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李国民 页数:232 字数:23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重点,没有放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初始原因上,而是放夺危机爆发后快速恶化的原因以及教训上。研究认为,会计估值、保证金和折扣、杠杆累积、不当评级等因素,或单独或相互交织对流动性的快速恶化施加了影响。为了避免类似因素引致的严重后果,本书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应当吸取的教训。
作者简介
李国民.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
书籍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过程描述
1.1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描述
1.1.1 低利率的经济环境
1.1.2 高储蓄国家充裕的资金供给
1.1.3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1.1.4 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
1.1.5 廉价信贷与住房市场泡沫
1.2 危机初显阶段
1.3 危机初始爆发阶段
1.3.1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流动性紧缩
1.3.2 遭受挤提的SIV纷纷倒闭
1.3.3 货币市场危机以及央行救助
1.3.4 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资产减计
1.3.5 单一险种保险商
1.3.6两房危机
1.4 系统性金融危机阶段
1.4.1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消亡
1.4.2 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传递效应
1.4.3 救市的政策措施与效果
1.5 金融危机溢出到实体经济阶段
1.5.1 主要事件描述
……
第二章 公允价值计价与美为金融危机
第三章 信用评级与美为金融危机
第四章 垫头与保证金在危机中的作用
第五章 杠杆累积、去杠杆化与美国金融危机
第六章 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不足与美国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证券化、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全球范围内销售带来了如下影响:其一,使得全球的流动性通过这些工具流人美国。其二,由于结构性金融工具具有风险收益重构从而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就使风险转移到可以承担相应风险的投资者,并且分布于众多市场参与者。这也使贷款利率下降成为可能,降低了融资成本,因而降低了投资成本,也可以减轻资本充足率压力。其三,由于优先次级技术等的内外部信用增级,使得资产池中的BBB评级的资产,经过分档,其部分档可以获得AAA评级,这样,那些不能购买BBB评级资产的机构投资者就可以购买AAA评级资产。这些机构投资者除了货币市场基金、养老基金以外,还有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样,风险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经由证券化建立起了通道,使部分风险又回流到银行内部。证券化打破了银行信用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使风险在传统上分隔的两个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放大。 此外,杠杆增加了证券化,而证券化也强化了杠杆。 (3)期限错配的经营模式 从投资者偏好的角度分析,大多数的投资者偏好短期资产。这是因为,一方面,投资者如果投资这类资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收回资金,满足自身需要并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大多数投资项目的期限或者抵押贷款的期限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中,商业银行用短期存款来为这些贷款融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