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饰的收藏故事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作者:徐文宁  页数:159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开始认识收藏是在20世纪60年代,正处在“破四旧”的时期,家里的许多字画、书籍和古玩都被抄走,在夜晚无人的时刻,自己偷偷地将祖宗的肖像画也给烧毁,生怕招来不测横祸。有一天,从事多年文博工作的老父亲过了午饭时分,匆匆回家扒拉几口饭就要走。我好奇地见他带回来一件不起眼的盒子,却用红布包裹着,便连忙问:“这里面是什么?”父亲说:“只许看,不许碰!”便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一个楠木盒子里装着一个骨头样的东西。“这可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头盖舍利”,父亲异常凝重的语调,使我迄今仍感到自己当时的发问是那么的幼稚。“这也该是四旧呀,为什么能把它带回你们单位保管,而我们家的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要被抄走呀?”父亲双眼深情地看着我,“家里的那些精品与它不能比!这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即使我们花多少代价,都要好好保护它!抗战时期南京人就为它付出了许多努力与牺牲,现在我们也一样,要用生命保护好它。这是南京毗卢寺方丈为防红卫兵到寺院冲砸,交待我赶紧转到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保护起来的呀!”    父亲落实政策回城工作后,因忙于“破四旧”后中山陵的文物修建工作,脑溢血去世了。我的知青生活也随上学、返城工作而告一段落。在收拾父亲的工作笔记时,我被许多考古发掘笔记所吸引,在心底一直想继承父辈的事业,做个考古研究工作者。后来我转到了口岸海关从事文物稽查工作,多次接受国家文物局的培训,总算上苍眷顾了我,了却我些许心愿。    我的收藏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政府落实政策退还的一些家藏开始的。在家父的“精品、文化财富”等概念影响下,慢慢由情结变为兴趣,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中我渐渐发现,中国的古玉在人类古文明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没有的。即使在近海之隔的日本,也没有找到半点玉文化的痕迹。玉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影响之深远,如同血脉中流淌的血液。    我开始喜欢起玉器研究了,当读到《说文解字》中“石之美者谓之玉”时,方才领悟到孔子的“玉不琢不成器”的真谛。孔子是借玉不琢不成精美的器物之喻,强诃了玉和玉器概念的异同,也就是强调了中国古玉除了是美好的石材外,还要用人类的智慧去设计雕琢它、美化它,才能成为“器”。人正如“器”一样,若不经学习修炼,就不会懂得礼仪,不能成为君子之才。其实收藏之道不仅仅是讲收藏的方法和如何增值获利,更重要的应该是指藏物养心、以物存德。所以当中国人看到一块温润美好的玉器,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抚摸它,将它置于胸前佩戴,想伴随它终生。这种情结也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说:“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孟子把胸指人心,心正则眼明;心不正则眼昏。可以借玉养心,玉挂胸前可正心,心正则性正,行事而不惑了。    收藏起源于爱好,进入到商品流通环节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藏秉性,但并不一定每种个性都能促成收藏的成功。成功收藏所需的个性,应当是、一种建立于精准判断基础上的自信和决心。个性能激发人出类拔萃,如果缺乏一种非凡的个性,其收藏品类也绝不会出类拔萃。爱好收藏的人,无论收藏哪种品类,都应该在探索和累积中培养起自己的成熟个性。凭着一股实实在在要把事情做好的态度和精神,使自己的自信与决心在收藏实践中统一。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物存德、玩物不丧志。    以上一点心得权作本书的自序。    徐文宁

内容概要

徐文宁编著的《玉佩饰的收藏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玉佩饰收藏的书籍。
《玉佩饰的收藏故事》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年龄、性格、收藏玉佩饰专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作者将相关的文物知识融入了收藏玉佩饰实践,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的民间收藏玉佩饰状况。初涉收藏玉佩饰的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学习、借鉴作者的成功经验,并循序渐进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收藏玉佩饰门类和收藏方法。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玉佩饰情有独钟的渊源
一 玉佩饰的起源
二 良渚女巫的复活
三 古玉龟与古代占卜活动
四 玉梦缘
五 护犊情深
六 玉佩奇缘
七 喜神和合二仙玉佩
八 都市女性新宠玉坤佩
九 新玉也疯狂
第二章 玉佩饰收藏中的酸苦与喜悦
一 杀熟
二 古玩行里该被骂的人
三 捡漏与玩者之愚
四 古玉捡漏法则
五 老吴古玩淘金记
六 民间古玉佩收藏有点烦
第三章 玉佩饰当代收藏机遇与市场价值
一 玉器收藏与投资的异同
二 古玉佩拍卖溢价特征
三 古玉佩估价偏差与市场机会
四 明清玉牌的投资空间
第四章 玉佩饰收藏中的原则与方法
一 量财而藏
二 以藏养藏
三 真品不立,赝品泛滥不止
四 真伪谁有话语权
第五章 玉佩饰收藏需要去伪存真
一 古玉的市场现状
二 仿古玉的做旧痕迹鉴别
三 警惕仿玉雕老工痕迹充古玉坑人
四 自然沁色和人工作色的鉴别
五 古玉包浆与皮壳的鉴别
六 赝品玉器的白化作伪
第六章 古玉佩饰收藏淘宝入门秘籍
一 古玉淘宝的几种途径
二 古玉收藏讲究藏品
三 提高鉴赏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藏家
附录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国古玉类型中,有一个门类——玉佩饰,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它历经7000多年的演变,在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鉴赏家的雅玩中,随着他们对玉的质地、纹饰、器形的诠释和美化,逐步演变成集深厚人文内涵于一身,融人心灵品德于一体的古代服饰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玉佩作为装饰品有多种形制。简而言之,凡古人佩挂用的玉皆可称为玉佩。从佩戴在头上、颈间到腰间,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前者有玉梳、玉发簪、玉带钩等;后者除各种玉雕首饰外,还有随身佩戴的玉佩、玉坠、玉等。从新石器时代起,玉佩即附着了各种神异的观念成为一种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玉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古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玉佩不仅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一个拉近亲缘关系的重要礼品。宋梅尧臣《天上》诗:"紫微垣里月光飞,玉佩腰间正陆离。"古往今来,人们将玉佩环在脖颈,挂在耳际,或系在腰间,套在手腕上须臾不离,从这首宋代诗中,略见一斑。清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何处瑶天笙弄,听云鹤缥缈,玉佩丁冬。"这叮当作响的玉佩,其实具有暗示佩者勿失尊严,从礼而行的功用。所以,玉佩在中国古玉门类中,不仅仅是艺术品,而且还具有规范角色行为的功能。 古代的玉佩为人体的主要佩饰,在历代帝王陵墓中,有白玉联缀的大佩实物出土。古玉佩又称全佩、大佩、组佩。一般是以环璧、璜珩为主体,杂以珠管、琚等,按一定规律组合悬挂于人体的服饰上,作为中国玉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在儒家学说中,以玉比德的核心就是佩玉。借佩玉的质地致密坚硬、温润晶莹,比喻"仁、义、智、勇、洁"五德。以玉比德理论的提出,也是因先民们将奇异多彩、坚韧细腻的美石,制成各种装饰器件随身佩戴,形成了商周时期的"君子必佩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文化。到了春秋时期,逐渐赋予玉以人格,造就了后代君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准则。 古玉佩是等级身份的标志,财富的象征。只有氏族酋长、皇族嫔妃、达官显贵,以及文人雅士才配拥有。组合性玉饰发源于新石器时代,而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组合玉佩,在考古发现中最早见于商末周初,兴盛于两周时期。汉代以后延续组玉佩制,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服饰组成部分。《后汉书•舆服志》:"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为白玉。"而汉以后,随时代不同,组佩发生变化。晋朝天子所佩白玉垂珠大绶,以及唐代天子、五品以上官员所缀玉佩,其组合多有差别;宋、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有严格的规定。然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性,则是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的。

后记

《收藏的故事》丛书是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收藏类图书。从约定合作到正式出版,历经了较长的周期。其间,我们反复商讨图书规模、构建书稿框架、制定撰稿体例、设计样稿版式,最终确定了该系列丛书的出版规格。    本系列丛书原本预想为全四色印刷,由于图像来源较广,未能全部达到彩色印刷的要求,囿于丛书统一体例的考虑,采用了单色印刷。为此,有些质量较高的图片也因单色印刷而牺牲了原有的精彩,颇为遗憾。    本丛书的作者为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遴选,均为文物收藏界较有影响的收藏家。他们将自己在收藏过程的见闻和感受,以流畅的文笔、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广大读者。尤其是作者那些对于相关文物和其收藏的独家见解,代表了他们长期实践后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们用时间、精力和财富换取的。    本系列丛书虽为单色印刷,但大量的图像可以充实内容,说明观点,图文并茂。适合文物和收藏爱好者品鉴。    编辑部    二0一一年十二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玉佩饰的收藏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写玉的书很多 这个专门写玉佩 选择到位
  •   收藏爱好者心得交流,贴近市场,贴近实战,很有用
  •   民间爱好者的心得,应该好好读读
  •   还不错,蛮好用的,先用几天再来评
  •   不懂玉所以买来看看,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   派送速度还是可以的那么热的天不容易
  •   入门级 随便翻翻还行
  •   du?cuo
  •   同感,要是彩色图片,和图片说明再详细些,就更好了。
  •   全书黑白图,偏陈述故事,爱好者可以小阅
  •   虽然只是说配饰,但是后面的辨伪内容很有参考意义。
  •   不错,很有用,是正品,下次再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