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金易,沈义羚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于四十年前受业于金易先生。丁卯春节前得先生手札,要我为《宫女谈往录》写篇序。先生著作,学生写序,这样的先例不多。先生课授生徒数十年,弟子辈颇不乏名人,亦颇不乏钱钟书先生在小说《灵感》中所谓的“书也不写了,只为旁人的书作序”的名人。命我写序,莫不是有意为自己做反宣传?可谁又是天生的戆大?我想,这无非出于四十年来的师生情谊,再加上我对这本书的问世,多少起了催生者的作用,于书、于先生都有所了解,这序即或写得水平不高,先生也将感到亲切。故尔这看来戆大之举,便愈可照鉴先生的人品,和那师生间最最纯真的爱。于是我便像当年拿到先生发下的考卷一般,诚惶诚恐地提起了笔。为一本书作序,一般都要把书的内容加以介绍、解说、阐发。然而这本书,先生自谓效“老彭先生”的“述而不作”,旨在为一老宫人话天宝旧事做如实的记录。话是老宫人讲的,旗下人的京白是最老实明白不过的,又何需我再事铺张?余生也迟,没学过做八股文章,八股是专为圣贤立言的,我却只会说自己的话。要说自己的话,便先得追溯于四十年前,那时我就读于北京市立二中,听先生讲授国文课,前后总有三四个学期。先生既教书又育人,奖掖后进不遗余力。老实说,像我这样一个后来读了理工科大学的人,今天也能在文史领域里舞弄些文墨,主要即得益于先生昔日的教诲。
内容概要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书籍目录
序前言宫女生活 也算引子 进储秀宫 拜见“姑姑” 许打不许骂 不许打脸 睡卧姿势 不能吃饱,怕出虚恭 吃早点 吃中饭 晚餐和夜加餐 四季的饮食 衣服、打扮 行动 做针线和不许宫女识字 水果换缸 最大喜事——接见家属 传递信号 敬烟 踢毽慈禧起居 太后的起居 储秀宫与体和殿 值夜 一段插曲 “叫起”以前 梳头刘 匆忙的早晨 最苦的差使 手纸和官房 看奏折 备膳 睡觉 传膳 四金刚,五百罗汉 侍膳不劝膳 一句“吃大饽饽”引起的题外话 送信的腊八 螽斯羽诜诜兮 抢红与小墨猴 脚上鞋儿四寸罗,朱唇轻点一樱多 洗脚、洗澡和泡指甲 进颐和园 玉堂春富贵 湖上神仙清宫习俗 跳大神和食肉节 二月二,龙抬头 乞巧 送鬼的中元节两宫西行 珍妃死在西行前 出逃前狠心剪下两管长指甲 夜宿西贯市——苦难的第一站 从昌平到怀来 西行路上 给光绪剃头 忻州中秋夜 持螯把酒过太原宫闱琐记 慈禧的娘家 丈母娘打姑爷 光绪帝和隆裕 光绪佚事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个太监的自述 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道的李莲英 崔玉贵二进宫后记附录 我所认识的“老宫女” 相濡以沫五十年——回忆和金易在一起的日子
章节摘录
插图:“咳!过去的罪已经受过了,提它也没用。白惹人伤心。”她又用手抉抉上衣的四角,这是她养成的好整齐的习惯。“不说闲篇了,说起来没完,惹得您陪着我伤心。”她又恢复了原来文静的姿态,慢条斯理地说着。本来是我惹她伤心,反过来,她用话来安慰我,这也是旗下人的礼貌。话说得非常熨贴周到。她想了想说:“老太后不喜欢吸旱烟,也就是平常说的关东烟。饭后喜欢吸水烟,可是宫里头不爱听水烟这个词,犯忌讳。究竟忌讳什么,我也不清楚。记准了姑姑的话,‘不该打听的不打听。闲事打听多了憋在肚子里,放屁都会惹事’。反正我们储秀宫里管水烟叫‘青条’,这是南方进贡来的,也叫潮烟。”她的话清楚脆快,也很有风趣。她接着茬往下说:“要想把敬烟的事说清楚,就要先说清楚几样东西:一是火石,二是蒲绒,三是火镰,四是火纸,五是烟丝,六是烟袋。这六样东西,我一件一件给您说清楚,值得说的多说几句,不值得说的一遛就过去了。”这里我说几句题外的话,我很佩服她说话的本领。准确、清楚,不拖泥带水,洗练得那样干净,没有多年的训练是办不到的。“火石、蒲绒是常见的东西,用不着说了。自从有了取灯儿(火柴)以后,火镰就不见面了。它是比小钱包还要小的东西,包里分两层,一层装蒲绒,一层装火石,包的外沿呈月牙形,向外凸出,用钢片镶嵌一层厚边,有钝刃,就用它在火石上使巧劲一划,钢和火石之间就爆发出火星来。火石是拿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同时在拇指和火石的间隙里,按好了一小撮蒲绒,这片蒲绒借着火星就燃着了。再把蒲绒贴在纸眉子上,用嘴一吹,纸眉子突然燃起火来,就用这个火去点烟。说起来话很多,做起来就不这么哕嗦了。”
后记
要写后记了,不由得思绪绵绵,好多的话涌上心头。我和《紫禁城》杂志编辑部并无半点渊源:对编辑部既无片纸的交往,对编辑同志更无一面的缘分。只是偶然的机会,友人杨乃济同志到编辑部串门,谈及老朽俩曾与慈禧侍女认识多年,对宫中琐事略有所闻。于是,编辑同志不耻下顾,来到我家,愿我们把所知所闻供诸社会。情意殷殷,不胜感愧,“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匪报也,有以为好也!这友好的心情,长期萦绕在我们心里,现在写在这里,感谢他们的热心,感谢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鼓励,更感谢他们三年多给我们带来了友情的愉快!这是任何金钱都不能买到的。记忆,好比是一幅画,姑且比作山水画吧。——有山,有水,有浮云,有远岫,有丘陵,有沟壑,有孤帆,有板桥,有草合,有庐亭,有隐士,有琴童,花木扶疏,自然成趣。但年久失修,皲裂破碎,已经变成了一团纸屑,必须要经过细心的粘补糊裱,才能依稀地恢复本来面目。我和我的老妻自认为当了三年多的裱糊匠,尽量恢复原画的面貌。每写完一段故事,等于粘补完一石一木、一丘一壑,细细地思考,有没有不符合原画的地方。回忆——是很苦的,思索的时间要比写的时间不知长多少倍。偶然,我的老妻翻出一本当年记柴米油盐的流水账来,断续有和老宫女谈天的记载,希望可以引起一些记忆。但已事隔多年,记写又非常草率,粗略的只有年月的记载,好像看旁人的日记一样,与己漠不相关,反而更加迷惘,追忆也就愈加艰难了。
编辑推荐
《宫女谈往录》:晚清宫廷见闻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