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比较经济学再研究与构建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仁德 等著  页数:278  字数:330000  

内容概要

  《新比较经济学再研究与构建:评西方比较经济学危机与创新》的任务有三:第一个任务是对西方新比较经济学进行梳理与评介。10年前由于资料的局限,我们仅将西方新比较经济学分为两大学派,即“学院派”与“杂志派”;本书在研读较多文献的基础上,已经可以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将其分为五大学派进行梳理与评介了。可惜,由于我们的水平局限,仍感“评少介多”。第二个任务是探索新比较经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方法,并对其主要范畴、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设想。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其目的在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仁共同为构建新比较经济学体系与框架做出贡献。第三个任务是联系实际,根据国内外经济体制变迁与发展中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经济体制比较与评价的根本标准进行探讨。鉴于这一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性,本书设专章(最后一章,即第十章)进行研讨。我们的观点是,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变革,其根本标准不是CDP或幸福指数“单标准”,而是“生产力与幸福度双标准”。

书籍目录

导论 一、比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二、比较经济学的沉思与复兴 三、新比较经济学的起步与构建 第一篇西方比较经济学的危机与复兴 第1章西方比较经济学危机的形成及原因 1.1苏联东欧国家制度剧变 1.2比较经济学学科发展与两大“主义”的关系 1.3比较经济学危机与反思 第2章西方比较经济学的复兴 2.1比较经济学复兴的机遇和基础 2.2新比较经济学著作大量涌现 2.3中国学者对新比较经济学的关注与研究 第二篇新比较经济学的各种流派评介 第3章比较资本主义学派 3.1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弗(andreishleifer)简介 3.2主要学术思想 3.2.1学术思想形成背景 3.2.2理论框架及其应用分析 3.2.3法律制度与金融 3.2.4制度与经济增长 3.2.5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的学术思想 3.3比较资本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与评价 3.3.1比较资本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3.3.2比较资本主义学派的评价 第4章比较组织学派 4.1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4.1.1蒙泰斯(johnmichaelmontias) 4.1.2埃冈·纽伯格(egonneuberger) 4.1.3本·奈(avnerben—ner) 4.2比较组织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4.2.1“委托代理”和“技术管理”问题 4.2.2经济组织各种类型与比较 4.2.3协调基本组织行为的各种超级组织 4.2.4经济体制变迁 4.3对比较组织学派的评价 4.3.1新的研究方法 4.3.2研究对象微观化 4.3.3体制变迁与“遗产”概念 4.3.4贡献与不足 第5章比较制度分析学派 5.1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5.1.1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5.1.2青木昌彦(masahikoaoki) 5.1.3钱颖一 5.2主要学术思想 5.2.1基于共同信念博弈均衡的制度观 5.2.2基于主观博弈模型的制度进化机制 5.2.3基于域的元制度划分与归纳 5.2.4经济体制的演化博弈论解释 5.3主要特点与评价 5.3.1方法论特点 5.3.2关于制度互补性的分析 5.3.3关于经济体制多样性成因的分析 5.3.4理论贡献与不足 第6章比较文化分析学派 6.1主要代表人物斯蒂芬·罗斯菲尔德(stevenrosefielde)等人简介 6.2主要学术思想 6.2.1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6.2.2自我规范型体系与文化规范型体系 6.2.3文化规范型经济体系分类及比较 6.2.4转型、国际政治和相关论争 6.3主要特点与评价 6.3.1特殊的基本范畴 6.3.2描述性研究范式 6.3.3标杆式的分析结论 第7章比较历史分析学派 7.1主要代表人物阿弗纳·格雷夫(avnergreif)简介 7.2主要学术思想 7.2.1运用博弈论揭示历史制度变迁中的自我实施机制 7.2.2在“基于特定背景的交互分析”中研究历史制度 7.2.3文化在历史制度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7.3对比较历史分析学派的评价 7.3.1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7.3.2把历史、文化制度作为“内生变量” 7.3.3从“制度合成体”的视角研究制度变迁成本和绩效 7.3.4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篇新比较经济学构建研究 第8章理论基础 8.1学科定位与范畴体系 8.1.1学科定位 8.1.2范畴与范畴体系 8.2方法论 8.2.1新“主义”比较法 8.2.2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8.2.3文化分析法 8.2.4历史分析方法 8.3研究对象 8.3.1制度与体制 8.3.2体制的构成要素 8.3.3微观体制与宏观体制 8.4体制多样性 8.5体制变迁 8.5.1体制变迁的动因 8.5.2体制变迁的路径 第9章现实体制 9.1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9.1.1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 9.1.2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9.1.3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本质、评价与影响 9.1.4从新自由主义到美国市场资本主义 9.2莱茵模式 9.2.1莱茵模式的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9.2.2莱茵模式的主要内容 9.2.3莱茵模式的本质、特征与影响 9.3北欧模式 9.3.1北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政策基础 9.3.2北欧模式的困境、改革与成效 9.3.3北欧模式的真实性、本质与影响 9.4亚洲模式 9.4.1亚洲模式的形成及其政治与文化背景 9.4.2亚洲模式的本质、特征与影响 9.5转轨经济模式 9.5.1两种不同的转轨经济模式形成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9.5.2俄罗斯激进式转轨模式的目标取向与特征 9.5.3中国渐进式转轨模式的目标取向与特征 9.5.4两种转轨经济模式的绩效对比 第10章经济体制评价标准的探讨及应用 10.1比较经济学如何评价经济体制的绩效 10.2生产力最终标准质疑 10.3幸福概念的内涵 10.4经济体制评价的“双标准”:生产力和幸福度 10.4.1采用“双标准”的依据 10.4.2“双标准”的设计 10.5“双标准”的应用 10.5.1寻找优越的体制 10.5.2关注“北欧模式” 10.6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2.5 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的学术思想 马什卡雷尼亚什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其2002年出版的《工业资本主义的比较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下面分别阐述其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1)研究方法 第一,新政治经济学方法。就目前来讲,“新政治经济学”还在形成中,学者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体系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新政治经济学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部分,即“政治的经济学”与“经济的政治学”。“政治的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引入政治,用经济理论分析政治;“经济的政治学”是将政府及其政策引入经济,讨论它们对经济的影响。马什卡雷尼亚什这里所提到的“政治经济学”是指后者。马什卡雷尼亚什认为,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有助于研究政府政策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从而比单纯地从经济学或政治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有说服力。 第二,历史与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要求把政治、经济问题放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和分析,找出其存续的历史依据,并试图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来把握政治、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比较研究方法则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政治、经济现象的比较获得对所比较的事物异同的认识,并深入探讨出现异同的原因,探求各种可变因素的内在联系,以求得一般的结论。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有助于客观认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不同体制下经济调控方式的差异,避免主观臆断,从而能够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为了探索工业资本主义中的政府角色,马什卡雷尼亚什在该书的第2章回顾了历史上政府角色的演变,并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哲学基础。在该书的第7、8和9章中,马什卡雷尼亚什还运用历史与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盎格鲁一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种资本主义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比较了这三种模式中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阐明了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它们存在的共同点和区别。 第三,制度主义研究方法。马什卡雷尼亚什运用制度主义研究方法分析了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是互补关系,弄且二者的关系在动态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政府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与分离,他还比较了盎格鲁一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种政治经济体制。 (2)主要观点 首先,政府政策与市场经济之间本质上是相互补充或协作的,而不是互相抵触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府在经济中角色的变化,马什卡雷尼亚什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合经济或者政府广泛干预的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阶段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由于经济绩效良好,这段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开创了政府和市场经济的新型关系。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由此终结。凯恩斯主义政策难以解决这一困境,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由此得到重视。英国的丘吉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恢复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了自由化、放松管制、私有化、税收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公共部门重构等政策。而德国和日本则继续它们在经济中的政府积极干预政策。盎格鲁一美国被认为是政府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分离模式,德国被认为是协作性的政府与经济关系,日本则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资本主义模式。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政府政策的调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为研究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编辑推荐

《新比较经济学再研究与构建:评西方比较经济学危机与创新》设专章(最后一章,即第十章)进行研讨。我们的观点是,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变革,其根本标准不是CDP或幸福指数“单标准”,而是“生产力与幸福度双标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比较经济学再研究与构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