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前沿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孙有中 编  页数:435  
Tag标签:无  

前言

  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中国第二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当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还刚刚起步,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会也才成立两年。2009年北外再次主办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此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教学、科研、队伍或是从其影响来看,与十二年前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从一开始它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双重性。Interculrural communication引入我国时,曾经有过五六种译法,近年来大致已经归纳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两种说法。具有外语教学背景的学者倾向于前者,具有传播学背景的学者则倾向于后者。在起始阶段,外语教学有关的研究占据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导地位,传播学方面的跨文化研究所占比重很小,跨其他学科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近年来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势不可挡,在这一本论文集中已可清楚地看出这一势头。跨文化研究的范畴还在不断扩大,除了传播学领域和外语教学,研究还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理论、身份认同、价值取向、经贸关系、跨国企业文化、文化适应、跨文化培训等等。这在论文集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可以说,论文集既集中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同时反映了国际学者的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明显弱点是实证研究的缺乏。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我查阅了1999-200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这一数字十分惊人,说明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际上主流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学者为此忧虑,纷纷著文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我们在期刊上仍然看到不少一般议论性的文章,题目陈旧,内容重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论文的研究题目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越来越与国际上的主流研究范式靠近,定量定性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本论文集就是明证:论文内容新颖,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果十分有趣。一般人常常把论文集与枯燥的阅读相联系,但是读了这本论文集,你的感受会完全两样。

内容概要

  多年以来,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明显弱点是实证研究的缺乏。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我查阅了1999-200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这一数字十分惊人,说明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际上主流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学者为此忧虑,纷纷著文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我们在期刊上仍然看到不少一般议论性的文章,题目陈旧,内容重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论文的研究题目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越来越与国际上的主流研究范式靠近,定量定性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本论文集就是明证:论文内容新颖,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果十分有趣。一般人常常把论文集与枯燥的阅读相联系,但是读了这本论文集,你的感受会完全两样。

书籍目录

一、理论前沿Toward a I Ch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Western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visited跨文化交际/传播的学科身份问题研究——暨跨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及分析跨宗教对话与世界伦理新秩序的构建跨文化态度——一种跨文化交往的伦理二、跨文化语言研究Chinese Telephone Conversation:When and How Is a Call Closed?US’S“War Aaainst Terrorism”in Pakistan:Basi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arriers and a Case Study of Tribal Belt(FATA)“Pride and Prejudice”Towards World Englishes: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on Student VolunteersLanguage Attitudes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三、跨文化适应与身份研究商务语境中的概念隐喻分析The Impa of Culture on Intercultural Friendship BuildingPlace.making,Identity Formation,and Shared Cultu re Among Chinese Adoptive Families in the U.SAcculturation,Adapration,and Identity:Home and AbroadCultu ral lndividualism。collectivism,Self-construal,and Multipie Goal Concerns i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Situations: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he Self-identity of American Women Business Leader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1970-2006)An Ethnog raphic Study of the Two-way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Between Chinese Students and British Lecturers四、跨文化大众传播研究The Road Not Taken:Covering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Development Journalism in the U.S.News Media中国符号与好莱坞专业主义:论《功夫熊猫》的文化贸易策略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美新闻评论比较社会空间的生产:《经济学家》建设战略五、跨文化翻译研究Translation Functioning to Diversify and Unify CulturesTransmutation of Modern ChinaS Attitude to Western Cultu 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Maze or Bridge:A Word on the Necessity of Compensation in Cultu ral TranslationTh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in the GIobalization Era Revisited六、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Contrasting Perception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Enthusiasm:ChinaVS.the Western WorldA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Level of ICS of Adult EFL Learners in China文化习得与外语教学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正确理解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跨文化外语教学框架下的教材建设思考大学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与研究着力点

章节摘录

  3.3 跨文化态度要素之三:合作  这种合作是一种协调行动、促成积极的互动、在交往伙伴间创建和谐关系的意愿。然而和谐关系并不意味避免矛盾或掩盖差异,它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合作的态度亦可简括为“求同存异”的态度。但这种意愿必须来自交往的各方,否则只会导致某个或某些交往伙伴一味让步,形成优势方与劣势方,而这就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3.4 跨文化态度要素之四:跨文化理解  有了尊重、宽容与合作的平和心态,便奠定了跨文化理解的基础。理解是一个主体在自身的智力、经历、经验基础上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认识,并将新的认知和认识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智力、经历和经验对于理解至关重要,而经历和经验也因文化语境而异。文化语境既是具体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解语言表达的背景基础。理解不仅是明白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意思,也要把握这些意思背后的文化语境。哈贝马斯指出:“理解’一词在狭义上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某个语言学意义的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涉及彼此认可的是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方面,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哈贝马斯,1989:3)在本文化语境中,交往主体因共享同一个语境,双方的理解比跨文化理解有着更多的共同因素,一般容易达成协调。而当交往各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共享因素减少,要达成协调,必须克服比同文化语境下更多的不同因素。因为,从宏观来说,本、异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各异,而从微观来看,互异的历史和传统塑造了交往主体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世界,进而影响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因而,跨文化的理解不能脱离宏观层面的文化语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文化研究前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