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作者:陈祖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儒学术拾零》内容包括: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杂识、学案解题、《明儒学案》内容举要、编纂体例及其评价等。
作者简介
陈祖武,男,1943年生,贵州省贵阳人。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要学术专长是清代学术史,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同名的还有一位摄影师。 主要代表作有:《清初学术思辨录》(专著)、《中国学案史》(专著)、《清代人物传稿》(二、四、六、七、九册,合著)、《明清实学思潮史》(中卷,合著)、《明史纪事本末杂识》(论文)等。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1 初版前言/6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13 一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13 二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19 三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25 《明儒学案》杂识/30 一学案解题/30 二 《明儒学案》内容举要/34 三编纂体例及其评价/39 四 《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43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47 一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一生/47 二 《日知录》述要/51 三 《日知录》的历史价值/54 四黄汝成与《日知录集释》/57 五李兆洛非《日知录集释》纂辑者/59 《双鹤瑞舞赋》考证/64 一赋文试析/64 二赋赠尚善说释误/71 三历史的真相/79 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82 一袁崇焕与晚明政治/82 二抗清斗争中的华南知识界诸英烈/87 三屈大均的坎坷生涯/93 四余论/99 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101 一李二曲与颜习斋/101 二关中、漳南书院之比较/103 三清初的关学与北学/110 四清初书院的演进趋势/113 姚际恒与《仪礼通论》/117 一姚际恒生平学行述略/117 二 《仪礼通论》管窥/121 三顾颉刚与《仪礼通论》/127 清初江南三奇儒/132 一费密与《弘道书》/132 二从《衡书》到《潜书》/140 三阎若璩与经史考据/146 《榕村语录》发微/154 一 《榕村语录》及其续编的成书/154 二由《语录》看李光地为学大要/157 三李光地学术宗尚的转变过程/161 四知人论世的文献依据/166 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170 一乾嘉学派的形成/170 二吴皖分派之商榷/172 三从惠学到戴学是一个历史过程/175 四地域学术与学派分野/178 五汉宋学之争与乾嘉学派的衰微/180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186 一汪中的先秦诸子研究/186 二焦循的易学特质/190 三高邮王氏父子对乾嘉学术的总结/194 四阮元与《皇清经解》/198 赵翼与《陔馀丛考》/206 一赵翼生平学行梗概/206 二 《陔馀丛考》抄袭说辨析/210 三 《陔馀丛考》的历史价值/214 康雍乾时期的儒林与文苑/218 一孔尚任与《桃花扇》/218 二桐城初祖方苞/227 三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235 乾嘉时期的思想界/244 一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244 二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发微/250 三焦循的经学思想/255 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259 一 《论语论仁论》杂识/259 二阮元的仁学观/263 (一)“仁”字本训/263 (二)对孔子仁学的把握/264 (三)求仁的途径/266 三余论/267 读《清学案小识》札记/271 一著者生平学行述略/271 二全书内容举要/274 三编纂体例及其评价/277 四余论/281 清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283 一庄存与和《春秋正辞》/283 二几个承先启后的经学家/287 (一)孔广森/287 (二)张惠言/290 (三)庄述祖/292 …… 三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293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308 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333 《清儒学案》杂识/348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夏峰信中提到的姜二滨,如同倪元瓒一样,也是此时将蕺山学术北传的重要功臣。 姜二滨,名希辙,号定庵,浙江余姚人。希辙为蕺山弟子,在蕺山诸后学中,若论同孙夏峰的交往,他应是开启先路的人。顺治九年,姜二滨由浙江温州教谕改任直隶元城知县。抵任之后,即拜谒过孙夏峰。十二年,二滨又修书请益,于是夏峰答书云: 前接光霁,极蒙延款。最是人所棘手时,独能脱然行所无事,该是元公、明道一流人。恨相隔远,山中筒寄未便。不谓学道君子,虚怀益甚,于悲天悯人之际,益切事贤友仁之思。仆即衰朽,何敢负此下问? 就是在这封信中,孙夏峰向姜二滨通报了倪献汝评笺《理学宗传》的消息,也谈到了新近辑录《七子》的情况,还随信过录有关资料请教。夏峰说: 仆生长北方,见囿一隅,少而有志,老无所成。年来与二三同人辑有《诸儒语录》一编,偶同人携之会稽,得倪献汝评定阐发。匡我不逮。继而念“宗传”二字,宁严勿滥,颜渊死而孔子之道不传,曾子外馀不得与。又于众多人中,标《七子》另为一选。俱无刻本,路远不便寄去,各家之书俱在,谨录其姓名暨所评请教。 由于刘蕺山遗著迟迟不得结集刊行,因而清初蕺山学术的北传,进展甚缓。迄于顺治十六年,传至孙夏峰处的蕺山著述,仅是《人谱》一种而已。所以,一如前述,他在当年所撰《诸儒评》中,评蕺山学术只及《人谱》改过诸节。这样一个局面延续了近10年,直到康熙六年, 《理学宗传》定稿刊行,始得局部改善。这便是《学言》、 《圣学宗要》、《古易抄义》诸书继《人谱》之后。被孙夏峰列入刘蕺山主要著述目录。同时,《学言》、《古易抄义》中精要语,夏峰亦摘出13条,录入《理学宗传》中。其后数年,孙夏峰不断消化蕺山学术,进而融为我有,在弟子后学间倾心表彰。蕺山学术的北传,进入了一个健实的发展阶段。康熙十二年五月,姜二滨遣其子尧千里问学,师从孙夏峰,并寄来刘蕺山遗著数种暨《易说》。至此,就对夏峰北学的影响而言,蕺山学的北传遂告完成。 三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学术交流,总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清初,通过南北学者间的往还,在蕺山南学北传的过程中,夏峰北学亦同时南传。前述倪元瓒、姜希辙之引孙奇逢为同调而共鸣,相继分遣族子和亲子远道跋涉,追随夏峰,即是一有力证明。此外,孙夏峰代表著述《理学宗传》的南传,则是另一个富有说服力的佐证。考察此一著述的南传过程,对于把握夏峰北学予蕺山后学的影响,抑或更有意义。 一如前述, 《理学宗传》尚在结撰过程中,其初稿即已陆续南传。顺治七年,高矫携师稿南下,送请倪元瓒、余增远评笺,应为夏峰北学南传之发轫。顺治十二年,孙夏峰修订《宗传》旧稿,从中辑出《七子》,将目录、评语分别录送倪元瓒、姜希辙审正,则属北学南传所迈出的坚实一步。康熙六年, 《理学宗传》定稿刊行,随后远播浙东,成为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先导。此一阶段,当可视为夏峰北学南传的完成时期。
编辑推荐
《清儒学术拾零》由故宫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