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1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厉以宁 页数:661 译者:凌原
Tag标签:无
前言
收集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这本论文选中的文章,是我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发表的论文中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我在这段时间内所思考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例如,《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文,发表于1980年。这时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我感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但没有任何发展,反而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教育出现了大倒退,其原因之一在于从领导人到一般群众都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把发展教育和重视人才视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我指出,不重视教育,中国不仅会失去现在,更会失去未来。《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文发表于1986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9年算起,至此已经进行了大约7年多。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产品供给大量增加,人民生活已初步改善。这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城市经济中推进改革。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首要地位,即必须把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晰的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为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今后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制度前提。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凝聚着厉先生智慧和心血的学术著作,体现了厉先生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思想,对当时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实践,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出版丰富了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英文文献。尽管这部文集中的所有文章在中国早已广为人知,对西方的学者和学生而言,它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缜密视角。非常荣幸我得以为这部优秀的文集书写序言并将它推荐给学者、政策制定者、商业人士以及更多的普通读者——那些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历程和中国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感兴趣的人们。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凌原,资深翻译家,曾长期在国家外宣部门担任组织领导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顾问。历年译作散见于《北京周报》、《中国文学》、《中国经济学人》及国家领导人文选等英文书刊,近年海内外联合出版的译著包括《为了13亿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1.3 Billion,李岚清著)、《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Breaking Through:The Birth of China's Opening-Up Policy,李岚清著)等。
书籍目录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出版说明
中文自序
Fbreword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论社会主义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
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
论两种类型的非均衡经济和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为新文化创造经济基础
文化经济学的探索
环境保护与受害者的补偿问题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
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
论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协调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论效率的双重基础
后记
专有名词表
章节摘录
推动力量是指使停滞的经济得以增长的最初的推动力。如果没有这种最初的推动力,经济就不能摆脱停滞的状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人口的增长、居民需要的变化、外部竞争条件的变化以及其他情况的变化,供给与需求之间,即生产和消费之间可能出现不协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经济区域之间也可能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加剧,将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甚至导致零增长或负增长。为了改变这种不协调状态,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投资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投资仍然表现为第一推动力量,它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使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相适应。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的停滞、原有的生产设备或工艺的陈旧落后、对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利用不当,或由于生产中出现某些薄弱环节而未能及时予以改进,将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和亏损。这种情况如果迟迟未能改变,不仅经济无法增长,而且还会影响财政收入,因为企业的亏损必定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要扭转劳动生产率下降和企业亏损的局面,除了从经营管理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外,增加投资也是必要的。在这里,投资作为第一推动力量,将导致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赢利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在所有这些场合,投资之所以成为第一推动力量,是因为投资的意义不在于投资本身所造成的需求,而在于投资在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投资本身造成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投资在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要大得多。
后记
厉以宁原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南京,是家中的长子。在他4岁那年,全家从南京迁到了上海;6岁时在距家不远的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现建襄小学)读书,从小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小学毕业后,他考进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全家逃难到湖南沅陵。厉以宁转入由长沙迁到沅陵办学的雅礼中学。抗战胜利后不久,厉以宁回到南京,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中学时代,厉以宁深受化学老师的影响,认为工业的落后是中国贫穷的根源,从而立下了实业救国的志向。1948年底,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厉以宁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并被保送进入金陵大学。一心想以实业报国的厉以宁选择了化学工程系。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厉以宁一生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使厉以宁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看法,他对中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厉以宁教授是中国自1979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于中国在此转型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一书进行了敏锐的分析,并中肯地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政策主张。这本文集的出版,可谓是外界了解这位经济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影响决策并促进中国经济逐步成功转型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林毅夫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厉以宁教授在中国最近30年来的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书中收集的16篇论文,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厉先生关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转变的深邃见解及其演变为革新而务实的政策主张的具体议题,而这些主张大多已被采纳并化为现实。因此,我向关注当今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读者大力推荐这本书。 ——钱颖一 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