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现代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495 译者:草婴
Tag标签:无
前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又扩大为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在托尔斯泰作品中,小说无疑占主要地位。而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化巨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除了三部长篇小说,托尔斯泰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这些小说,即使不包括以民间故事形式出现的作品,至少也有六七十篇。 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问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难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译成最多种文字,在经典著作中印数始终占据首位。 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早在一九一三年就出版了中译本,改名《心狱》;接着在一九一七年又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中译本,译名《安娜小史》。这两本书都由林纾译出,但林氏不懂原文,完全靠别人用中文口述,再由他用中文写出。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译本不能算翻译,只能说编写。 以后我国陆续有人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但大多由英文和日文转译,直接从俄文翻译的很少。新中国成立后,托尔斯泰的作品介绍过来的多了,而由俄文直接翻译的也增加了不少,但通常都是你翻译一本,他翻译一本,很难保留托尔斯泰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我从一九四二年起开始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五十年代主要翻译肖洛霍夫小说。我的翻译工作因“文革”中断了十年。“文革”结束后,我开始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八年,前后花了二十年工夫把他的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翻译过来。我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主要是想让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人格,欣赏他的艺术,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巴金极其崇敬托尔斯泰,称他为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他多次鼓励我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把他珍藏的俄文版豪华插图本提供给我。这套托尔斯泰作品集出版于一九一六年,也就是十月革命之前,其中有两百幅精美插图,全都出自俄国名画家之手。这套作品集在中国只此一套,真正称得上是海内孤本,其中大部分插图在中国都没有介绍过。现在,《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译本出版,这些精美的插图都用在这套译文集里。我想,中国读者一定会跟我一样对巴金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草婴 二○○四年三月
内容概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又扩大为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作者简介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罗曼·罗兰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它是“一首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美好的诗篇”。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舞会以后亚述国王伊撒哈顿哈吉穆拉特假息票瓦尔尼•华西里耶夫草莓为什么?神性与人性我梦见了什么穷人孩子的力量狼同路人的谈话过路客和农民村里的歌声乡村三日记霍登广场事件“糊里糊涂“沃土未完成稿费多尔•库兹米奇长老死后发表的日记我的生活回忆范法罗诺夫山华西里神父世间无罪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舞会以后“你们说,人自己无法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于环境,是环境摆布人。可我认为问题全在于机遇。好哇,就拿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来说吧……”我们谈到,一个人要做到完美无缺,先得改变生活的环境。这时,受大家尊敬的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就说了上面这段话。其实谁也没有说过人自己无法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伊凡·华西里耶维奇有个习惯,总喜欢解释自己在谈话中产生的想法,顺便讲讲他生活里的一些事。他讲得一来劲,往往忘记为什么要讲这些事,而且总是讲得很诚恳,很真实。这次也是如此。“就拿我自己的事来说吧。我这辈子这样过而不是那样过,并非由于环境,完全是由于别的原因。”“由于什么原因?”我们问。“这事说来话长。要让你们明白,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的。”“噢,那您就给我们讲一讲吧。”伊凡·华西里耶维奇想了想,摇摇头说:“是啊,一个晚上,或者说一个早晨,就使我这辈子的生活变了样。”“到底出了什么事?”“是这么一回事:我那时正热恋着一位姑娘。我恋爱过好多次,但要数这次爱得最热烈。事情早就过去了,如今她的几个女儿也都已出嫁了。她叫……华莲卡……”伊凡·华西里耶维奇说出她的名字。“直到五十岁还是个极其出色的美人。不过,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就更迷人了:修长、苗条、秀丽、端庄——实在是端庄。她总是微微昂起头,身子挺得笔直,仿佛只能保持这样的姿态。这种姿态配上美丽的脸蛋和苗条的身材——她并不丰满,甚至可以说有点瘦削——就使她显得仪态万方。要不是从她的嘴唇,从她那双亮晶晶的迷人的眼睛,从她那青春洋溢的可爱的全身,都流露出亲切而永远快乐的微笑,恐怕没有人敢接近她。”“伊凡·华西里耶维奇讲起来真是绘声绘色,生动极了。”“再绘声绘色也无法使你们想象她是个怎样的美人。但问题不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四十年代的事。当时我在一所外省大学念书。那所大学里没有任何小组,也不谈任何理论——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很年轻,过着青年人特有的生活:念书,作乐。我当时是个快乐活泼的小伙子,家里又有钱。我有一匹烈性的遛蹄马,常常陪小姐们上山滑雪(当时溜冰还没流行),跟同学一起饮酒作乐(当时我们只喝香槟,没有钱就什么也不喝,可不像现在这样喝伏特加)。不过,我的主要兴趣是参加晚会和舞会。我舞跳得很好,人也长得不难看。”“得了,您也别太谦虚了,”在座的一位女士插嘴说,“我们早就从银版照相上看到过您了。您不但不难看,而且还是个美男子呢。”“美男子就美男子吧,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正当我跟她热恋的时候,在谢肉节最后一天,我参加了本城首席贵族家的一次舞会。他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十分有钱,又很好客,还是宫廷侍从官。他的夫人同样心地善良,待人亲切。她穿着深咖啡色丝绒连衣裙,戴着钻石头饰,袒露着她那衰老虚胖的白肩膀和胸脯,就像画像上的伊丽莎白女皇∞那样。这次舞会非常精彩:富丽堂皇的舞厅,有音乐池座,一个酷爱音乐的地主的农奴乐队演奏着音乐,还有丰盛的菜肴和满溢的香槟。虽然我也喜欢香槟,但那天没有喝,因为我就是不喝酒也在爱情里沉醉了。不过,舞我跳得很多,跳得都快累倒了:一会儿卡德里尔舞,一会儿华尔兹,一会儿波尔卡,自然总是尽可能跟华莲卡一起跳。她穿着雪白的连衣裙,束着玫瑰红腰带,手戴长达瘦小臂肘的白羊皮手套,脚穿白缎便鞋。跳玛祖卡舞的时候,有人抢在我前头。那个可恶之至的工程师阿尼西莫夫一见她进来,就请她跳舞。我至今还不能原谅他。我那天上理发店买手套来晚了一步。结果玛祖卡舞我没有跟华莲卡跳,而跟一位德国小姐跳——我以前也向她献过殷勤。不过那天晚上我担心对华莲卡很不礼貌:我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没有瞧过她一眼,我只看见那穿白衣裳、束红腰带的苗条身影,只看见那有两个小酒窝的绯红脸蛋和那双妩媚可爱的眼睛。其实不光是我,不论男的还是女的,人人都在欣赏她,尽管她使所有在场的女人都黯然失色。‘谁也忍不住不欣赏她啊。“照规矩,玛祖卡我不是跟她跳的,而实际上我一直在跟她跳。她穿过整个舞厅,落落大方地向我走来。我不待她邀请,就连忙站起来。她嫣然一笑,以酬谢我的机灵。我们两个男舞伴被带到她跟前,她没有猜中我的代号,只得把手伸给另一个男人。她耸耸瘦小的肩膀,向我微微一笑,表示歉意和慰问。玛祖卡中间插进华尔兹,我就跟她跳了好多圈。她跳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笑眯眯地对我说‘再来一次’。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同她跳,但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嘿,怎么会不感到身体?您搂住她的腰,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她的身体。”一个客人说。伊凡·华西里耶维奇顿时脸涨得通红,气冲冲地喝道:“哼,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哪,你们心目中只有一个肉体。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同,我爱她爱得越热烈,就越不注意她的肉体。如今你们只看到大腿、脚踝和别的什么,你们恨不得把所爱的女人脱个精光。可我就像优秀作家阿尔封斯·卡尔说的那样,我的爱人永远穿着青铜衣服。我们不是把人家的衣服脱光,而是像挪亚的好儿子那样把赤裸的身子遮起来。哼,算了吧,反正你们不会懂的……”“别理他。后来怎么样?”我们中间有人说。“好。我就这样多半跟她跳,也没注意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乐师们都已筋疲力尽——舞会快到结束时总是这样的——反复演奏着同一支玛祖卡舞曲,客厅里的老先生和老太太都已离开牌桌,等着吃晚饭,男仆们端着饭菜来回奔走。时间已是半夜两点多了,必须抓紧利用最后几分钟时间。我又一次选定了她。我们在舞厅里都转了百来次了。“‘吃过晚饭还跟我跳卡德里尔舞吗?’我领她入席时问。“‘当然,只要家里不叫我回去。’她含笑说。“‘我不放你走。’我说。“‘把扇子还给我。’她说。“‘我舍不得还。’我说着把那把普通的白羽毛扇子还给她。“‘那就给您这个,省得您舍不得。’她从扇子上拔下一根羽毛送给我,说。
编辑推荐
《哈吉穆拉特》编辑推荐: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