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汪荣祖  页数:489  译者:钟志恒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对圆明园这座帝王宫苑产生兴趣是从1981年夏天我首次游览它在北京大学附近的遗址开始。在之后的好几年里,我阅读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著作和论文。1986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准许我跟建筑学院的王绰教授一起讲授以圆明园为主题、为荣誉学生开的课程。我从王教授和班上同学的相互讨论里,受益匪浅。在同一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再一次探访圆明园,并且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读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原始档案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杨天石教授热心地帮我安排,从这些档案中帮我复印了好几百页的文件,对此我深表谢意。由于研究这座帝王宫苑的兴趣不断增长,促使我以此主题写一本书。在多年的准备的日子里,王教授一再给予我很多帮助。尤其在他的指引之下,建筑学研究生郁欣白先生为这本书绘画了很多既生动又专业的圆明园景观图。我要对他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在钱锺书教授(1910—1998)的北京寓所,先后四次得见这位近代中国词锋犀利的伟大学者。我们探讨的话题甚丰,其中,每一次听到他就清代统治者和他们的宫苑所作出的幽默和博学的评论时,都让我有五体投地的感觉。我将永远珍惜与这位最受人钦佩的学人曾经共渡的时光。我要感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学院的沙培德教援(译者按:现已改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在1997年花费宝贵的时间帮我阅读这本书的初稿全文。他很热心地给我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极需的鼓励。我还希望能对两位匿名的评阅人所提供的批评和建议表达我的谢意。在修正书稿的最后阶段,普林斯顿大学的韩书瑞教授与我虽未谋面,但她热心地从天津发出电子邮件,回答我的查问,并且为我把查问转达给人在巴黎的维珍纳·蒂瑞丝博士,因而我能够及时读到她有关圆明园焚毁的新书《洋鬼子的镜头》,作为有益的参考。中兴大学的孙若怡博士在1998年慷慨地送我一份她刚完成的博士论文影印本,内容是有关圆明园内的欧式建筑部分,及时给我相当有用的数据去提升我手稿的若干内容。在1998年的春天,应熊秉真博士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向她的同人和来自台湾北部各县市的学者,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介绍我有关圆明园的研究。一个小时的报告和讨论让我获益良多。我的讲演后来写成一篇文章,刊登在由熊博士合编的一本论文集里。我也要感谢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的执行编辑帕特丽夏·克罗斯比对于出版我这本书的热忱。总编辑池田万纱子和文字编辑罗宾·史云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们在安排和编辑工作上的专业态度,让我感到十分幸运能与他们一起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我要感激我的妻子陆善仪帮助我为这本书绘制很多有用的图像和地图。

内容概要

“南疆痛史话从头,碧海鲸波震九州。漫道圆明劫后火,且凭记忆写琼楼。”字里行间重现这座业已消逝的宫苑,意在还原一幕荣辱交织的历史。本书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简介

汪荣祖(Youn9—tsu
Wong),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咨询总会委

书籍目录

双语版新序
简体中文版弁言
繁体中文版引言
英文版自序
导论
第一部分 建筑
 壹 缘始
  帝王宫苑的兴起
  园林艺术的成熟
  园林艺术最伟大的综合体
 贰 圆明园的布局
  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
  环福海景色
 叁 圆明园的扩充
  长春园的兴建
  中国的凡尔赛宫
  更多的扩建
  绮春园的一瞥
第二部分 历史

章节摘录

插图: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圆明园达到它的巅峰期,这个时候它由五座园林组成,即圆明园本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亦称作清华园)和近春园。这就是北京西北郊相当著名的“三山五园”。不过,熙春园和近春园在公元19世纪的时候被赏赐给亲王,后来又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区。圆明园最重要的设计师都是雷氏家族的成员。雷氏家族有好几代人担任圆明园的官职,持续没完没了的修缮和营造新建筑的工作。雷发达是清朝开国之初第一个在建筑专业上赢得广泛肯定的设计师,他为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重建太和殿之后就取得了官位。他的儿子雷金玉在设计和建造康熙的畅春园上表现出可以跟父亲媲美的家族遗传才能,他亦因此而获得七品的官衔和圆明园内的永久职务,成为内务府的一员。康熙皇帝十分喜欢他,曾亲自为他祝贺七十大寿。雷金玉的子孙继续成为圆明园重要的建筑师和营造者。雷家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曾伴随乾隆皇帝游江南以研究和模仿江南的庭园,然后在圆明园里重新建造。因此雷氏家族成员以其制作出优秀建筑样式的才能,而赢得“样式雷”这个外号。今存数以百计的雷氏样式,呈现出精良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给我们提供一个极为有用的指引,去了解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宫苑。雷氏一家长久以来都是皇帝御用的建筑师。皇帝想在这里加装天花板或在那里添置走廊,通常都会通过宫苑的总管把需求传达给雷家:有时也会通过太监来通传。例如在1859年3月8日,王总管传达圣旨要求“所有新添盖平台殿宇俱油饰绿色”。雷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在园林营造方面的熟练技艺赢得了清廷的赞许。他们植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技术,通过熟悉的象征,来强调至高无上的帝王思想和表现出天下归一的美感——天、地、人的大融合,反映了自然景致和人工创作的凝聚。他们毫无疑问采纳了儒家阐释人世的思考。很多宫殿的建筑,包括内部的装潢,确实都遵从《周礼》里儒家所引用的观点,那就是强调庄重和威严。然而,园林的目的既然是用来享乐,在园林的设计里就不能太过注重儒家的教条。在圆明园里,除了堂而皇之的正大光明殿表现出儒家的庄严之外,其他许多建筑,特别是在长春园里的建筑,大都呈现道教式的愉悦与悠闲。在长春园里的“海岳开襟”尤其表现出异常的脱俗和活泼。不过,道教的宇宙观所编织出来的天人关系网络,即使不比儒家的宇宙观更为和谐,至少也跟儒家一样重视和谐的关系。事实上,道教没有约束的自然之美的艺术建构,结合仿效仙境或重塑神话世界的人造建筑,也同样能表达出整个大一统帝国的和谐。圆明园里虽包含了伊斯兰清真寺和欧洲巴洛克的建筑,但其独特的风格并没有破坏整个帝王宫苑的和谐。

后记

自世纪交替以来,尽管历经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圆明园的遗址还是奇迹般地保留到今日。最后一次的危机是狂乱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期间,许多农场、工厂和学校都在圆明园的遗址上建立起来,严重破坏了圆明园的地貌。“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告终及时防止了遗址被彻底地消灭。更重要的是,过去遭受摧残和破坏的严酷经验唤醒了更强烈的珍惜与保存历史文化遗址的意识。结果在1976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目的很明确,即维持遗址的原貌。这个遗址在得到保护之下,从此对外开放。1980年之后包括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和瑞典等国的外国人在内的游客人数急速地上升。1980年,曾对遗址展开一次全面性的勘查,总共丈量出土地5220亩(860英亩):其中包括1400亩(230英亩)绿地、360亩(59英亩)苇搪和200亩(33英亩)建筑群遗址。其他60%的土地分类如下:1400亩(230英亩)稻田,70亩(11.5英亩)水面,800亩(131英亩)农田,360亩(59英亩)农舍,480亩(73英亩)的工厂、学校、仓库、办公室和靶场以及150亩(25英亩)道路。许多人造山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平,原来250亩的人造山丘只有不到半数得以幸存下来。这次勘查也揭露出很多单位占用遗址的情况,包括至少2000名农民居住的20个村落、101中学、市化工研究院(原化工五厂)、区武装部靶场、公社鸭场和区机械修造厂。光是机械工厂就占用遗址土地达350亩(58英亩)。这些单位的存在连同他们计划的营建工程,若不制止,肯定威胁到遗址上原建筑已经看不见的地基。根据勘查员的发现,许多地基已经难以辨认。当务之急就是决定如何中止侵占珍贵的历史遗址和防止遗址被彻底毁损。确保历史保存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那些占用者从遗址上迁走;但是这个任务也是最为艰巨的。

编辑推荐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10月18日下午,法国人伯纳·布立赛在雨中的圆明园摔了一跤,然后有些狼狈地爬起来。此地离大水法不远,他想起,150年前,烧毁了圆明园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曾饱受同样的泥泞之苦。
    150年后的这一天,正值圆明园被毁纪念日。身材矮小的布立赛特意前来参加一场与此相关的对话。他象征的不再是西方入侵者,而是一位力图反思这段历史的学者。作为法国记者、历史学家,在翻阅了大量未被公开出版过的回忆录等资料后,他用法语写成《1860:圆明园大劫难》,意图提醒法国人这段历史。该书在法国热销,并被称为第一部从法国学者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圆明园事件的著作。
    对话的另一方,是70岁的历史学家、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汪荣祖。该书曾被美国研究图书馆的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
    对话在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遗址冒雨进行。这是圆明园所剩的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旁边,大火没有烧掉的石头散落着,两个头发花白的脑袋凑在雨伞底下,不时将话题扯回1860年那段岁月。倾听者有记者、学者,以及其他身份的普通人,他们多半被雨淋湿。距离那个充满仇恨的年份已经很久了,布立赛试图反思自己的同胞在这个东方园林所犯下的罪恶,而主持人和听众则用握手和掌声对他表示感谢。
    在台下听讲的人当中,有一名不请自来的年轻导游。她的工作之一,是向游客介绍圆明园的历史。但在读过很多书以后,她觉得困惑,除了几乎完全不变的几段叙述,她并不知道如何向游客介绍更多的事情。“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一点,”这个被雨浇湿的女孩说。
    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的汪荣祖在对话结束后表示,自己在国外时接触的西方学者,往往只把圆明园作为1860年战争的一个小插曲。但作为中国人,他深知这个被烧毁的园林在中国的象征意义。今天,他来到这里,看着具体的遗址,心里颇多感慨。他赞同这样的说法:除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教育基地,圆明园和它背后的历史,应该给我们更多反思。
    布立赛则认为,尽管可以宽恕,遗忘却是不应该的。这种遗忘发生在他的法国同胞身上。布立赛认为,他们有意将这页历史尽快翻过去而闭口不提。但也曾在中国听众身上见到另一种形式的遗忘。一次在中国举办的讲座上,一个听众向他提问:当年是否也有中国人将圆明园的文物盗出并卖给外国人?但这个问题“遭到了一片嘘声和抗议”,布立赛回忆说,“那些人不太愿意听这种他们觉得不好的事情”。
    “希望这次对话只是个开始,”布立赛说,“关于圆明园的记忆应该永远保存下去。”
    这场对话由外研社、中西书局、圆明园管理处邀请两位历史学家在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遗址进行。
  •   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报道,才知道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日子,这天下午本书作者汪荣祖和法国学者布里塞在圆明园谐奇趣遗址做了一场很精彩的访谈。150周年过去了,每次想到圆明园心中都不免有些痛。
    本书对圆明园的历史、故事、现在都写得很翔实,而且是中英对照版,还可以逼着自己去学学放下很久的英文。唯一缺点就是定价有点儿高,不过想想是对照版,一本书相当于两本书,这价格也就能接受了,再想想平时吃个肯德基老头儿还得几十块呢,这本书都可以给孙子留着了,还是挺值。
  •   10月18号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日子,特意重游了下圆明园,小雨中的圆明园更有那种苍凉的感觉。当天下午正好有本书作者汪荣祖和法国佬布立赛的对话,就特意回来买了本书,书中有历史、有故事、有反思,本书本来就是用英语写就,过去出版的中文版毕竟是翻译,很多内容还得细品英文才能感受到。值得一读。
  •   算是关于圆明园的著作中比较经典的一种了,内容自然不必多说了~~~~而且中英对照,还有一些白描图~~~~

    一个意外的发现,做封面的人我居然认识,非常有才的一个大叔,哈哈哈~~~
  •   收到图书,使用的透明袋包装,国内首次出版。对于圆明园的了解,是很有限的,2010年5月26-30日曾去北京旅游,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浏览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小时,观看了大水法等遗迹,而且还要跟上导游带领的20多人的讲解,只是拍了几张照片。我只是对圆明园的建筑有一点兴趣,本人既不是学建筑、也不是学园林方面的。要认识圆明园就要了解整个大清帝国从康熙到咸丰几位皇帝的历史。在景区观看了由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圆明园》关于现存的几个遗迹的复原电脑动画展示。
  •   圆明园的落败刺激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发愤图强
  •   好书,值得等待,那本说2015年日本经济的书,那个价格是居高不下阿,,早就在百万庄图书大厦瞧见了,太贵,就一直没买,当当终于降价了,必须搞到手,圆明园双语的那本也是价格居高不下,哈哈,不知道这是不是光棍节的广告作用呢?如果是的话,看来我还要感谢1111节了。。
  •   美国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
  •   双语对照,很好。
  •   对研究清史很有帮助
  •   内容不错,看着书的标题买的这本书
  •   内容很好,纸质也不错,就是中文字有点小!
  •   十分喜欢,大家可以分享
  •   此书是最好的游园指南!
  •   通俗易懂,小孩子看的,很不错
  •   确实不错,值得期待,非常好。
  •   写的很生动的一本书,看的过程中顺便可以提高一下英语,呵呵。
  •   这本书挺好看的,挺满意,也很喜欢
  •   因为最近翻译一本书,需要了解一些地道英文的说法,作为一个参考吧,内容还不错
  •   好个,好个屁!
  •   很不错,系统讲解圆明园,也可以收藏~~~
  •   一部圆明园的历史,恰似一部中华民族近代的兴衰史,掩卷不禁使人唏嘘,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似乎说不出来。书的封底印着这样一些文字,庶几可以聊表心情:“‘ 南疆痛史话从头,碧海鲸波震九州。 漫道圆明劫后火,且凭记忆写琼楼。’字里行间重现这座业已消逝的宫苑,意在还原一幕荣辱交织的历史。本书从宏观上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和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 ’曾经的苦难与辉煌。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一本好书,非常喜欢。
  •   很赞的书,作者功力深厚,文字隽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