吴妻冤魂前来陈说冤情之事,万历终于下旨,吴宝秀因此而得以平冤。事后有人说是田义为搭救吴宝秀而找人扮演了“鬼魂”,也有人说是吴妻的鬼魂得知田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吴宝秀求情,便决意来宫中帮助田义。但不论怎样,这都说明田义并非邪恶奸佞之辈,在宦官这个群体里已经很难得了。尽管田义在生前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却没有沾染上那些铺张浪费、仗势欺人的恶棍行径,因此他能在死后得到万历的特批而赏赐一座石牌楼,也在情理之中了。田义死后,有十几位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品行,便追随他葬在了陵墓附近,由此形成了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太监墓葬群。太监是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代,因为身体残缺不全,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只能孤零零地埋在地下。不过在田义墓这里,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却并不孤单,每当夜晚来临,便是他们聊天解闷儿的时候。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人经常能在夜半听到一些叹息声或抱怨声,在明清交替之际,一些躲避战乱的人暂时住在慈祥庵里,还能在午夜看到晃来晃去的身影,可是,这些死去的人从不给活人找麻烦。清末时,有个饱受饥寒痛苦的乞丐在慈祥庵落脚之后便沉沉睡去,可是等他醒来时却发现面前摆放着一些食物。在感激之余,这名乞丐却觉得很奇怪,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的慷慨施舍。住在附近的老者告诉他,在田义墓这里获得帮助的并不只有他一人,很多流浪者都在这里有过类似的“待遇”。如今,慈祥庵牌楼的顶部虽然已经毁坏不存,但“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这九个字却还完好地保存在石制牌楼上。尽管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但后世人对田义的敬意丝毫未减,虽然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田义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品性的由衷钦佩。给洋人立议和牌楼为哪般?在如今的中山公园里,矗立着这么一座牌楼,它不为某个功臣所立,也不是为了纪念什么文化名人。这个牌楼是给一名德国人立的,而且这“议和牌楼”不仅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大清朝的耻辱柱。这个牌楼叫“议和牌楼”,也叫“克林德牌楼”“和使牌楼”。克林德本是一位德国男爵,也是一名外交官,曾担任德意志帝国的驻华公使,可是他却无视国际法,命人大肆屠杀义和团成员,从而激起了很多老百姓的愤怒。1900年6月,克林德带领翻译柯达士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一些事情,途中被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队员章京恩海开枪打死。这件事情成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导火线之一。同年8月,打死克林德的章京恩海被德国判处死刑,12月31日被处斩于东单牌楼,也就是克林德被杀的地方。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杀的地方为其树立一座品级相当的石制牌楼。就这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克林德牌楼立起来了,同时大清朝的尊严也不存在了。制作这牌楼的过程并不顺利。仿佛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故意和工匠们捣乱一般,刚刚雕刻好的花纹转眼间又变得模糊一团。明明刻上去了几个工工整整的大字,几天后便成为乱糟糟的一堆符号了。由于这石牌楼迟迟没有建造完毕,因此德国便不高兴了,认为清政府这是在有意拖延。负责石牌楼建造的大臣也不好交差,只得向上头据实禀明情况,清廷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而很多老百姓倒是不屑地说:“不过是一块婊子牌坊,那么着急做什么?”清政府慑于列强的凶悍,不得不督促着工匠想办法加快进度。一位老工匠看出了些门道,便和自己的徒弟说:“你明天去这附近的寺庙里拜一拜,就说‘现在上头催得紧,保佑我们尽快完工吧’。拜完之后就马上回来。”这小徒弟一口应允着,心里却感觉很是奇怪。第二天,小徒弟做完这些事回来,听到一个工匠说:“昨天才刚给牌匾上刷了漆,今天不知道怎么,被人用刀子划过了。”这时听老工匠说:“这下就好了,这下就好了。”大家却不明白这话里的含义。不过说也奇怪,自从这小徒弟去庙里拜了三拜之后,大家做工的进度果然快了许多,主要是没人来给他们捣乱了。就这样,一座石牌楼花了大约两年时间,终于算是竣工了。清政府也算是交了差,可这牌楼树立在东单北大街上,很多老北京看了都觉得这是国耻一般。那么,究竟是谁在和工匠们过不去,一再从中捣乱呢?有人说是当地的土地公公,他憎恶在自己的土地上矗立起这么一个玩意儿来。也有人说是被克林德杀害过的中国人的冤魂在刻意捣乱。尽管众说纷纭,不过这石牌楼最终还是立起来了,直到1918年,才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其拆除并迁往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如今这牌楼还矗立在公园大门前,只不过名称变了,变成了“保卫和平牌坊”。

编辑推荐

老北京就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书,实在是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在这本《老北京的民间传说》中,我们从城门牌楼、内廷传奇、盛景名迹、官邸宅院、胡同街巷、驿馆旧居、古刹名寺、陵寝宗祠、红白喜事、方言俚语、装扮习俗、贸易往来等多角度对老北京进行解读,力求将老北京的故事精彩而有趣地呈现在您面前,为大家介绍一个充满传奇的古都北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