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董磊 页数:207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战后经济发展之路(日本篇)》以时间为轴的编年史写法,思路清晰明朗,内容上面举出大量史实,一个国家能够保持世界第一,60多年,一定有他的理由。这本书中很生动地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将美国战后独霸世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内容丰富精彩,绝对值得一读。对于计划经济,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著作《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的概括是:“计划的整个综合思想,就本质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义的,结论上是国家干预主义的。”计划经济不相信自然演进,相反,它把各种资源和要素统统“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经济体系能依照有目的的制定且合理协调的政府政策朝着其所要求的方向运动。”保罗·萨缪尔森甚至一再预言,苏联的计划经济将会超过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历史给出的结论却是,自由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繁荣和自由。计划经济的两个大本营——苏联和中国也都先后放弃了这个过于理想化的体制,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深刻反省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
作者简介
董磊,1978年生,致公党党员,天津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亚细亚太平洋研究所,现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经济发展史。
书籍目录
20世纪40年代
1945年在废墟
1946年物资匮乏
1947年法制
1948年转机
1949年道奇计划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特需经济
1951年结盟
1952年扶持
1953年战后萧条与新财阀
1954年给食法
1955年神武景气
1956年已经不是战后
1957年紧缩
1958年岩户景气
1959年顺差与三件神器
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收入倍增计划
1961年日本制造与变革
1962年《惊人的日本》
1963年奥运景气与东方文化
1964年富人俱乐部
1965年结构性萧条
1966年地价与“伊奘诺景气”
1967年自由化
1968年日本第
1969年新三件神器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日本式造车热
1971年尼克松冲击
1972年列岛改造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4年滞胀与春斗
1975年萧条
1976年日本式经营
1977年日本式经营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9年日本第一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技术立国
1981年贸易摩擦
1982年到海外去
1983年民营化
1984年金融改革
1985年广场协定
1986年《前川报告》
1987年双宽松
1988年疯狂的地价
1989年平成绝唱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崩盘
1991年失去的十年
1992年神话破灭
1993年紧急对策
1994年和服金融家
1995年天灾、人祸
1996年艰难的复苏和衰弱的头雁
1997年一筐破鸡蛋
1998年王者归来
1999年打回原点
21世纪
2000年信息化
2001年超宽松与“大银行”
2002年年老的日本
2003年中国特需
2004年复苏
2005年达摩克利斯之剑
2006年内生增长和局部景气
2007年邮政民营化与年金黑洞
2008年日本的宿命
2009年收复失地
2010年舍与得
2011年没有新闻的日本
2012年步步惊心
参考文献
致谢
章节摘录
在金融企业“收复失地”的同时,日本国内的实体经济也在2009年开始快速复苏。实体经济的复苏首先源于日本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从2008年年底开始,日本政府就集中地推出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防止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在日本的蔓延。日本政府首先推出了75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应对危机,但是这次财政刺激政策与70年代和80年代推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其中63万亿日元是用于扩大政府系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担保规模的,而实际财政投资规模只有12万亿日元,在此之后日本政府又针对提高消费和促进产业升级推出了减税和支持新能源等财政补贴方案。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政府自2006年结束零利率时代后再一次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下调到0.1%的水平,日本重回“零利率”时代。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未受到伤害的日本实体经济部门开始逐步恢复了元气。2009年前3个月,日本GDP实际增长率还同比下降了13.7%,到了第二季度就实现了6%的正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0.6%和3.8%。虽然2009年全年GDP增幅在第一季度的拖累下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但是经济从衰退转为复苏的“拐点”在2009年6月已经明显出现。 金融业的扩张和制造业的强势复苏验证了日本经济微观主体的健康,也让爆发危机的美国更加颜面扫地,代表着现代美国经济核心的华尔街正在遭受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挑战。但是,就如同美国政府对待恐怖分子和敌对势力采取的“永不妥协”的外交政策一样,战后美国在经济方面也一直采取“主动出击”和“以牙还牙”的策略。面对日本企业的强势出击,美国政府也出手“收复失地”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日本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于‘日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特色的……’之类的‘体用之争’。日本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担心过因为学习了谁,而变成谁或失去自己这个问题。所以,善于学习先进国家的日本在面对美国时,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卑躬屈膝’,并能够毫无保留地引进一切对本国有利的技术,甚至是制度。” ——1945年 在废墟上 “虽然美国战后对日本实行了扶持政策,但是在日本经济走上发展道路后,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却并非来自外部,诸多企业家和无数科技人员的努力才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1966年 地价与伊奘诺景气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居安思危’的心态,那么就必将走向衰落,这是历史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没有国家能够逃脱这个规律,日本很幸运地当了战后最典型的案例。” ——1991年 失去的十年 “资产泡沫和之后的经济萧条不仅让日本企业在痛苦中学到了专注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也让日本政府变得更加理性。” ——2004年 复苏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历史,那么‘千年老二’可以说是最贴切的描述。日本从来没有站在世界的顶点来影响别国,即使其实现了经济飞跃后也无法摆脱‘经济强国、政治弱国’的地位。这就是日本的‘宿命’。” ——2008年 日本的宿命 “经济上并无精彩之处的日本正在为亚洲未来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做着精心的准备,而中国无疑是这一新格局中日本所需要面对的最重量级的‘对手’。一贯缺乏战略眼光的日本在美、日、中的‘三国演义’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未来的新格局将会如何影响日本的发展?谁将成为新格局中最大的受益者?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正在上演,而答案只能等待时间来检验。” ——2012年 步步惊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