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作者:伊丽莎白·莱瑟 页数:224 字数:200000 译者:巫土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荐序一个英雄的凤凰之旅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对那些有相同旅程的人来说,本书是最好的安慰和鼓舞,也是一部指南。什么旅程呢?就是英雄寻找圣杯的旅程、凤凰浴火重生的过程。我们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永远是顺遂如意的,很多时候,我们也真的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是健康出了问题,也许是婚姻出了状况,也许是事业一蹶不振,也许是心爱的人骤然辞世或生了重病。源自人生无常的失去和失落,是最让人觉得情何以堪的。当初看到这本书的原文版《Broken Open》时,我就爱不释手。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流畅,而且除了有助于心灵成长和启发之外,它本身也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文学创作。她引经据典地摘录了许多大师和诗人的话语,尤其是我最喜爱的波斯诗人鲁米的诗作,让人读来常常怦然心动。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本人的诚实告白与勇敢面对。她是美国最著名的心灵成长机构奥米茄学院的创始人,结婚多年之后,不由自主地受到致命吸引力的牵引,开始了一段婚外恋。她选择隐瞒,持续与她的巫士情人(Shaman Lover,书中有说明巫士情人的意义为何)交往,最后在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选择分手。然后,她勇敢地告知她的丈夫,展开一段“要离,不要离”的挣扎过程。作者如实地记载了她的心路历程,愿意暴露她的阴暗面,并且勇敢地接纳。书中也记载很多人的“凤凰涅槃”过程,与我们分享在面临不同的困境时,别人是如何走出来的。最后,所有的故事都导出相同的结论:困境能够打破我们,帮助我们重生为原有的最佳状态。所以本书的书名就叫《破碎重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当紧缩在花苞里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机就成熟了。”我们都希望生命是平稳顺遂的,然而,正是在人生的风浪颠簸中,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并且选择要紧缩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运作自己的人生,还是愿意破茧而出,享受绽放之后的美丽。所有人生的困境,都是我们心灵的召唤。就像鲁米的诗所说的:“破晓的微风有秘密要告诉你,别回去睡。你必须寻求你真正渴望的,别回去睡。人们在两个世界交接处的门口举步不定,圆形的门敞开着,别回去睡。”啊,这样的诗多么能打动我们的心啊!你要选择破碎重生还是回去睡?继续无意识地过机械式的人生,还是愿意冒险纵身跳下悬崖,然后发现原来自己是有翅膀、可以飞的?书中对20世纪最有名的心灵成长导师之一拉姆•达斯的描述,对我也很有启发。作者说拉姆•达斯是很好的老师,但是在与他工作的过程中,两人冲突不断,这让她备感挫折!所以,她认识两个不同版本的拉姆•达斯。然而,在拉姆•达斯中风之后,她亲眼见到了一个新的拉姆•达斯诞生,这个新的拉姆•达斯展现出他的心灵,他的真实自我,让其他两个拉姆•达斯都退让开来。我的感触是,连如此著名的大师都要经过这样的谷底经验,才能真正展现他的自我,我们是否也该无惧地往前,接受人生所有的挑战?心灵成长不是光靠拜师、磕头、诵经、修持等行为就可以有所成的,最重要的还是看你在困境当中的表现。当生命把我们不想要的事物带到我们面前,或是夺去我们不想失去的珍宝时,我们能否有凤凰重生的勇气,去浴火赴死而战?其实我们要战的不是困境,而是对困境的排斥与抗拒。愿意让自己的小我死去,愿意让自己的渴望、执着死去,就像歌德的诗中所说:“只要还没经历过这件事:赴死以成长。你就只是这个黑暗尘世里,一个不安的访客。”本书除了有无数发人深省的优美文句和智能结晶之外,也兼具相当的实用性。作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育儿指南——用她一贯分享而不是说教的方式——同时也谈到她对死亡的一些观点、态度。而在附录部分,她更以简单的静心和祈祷,给了我们修行的最佳工具。最后,以鲁米的诗与大家共勉:“鼓声飘扬在空中,我的心也随之飘扬。节奏中有个声音在说,我知道你累了,但跟我来。就是这条路。”这是一条引领你回家的路,不要害怕。路上有很多前人的足迹,他们都回家了,你也可以。感谢方智出版社接受我的建议,在台湾地区出版中文繁体版。很高兴得知北京磨铁图书即将在大陆出版中文简体版。期望这本书让更多在凤凰涅槃、英雄旅程中的人,可以获得最佳的鼓舞与慰藉!
内容概要
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本书能像《破碎重生》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一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种以上的语言;在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十年的时间;得到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著名教练菲尔杰克逊、身心灵导师张德芬等各界精英的极力推荐。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书是作者对于生命的诚实告白,帮助我们探索打破自己、获得重生的路径,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面对痛苦,也学习成长;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活得更好。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只有转身面对自己的阴影,我才得以破碎开来”。伊丽莎白?莱瑟让我们更加清楚:勇敢地拥抱生命的无常,追寻生命中更有意义的部分,我们就掌控了命运,就有机会过上充满激情、智慧、自由、喜悦和成功满足的生活。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莱瑟(Elizabeth
Lesser)奥普拉心灵系列节目常驻主持人,美国最知名灵性机构奥米茄学院的共同创始人。每年平均有两万人来这个机构参加研讨会及工作坊。
莱瑟担任过助产士,毕业于纽约市的巴纳德学院及旧金山州立大学。她有三个已成年的儿子,目前跟丈夫住在纽约州的哈德逊谷。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一个英雄的凤凰之旅 张德芬 /1
导读
Part1——
心灵深处的渴望
这趟冒险必不孤独 /1
爱因斯坦所知道的 /12
但丁所知道的 /20
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手 /22
公开的秘密——人人都在隐藏阴暗自我 /25
巴士上的小丑——风趣,不装模作样 /28
敲开痛苦的硬块 /30
沉睡巨人与陌生天使——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 /33
活着的喜悦——凝视阴影,才能遇见光明 /35
Part2——
凤凰涅
包袱里的心灵功课 /43
恐怖开始之处,奇迹发生 /48
猛烈的恩典——帮你夺走“小我” /55
可畏的生命之旅——痛失爱子之前与之后 /61
破碎的心,才是敞开的心——在重伤中清醒 /68
以你扭曲的心爱你扭曲的邻人 /73
Part3——
我的故事
离开父亲之屋 /80
婚姻的数学 /83
巫士情人 /86
以全生命渴望的吻出现了 /89
十字路口——决定走上真相之路 /93
愿赴死以成长 /97
承认错误的喜悦 /99
Part4——
养儿育女是一场令人敬畏的成长
把对孩子的爱降低99.9% /108
为何不让小兔子做它想做的事? /112
孩子活在当下,父母被困在正常中 /115
狂野的陌生小孩与有控制欲的陌生自我 /120
男孩们的“轰轰基因” /126
放开孩子,他可以找寻自己的路 /130
把家的圈子扩大,爱便流了进来 /137
Part5——
生命的意义
身后拖曳着荣耀的云朵 /145
无生,无死——平静而无惧 /148
好好哀伤,在空缺中储存能量 /154
练习死亡,摆脱奴役 /160
死亡的静心练习 /164
Part6——
改变之河
享受时间的推移 /170
工作坊天使 /172
信任现实,读出背后的信息 /175
安住于变化之中 /176
破碎时刻,心灵会唱出智慧之歌 /181
破碎的“神灵之屋” /183
附录
装满练习方法的工具箱
静心 /189
静心指南 /192
十步骤的静心练习 /198
心理疗法 /201
导师、治疗师与疗愈者 /204
祈祷 /207
后记:绽放的时候到了 /211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活着的喜悦——凝视阴影,才能遇见光明 人们说我们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追寻的。 我认为我们追寻的是一种活着的体验…… 这样我们才能感觉到活着的喜悦。 ——约瑟夫·坎伯 约瑟夫·坎伯花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宗教、神话与艺术中埋藏的智慧。在他悠久学术生涯的尾声,名记者比尔·莫耶斯问他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坎伯的回答让莫耶斯很惊讶——他说人类长久以来追寻的不是意义,而是他所谓“活着的喜悦”。多年来,坎伯不仅研究,还参与了各种有组织的宗教传统与原住民仪式,这让他认为每个人——不管是来自古希腊、非洲部落或现代美国——并不是渴望拥有特别的使命或拯救地球的任务,或是在学术上探索何谓开悟,我们想要的,其实是活生生而浓烈的活着的体验。如果为人类服务或寻找内心的渴望是来自对生命着迷的投入,那么我们的奉献与追寻就会开花结果;但我们若想从一口干井中去爱、去带领、去工作或去祈祷,那我们只能提供一杯苦水给身边的人,而且从未真正活出我们被赐予的生命。 当看到电视传道牧师涨红的脸孔,或是游行抗议的愤怒社运人士僵硬的身体时,我真想把这些人拉到一旁,按摩他们的肩膀,抚平他们皱着的眉头,喂他们可口的食物,逗他们笑。我想说:“不用这么紧张、这么激烈、这么严厉。你可以设法减轻社会的病状,同时爱这世上所有的哀伤与美丽;你可以感觉活着的简单喜悦,并让那种喜悦成为你的北极星;你可以被一种平静的喜悦引导。” 为了喜悦而活,看起来像是少数人士才拥有的自私之举,或享乐主义的华丽辞藻。其实不然。喜悦不是自私的情绪,它是纯然的感恩,自由地流经身体、心灵——感恩什么?感恩呼吸、色彩、音乐、友谊、幽默、天气、睡眠与觉察;它是自愿投入生命整个混乱的奇迹。世上的苦难大多是由不快乐而沉闷的人想做好事所造成的,而不是那些怡然自足的人。 到头来,当来世上工作时,唯有对自己感到自在的人——那些爱这个受伤的世界与它破碎的家庭的人——可以移山填海。宗教的创始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疗愈与唤醒群众的能力,首先来自他们自己破碎重生的体验。过去或现在每一个伟大的英雄都踏上艰辛的自我觉察旅程,然后找到他们的喜悦。佛陀花了多年时间坐在森林中,独自与痛苦搏斗,而他的开悟照亮了百万人的道路;耶稣打破传统,离开家庭与族群,进入沙漠40个昼夜,就像在他之前的希伯来先知一样。在森林中、在沙漠里,他们面对内在的恶魔,然后找到了自己。他们想要为这个世界导正的,先在自己的心里这样做,如此一来,也获得了谦逊与真实。他们深入黑暗之中——深深地接受并改变自己犯下罪恶的能力——出来时带着一种喜悦,永远不会消失。 很奇怪,我们若排斥痛苦,只会找到更多痛苦,但如果拥抱内在的一切——如果无惧地凝视阴影——我们就会遇见光明。“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受苦时,”比尔·莫耶斯谈起他与坎伯的对话,“他同时提到了《尤里西斯》的作者乔伊斯与伊瓜卡朱。‘伊瓜卡朱是谁?’我几乎念不出这个名字。‘噢,’坎伯回答,‘他是加拿大北部卡里布因纽特人的心灵大师,他告诉来访的欧洲人,真正的智慧是远离人群的,存在于极端的孤独中,只能透过受苦才能获得。’” 极端的孤独就像毛毛虫所承受的那样,它把自己裹在茧里,展开漫长的蜕变过程,从虫蛹变成蝴蝶。而当过去已知的生命告终——当我们觉得当个毛毛虫并不真实,却还不知道应该变成什么时——我们似乎也要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只知道某种更伟大的事物在召唤我们改变,虽然必须独自踏上旅程,而受苦是唯一的同伴,但很快地,我们就会变成蝴蝶,品尝到活着的喜悦。 我的冰箱上贴着一张卡片,上面是一个女人崇敬地站在打开的冰箱前说道:“真奇妙!又有了完美的冰块。”这就是我说的简单喜悦。我知道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是要像个傻瓜一样站在冰箱前赞叹冰块,但你可以问自己这个好问题:如果完美的冰块、夕阳或收音机里的一首老歌最近都无法让你心动,这是为什么?我可以向你保证,你无法在明亮的房间中找到答案。要想拥有浓烈的生命,你必须进入黑暗,你内在想要活着的那一部分,会在漫长的孤独之后出现——就像我一样。 转变的旅程有数百种不同的名称:奥德赛、追寻圣杯、大灌顶、死亡与重生过程、终极之战、心灵暗夜、英雄旅程。这些名称都描述了对极端困境臣服的过程——让痛苦将我们打破,然后重生,变得更强壮,更有智慧,更仁慈。所有宗教经典中都有沉沦与重生的故事,从乔纳被鲸鱼吞进肚里,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从印度史诗中的战争英雄阿朱那,到放弃一切成为佛陀的悉达多王子,在我们之前,这些伟人都曾经踏上这段旅程。当比尔·莫耶斯问约瑟夫·坎伯关于英雄旅程时,坎伯说:“传奇英雄通常是某种事物的创始者——新纪元、新宗教、新城市、新生活方式的创始者。” 莫耶斯反问:“这不是让我们这些平凡人望尘莫及?” “我不认为有所谓的平凡人,”坎伯回答,“听到有人说‘平凡人’时,我总觉得不自在,因为我从来没遇见过任何一个平凡人,不管男女老幼……你可以说,某种生活的创始者——你的生活或我的,如果我们过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模仿他人的生活的话——也是源自一趟追寻。” 我对这种追寻有自己的称呼——我称之为“凤凰涅槃”,是为了向那只有着金色羽毛、流传千古的神鸟致敬。人们把那只鸟称为凤凰,相信每隔500年它就会重新追寻一次真实自我。凤凰知道只有在旧的习性、防卫与信仰死亡之后,新的才会诞生,于是用肉桂与没药做了一个柴堆,点燃后把自己烧死。然后,它从灰烬中升起,成为新的生命——融合了以前的自己与新生的自己。一只新的鸟,但更接近自己;有所转变,但还是那永生的凤凰。罗马诗人欧维德是这么说凤凰的:“大多数生物是被其他个体所生,但有一种生物会自己生自己。” 你我都是“凤凰”,同样可以从困境的碎片中重生。每次遭遇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改变时,我们的生命就会要求我们打破自己,然后重生。当我们一路往下坠入失败的深渊,带着敞开的心,在黑暗与痛苦中耐心等待时,就能带着生命的甜美与内在成长的喜悦回到上面;当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时,我们会找到真实的自我——无缺、丰足的自我,不再需要他人来定义自己,或是让自己完整,而只是在旅程中彼此相伴。 这才是活出充满意义与希望的生命的方式,拥有真正的快乐与内在的平静。这就是凤凰涅槃。 要点火必须先有火星——利用余烬、火柴,或是稳定地用一样东西摩擦另一样东西。一旦点燃了火,你需要一种不同的热度,来将逆境的烈焰变成凤凰涅槃的智慧。我们毕生都会经历改变与失去——透过重大且剧烈的生命地震,以及较小、较惯常的方式——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利用危机与压力工具实现转变。本书这部分的所有故事都是关于其他人的生命如何被点燃,以及他们如何艰辛地把火焰变为凤凰涅槃,而下一部分则是我自己的凤凰涅槃过程。我的故事没有接下来的几个故事那样创痛,但寓意是一样的。我在离婚后成了另一个人,虽然我不建议把心与家庭的破碎当成转变之道,我仍然感激在路上所学到的功课。 每个人的凤凰涅槃都不一样,因此这是一趟未知之旅。把某人的旅程与其他人的相比较,这样做不但是错的,甚至没有帮助——所有的旅程都不一样,也没有任何一趟旅程比其他的更深刻或更重要。重大状况——例如失去子女、重病、国家灾难——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但比较没那么创痛的事件也可以。重点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本质,如何勇敢地接纳发生的任何事,如何倾听火焰中的信息,从灰烬中挖出宝藏。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状况,每个人都在灰烬中寻找同样的宝藏。我们都在寻找自己最真实、最有活力、最丰富且最有智慧的自我。阻挡在自我与我们之间的事物,会在火焰中燃烧。我们的妄想、僵硬、恐惧、怪罪、缺乏信心和分离感,这些强度与组成各不相同的一切都必须死去,更真实的自我才能升起。若想把痛苦的事件变成凤凰涅槃,就必须找出自己内在需要被烧掉的部分。我在工作坊中观察到学员在设法找出他们凤凰涅槃的特定元素时,与各式各样的问题搏斗。有些人明白必须被烧掉的是他们的恐惧——对自身力量、对改变、对失去,以及对他人的恐惧;有些人找到的是失去感受能力、严重的讥讽、羞愧感,以及愤怒的态度。 我注意到对很多女性而言,当她们向自己承认,她们厌倦了做所有事情都只为了取悦他人时,凤凰涅槃过程就开始了。这些女性了解到,她们很不尊重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而在危机的火焰中,她们突然明白什么必须被烧尽。当新的凤凰升起时,她们也获得了正面的力量。这些女性了解并信任自己,因此对他人而言,她们也更为可靠、更值得信任。而男人之所以会进入火焰中,通常是因为变得麻木,或者因为无法感受到爱与怜悯,只能半死不活地过日子。他们内在拥有珍贵的宝藏——未曾被感受的欢愉与悲伤——等待着火焰的热来解放;当他们从灰烬中站起来时,会得到坦然、同理心,以及生而为人更多的经验作为礼物。 当然,你自己独特的过程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性格、成长背景、时机与需求。我们每个人的沉沦与重生都跟我们的相貌一样独一无二。在一生之中,我们每一次改变与成长,都会带着自己不同的部分进入火焰,然后每一次升起都将得到新的礼物。 虽然我了解每个人的过程都不一样,但是当我经历困难或痛苦的转变时,总能在其他人的故事中得到极大的力量与安慰,因为他们从凤凰涅槃的火焰中生还且茁壮。这些人在看似无法忍受的经验中破碎重生,让我获得启发,因此我想告诉大家这些故事。 包袱里的心灵功课 人类最终的自由, 在于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任何情况。 ——维多·傅朗克 我最好的朋友的父母亲曾经历纳粹大屠杀,虽然侥幸逃过,但除了他们的性命之外,没有太多东西留下来。我朋友的母亲名叫鲁思,她是她家中唯一幸存的人。她在19岁时抵达加拿大,认识了朱利叶斯,他后来成为她的丈夫与我朋友的父亲。朱利叶斯身材高大,很有幽默感且威风凛凛。他比鲁思年长很多。在集中营里,他不仅失去了父母与兄弟姐妹,还失去了他的首任妻子与5岁的孩子,但我朋友等到她父亲年老临终时才知道这件事。 大多数逃离纳粹来到美国的人都带着悲伤与记忆,他们把这些都紧紧绑在一个包袱里,藏在某处,如此他们才能融入20世纪50年代的积极气息中。朱利叶斯把他的记忆放在一个高高的架子上,没人找得到,然后继续过日子。他赚了很多钱,让自己身边围绕着朋友与美国生活的快乐事物;他尽一切力量带着家人前进,远离过去的阴影。 鲁思则努力把她的记忆深藏在心中。她是个娇小美丽的女子,有着精致的五官与清透的皮肤。她来自波兰一个富裕有教养的犹太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纳粹开始集中犹太人,把他们迁移到华沙的贫民区时,鲁思的父亲想出一个让家人生存下来的计划。他付钱给他认识的一个天主教徒——此人曾经为他工作——在他房子的地下室建造一个房间,然后鲁思与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会一个一个地从贫民区逃出来,藏身在那个房间里,而那位天主教徒与他的妻子会照料这一家人。 鲁思是第一个逃进地下室的人。她母亲把钻石缝入她外套的折缝中,给她伪造的文件,上面是新的姓名与天主教徒的身份。她父亲叫她要勇敢,说其他家人都会随后而来,然后就带她来到贫民区边缘,由一位抵抗军偷偷带她离开。 鲁思在地下室待了几周,等待她的家人。他们从未出现,但有别人来了。某天早上,那个抵抗军过来寻找鲁思外套中的钻石。他对天主教徒与他的妻子说,鲁思若不把钻石给他,他就会把他们都交给纳粹禁卫军。那对夫妻吓坏了,要求鲁思离开。于是当德军开始轰炸华沙时,鲁思就躲在街上,而她的父母与兄弟姐妹全都死在了贫民区或集中营里。 纳粹后来还是找到了鲁思,把她送进天主教孤儿的劳动营。她没有对我朋友多谈在劳动营的岁月,只说她在一个农场工作,而当战争终于结束时,她来到某个难民营,直到一个远亲资助她前往加拿大。她在那里认识朱利叶斯,他娶了她,然后带她到纽约,帮助她将过去抛在脑后,“放在它应该存在的地方。”她这么说。但她的眼神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一个更残酷的故事,而几年前,她把故事带进了坟墓。 鲁思曾对女儿说过一个快乐的故事——是她小时候听到的、关于一个男人和皮箱的笑话。这些年来,我朋友跟我经常提起那个笑话,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否弄对意思,或者我们认为那个笑话的含意,跟鲁思以为的是否一样。鲁思过世的几年前,我朋友跟我曾经请鲁思再说一次那个笑话。 “噢,那不是个好笑话。”她先声明,“有个男人在拥挤的火车上对他旁边的乘客发脾气,因为他不肯从座位上移开他的行李。我不懂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笑话。”鲁思挥着手说道,仿佛要赶走这个故事。 “它对我们有更深的含意。”我解释道。 “更深的含意?笑话能有什么含意?” “再说一次,我们就会告诉你。”我朋友说。 “好吧。有个男人在火车上,”鲁思开始说,“火车很拥挤,他要邻座的人移开行李。……
后记
绽放的时候到了当紧缩在花苞里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机就成熟了。——安娜伊思•宁几年前,我到耶路撒冷旅行。在那里,数世纪的光阴被层层堆积在石块中,街道则被切成一层一层的,随性地盘绕、转弯,分开又连接邻近地区、市场、清真寺、神殿与教堂。某天早上,在那个破碎的城市里,我独自坐在橄榄山脚下一道破旧的墙边。日子带着某种决心往前移动,那种决心来自有地方要去、有事情要做的人。宗教朝圣者互相推挤着进入圣城的大门;男男女女都要去工作、去菜市场;孩子们跑过他们身旁,赶着上学。我却无处可去。我在耶路撒冷跟的那个旅行团很早就起床,照着规划好的路线走了,我留了下来。我已经无法再伪装成他们冒险行程的一部分——我不是来这里造访圣地,不是来走苦路、在西墙哭泣,也不是来唱诵阿拉的99个名字的。不,我来这里是为了拖延我要作的一个关于家庭生活的决定。我来耶路撒冷,只是因为带团的朋友很担心我在家里出事,担心到愿意帮我出旅费——我则很担心自己要飞越半个地球,来到一个跟我同样混乱的城市。现在我人在这里,但其实我的心还在纽约的家中,对我正在破碎的婚姻感到害怕与困惑。漫游到被墙围住的老城深处,我来到一条古老的巷子,两旁排列着贩卖宗教工艺品给西方朝圣者的商店。通常我会避开这种店,我觉得做成刺绣的激励格言或绘上圣母玛利亚的大咖啡杯,跟跳蚤市场里看到的绒布猫王画像没什么差别。但我需要帮助,需要启发——就算是来自一个咖啡杯、一个刺绣枕头,或是猫王本人。一家狭窄昏暗的小店吸引了我,于是我走了进去。地板上有一条波斯地毯凑成的拼布;墙上挂着小幅的画作,有些是圣人与先知,有些是高山与花朵。这是一家画廊吗?或是地毯店?礼品店?我无法分辨。在这个狭长房间的后面,有两个阿拉伯男人穿着白色长袍,坐在矮桌旁喝茶。其中一位是驼背的老人,另一位——也许是他儿子——看起来很神秘,双眼闪亮,黑色长发则如一匹被梳理整齐的马身上的鬃毛。过了一会儿,儿子放下茶,过来招呼我。他凝视着我,仿佛试图读取我心中的秘密(或我皮包的内容),然后以娴熟的英语说:“来,你会喜欢这幅画。”他牵着我的手,带我绕过一堆地毯,来到店的后方,靠近他父亲坐的位置。老人站了起来,拖着脚步过来迎接我。他将右手放在心上,以传统伊斯兰教的方式低头致意。“你看。”老人指着墙上一幅小画说道。他碰触我的手臂,有如一位慈祥的祖父。“看到玫瑰了吗?”他让我面对那幅画,这样问道。画框是深色的木头制成的,画面上则是一个精致的玫瑰花苞,闪闪发光的浅色花瓣托住彼此,紧密地拥抱在一起。花的下方有一行题词:当紧缩在花苞里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机就成熟了。我读着那行字,突如其来的泪水刺痛了我的双眼。那两个人围着我,比较像保镖,而不是店员。我转过身避开他们,把脸藏在暗处,因为我怕那个老人若再对我展露一丝怜悯,我会在一家离家数千里之远的陌生人开的店里崩溃。“有什么问题吗?”长发男子问道。“没什么问题,”我说,“我很好。”“不,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那个人说,“你很痛苦。”“怎么说?”我怀疑但好奇地问道。他是想卖我画的骗子吗?还是我的心痛有那么明显,我的故事有那么容易看出来?我觉得自己毫无遮掩,仿佛那个长发男子是心灵的密探,完全洞悉我的婚姻、我的两个小孩,以及我丈夫跟我联手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情况。“怎么说呢?”我又问了一次。我望着那两个人,他们也望着我,我们无声地站着,然后长发男子重复他说过的话:“你很痛苦。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为什么?”我问他,虽然我当然知道。“因为你害怕。”“害怕什么?”“害怕你自己。”那人把手放在胸前,轻拍他的心,说道,“你害怕去感受你真正的感觉,害怕去要你真正想要的。你想要什么?”“你是指这幅画?你认为我想要这幅画?”我问道,突然感到困惑,极度想远离地毯的气味,以及长发男子的咄咄逼人。“我不想买画。”我边说边朝门口走去。那个人跟着我到小店前面,直接站在我面前,抓起我的手,把它放在我胸口。“我不是指画,”他亲切地说,“我是指画中透露的信息。我的意思是,你的心就像那朵花。让它绽放,你想要的就在你自己的心中等着你。时机到了,愿阿拉保佑你。”然后他悄悄地回到黑暗中。我拉开店门,踏进明亮而忙乱的白日之中,穿过蜿蜒的街道,回到我住的旅馆。进房之后,虽然是气温华氏32度的中午,我还是泡了个澡。躺在浴缸里,那幅画下方的文字在我心中出现。不知为何,那个长发男子看进我的内在,说出了我痛苦的根源。我就像那朵玫瑰花苞,紧紧包住自己,害怕打开来。但时机已经到了,就算我的绽放要赌上一切,那个人说得还是没错:我该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我丈夫想要的、不是我认为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我父母期望的,也不是社会认定好或坏的。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我该带着生命所有的危险与承诺,大胆地踏入它的丰饶之中。继续紧缩在花苞里无异于死亡,绽放的时候到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充满深刻见解的省思……这本书调性温柔却不流于多愁善感,清晰易懂而不武断或过分简化。——《图书馆学刊》
编辑推荐
《破碎重生:把自己打碎,让改变发生》编辑推荐:身心灵畅销作家张德芬倾情作序;《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北美已再版19次,被翻译成17多种语言,欧美销量达100万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NBA传奇教练菲尔杰克逊、哈佛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联袂推荐;对想要改变而无从做起的你,作者将告诉你如何真诚面对自己的心,如何转身面对自己的过去及实现想要的生活。当紧缩在苞芽中,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时机就成熟了。
名人推荐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本人的诚实告白与勇敢面对……书中除了有无数发人深省的优美文句和智慧结晶之外,也兼具相当的实用性。——张德芬(身心灵作家)我被打动了——并且很享受地阅读了伊莉莎白•莱瑟的书,这是一趟人生成长旅程,从一位小女孩第一次蹒跚学步开始,她一路走来,留下深深的足迹,每一步成长都辉映着成长的光芒,这本书为九十年代的寻道者和下个世纪的梦想者而著,它也会震撼你的内心世界。——菲尔•杰克森,芝加哥公牛队和洛杉矶湖人队的前任教练伊莉莎白•莱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灵成长课程……描绘了一段温暖而神往的人生历程。——丹尼尔•戈尔曼博士,畅销书《情商》作者我再也不会被痛苦不堪的经历击垮了,相反,我会用伊莉莎白•莱瑟的书帮助自己浴火重生,让自己获得更多力量、更多接纳,更大的觉醒。——简•方达,演员、社会活动家,《我到目前为止的生活》的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