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唐振福 页数:235 字数:2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教育史资料和文献为基础,以教育国际化战略演变为背景,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分析了教育制度、学校数量、学生规模、课程安排等内容,以此考察公私二元教育的结构性特征及关系,分析国际化背景下日本公私二元教育传统的形成,同时结合日本当代留学生市场对此结构的依赖加以分析,说明了在日本输入和输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这一模式的普遍意义,并以国立大学法人广岛大学的留学生数据和调查问卷分析为具体补充。
作者简介
唐振福,1976年1月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98年在兰州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04年在兰州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2009年10月一2011年3月在日本广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工作,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概念
1.2.2 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
1.2.3 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1.2.4 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
1.3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历史考察
2.1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涵
2.2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背景
2.3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变迁
2.3.1 文明开化与外国文化借鉴
2.3.1.1 皇室公家政体建设与国际文化借鉴
2.3.1.2 幕府武家政体建设与国际文化借鉴
2.3.1.3 近代化国家建设与国际文化借鉴
2.3.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重建与国际文化借鉴
2.3.1.5 文明开化与外国文化借鉴模式
2.3.2 文明开化与日本文化输出
2.3.2.1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输出
2.3.2.2 文明开化与日本文化输出模式
2.3.3 对等交流的教育国际化模式
2.4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特征
第3章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分析
3.1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构成
3.1.1 外国文化移入的路径
3.1.1.1 留学生的派遣
3.1.1.2 外籍教师的雇用
3.1.2 外国文化传播的路径
3.1.2.1 学校制度的所有制内核
3.1.2.2 二元教育的结构性支持
3.2 近代以前的公私二元教育
3.2.1 学令颁布之前的教育
3.2.2 学令时代的贵族教育
3.2.2.1 官立学校
3.2.2.2 公立学校
3.2.3 学令时代的私学教育
3.2.3.1 私塾
3.2.3.2 寺子屋
3.2.4 学令时代的宗教教育
3.2.4.1 佛教教育
3.2.4.2 基督教教育
3.2.5 二元教育结构的特征
3.3 近代公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公私二元教育
3.3.1 日本的近代公教育制度
3.3.1.1 近代公教育制度的引入
3.3.1.2 师范教育的国家统制
3.3.1.3 教科书的国家检定制
3.3.2 初等教育义务制与旧制私学改造
3.3.2.1 小学校内进学阶段的区分
3.3.2.2 小学教则与近代课程引入
3.3.2.3 无偿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3.3.2.4 二元教育结构的特征
3.3.3 中等教育功能与公私教育贡献
3.3.3.1 中学校教育功能定位
3.3.3.2 中学校教育课程发展
3.3.3.3 二元教育结构的特征
3.3.4 高等教育结构与专门学校制度
3.3.4.1 专门学校制度与高等教育结构
3.3.4.2 大学理念与日本人的大学
3.3.4.3 近代课程与专门学校分化
3.3.4.4 专门学校与大学教育的差异
3.3.4.5 二元教育结构的特征
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教育制度建设与公私二元教育
3.4.1 教育民主化与新学制采用
3.4.2 二元教育结构的特征
3.5 公私二元教育对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结构性贡献
第4章 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路径依赖
4.1 留学生政策的历史考察
4.1.1 政策背景及制度建设
4.1.2 国际化推进机构设置
4.1.3 大学国际化历史考察
4.2 留学生市场的培养结构
4.2.1 留学生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4.2.2 私立学校是本科生留学教育主体
4.2.3 国立学校是研究生留学教育主体
4.2.4 公立学校留学生市场影响力微弱
4.3 留学生市场的改革动向
4.3.1 国家预算的变化
4.3.2 市场结构的调整
4.3.3 大学活力的推进
4.3.3.1 教育规模的政策依赖
4.3.3.2 教育活力的典型示范
4.4 广岛大学留学生战略案例
4.4.1 留学生结构分析
4.4.2 留学生问卷调查
第5章 结束语
5.1 二元教育结构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5.1.1 二元教育结构的外部贡献
5.1.2 二元教育结构的内部关系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2.1 主要创新
5.2.2 主要不足
5.3 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日本史时代划分一览表
附录2 日本教育敕语等
附录3 广岛大学国际化问卷调查
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每一个氏族首领的氏对内主持神的祭祀、裁决氏内的争论,对外代表本氏同他氏和朝廷交涉,甚至担任朝廷的官职,参与国政。这也使氏具有了对内聚合、对外排斥的特征,并与日本对内聚合、对外排斥、内外有别的文化传统相适应。 另外,这两者又成为影响大和统一政权的不稳定因素。部民制是与当时日本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的残余也以农村公社的形式长期在其内部保留。氏姓制则是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建立在部民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制度,在模仿中国建立起有组织的官僚统治以前,这种在实质上以身份序列维持奴隶主统治的政治体制是日本最基本的统治体制。与此相关,便是日本社会万神教的存在,各氏族信仰各自的氏族神。这是日本在引进来自中国的佛教之前宗教信仰的现实状况。 总体来看,日本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没有统一的理念,仅建立在军事和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大和政权要想维持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便必须在本土之外去寻找与此具有类似功能的施政思想和治国方略。6世纪,势力强大的氏族首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权力大大增强,并最终导致了在是否引进异邦文化和王位继承问题上的氏族间斗争。圣德太子改革前期,氏姓、部民制度的弊端已经出现,以物部氏和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相互对立并严重威胁大和王室的统治权威。因此,引进异邦文化,同时为大和政权的王位继承寻找合法性依据成为推动圣德太子改革、输人中国隋唐文化直接的政治和文化诱因。 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借助苏我氏的力量,在国内推行了皇室中心主义和佛教,但另一方面更加助长了苏我氏的力量,并同时形成了其所依靠的佛教对政治的干预;大化革新则是要用中央集权的模式来清除苏我氏家族在皇室公家政体建设中的影响,确立皇室在国家政权中的实际中心地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