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徐胜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简介
徐胜,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工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2008年至2009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UCBerkeley)哈斯商学院(HAAS)访问学者,多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经济与环境,近年来在《经济管理》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EI、ISTP、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检索收录。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等项目30余项;多次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学校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本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海洋产业基本理论 第一节海洋经济及其特点 第二节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对应关系 第三节海洋产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海洋产业结构理论 第五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六节环境资源理论 第三章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条件与基础 第二节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我国海洋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渤海地区经济总体状况 第二节 山东省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现状 第三节天津市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现状 第四节河北省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现状 第五节辽宁省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现状 第六节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SWOT分析 第五章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资源状况分析 第一节环渤海地区环境资源总量分布状况 第二节环渤海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第四节环渤海功能区域环境压力分析 第六章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效率实证分析 第一节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第三节环渤海地区海陆经济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环渤海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第五节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实力分析 第七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主导产业选择 第一节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效率分析 第二节基于DEA方法的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三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四节主导产业选择 第八章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节海洋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第二节海洋产业发展对策 第三节海洋资源环境对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近年来,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产业的空间聚集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西肯(Ciccone,2002)基于对欧洲五国的研究发现,聚集的增加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正相关。由于存在技术在资本创造部门的溢出,不断的投资使得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价格指数,于是实际产出和实际工资稳定提高。科勒(KeUer,2002)认为,即使技术溢出随着时问越来越全球化,技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地方性的,不是全球性的,正如从技术扩散中得到的收益随着距离递减一样。因此,技术扩散的地方化也导致了经济活动的空问聚集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的研究中,文玫(2004)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在区域上进行重新定位和集中的方向,并考察了影响制造业重新定位和集中的决定因素,论证了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家们通过分析区域问的贸易自由度和知识溢出度来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他们发现,经济增长对于经济的地理空问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地理空问结构也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长期的经济均衡可能形成两种不同的经济空间结构,一种是各个区域的资本份额和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同的空间对称均衡,另一种是只有一个区域的资本不断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极的CP结构。CP结构下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于对称均衡结构下的经济增长率。 新经济地理学所定义的贸易自由度是衡量产品交易难易程度的指标、知识溢出是衡量知识传播难易程度的指标,地方化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与交易成本无关,因为它反映了知识贸易的成本而不是商品交易的成本,它的强度随着知识的地方化程度的减小而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如果不考虑技术溢出的影响,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假设两个同质区域中的产业分布是均匀的,如果采取措施使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非常微小的变化,在交易成本逐渐降低,即贸易自由度逐渐提高初始,这样的变化对于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影响,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将导致产业的突发性聚集。这时,聚集经济开始发挥作用:资本与人口流动可以扩大要素流人地区对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需求。
编辑推荐
《资源环境约束下环渤海海洋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