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在中国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仲伟合 编  页数:256  

前言

  口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从事口译职业的人被称为“译”、“寄”、“象”、“狄银”、“通事”或“通译”。但史书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口译活动发生在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因为有说英语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乔治参加,原本在外交场合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法语成了交流的障碍,英法交替口译被大规模采用。因此,1919年巴黎和会的口译活动也被认为是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的真正开始1。  中国使用交替传译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使用同声传译。中国的专业化口译教学工作起步也较晚。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联合国译训班(中、英、法)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专业化口译教育的开始。之后直到90年代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厦门大学相继开设了中英口译专业方向班,把口译专业的教学带进了大学本科阶段。2002年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以及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均采用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标准培养会议口译人才,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翻译学院(系)20余个,另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方向的专业,均开设有口译方向或口译课程。中国口译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作为中国口译事业繁荣标志之一的口译研究也在近2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示这一丰硕成果之一的全国口译大会也随着其规模与影响的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口译界的代表性盛会,以及国际口译界的盛事,对推动我国口译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口译大会1996年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厦门大学共同发起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会议的主题也从最初的“口译教学研讨”扩大到口译研究的方方面面,参会的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人,会议也从国内的小型学术会议发展成为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容概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口译事业近年来蒸蒸日上,口译教学及研究领域均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自1996年首次召开以来,其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内以及国际口译界的盛会。  《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为2008年“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篇,对口译教学及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反映了近年来日译工作者、教学者和研究者不懈努力、积极探索的全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两部分:翻译教学;包括11篇论文,结合口译教学实践,探讨口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  方法以及模式等。口译研究:包括13篇论文,从理论到实践,探讨口译研究的概况及走向、译员的角色及功能,口译的质量及评估等。

书籍目录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Chinese BTIs and MTIs-A Golden OpportunityFrom Language Testing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Interpreters Made in Vienna口译认知特点与汉外口译能力训练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口译专业教学:课程模式方法对口译方向研究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及方法——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为例构筑特色翻译专业本科同传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复旦翻译系为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口译课程相关内容的修订刻不容缓Podcast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Placing theChallenge in PerspectiveThe Dialogue Interpreters Visibility从口笔译服务审视其外语需求中译外:我国口译事业现状与对策翻译的忠实性与交际的关联性口译语料库: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新途径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走向——兼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口译过程“噪音”分析工作记忆中的情景缓冲区及其对同传训练的启示心理词库理论在口译中的运用——建立译员双语心理词库之初探政治性记者招待会中译员的人际协调功能口译质量——基本标准与多重视角从交际学角度对同声传译质量评估的实证研究English Abstracts

章节摘录

  尽管口译活动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史书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活动发生在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因为有说英语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乔治参加,原本在外交场合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法语成了交流的障碍。因此,在巴黎和会上使用了英法交替口译。1919年巴黎和会的口译活动也因此被认为是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的真正开始1。  上个世纪20年代,商人Edward Filene、电气工程师Gordon Finlay及IBM总裁Thomas Watson共同发明了同声传译设备,这一设备彻底改变了国际会议口译的方式2。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于1927年首先在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得以使用。然而,因为设备不够精良,直到1945年同声传译在欧洲才得到大规模的使用。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在纽伦堡(Neuremberg)审判中,使用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从此成了很多国际组织会议的口译工作方式。也正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欧洲开始了专业化会议口译人才的培养。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于1940年成立,维也纳翻译学校于1943年成立,开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培养。  中国使用交替传译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使用同声传译。中国的专业化口译教学工作起步也较晚。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联合国译训班(中、英、法)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专业化口译教育的开始。之后直到90年代初,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继开设了中英口译专业方向班,把口译专业的教学带进了大学本科阶段。2002年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及于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均采用AIIC的标准培养会议口译人才,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翻译学院(系)20余个,另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方向的专业,均开设有口译方向或口译课程。中国口译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口译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