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作者:杨伯达 页数:全二册 字数:5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巫玉之光》是著名文物学家杨伯达先生关于玉器研究的又一部力作,由32篇近年来撰写、且大多为首次发表的论文组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玉文化专题论》,下编《玉文化板块论》。书中对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重新鉴别、审视,从玉文化、玉学的角度加以诠释,在玉器的定名,以及其独树一帜的玉文化板块的划分、认定,史前原始宗教——巫教与史前玉神器——巫玉的联系,巫玉的内涵和形式的释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新颖、与众不同的见解,另辟蹊径,引领人们走进了一片玉器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简介
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清代院画等专项研究。在雕刻、清代院画、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诸多方面都有著述。
书籍目录
自序
上编 玉文化专题论
中华文明与玉文化
东北夷玉文化板块男觋早期巫教辨
——兼论兴隆洼文化玉文化探源
东夷玉文化板块玉神器论
黄帝受命有云瑞夷巫事神琢瑞云
——解读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玉勾云形器的文化基因密码兼论其与黄帝云瑞之关联
黄帝——和田玉玉文化的倡导者及“玉石之路”的开拓者
——从神话传说的信息角度看
中国和田玉玉文化三大文化基因论
“璇玑”、“玉牙璧”辨析
——兼论“夷玉”与岫岩玉的关联
大连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牙璧”是崇拜风神——海神的玉神器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的探讨
反山12号墓墓主生前身份考
《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一文的玉美学观
“玉块”、“玉玦形珥”辨
破译误定玉璧的古夷圆孔边刃器
大连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牙璧”辨
关于中国史前巫玉文化的艺术性纹饰的探讨
雕刻于史前古玉上的一幅玉图画
——释读良渚文化“觋骑道具兽傩舞事神图徽”
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举例
——红山文化勾云形器形式与内涵的解读
古玉琮形制探源
下编 玉文化板块论
龟灵崇拜以玉饰媚神的“昊夷玉文化板块”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玉器解读
“莱夷玉文化板块”的组成部分
——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玉器解读
刍议“徐夷玉文化板块”
——兼释大汶口刘林、花厅出土玉器的功能及其占有者身份
说“淮夷玉文化板块”
浅说“极北夷玉文化板块”
——破译黑龙江省出土史前玉器的内涵
刍议“极东夷玉文化板块”
漫议海洋性的“蜗夷玉文化板块”
“江南夷玉文化板块”考
“皖夷玉文化板块”考
“巫蛮玉文化板块”考
“北粤玉文化板块”考
“吴越玉文化亚板块”考
史前社会解体时期夷、华夏、鬼、羌、荆蛮五支玉文化亚板块概述
“岛夷玉文化亚板块”考
章节摘录
插图:玉之美的探讨《玉文》分析了玉的三种文化价值观之后,出人意料的是将笔锋转向对玉之美的论述。今天我们已可确认中国玉器、玉文化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考古发掘可以证实的是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距今8000余年的玉块形珥,同期的阜新查海亦出土了玉块形珥,并同出玉匕。为何玉文化延续万年仍未衰竭,而随着社会转型,又以新、旧两种形式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其原因何在?我们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结论是有美学、神学、德学这三大文化基因的支撑。而《玉文》对此也有所论述,指出中国古代对玉的重视具有实用功能和心理根据,即对玉器的敬重始终如一,从未被时代发展变化所淘汰,或为其他物质材料所取代。《玉文》中言:“盖玉本身除袭自人对于石的好感外,犹能满足另一方面的纯粹的美感的要求。玉之以石的渊源而被推重,此事实是偶然的,而玉之具有可以供人长久爱好的性质与条件是永久的、必然的。”也就是玉的持久发展和延续的内在原因并非玉与石的渊源关系,培育玉崇拜的石崇拜仅是其原因和条件,是外在因素,并非主要原因,而玉之美可以供人长久爱好的性质与条件才是永久的、必然的内在因素。这一点汉人刘向早已指出,认为玉德是由玉美演绎而成的,如对六美与六德的逻辑关系的探讨,为我们留下了汉人在2000余年前也探讨过的美与德的关系的见解,表明汉人已知玉之美是原生的、固有的基因,而德是派生的。同样,玉的神学基因也不外乎是玉之美的衍生观念。《玉文》接着指出:“玉的美感成分可以分作两方面,第一色泽,第二光润。”以下将色泽和光润的二美分别作分析与解释。
编辑推荐
《巫玉之光续集(套装上下册)》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