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汪荣祖 页数:489 译者:钟志恒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对圆明园这座帝王宫苑产生兴趣是从1981年夏天我首次游览它在北京大学附近的遗址开始。在之后的好几年里,我阅读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著作和论文。1986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准许我跟建筑学院的王绰教授一起讲授以圆明园为主题、为荣誉学生开的课程。我从王教授和班上同学的相互讨论里,受益匪浅。在同一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再一次探访圆明园,并且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读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原始档案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杨天石教授热心地帮我安排,从这些档案中帮我复印了好几百页的文件,对此我深表谢意。由于研究这座帝王宫苑的兴趣不断增长,促使我以此主题写一本书。在多年的准备的日子里,王教授一再给予我很多帮助。尤其在他的指引之下,建筑学研究生郁欣白先生为这本书绘画了很多既生动又专业的圆明园景观图。我要对他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在钱锺书教授(1910—1998)的北京寓所,先后四次得见这位近代中国词锋犀利的伟大学者。我们探讨的话题甚丰,其中,每一次听到他就清代统治者和他们的宫苑所作出的幽默和博学的评论时,都让我有五体投地的感觉。我将永远珍惜与这位最受人钦佩的学人曾经共渡的时光。我要感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学院的沙培德教援(译者按:现已改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在1997年花费宝贵的时间帮我阅读这本书的初稿全文。他很热心地给我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极需的鼓励。我还希望能对两位匿名的评阅人所提供的批评和建议表达我的谢意。在修正书稿的最后阶段,普林斯顿大学的韩书瑞教授与我虽未谋面,但她热心地从天津发出电子邮件,回答我的查问,并且为我把查问转达给人在巴黎的维珍纳·蒂瑞丝博士,因而我能够及时读到她有关圆明园焚毁的新书《洋鬼子的镜头》,作为有益的参考。中兴大学的孙若怡博士在1998年慷慨地送我一份她刚完成的博士论文影印本,内容是有关圆明园内的欧式建筑部分,及时给我相当有用的数据去提升我手稿的若干内容。在1998年的春天,应熊秉真博士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向她的同人和来自台湾北部各县市的学者,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介绍我有关圆明园的研究。一个小时的报告和讨论让我获益良多。我的讲演后来写成一篇文章,刊登在由熊博士合编的一本论文集里。我也要感谢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的执行编辑帕特丽夏·克罗斯比对于出版我这本书的热忱。总编辑池田万纱子和文字编辑罗宾·史云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们在安排和编辑工作上的专业态度,让我感到十分幸运能与他们一起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我要感激我的妻子陆善仪帮助我为这本书绘制很多有用的图像和地图。
内容概要
“南疆痛史话从头,碧海鲸波震九州。漫道圆明劫后火,且凭记忆写琼楼。”字里行间重现这座业已消逝的宫苑,意在还原一幕荣辱交织的历史。本书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简介
汪荣祖(Youn9—tsu
Wong),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咨询总会委
书籍目录
双语版新序
简体中文版弁言
繁体中文版引言
英文版自序
导论
第一部分 建筑
壹 缘始
帝王宫苑的兴起
园林艺术的成熟
园林艺术最伟大的综合体
贰 圆明园的布局
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
环福海景色
叁 圆明园的扩充
长春园的兴建
中国的凡尔赛宫
更多的扩建
绮春园的一瞥
第二部分 历史
章节摘录
插图: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圆明园达到它的巅峰期,这个时候它由五座园林组成,即圆明园本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亦称作清华园)和近春园。这就是北京西北郊相当著名的“三山五园”。不过,熙春园和近春园在公元19世纪的时候被赏赐给亲王,后来又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区。圆明园最重要的设计师都是雷氏家族的成员。雷氏家族有好几代人担任圆明园的官职,持续没完没了的修缮和营造新建筑的工作。雷发达是清朝开国之初第一个在建筑专业上赢得广泛肯定的设计师,他为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重建太和殿之后就取得了官位。他的儿子雷金玉在设计和建造康熙的畅春园上表现出可以跟父亲媲美的家族遗传才能,他亦因此而获得七品的官衔和圆明园内的永久职务,成为内务府的一员。康熙皇帝十分喜欢他,曾亲自为他祝贺七十大寿。雷金玉的子孙继续成为圆明园重要的建筑师和营造者。雷家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曾伴随乾隆皇帝游江南以研究和模仿江南的庭园,然后在圆明园里重新建造。因此雷氏家族成员以其制作出优秀建筑样式的才能,而赢得“样式雷”这个外号。今存数以百计的雷氏样式,呈现出精良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给我们提供一个极为有用的指引,去了解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宫苑。雷氏一家长久以来都是皇帝御用的建筑师。皇帝想在这里加装天花板或在那里添置走廊,通常都会通过宫苑的总管把需求传达给雷家:有时也会通过太监来通传。例如在1859年3月8日,王总管传达圣旨要求“所有新添盖平台殿宇俱油饰绿色”。雷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在园林营造方面的熟练技艺赢得了清廷的赞许。他们植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技术,通过熟悉的象征,来强调至高无上的帝王思想和表现出天下归一的美感——天、地、人的大融合,反映了自然景致和人工创作的凝聚。他们毫无疑问采纳了儒家阐释人世的思考。很多宫殿的建筑,包括内部的装潢,确实都遵从《周礼》里儒家所引用的观点,那就是强调庄重和威严。然而,园林的目的既然是用来享乐,在园林的设计里就不能太过注重儒家的教条。在圆明园里,除了堂而皇之的正大光明殿表现出儒家的庄严之外,其他许多建筑,特别是在长春园里的建筑,大都呈现道教式的愉悦与悠闲。在长春园里的“海岳开襟”尤其表现出异常的脱俗和活泼。不过,道教的宇宙观所编织出来的天人关系网络,即使不比儒家的宇宙观更为和谐,至少也跟儒家一样重视和谐的关系。事实上,道教没有约束的自然之美的艺术建构,结合仿效仙境或重塑神话世界的人造建筑,也同样能表达出整个大一统帝国的和谐。圆明园里虽包含了伊斯兰清真寺和欧洲巴洛克的建筑,但其独特的风格并没有破坏整个帝王宫苑的和谐。
后记
自世纪交替以来,尽管历经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圆明园的遗址还是奇迹般地保留到今日。最后一次的危机是狂乱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期间,许多农场、工厂和学校都在圆明园的遗址上建立起来,严重破坏了圆明园的地貌。“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告终及时防止了遗址被彻底地消灭。更重要的是,过去遭受摧残和破坏的严酷经验唤醒了更强烈的珍惜与保存历史文化遗址的意识。结果在1976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目的很明确,即维持遗址的原貌。这个遗址在得到保护之下,从此对外开放。1980年之后包括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和瑞典等国的外国人在内的游客人数急速地上升。1980年,曾对遗址展开一次全面性的勘查,总共丈量出土地5220亩(860英亩):其中包括1400亩(230英亩)绿地、360亩(59英亩)苇搪和200亩(33英亩)建筑群遗址。其他60%的土地分类如下:1400亩(230英亩)稻田,70亩(11.5英亩)水面,800亩(131英亩)农田,360亩(59英亩)农舍,480亩(73英亩)的工厂、学校、仓库、办公室和靶场以及150亩(25英亩)道路。许多人造山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平,原来250亩的人造山丘只有不到半数得以幸存下来。这次勘查也揭露出很多单位占用遗址的情况,包括至少2000名农民居住的20个村落、101中学、市化工研究院(原化工五厂)、区武装部靶场、公社鸭场和区机械修造厂。光是机械工厂就占用遗址土地达350亩(58英亩)。这些单位的存在连同他们计划的营建工程,若不制止,肯定威胁到遗址上原建筑已经看不见的地基。根据勘查员的发现,许多地基已经难以辨认。当务之急就是决定如何中止侵占珍贵的历史遗址和防止遗址被彻底毁损。确保历史保存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那些占用者从遗址上迁走;但是这个任务也是最为艰巨的。
编辑推荐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