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涂晓今 编 页数:477 字数:550000
内容概要
《新编政治经济学(第二版)》是我在自己长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撰写的讲稿和制作的课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在编写体系上,借鉴了由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所倡导、由福州大学学术老前辈张炳光先生所创新并首先实行的“过程法”,即按照广义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从商品货币到直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到社会再生产再到对外经济关系,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分篇论述;①在编写方法上,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即试图在纵向上对政治经济学从产生到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诠释,在横向上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在研究对象上,遵循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以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为主,并结合了对市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研究,如对企业经营机制与经营方式、市场体制与市场机制、商品流通与市场、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叙述;在编写内容上,以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为主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介绍了专家学者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建树;在编写结构上,力求做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简洁,并在每章都设有内容提要、参考资料、相关链接以及复习与思考等栏目,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与应用性。
书籍目录
第1篇绪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1.1政治经济学的萌芽
1.2重商主义与政治经济学
1.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农学派
1.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5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演变
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
1.7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第2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2.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2篇商品货币理论
第3章商品和劳动价值论
3.1商品与商品经济
3.2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3.3商品的价值量
3.4劳动价值论及其发展
.3.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第4章货币、信用与金融机构
4.1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4.2信用的特征、形式和工具
4.3银行和金融机构
第3篇直接生产理论
第5章企业制度、经营机制与经营方式
5.1企业和企业组织
5.2产权、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
5.3企业经营机制与经营方式
第6章生产的实质和目的
6.1货币转化为资本
6.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6.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6.4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6.5资本主义工资
第7章企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7.1再生产的形式和内容
7.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7.3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7.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作用
第8章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8.1企业资本的循环
8.2企业资本的周转
第9章生产的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
9.1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与私人垄断
9.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9.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4篇分配理论
第10章国民收人分配的一般原理
10.1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10.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11章资本主义国民收人的分配
11.1平均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11.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1.3借贷资本和利息
11.4土地所有制与地租
11.5税收的本质和特征
第12章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
12.1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原则
12.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第5篇交换(流通)理论
第13章现代市场经济
13.1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经济
13.2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
13.3我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3.4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方式一一虚拟经济
第14章商品流通与市场
14.1商品流通的一般原理
14.2市场与市场机制
14.3市场分类与现代市场体系
14.4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第6篇消费理论
第15章消费的一般原理
15.1关于消费的一般理论
15.2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
15.3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第7篇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16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
16.1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
16.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6.3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17章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17.1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
17.2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第8篇国际经济关系理论
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
18.1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8.2国际间经贸往来的作用、形式和规则
18.3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18.4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根据以上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换句话说,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们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量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量是已定的,也不会因为商品的出售而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了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的区别。为此,马克思说明了价值增殖是怎样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过程。他指出,价值增殖要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为条件,但价值增殖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的增殖准备条件,因此价值增殖过程最终只能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他强调,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才是价值增殖的源泉。这就使得价值增殖的秘密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从而解决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6.1.3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在各个社会都存在,只要有人类,就有劳动力。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编辑推荐
《新编政治经济学(第2版)》是作者涂晓今在自己长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撰写的讲稿和制作的课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