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出版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孟凡人 页数:534
Tag标签:无
前言
宫廷史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内容。故宫即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在长达491年的岁月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执政。始建于明永乐时期的紫禁城,虽然在清代有过不少改建、重建和新建,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并保存有部分明代建筑与明宫文物。因此,研究明清宫廷史是故宫博物院的优势和责任。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清宫史研究方面成果比较显著,而对于明宫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故宫学的视角和要求来看,深入开展明宫史研究,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很有益处,而且对于发掘故宫的丰富内涵,推动博物院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2005年开始,故宫博物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明代宫廷史的研究,《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明代宫廷史研究”是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对明代宫廷史中的18个重要课题进行探讨,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发布。经过将近5年的不懈努力,这套丛书将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之际,陆续与读者见面。
内容概要
本书为明代宫廷史丛书之一,由社科院孟凡人先生撰写。本书重点阐述了明代宫廷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内涵、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布局艺术,明代宫廷建筑形制布局的源(继承传统)流(对后世的影响)和稽古创制等问题,并配有大量宫廷建筑图片,是一本了解明代宫廷建筑的通史之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明代宫廷建筑史概说 第一节 明代宫廷建筑与宫廷建筑史及清北京紫禁城问题 一 明代宫廷建筑与宫廷建筑史 二 清北京紫禁城是研究明北京紫禁城的基础 第二节 明代宫廷建筑构成状况 一 紫禁城、天坛和陵寝是明代宫廷建筑的主体 二 明代宫廷建筑其他构成简况 第三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的董建班子与庞大开支 一 董建班子 二 营建宫廷建筑的庞大开支 第四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采办物料概况. 一 采木 二 砖与琉璃及其他 三 采石及其他 四 烧砖采石的管理与运输 第五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的主要匠师与匠役征用 一 主要匠师 二 匠役征用 ……第二章 明中都与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第三章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营建概况第四章 明北京皇城的形制布局第五章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概说第六章 明北京紫禁城外朝的形制第七章 明北京紫禁城内廷中路和内东西路的配置与形制第八章 外东西路的配置和形制第九章 明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与布局艺术第十章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源流第十一章 营建天坛等坛庙建筑第十二章 明初三陵第十三章 明十三陵
章节摘录
明代宫廷建筑除前述的主体建筑之外,其他方面也较多。大体看来,凡皇帝敕建且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建筑,均可泛言宫廷建筑。下面拟择其要者,概述苑囿和行宫,王府和王坟及皇家寺观三个方面的简况,凡此后面不再列专章介绍。(一)苑囿和行宫 明中都和明南京苑囿情况不明,仅有的残迹在上述二都紫禁城中略述之。明北京的西苑、御苑(御花园)、东苑、万岁山将在明北京紫禁城中介绍。此外,还有南苑。南苑在北京城南20里,原是元代的飞放泊。永乐时,“缭以周垣百六十里,育养禽兽,又设二十四园以供花果”。苑内有海子,海子内设幄殿,供打猎时临时居住,殿旁有晾鹰台,台俯临三海子,筑72桥以渡。苑设海户守护,以时供岁猎,驰射讲武。至隆庆间,“榛养沮洳,宫幄不治”,逐渐荒芜。清初继续经营,称南苑,又称南海子,性质未变。在十三陵陵区的行宫,后文有说。此外,还有巩华城(建于嘉靖时期)行宫。巩华城在今北京昌平沙河镇,永乐七年(1409),因该地“为圣驾展祀陵寝之路,南北道里适均”,于是在此地建行宫以备圣驾谒陵驻跸。正统年间被水冲毁,嘉靖十六年至十九年(1537-1540)重建。行宫南北各一门,南门为龙跸门,北门为宁远门;东西各两门,东门称丽春门、步和门,西门称延秋门、宣泽门。在龙跸门内的中路建有龙跸殿、广载宫,东侧建有凝禧殿、华鸾宫、集祥宫,西侧建景惠殿、翠凤宫、会祉宫。行宫,清初尚在,今已无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