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孙广生
内容概要
《中青年学者经济学研究成果论丛•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从产业链视角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产业链环境治理的产业组织特征与激励工具的选择问题以及循环再利用对最优增长路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废弃电子产品产业链进行了案例调查,最后提出了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孙广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现状、问题与挑战 1.2狭义与广义的循环经济 1.3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循环经济的理论综述与各国实践 2.1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2国外文献综述 2.3国内文献综述 2.4欧盟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实践 2.5美国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2.6日本的循环型社会 第3章循环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 3.1产品责任的延伸、影响及激励工具 3.2企业间合作进行减量化的机制:绿色供应链 3.3企业间的废弃物交换机制:工业共生网络 第4章纵向关系与企业间环境治理的产业组织特征 4.1供应链管理与环境管理的结合:绿色供应链管理 4.2纵向关系企业间的环境治理:分析框架与基本类型 4.3纵向关系环境治理的交易特征与组织边界 4.4环境治理的驱动者与治理结构 4.5面向供应链的环境公共政策 5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激励:政策工具选择 5.1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建立 5.2分散决策与社会计划者情况情况 5.3政策分析 第6章废弃物再利用与最优经济增长路径 6.1基本模型 6.2比较静态分析 6.3税收与补贴政策分析 第7章案例研究:我国电子废弃物再利用情况调查 7.1WEEE的回收与再利用产业链构成 7.2WEEE回收的地区试点与产业实践 7.3与WEEE相关的立法 7.4调查结论 第8章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体制性障碍与对策 8.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8.2存在问题与体制性障碍 8.3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制度性安排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如果企业能够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不仅能够带来明显的环境收益,而且有机会降低成本,以及提升产品质量和商标形象。这种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实践,打破了企业环境管理的“围墙”,有学者形象地将这种企业的环境管理方式的转变称为从“四面墙”到“没有墙”(朱庆华,2003)。 企业与其所在的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的实践就被称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在已有的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加入了环境管理的内容。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既有处于上游的供应商,也有处于下游的制造商。因此,可能涉及到两种最基本形式的环境合作:一种是以上游企业为主导的环境合作,另一种是以下游企业为主导的环境合作。前者反映了合作所需的环境信息方面的优势来源,后者反映的是动机与市场势力上的差异。 当产品或原料在供应链上由上游向下游的移动过程中,每个企业只是完成一个特定的对产品或原料的加工程序,也仅能控制自己所处的供应链生产阶段的外部性问题,而其他生产阶段的生产决策对本阶段的外部性可能有重要影响。尽管一个企业可能已经很好地控制了本阶段的生产外部性与产品外部性,但如果产品的外部性在不受本阶段控制的上一生产阶段就已经注定,而本阶段又是环境监管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时,它就有动机对供应链上前一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管理。 如果上游的投入品对下游的产品环境外部性有重要影响,而上游企业所拥有的投入品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下游企业提高产品功能实现过程的环境效率,则上游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为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增值服务,这不仅可以为自己扩大市场空间、提高赢利水平,还可以为客户提高环境绩效、获得竞争优势。 2.协调、环境信息分享与利润实现:理论模型 (1)供应链成员间的外部性与合作 外部性是一个在经济学中应用很广泛的概念。凡是一个主体A对另一个主体B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却没有为此得到收益(或承担成本)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外部性”的表现。当在环境经济学中谈到“环境外部性”时,我们通常是指生产或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中青年学者经济学研究成果论丛•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立论严谨,行文务实,为当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优秀之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