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武斌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变化得太快了。自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近代以来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原来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多元的、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机,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度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到现在,中国经济一直在高水平上运行,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以新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大变动,全国规模的社会大流动,从上层到下层,从农村到城市,促使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动;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电视、电脑、手机等新的科技成果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思想观念、价值观和幸福观等方面的转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都处在大变化之中。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姿态融人到全球化之中,全面地对外开放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几乎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切合,文化、艺术等等领域也都与世界发展同步或接轨。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这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生活变动最为激烈、发展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那么,这种社会大变动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建立一种“平衡的”生活?当代中国的社会大变动首先意味着个人生活的背景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对于个人来说,这种改变的积极意义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流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客观条件。我经常讲这样一个例子,在改革开放以前,如果一个人被所在的单位开除了,那就意味着断绝了他的全部生活来源,而现在,许多人会主动提出辞职、“下海”,放弃公家的身份。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个人身份单位所有制,社会控制是通过“单位”进行的,离开了“单位”,你就没有了“身份”,也就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现在,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广阔空间,可以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职业和身份。再例如,传统的二元结构社会把农村和城市严格地区分开来,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被牢牢地捆绑在农村的土地上。而现在,大批的“农民工”进城,逐渐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与生存环境,也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但是,这种背景的变化对于个人的心理也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在以前的农村,人们祖祖辈辈都生存在这样亘古不变的环境中,人一出生下来,身份就是确定的,亲属以及乡邻的人际关系是确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只要照着前辈的样子生活就可以了。而现在,比如进城当“农民工”了,他就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场景中,他所面对的一切都是不熟悉的、陌生的,没有一定的规矩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模仿,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这里都已经不适用了,他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生活方式,体会新的社会角色和身份。那么,就会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的人适应得比较好,就可能很快融人到新的环境里,适应新的角色和身份;也有的人适应得不好或者适应得比较慢,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困惑、无助等等,其核心的问题是身份的重新认同,也就是人格认同问题,或者说是“人格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全社会也正是处在这样的大变动中,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多元的社会结构,多元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使人们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标准。或者说,传统社会“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就需要自己的“选择”。有人形容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好像是一个“空中飞人”,从传统社会的根基中飞出来了,但还没有落到现代社会的地基上。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格认同”问题就具有突出的表现。或者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为什么会比较多地出现一些分裂人格、偏执人格、病态人格的情况。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背景下,每个人要过一个精彩的人生,要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正确性或恰当性,首先要对生活的实际状况、对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场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同时要有对自己的人格的“自觉”,即对于自己这种选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明确的目的性的清楚的认识,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那么,本书的主题就是,怎样以及如何“自觉”地进行“人格”的“选择”。“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它本意是指面具。以“面具”指义“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表现于外给人以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表露出的特点,即个人内在的真实自我。因此,“人格”一词蕴涵着一个人有两面——公开可见的一面,以及隐藏在它后面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公开可见的一面,即“外在人格”是一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式;隐藏其后的一面,即“内在人格”是这个人的内在因素如本能、需要、动机、自我、特质、价值观、认知方式、气质、性格等。健康的人格应该是内在和外在统一的,或者说,人格是独特而持久的个人内、外特征,它影响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人格”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在他人面前的表现,有其生理、心理的倾向性因素,更有其社会性和文化性。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都可能有不同反应。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可以预'计它对塑造人的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来决定的。人格的独特性虽然有先天的因素和心理倾向性,但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格更主要地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要接受社会的教育和文化的塑造,所以人格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同时,还有一个个人如何接受、适应社会文化的问题,这就是个人对于文化的选择、对于自身人格倾向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对外在环境的“内化”,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人外在活动的结果。在现代社会大变动中,“多元化”为人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这里,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是很重要的。所谓主观性和主体性,就是要自觉地认识社会文化、认识人生,也就是如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审查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认识和反思的过程中,根据社会文化的要求和自身的价值取向,调整自己的心理、观念、行为和活动方式,这就是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进行“选择”。所以,进一步说,对自己的人格选择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求健康、积极的人生的过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懂得光明正大地去享受自己的存在,这是绝对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完美。”蒙田说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懂得”“享受自己的存在”,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二是“懂得”自己“如何”存在,也就是如何生活。“懂得”,就是“自觉”,就是人格的“自觉”和人格选择的“自觉”。关于人格和人格选择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深入的研究。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研究,有精神分析学派、社会认知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格特征学派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如生物学范式、进化论范式、社会一认知范式等。随着对人的复杂性、差异性的认识深化,当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已不是热衷于探讨抽象的人格,而是在更为具体的情境中探讨具体的问题。它们把人格置于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研究,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人,人格心理研究必须把对人性的科学认识作为必要条件。只有对人性有更完善、更综合、更科学的认识,才会使人格研究更完善、更综合、更科学。而在完善对人性的了解的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到人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维度,也必然走向“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人也必然受到这种文化变迁的影响,人格研究必然受到这种文化发展趋势的牵制。所以现代心理学家们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格心理置于融合后的文化背景下来研究,以获得对人格心理的更为动态、具体的理解。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现代西方对人格的这些研究也有可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特别是研究主要以西方文化为背景,针对西方民族的人格来进行的研究,因而并不完全适用对于中国现代人格的分析,但是,其中仍有对于我们有启发的研究和思考。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即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r)。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人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积极心理学强调自我决定性(self-deterrnination)的作用。“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来得以实现的。认为人的先天的学习、创造、好奇等本性在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中具有基础作用;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是以吸收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外在的生活经历为条件,在于这些因素和自己本性中的学习、创造、好奇等品质相结合,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内在价值观;个体自身在健康、幸福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充分实现是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的前提,其中人的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胜任、交往和自主的需要是基本的前提。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研究和观点对于我们讨论现代社会中的人格的选择问题是有一定启发的。在这本书中,以人格心理学为基础,同时融合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方面的相关论述,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实际,以及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特点,吸收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人格选择的目标、人格选择的动力、人格选择的标准以及评价等等方面与人格选择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和价值,也可能对现代人对自身人格问题的关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和谐人格”具有实际的意义。(2011年4月16日)
内容概要
本书认为,人格的成长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本书中,结合现代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对于人格问题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驱动人格选择的动力学基础、人格选择的导向和控制机制,以及人格选择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所有相关因素整合为一个作为整体的人格选择活动的过程,认为,正是在这个作为整体的人格选择活动过程中,个人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构造了自己独特的人格世界。
作者简介
武斌,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兼及传记文学和散文随笔创作,出版的学术著作有40余部,其中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三卷)、
《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中国文化史概说》《中医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时尚史》等,另有随笔集《望湖书屋纪事》《漫步在哲学家小路》等。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社会大变动与人格的选择
序章 现时代的人格问题
第一章 人格与选择
一 选择是人格的内在要求
二 选择与自由
三 选择与自我实现
四 人格选择过程的五个系统
第二章 人格:个人的整体形象
一 多维视野下的人格通观
二 关于人格概念的讨论
三 人格的结构与类型
四 人格与社会角色
第三章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与选择
一 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文化
二 作为文化积淀的人格
三 “基本人格”与“国民性”
四 社会化:文化对人格的选择
五 文化变迁与人格重组
第四章 人格可能达到的境界
一 理想人格与自我超越性
二 理想人格与文化价值
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汁
四 社会理想人格与个人理想人格
五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
第五章 走向健康人格
一 健康的人格是一种义务
二 健康人格的实质与标准
三 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
四 健康人格与选择
第六章 人格选择的动力学基础
一 动机与人格选择
二 动机: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
三 潜能的开掘与发挥
四 情绪的激励功能及其调整
五 动力系统的组织与整合
第七章 心灵的航标
一 真: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二 善: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三 美:按照美的规律生活
第八章 人格选择的控制机制
一 理性与意志:人格选择的控制力量
二 人格选择控制的形式
三 人格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 跨越人格选择的障碍
一 人格选择的外部障碍与内部障碍
二 人格选择障碍的心理类型
三 防御机制:障碍的缓冲
四 跨越人格选择的障碍
第十章 走过人生的旅程
一 人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 拉开人生戏剧的序幕
三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四 正午阳光
五 满目青山夕照明
第十一章 坐标与参照:人格选择的评价
一 评价: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
二 人格选择的评价尺度
三 人格选择的评价方法
第十二章 自我与人格选择的整合
一 自我:人格选择整合的组织者
二 主体与对象:人格选择的两大构项
三 人格选择的整合原理与过程
第十三章 我们面临的人格选择
一 现代中国人的文化环境
二 现代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三 走向“中国现代人”:我们的选择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本书的一个基本论题是:人格即选择。提出这样一个论题就意味着把选择性看做是来自人本身的内蕴潜力,是人格的内在性要求。选择是与人的本质属性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基本形式。人的成长、人格的发展,人对自己人格的塑造、对生活意义的把握,都是通过选择性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甚至可以说,选择性活动是对于人格最有决定意义的活动。本书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选择活动各方面的分析,探讨它对于人格的意义。人格是单个个人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使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并且与其他人相区别。它涉及个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构成个人的整体形象。人格总是个人的人格。关于人格的各种讨论,都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但是,个人并不就是单个的存在物。个人的个性特征离不开人的本质的规定性,离不开人的族类特征或“类本质”。人首先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然后才是个人。或者说,个人首先是以社会性的存在物出现的。因此,人格要受到人的族类特征或类本质的规定和制约。单个的个人的前提就是“人”。那么,人的族类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说,人是一种具有自主意识的存在物。他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因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人本身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和主导的地位。人格作为个人的个性特征和整体形象,是他自己所意识到的,是他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显现。人格不仅由制约它的东西规定,而且还由它的创造积极性所创造的东西规定。人给自己的生命存在和人格赋予方向和意义。这就是人在其自身活动中,在其人格中的主体性。指出人格的主体性,就是强调人对于自己人格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许多人格研究者都注意到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并且突出强调主体性对于个人塑造选择自己人格的重要意义。例如在17世纪,洛克就提出,人格是一个会思考的聪明的存在物,有推理和反省并能考虑自我本身。黑格尔也说:“人格是意识的现实而有效准的独立性。”人格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决定能力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哲学家伯托西曾写道:“按照我的晚点,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整体:有感觉要求、有意识、能记忆、能思考、能行使意志力、有责任心和鉴赏力(审美力和宗教信仰)。而且,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力量,根据真理、爱情以及审美和宗教感受这些方面的理想,去有限度地自由发展。”哲学家贝克也说:“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决定能力的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因为成为自由意味着不为其给予的本性所束缚,而具有超越本身的自我的能力。”人格的主体性,包含着人对其人格的能动的、积极创造的含义,包含着自觉的、自主的含义。对于这种主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即:一、能动性;二、创造性;三、自主性。主体性的这三个方面,都与选择性有关,或者可以说,选择是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因而也是关于主体性规定的题中之义。能动性,即人不是简单的受动物,不是单纯地受外界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环境或他人的制约和限制,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②具有积极的主动精神。人的人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人并不是无知觉地、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塑造的,而是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把文化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存在,并且会运用自己个人的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人不是为了社会文化而更多地是凭借社会文化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人对于自己的人格有着明确的意识,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中,并且对自己的人格成长和人格发展有确定的目标(即对自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基本的估价和预设),能够使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服从自己所确立的并为自己所意识到的目标。人的生活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
后记
黑格尔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人的世界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疆域极为广阔的世界。从任何一个层面上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都会引发出无尽的思考,都会深切地领略这个世界的奇妙的风光。对人格选择的研究,就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上来探索人的世界。我们研究的这个层面就是“人格”。我们要努力揭示的是:个人是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的?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因素在什么程度上影响、限制或促进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揭示出这些问题后面的答案,我们用了一个概念:“选择。”这是因为,“选择”是人格成长中实际存在着的一种活动方式。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关键在于人的“选择”。因此,我们围绕着“人格选择”这个核心,分析了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分析了驱动人格选择的动力学基础,分析了人格选择的导向和控制机制,分析了人格选择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分析了所有相关因素整合为一个作为整体的人格选择活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作为整体的人格选择活动过程中,个人形成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构造了自己独特的人格世界。我们不仅努力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试图揭示出答案后面的问题。例如,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进行自己的人格选择的?我们怎样使自己的选择成为可能最好的选择?我们怎样判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对这些问题也尽力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是,我们对人格选择问题的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更为深入和更为细致的思考和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地展开讨论;另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引发出许多需要研究的新的问题。与人格选择最为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决定论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切本质特征。所以,人是被决定的。这个观点也是我们在讨论人格选择问题与唯心主义、唯意志主义划清界限的一个前提。但是,人不仅仅是环境的被动的受动者。人的主体性特征规定了人具有选择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个人的人格既是被环境决定的,又是个人自己选择的。问题是,人格在什么程度上是被决定的,在什么程度上是自己选择的?哪些方面是不可选择的,哪些方面是可以选择的?哪些选择是被迫的,哪些选择是自主自愿的?个人的选择如何与环境的决定作用相调适和配合?如此等等,都需要做具体的分析。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判断活动。选择和判断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依据的。我们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来进行选择。价值观是选择的一种“预设前提”。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可大致判定他在什么情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是说,价值观制约着我们的选择。我们根据这种价值观,来设定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调整人格选择的动力系统,并确立评价我们选择的尺度和标准。因此,价值观的问题是人格选择研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另外,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观念形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的,但是,在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时期,社会文化出现多元的价值取向,也使个人面临着对价值观的选择的问题,而价值观的选择必然会对人格选择有特别重大的影响。在本书的讨论中,我们把人格选择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进行的一种活动。就是说,人对自己的选择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我们知道自己的人格发展目标,知道在什么情境下应该如何选择才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我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预设的。但是,我们这样的论述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目的在于清楚简便地说明问题。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时刻把“选择”挂在心上,并不是时刻都把自己的各种活动与选择自己的人格联系在一起考虑。人在各种情境下的活动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这种情况并不等于人格选择只是一种理论的虚构。因为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人生目标、选择能力等等已经渗透到意识的深层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表面上看来是无意的,随机性的活动,都有其深层的心理根源,有其必然性和可预见性。问题是如何提高对人格选择的自觉性,以加强对选择活动的控制和优化。另外,自觉地培养自己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也是提高选择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人格选择有了自觉的意识,那么,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实现这种选择的一种重要方式。合理的人生规划确定一个人的基本目标,确定这些目标的和谐的顺序,这种顺序是以自己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的评价为依据的。合理的人生规划应该是个人独自制定的,并且是作为他的选择和价值观的反映而逐渐展开的。同时,合理的人生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根据个人的成熟程度以及未来变得可知而不断调整修改的。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是涉及人格的一项重要选择;执行这样的人生规划,也是人格选择活动的展开过程。对人格选择与人生规划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格选择问题的探索深化和具体化。总之,在人格选择研究这个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探讨。随着研究和思考的深入,我们会对人格选择的丰富内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构造我们自己更完善、更精美的人格世界。
编辑推荐
《人格的选择》:人的世界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疆域极为广阔的世界,从任何一个层面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都会引发出无尽的思考,都会领略这个世界的奇妙的风光。对人格选择的研究,就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上来探索人的世界。我们要努力揭示的是:个人是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的?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因素、在什么程度上影响、限制或促进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关键在于人的“选择”。一一正是在这个作为整体的人格选择活动过程中,个人形成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构造了自己独特的人格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