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转移杀人事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西泽保彦  页数:251  字数:182000  译者:王静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杀掉他人,才能取回自己的人格?!
  因为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不慎误入某地下实验设施的几位男女,不得不接受一种难以理解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人格居然与肉体分离开来,转移到别人的身体里去了!为了夺回自己的人格、保护自己的肉体,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内,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战已不可避免……

作者简介

  西泽保彦 Yasuhiko Nishizawa
  一九六〇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毕业于美国艾可德学院,曾任教于高知大学。一九九五年获得岛田庄司赏识,以短篇集《解体诸因》出道,后陆续发表匠千晓系列、神麻嗣子系列和诸多非系列作品。
  西泽保彦的作品轻松搞笑,多以超乎现实的场景为主题,但故事完全符合本格推理的定义,解谜过程合乎逻辑,兼具足够的意外性,堪称幻想与推理的完美结合。代表作有《解体诸因》、《死了七次的男人》、《人格转移杀人事件》、《完美无缺的名侦探》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Flash Back(过去)
第二章 Shake Down(倾颓)
第三章 Turn Over(回转)
第四章 Cut Off(乖离)
第五章 Crack Up(狂乱)
第六章 Feed Back(修正)
第七章 Settle Down(调停)
第八章 Flip Over(逆转)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叹息之余,艾克洛伊德博士突然发现自己于不知不觉间又回到了中央区域,在他眼前的,正是圆筒形的“房间”入口。 博士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设置在入口附近的控制面板,“使用中”的指示灯现在是灭的。 就功能上而言,除了实际进行人格交换的实验对象以外,计划小组的成员一次只能有一个人进到“房间”里去。过去的实验显示,一旦两人以上同时进入,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无法防止人格交换的发生。但如果只是单独进入,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调查“房间”时,成员务必轮流单独进入,并打开“使用中”的指示灯,仔细观看监控器,以确保无人“捷足先登”。入口三道闸门的特殊钥匙保管处也按照日期进行调换,进去之前必须确认这些钥匙是否确实放回到规定的位置。 既然不是实验对象,那要是因为意外而交换了人格的话,可就一辈子都逃不出“化装舞会”的影响了。因此,这种严密的检查体制自然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正忙于整理脑中闪过的新假设及后悔对金吉尔采取了幼稚态度而心不在焉的艾克洛伊德博士,却疏忽了确认监控器的情况。 更不幸的是,由于博士正好是现场负责人,因此他拥有一副万能钥匙。“房间”的入口一旦关闭便会自动上锁,虽能从内侧打开,却无法从外侧开启。这是为了避免有人疏于确认指示灯或监控而不慎进入“房间”内的情况发生。 当然,不能说悲剧的责任全在艾克洛伊德博士一个人身上,不幸的偶然往往碰巧凑在一起。平时至少会有两个以上的操作员窝在控制面板前,但时逢圣诞假期,现在一个人也没有。而先一步进入房间的人忘了切换指示灯信号,也是个不幸的偶然。 博士一边慢慢地下楼梯,一边想着:据说这道楼梯也是发现这里时就已存在了的,或许“他们”不光是自我形体,连姿态也和人类酷似也说不定。 ——嗡——嗡——嗡—— 耳边突然传来无数蜜蜂振翅飞舞般的声音,当博士回过神来时,他的眼前有数道交错的影像出现。 这是…… “隔离墙”出现了……他有种错觉,仿佛过了几个小时才发现了这个事实。“房间”里有人……他还来不及浮现这个念头,耳边便响起了女性的尖叫声。 “金……” 博士无暇叫出“金吉尔”几个字。她就像被透明人从背后推了一把似的,不自然且突兀地往前倾倒——她是被出现的“隔离墙”给弹开的。

后记

由于医生误将对方的脑子移植到自己的身体里,导致人格互换的男女悲喜剧——我是在国中时看了弓月光先生的这部短篇漫画的(我记得篇名叫《请笑着原谅我!》,如有错误,敬请见谅)。现实中绝不可能发生的搞笑设定、有趣且歇斯底里的发展,以及将过去累积的成果全都化为乌有的结尾,令我一再回味。或许是因为无法忘记它的精彩吧,在我二十几岁那年和朋友一起出科幻同人志时,我曾写了部短篇作品,描述一对男女因某个名为“人格交换机”的奇异发明而交换人格的故事。在本作中所提及的人类自我等诸多概念,便是出自这部短篇。只不过,这部短篇自然不是推理小说,故事内容也截然不同。    我孤陋寡闻,不知道是否曾有前人尝试以相同的设定撰写本格推理小说;只要各位读者阅读本作时能多少感到有趣,便是我无上的荣幸了。    关于本作中的说明内容,我曾参考并引用了岸田秀先生的著作《懒人精神分析》中的“第一人称心理学”及“时间与空间的起源”等作为参考,谨在此表达我的感谢之情。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出版时,曾有某位读者问我这个问题。    “CIA是怎么救出因地震而关在地下的六个人的?救难队员们进入‘房间’救人时,没有发生人格交换吗?”    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没发生”;因为进入“房间”的救难队员“只有一个”,是那个人将主角们“逐一救出”的。主角们是在人格交换成立后才被救出的,因此,假如此时有两个以上的救难队员同时进入“房间”,他们之间也将会进行人格交换,但一个人进入的话就不会发生。这一点我在作品之中也已明确说明过,只不过,我的确未曾言明“人格交换一旦成立,同一组人之中无法再加入其他人格”,因此,假如这一点令读者无法释怀,不妨解释为主角们是被机械手臂救出的。我可以在此保证,无论是哪种解释,都不会对解谜产生影响。    我在撰写《人格转移杀人事件》时,是以本格派解谜小说的立场为出发点的,然而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本作亦颇受好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本作同时夺得“这部推理小说了不起!”(宝岛社一九九七年版)的年度排行榜第十名及《SF杂志》(早川书房一九九七年二月号)的“最佳SF1996”排行榜第九名。对于同时身为推理小说迷及科幻小说迷的作者而言,这是个小小的骄傲。    讲谈社文艺图书第三出版部的宇山日出臣先生、责任编辑佐佐木健夫先生以及未曾谋面的校对人员,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平时的照顾。    说到表达谢意,在此也要感谢那些寄出读者回函、写信鼓励我的各位读者朋友们。虽然目前基于时间上的原因,无法回信给各位,但我已全数拜读过了。今后也请各位多加爱护与支持。    只要本书能多少带给读者些许乐趣,便是我的荣幸。    最后,谨对购买本书的各位致上我最真挚的谢意。    一九九六年五月于高知市    西泽保彦

编辑推荐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是科幻的外壳,推理的内核,一个福尔摩斯闯入“阿凡达”,跟莫里亚蒂交换灵魂的故事,天才作家西泽保彦惊艳之作,推理之神岛田庄司推荐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5条)

 
 

  •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本格推理BEST10"、"年度最佳科幻小说
  •   喜欢西泽保彦的推理
  •   虽然还没看,但是很喜欢推理小说
  •   一直喜欢西泽保彦 这部作品也没有让我失望
  •   西泽保彦的书一直很喜欢~
  •   这书看标题就很吸引人了,西泽保彦的书总是很好玩~
  •   每个人人格的特性是不一样的,猜不透的。就像迷宫一样。
  •   小说太精彩,内容也非常丰富!
  •   西泽的小说永远这么犀利
  •   新手作家们最看好的一个 灭哈哈
  •   讀過電子版的特意買本實體的回來 回味無窮
  •   前面部分有些啰嗦,后边比较精彩,建议慢慢阅读
  •   当当速度超快,书还没看,到时再看
  •   非常好!!!好看!!!
  •   好书买来收藏的
  •   很不错的书,非常喜欢这个作者!
  •   还没看完,但是看了的部分已经很吸引人了。
  •   科幻外壳下的推理本质,本格派的优秀作品,但外国人名加上复杂的变换让人很伤脑子,还不错!
  •   集齐中..看过完美侦探 不错的..
  •   西泽是可以和道尾比美的作家
  •   内容很新颖,但其实可以写得更精彩,比如把凶手设定为两个或更多,最后只剩下一个
  •   他说好。
  •   西泽的书都很喜欢,设定都很有意思
  •    杀掉他人,才能取回自己的人格?!
      因为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不慎误入某地下实验设施的几位男女,不得不接受一种难以理解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人格居然与肉体分离开来,转移到别人的身体里去了!为了夺回自己的人格、保护自己的肉体,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内,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战已不可避免……
  •   事件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看了没多久其实就猜到凶手怎么回事了,所以觉得算不上多么有新意和特别,没有死了七次的男人和解体诸因惊艳
  •   一起包裹的书都有点不同损坏 压痕
  •   书本质量挺好 还没看过
  •   不错的书,个人比较喜欢
  •   没有说的那么好看呐
  •   前面看得极慢,后面就比较连贯了。人名多真的很头疼啊!推理的构思不错,此书结果难推,看得出作者个人色彩很重。强推西泽的-死了7次的男人
  •   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半句废话,一气呵成的作品!从动机的形成到犯案再到解决,看完后才感叹作者的巧妙布局,当然,创意十足也是闪光的核心。。(脑细胞也烧死了N+1多用大半个周日看完,很满足,很过瘾。。。有空再回味一遍~PS:别信书腰上那句话,"阿凡达"什么的也太烟雾弹了~
  •   很喜欢他的风格,有意思~
  •   出场人物这么多又这么混乱,居然没有看糊涂~
  •   感觉高潮稍微短了点。但还是佳作
  •   符合西泽保彦的写作风格
  •   个人认为它(在西泽的书中)仅次于《死了七次的男人》,好吧,《死了七次的男人》是无法超越的。
  •   后半部节奏太紧,架构倒很精巧
  •   迷迷糊糊的看完,乱七八糟的关系,不过看明白之后觉得写的还不错
  •   有时候想,一本好的推理小说,不就是在读完合上书页的时候,能一边大赞原来如此!一边大呼过瘾吗。而这本书,不管是作为推理小说还是科幻小说,都能找到亮点。再加上流畅的叙述方式,没什么比读上一本这样的书更开心的了。还有结尾处小小的感动,余味不错。
  •   还没来得及看 不过大概翻了一下 觉得可以买
  •   故事其实比较简单,但是这样的科幻设定确实非常有新鲜感,读起来很有趣~5星推荐,科幻迷和推理迷都值得一看的好小说。。。
  •   这种费脑筋看的推理小说不多啊。相比于东野圭吾和松本清张的书,西泽保彦和折原一的都是要费脑筋多的。因为不是社会伦理类的推理小说,就会相对于情节和情感的铺垫,更侧重于逻辑。而且出场人物关系纠结复杂,看得我好辛苦。但是确实放下书的时候,恍然大悟。这个结局!看的时候很痛苦,看完很舒服哈,简直就是畅快淋漓啊!
  •   西泽保彦总是能带给你意外
  •   网上看到推荐购入的
  •   科幻设定+逻辑分析的混合体
  •   我爱西泽!
  •   日系推理的佳作
  •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
  •   西泽保彦神作之一
  •     初看《人格转移杀人事件》,和许多人一样,也被那新奇的设定所吸引。除了科幻风的转移前提以外,开头那段对人格的讨论也很有趣,虽然有点容易被绕进去了。
      不过等我看完全文,总有一种“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觉,具体是哪里不对劲,似乎一时又说不出来,于是我又画了几个人格转移图,分析了一下,作者最后给出的答案在逻辑上的确是很合理的,忽略人格,只讲身体的话,大概顺序是:1、众人被迫住进“管理大楼”后,未再次发生人格转移前,鲍比的身体被杀于1号屋;2、此后, 发生了一次人格转移,有人在2号屋把兰迪的身体杀害,在6号屋把阿兰的身体杀害;3、之后再次发生人格转移,江利夫,杰奎琳和哈尼的身体互相厮杀,最终,哈尼的身体死去。
      如果按照以上顺序,作者最后给出的答案在逻辑上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但真正的杀人和死亡顺序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个人感觉,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
      
      真要说到证据,其实的确是很枯燥的东西,大致来说就是凶器啦,现场和现场遗留物啦,证人口供啦等等,如果按照这些来看,文章给出的信息真的挺不足的,比如作为凶器的啤酒瓶具体从哪里来?上面有哪些人的指纹?尸体所在的房间是不是第一现场?现场有没有被破坏或者伪造?现场和尸体上可以搜集到哪些指向凶手的证据?最后的两位幸存者,他们的口供是怎样的?其中有没有矛盾或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在这篇小说里虽然也有提到,但很多都被一带而过了。
      
      那么,如果要突出证据的作用,按照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这篇文章的叙述者应该是某位侦探或者以侦探视角来看问题的第三人,比如小说开头出现的那个博士,整部小说完全可以至始至终只以他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写,搜集证据,询问口供,最后抽丝剥茧,得出真相。
      但这篇小说仅仅第一章以博士视角来叙述,从第二章开始,视角就换成了一个叫江利夫的日本人,而且是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这个视角的转换本身挺有意思的。
      当然,作者把叙述者转换成第一人称,尤其是有着悲惨经历的人,肯定是为了增加读者的代入感。通过事件的参与者之口讲出来的故事,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小说高潮部分,三人边互相厮杀边交换人格那里,用第一人称来写,紧张感一下增强了很多;后面的推理部分,从当事人口中说出,再推翻,再重新推理,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然而当事人毕竟不是侦探,他也许可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却无法像侦探那样,去掌握决定性的证据。更何况,单纯的第一人称,视角受限,所能揭示的东西就更少了。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选择用第一人称叙述,不知道这其中是否还隐藏着什么深意,比如——叙述性诡计?我曾经一度怀疑江利夫的叙述中有虚假的部分,但翻遍全书也找不到明显的矛盾之处。可疑的地方倒是有几点:其一,江利夫明明受了女性的欺骗,怀抱着某种愤恨的心情,在那种情况下,他居然有心情去研究某小店里的某个不明建筑,还冷静地挨个分析店里的顾客,这有点不合常理,不过也许他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其二,看得出他开始时不喜欢杰奎琳,但在地震时,尽管他的肋骨被杰奎琳撞断,他还是选择帮助她,这让他显得有点“圣父”,当然,江利夫曾坦言他喜欢“自虐‘,所以这里虽然可疑,但也不是说不通;其三,杰奎琳在书的最后说,她第一次见江利夫时,就觉得他”不搭调“,这个不搭调到底指什么呢
      我们知道,如果江利夫的叙述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本小说的推理从前提到结论都是不靠谱的,那样的话,整篇推理就崩溃了。当然,因为作者没有对他进行反转,所以并不能证明他说了假话。
      然而不管怎么说,江利夫似乎是个看着完全没问题,但就是有哪里让人觉得”不搭调“的叙述者。
      
      除了江利夫以外,再列几个可疑之处:
      1杰奎琳和阿兰到底是否认识,杰奎琳到底是不是伊丽莎白,关于这点,文章里两次提及,却都不了了之。
      2文中交代鲍比只有16岁,但他并不像一个16岁的孩子那样幼稚,相反,他有一定的领导力,看人也有一定深度,他到底是谁?他对”兑换圆“真的一无所知吗?
      3.关于绫子,很多人也都说,最后交代的绫子的杀人动机有些苍白,我也觉得有些苍白,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真的能那样毫不犹豫地杀人吗?
      4,杰奎琳到底是黑是白?她把阿兰的身体放入6号屋,并包得像个粽子,真的不是故意的吗?最后她饶过江利夫,难道不是因为害怕在把江利夫杀死的那一刻突然发生人格转移吗?
      
      关于疑点,就说那么多了,之前说作者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其实我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驳倒作者的推理,不管怎么说,他给出的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关于人格交换,由于它本身是一种未知,所以其实可以延生出无限的可能,文中所给出的规则未必能束缚住它。但既然是推理,当然要有理有据,推理本身是受到限制的,需要证据和事实去支撑。这篇小说,在这两者上面产生了一种隐性的矛盾,但作者也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圆这个所谓的科幻推理。
      
      PS,关于人格交换,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根本不用交换人格,只要交换身体的影像(当然不是实际的身体)就行
      比如说,假如要A(A’)和B(B‘)达到个人交换的效果,只要在视觉和感觉上造成误差,让人以为A的身体变成了B的,B的身体变成了A的即可。
      交换后的效果:
      B(A’) A(B‘),交换身体和交换人格其实是殊途同归,而且,不用真的交换,只要造成某种错觉就好
      
      
  •     对于西泽保彦同学的喜爱以前说过多次这里不重复了。
      
      此书是对于所谓推理小说公平性的挑战(当然他的每本书都在挑战自以为是的读者们的底线),所谓人格转移的规则与诡计设置,基本上等同于告知几个基本公式后让可怜的同学们直接解决一个多重设伏的难题,那一堆堆的括号和代码让文科了大半生的人欲仙欲死——你敢说你没拿出验草纸试着画圈后来又放弃随他们换来换去死绝了清爽……后记里西泽本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自承还是有些隐含规则交代得并不明确。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此书虽然阅读过程纠结,但诡计易懂且尚算科学,看来公平性问题并不能决定推理小说的成败。
      
      人格转移这个题材非但不新鲜,反而在科幻界用得太过恶滥。西泽此书看似独辟蹊径,实则是在化陈为新,并不容易。
      其实跟人格转移这件事情最对路数的还得数情色文学,灵肉混搭后的碰撞应该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和阅读激情,西泽君其实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用自渎和爆菊之类小清新的情节打了下擦边球,并且将可有可无的终极解决方案与孕育后代挂上钩,让直弯二众都浮想联翩。
  •      一直觉得读西泽保彦的作品对自己的集中力非常考验,尤其是对我这种注意力散漫的人来说,又尤其是对着电子书看的时候。从《神的逻辑人的魔法》到匠千晓再到《死了七次的男人》(所以说《死》里面的男主是追高千的那个大学生店员吧。。),好像只有《解体诸因》要轻松一些,果然我的能力只能承受短篇么。。
       总体上感觉,西泽的逻辑性还是挺强的,他的作品背景都比较虚幻,可能也更衬托了对逻辑性的突出吧。当然这种逻辑性在《人格转移》里十分明显了,以至于我都觉得这一堆人格来回乱转就是西泽为了满足自己的逻辑欲望。。总之我看的时候是有点头晕眼花。不过逻辑是一方面,推理小说看多了大家一般都会有直觉,所以最后绫子是凶手的结论并不意外。虽然我到最后都觉得女演员很可疑,到最后一页我都期待着她从背后给男主一刀什么的。。
       然后就又要回到逻辑问题了,西泽在书里对于逻辑的安排十分重视,但是相对地“推理”和“情节”的部分就变的很奇怪。一方面,作品里几乎是一晚上就让大部分人物相互残杀而死了,悬念和期待都没有足够的空间,重点在于人格转换的推算而非对事件的推理。另一方面,在情节发展上男主和女主的情感进展也略神速了吧,感觉后面的很多情节就是为了让男主和女主能合理在一起而特意设置的,比如女主到了日本以后大受追捧什么的。。
       总之,个人感觉,中间的人格转换是亮点,不过后面的情感发展就可以大段跳了。。
  •      科幻背景:第二都市能让多人人格在肉体间互换直到肉体的死亡。
       化妆舞会:人格转换的代称。
       在大地震中偶然聚集在小店的7个人误入第二都市,出现了人格转换现象。被隔离的人们发现只有杀光其他人才能使转移停止,于是大屠杀之后只剩下杰奎琳和我“江利夫”。
       身处迷局,江利夫和杰奎琳多次推演事情的真相,包括地震时绫子的死因和凶残得在宿舍大杀四方凶手的动机,尽管推理日渐完善,但是故事的结尾还是让我有真凶尚未落网的感觉。
       绫子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在地震中损坏时,开始预谋结束这一场如梦般荒唐的现实,但是在杀死所有人之前要先给自己预留一个满意的身体,于是美丽的杰奎琳成为了她最后目标。
       在屠杀和不断转换的混乱场面中,她和江利夫多次交谈,其实当时能对她产生威胁的健壮男性已经丧失反抗能力,她如愿得到杰奎琳的身体并开始伪装成她,但是她知道CIA必定会调查人员死亡的原因,留下一个江利夫作为见证者又能转移其他人的注意。
       她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的女性在短短一周内就能熟练运用日语就是证明。只有从小就在日语环境中长大的绫子才会如此神速,而且她在宿舍里已经装扮成阿兰模仿他的口音。
       江利夫的推理一直建立在她是杰奎琳的基础上,所以我想她告诉江利夫两人诞下子嗣就可以结束轮回应该是有所隐藏的,并不是能回到自己原配身体,而是固定于现有的身体吧!
  •     西泽保彦第一本。
      
      美国某处商场内的快餐店里七名男女在遭受地震后无意间打开了“第二都市”的封印,其中一位日本女性没能逃出商场,被坍塌下的天花板砸死,死前曾被人勒住脖子过。剩下的六名男女进入了化装舞会的循环中。肉体和人格会在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依次不定期进行转换。六个人国籍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日语、英式英语、南方口音的美语、黑人特有发音方式的英语等等。)就在六个人商讨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打算的时候,一句“那个被杀的日本女孩”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在博士们离开之后,成为孤岛的“第二都市”内发生了连续杀人事件。
      原先看封底内容,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要夺回自己人格的小说,于是凶手或是准备等循环一周,每个人各归其位的时候,杀死其余人,使得转换终结。但转换时不定时发生,在杀死别人的时候,还要当心自己的肉体,自己进入别人的体内的时候,自己都未必意识到。
      江利夫听到鲍比说看到杰奎琳曾经在地震发生后上过楼,认为在大家苏醒过来之前,人格就已经转换过一次。凶手的动机是为了替死去的日本女孩报仇,但是对于当时处于封闭区的自己和鲍比应该是排除在嫌疑人之外。
      当其他3个人都被凶手杀死后,幸存下来的江利夫和杰奎琳进行分析,想起A博士说“人格转移的时候,原先宿主的记忆也会存在,转移的只是人格而非脑子。又说实际上转换已经结束,A已经是A,但是A假装成自己是B。”再回忆当时的细节、得知了凶手的真实身份以及杀人动机。不过我总觉得动机还是有点牵强。
      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时不时要翻回去再确认一下到底这次人物里是谁的人格存在,推理凶手到底是谁,还是比较搞脑子的。
      话说我始终觉得杰奎琳有问题啊,最初阿兰看到卡特琳第一眼的时候叫她伊丽莎白 ,以为是自己父亲的外遇对象,而杰奎琳也是有点迟疑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杰奎琳和江利夫两人独处的时候,杰奎琳的确有过想杀了江利夫终结转换的念头,并付诸实践。当杰奎琳和江利夫离开“第二都市”,去探访阿兰的老家时,他母亲看到卡特琳第一眼也是把她赶出来。看到这些情节,还以为杰奎琳身上还会有逆转,但是作者就此停住了。
      最终杰奎琳说出了破解人格转换的办法,也算是一种转折和新起点吧。
      
      PS.话说我知道阿兰的日语不是很标准,不过没必要翻译成中文还是老外的口音吧。。。。
  •     我在车站、在房间、在街上寻找着某个声音。正如风太在笔记本上写的那些文字一样,那声音期待着把我的生活讲给它听。
      
      一个女人,走着夜路,右手拎着手提包和一只塑料袋,左手拿着一把折叠伞。离开公司的时候下雨了。塑料袋里装着的瓶装饮料和花茎甘蓝有点分量,勒得手心疼。不过,当下她想要独自感受这份沉重。
      
      一走近那个熟悉的拐角,她就抬头去看天空,隔着小路尽头的小诊所院子里的那棵橡树,仰望那轮明月。她觉得树叶的翠绿色和天空的藏蓝色很美。这不变的风景至今已看过多少回了?今后的路途肯定还会这样弯弯曲曲地无尽延伸吧。
      
      正想着,她已经走到了那扇熟悉的公寓门外。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东京塔钥匙扣上串着的钥匙,打开门,在玄关脱了鞋,摸索到开关,打开屋里的灯。脱掉大衣,摘去发卡后,她走进浴室,拧开水龙头,坐在浴缸沿上凝视着笔直下注的热水柱。
      
      在水蒸气的笼罩中,我闭上眼睛,感受着皮肤渐渐由凉变热。窄小的浴室里回响着的热水的声音,听起来也像是正在挖掘一条通向什么地方去的隧道的声音。
  •     1、这个如果要严格分类,我以为应该划入“软科幻小说”而非“新本格推理”。若不是作者是西泽,新星需要考虑作者归类问题,我觉得这本应该放到幻想文库更好。
      2、故事性很好,故事很耐读,文笔流畅不罗嗦,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西泽和东川同属轻小说风格较重的作家,但我对他俩的评价截然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人物刻画的功力。西泽这一本,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来。——譬如整整一页都是纯对白式的辩论,西泽完全不需要在每句发言前注明“谁谁说”字样。
      3、诡计很好猜。我是在第114页(新星版)确定了诡计,猜到的时间可能还要再早些。最终结局(谁死谁活,以及死亡和幸存的理由)也大体都猜到了。这本对于不敢猜、懒得猜,或者常常猜不到的读者而言很推荐,可以试着从中找到信心,因为真的很好猜
  •     这是我看的保研兄第三本小说,头两本是“神人”和“七次”,看前心里还想:保研兄如果你再用老年痴呆这个梗,我可就丢弃你了啊(笑)……哎呀,涉嫌剧透了,打住。
      
      说到推理小说喜好,我一直是社会派,喜欢Why dun it胜过who dun it。在“假面舞会”的大环境下,Why dun it看似很弱:6个人人格会顺时针转上一辈子,在6人年龄大不相同、无法同时领便当的前提下,万一进入的人体突然死亡,当时进入该人体内的另一人格也无法幸免,“唯一”让假面舞会中止的方法,只有其余5人全部死亡……当然,如果想顺利取回自己的肉体,这个难度则更高。
      
      于是,本书似乎有了个Why dun it的大前提:取回自己的身体,让假面舞会不再进行!而随着中场三个人体+三个人格不停转换兼不停厮杀的大混战,这个大前提愈发削弱(不知为何会被主人公混战中突然转移至某人体内、为牙痛和菊花痛而哀嚎的文字戳中笑点),直至最后结局大翻盘,才忍不住咂嘴:啧啧,人性啊!
      
      这个Why dun it可笑么?有人会说很可笑,但凶手人格(肉体转乱了,不细说)可是从头到尾很认真的哦!这里套另一位11区作家书中的话:w`a`r 90%的起因,是愚蠢的让后世人为止一愣的理由;其余10%,则是愚蠢的让当今人都为之一愣的理由(有人知道是哪位了吧嘿嘿)。
      
      别人可以说“为了这个杀人你至于吗”,但对凶手人格而言,确是很不得了、很重大的,这才是人性,简单且复杂。
      
      鉴于保研兄终于没再用那个什么的梗,他的小说我就继续追啦~
      
      最后胡扯一句:虽然本人也很不喜欢保研兄书中说的某个国家的某机构,但还真想拜托他们教我那种一星期学会一种语言的方法啊,如果真有的话(笑)!
  •     
      在我印象里,西泽对逻辑以外的东西似乎不是特别重视。他的好几个故事里,动机、社会背景神马的不是被拿来调侃,就是直接变浮云。。。有时甚至连侦探的推理是否符合小说中的「现实」他都懒得交待。只要那个推理符合逻辑就OK,其它怎样都好啦……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风格太坑爹,但换个角度看,它恰恰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遐想空间。拿这本《人格转移》来说,或许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推理(?)出和原作截然不同的解答呢?
      
      
      以下是我过去读完这本书写的日记,今天决定把它挪到这儿来,期待和更多书迷切磋交流~~
      
      这个不是书评啊不是书评,是读后感,是歪想。。。。
      
      
      
      以下有泄底,慎读:)
      以下有泄底,慎读:)
      以下有泄底,慎读:)
      以下有泄底,慎读:)
      以下有泄底,慎读:)
      
      
      
      2009-07-30 15:36:52
      
      
      总觉得这个结尾太温馨了,反而让我心里不踏实= =
      而且那个动机…… 好像也有些不够……
      
      以下纯属胡诌…… 因为读完书有大概一星期了,好多细节记不清了,估计也吻合不上,汗…… 见笑啦~
      
      
      
      
      我所想象的和书中分析不同的人格转移过程:
      
      
      —— 第一次转移后 ——
      
      1【「巴比」(= 哈尼)】
      2【「江利夫」(= 巴比)】
      3【「蓝迪」(= 江利夫)】
      4【「贾桂琳」(= 蓝迪)】
      5【「亚兰」(= 贾桂琳)】
      6【「哈尼」(= 亚兰)】
      
      
      —— 2 杀 5 ——
      
      1【「巴比」(= 哈尼)】
      2【「江利夫」(= 巴比)】
      3【「蓝迪」(= 江利夫)】
      4【「贾桂琳」(= 蓝迪)】
      6【「哈尼」(= 亚兰)】
      
      
      —— 化装舞会 ——
      
      1【「巴比」(= 亚兰)】
      2【「江利夫」(= 哈尼)】
      3【「蓝迪」(= 巴比)】
      4【「贾桂琳」(= 江利夫)】
      6【「哈尼」(= 蓝迪)】
      
      
      —— 化装舞会 ——
      
      1【「巴比」(= 蓝迪)】
      2【「江利夫」(= 亚兰)】
      3【「蓝迪」(= 哈尼)】
      4【「贾桂琳」(= 巴比)】
      6【「哈尼」(= 江利夫)】
      
      
      —— 4 杀 1 ——
      
      2【「江利夫」(= 亚兰)】
      3【「蓝迪」(= 哈尼)】
      4【「贾桂琳」(= 巴比)】
      6【「哈尼」(= 江利夫)】
      
      
      
      —— 化装舞会 ——
      
      2【「江利夫」(= 江利夫)】
      3【「蓝迪」(= 亚兰)】
      4【「贾桂琳」(= 哈尼)】
      6【「哈尼」(= 巴比)】
      
      
      —— 6 杀 3 ——
      
      2【「江利夫」(= 江利夫)】
      4【「贾桂琳」(= 哈尼)】
      6【「哈尼」(= 巴比)】
      
      
      —— 化装舞会 ——
      
      2【「江利夫」(= 巴比)】
      4【「贾桂琳」(= 江利夫)】
      6【「哈尼」(= 哈尼)】
      
      
      —— 2 杀 6 ——
      
      2【「江利夫」(= 巴比)】
      4【「贾桂琳」(= 江利夫)】
      
      
      
      当然,上述过程看起来是有破绽的,「贾桂琳」(= 巴比)怎么会无顾忌地攻击自己的身体——「巴比」(= 蓝迪)呢?
      
      如果不是巴比有某些特殊的爱好,那我们大概可以做如下想象。
      
      江利夫在炸鸡店认识巴比时,那个巴比已经不是「巴比」(= 巴比)了…… 巴比在很久前曾进入过Switch Circle,并和某人交换了人格。某人即是贾桂琳。也就是说,地震前江利夫认识的「巴比」其实是「巴比」(= 贾桂琳),而「贾桂琳」则是「贾桂琳」(= 巴比)。【好雷……】
      
      「巴比」(= 贾桂琳)对SC显然是知情的。如果TA从未进去SC过,又怎么会自信满满地脱口而出“说是避难所,其实里面根本没有粮食……”这样的话呢。
      
      那为什么巴比和贾桂琳会发生这种事呢?或许是由于大意,就像博士夫妇那样。贾桂琳有可能和戴夫一样,都是CIA的人;而巴比则可能是被试验者。某日,贾桂琳独自一人在SC研究,结果不小心让巴比进去了,于是,囧。 时过境迁,如今炸鸡店成了SC的掩饰,由知情的「巴比」做掌柜,遇到好奇的客人询问就编些故事忽悠过去。「贾桂琳」则时常光顾炸鸡店,与「巴比」交换情报,以便二人顺利扮演各自的角色(贾桂琳已经掌握了黑人语调,巴比也能熟练说英腔了……)。因为客人本来就很少,也不用担心被怀疑。本来一直相安无事,日子仿佛就会这么过下去……谁会想到,那一天……在忽然挤进了7个人的小店里,忽然发生了地震…… …………
      
      
      说起来,在炸鸡店里亚兰不是曾经把「贾桂琳」错认成别人么。要说在黄种人眼里白种人都长一个样,大概还勉强说得通;可如果说亚兰会认错贾桂琳,这就很奇怪了;更不用说对丈夫的外遇对象恨之入骨的亚兰他妈也对着「贾桂琳」狂骂一通。其实那大概不是认错人,只是「贾桂琳」(= 巴比)不承认而已。作为秘密工作者,「贾桂琳」在外面伪装身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贾桂琳」以伪装身份活动时,认识了亚兰(和他爸-_,-);那时的「贾桂琳」可能是「贾桂琳」(= 巴比)(可以理解为出于工作需要orz),也可能是「贾桂琳」(= 贾桂琳)。无论是哪种情况,在炸鸡店里的「贾桂琳」为了掩饰身份不承认认识亚兰都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地震说…… 虽然极不情愿,「巴比」(= 贾桂琳)还是打开SC,让大家进去;地震当头,不那么做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情急之下,TA没准想,没办法啊,先走一步是一步吧。可是,等到醒来见到博士等人,TA回想起了当初为了适应巴比人格而经历的各种磨练。TA不想再重温那样的噩梦了。更何况这次的人数不是两个,而是六个!干脆利用这次的混乱,把一切做个了断吧。于是,从那一刻起,已经成为「江利夫」的贾桂琳人格就只有一个目的——杀掉其他人,做回「贾桂琳」(= 贾桂琳)的自己。
      
      
      也就是说,上面列出的人格转移顺序里,贾桂琳人格和巴比人格需要替换一下……
      也就是说,其实最后剩下的2人还是江利夫和贾桂琳。【喂喂!!=皿=】
      
      
      但顺着这个想象,或许可以解开一些疑惑…… 比如:
      
      为什么江利夫人格会在后来觉得贾桂琳可爱,并惊讶于自己之前一直没有意识到她的可爱呢?那是因为之前「贾桂琳」体内的人格其实是巴比呀。【……】
      
      为什么结尾处要去看望亚兰家属时,「江利夫」(= 贾桂琳)会突然有工作抽不开身呢?那是因为她会觉得很尴尬,况且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身体承受打骂呀。【…… ……】
      
      为什么贾桂琳会在一星期内完全掌握日文?当然不排除CIA确实有一套秘密学习法…… 但更合常理的解释或许是,身为CIA特工的贾桂琳其实早已熟悉日语了,只是一直装成小白而已。或许贾桂琳对日本其实是非常熟悉的;这也和贾桂琳在日本认识亚兰(他爸-_,--)的假设吻合。【我说…假设和假设吻合能有什么说服力吗=v=】
      
      除了亚兰,贾桂琳似乎也没有去看望那个日本女孩等其他人的家属(至少书中未提)。但她为什么偏偏要随江利夫一起去为巴比扫墓呢(蓝迪似乎只是顺便而已)?又为什么在巴比的墓前停留那么久、说那么多话呢? 那是因为她对巴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吧……=3=
      
      
      至于那个我忘了叫什么名字的日本女孩,死因自然是…… 路人甲的纯属意~外~啦。。。
      
      
      ……
      那为什么「贾桂琳」(= 贾桂琳)没有杀掉「江利夫」(= 江利夫)呢?积极答案:她爱上江利夫了。消极答案:她会的,只是书里还没有写到而已。
      
      
      
      
      严肃声明:以上纯粹是个人臆想,绝对不公平,绝对不是推理 ̄▽ ̄
      
      
      
      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继续探讨各种各样的好玩解答XD
      
  •     错位之上的错位--西泽保彦《人格转移杀人》读后(不泄底)
      By OFplusAND (Forhiding)
      -----------------------------
      硬科幻VS硬推理?
      ----------------------------
      西泽保彦的许多推理被称为SF推理,而这本《人格转移杀人》也属于此。这是我读的第三本西泽保彦的作品。第一本是《死了七次的男人》,也属于SF推理,不过该书的SF成分偏软科幻,主要用于为主角获得推理线索素材提供机会和布置诡计;我读的第二本西泽保彦作品是《解体诸因》,这本作品与SF无关,偏日常推理,这点从大陆版童趣封面可以蠡测一番。而这本《人格转移杀人》,西泽保彦似乎有意加入硬科幻的成分,书中有专门探讨性质的关于实体论和反应论的硬科幻段落,似乎作者想交待一下人格转移设置缘起,至少是科幻性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中则是直奔主题,介绍主角“特殊体质”的轮回规则),不过大多数读者应该只是将该书作为推理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看的,所以其实对于人格转移的(科幻)机制一般不会去纠缠,读者努力想要了解的是人格转移的规则,毕竟,虽然本书氛围比较轻松戏谑,但是对于推理的处理确是本格的,而开篇人格转移规则的介绍则是为本书的本格解谜量身订制了逻辑规则。
      --------------------------------------
      明确的规则和灰色的世界
      -------------------------------------
      新增加的超现实科幻规则,有效地占用了读者的大脑处理资源,从而相对减少了用于琢磨推理谜题和诡计的脑力资源(当然某些重度爱好者除外),读者会努力适应新规则下的新情境,而正因为需要适应,所以对于这个新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去主动地接受。
      当众多推理读者经受了众多叙述性诡计暴风骤雨的洗礼之后,阅读推理小说时经常会有像被害妄想倾向般地怀疑一切,但是这些超现实的科幻新规则以及在新规则下呈现出的新情境,却绝对会比可以说是袒裼裸裎的日常现实世界更有效地分散读者的怀疑力。
      其实利用科幻设置新的条件和规则是一回事,而在这些条件和规则下布置怎样的具体情况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描述卫星的力学定律是一定的,但是太阳系中每个行星拥有的卫星的具体情况却可以大相径庭。但是而读者在忙于咀嚼消化新条件和新规则时,很容易将新规则和新规则下的具体世界情景等同起来。而诡计就可以出在这个具体的情景上。再多说就泻底了。
      -------------------------
      错位之上的错位
      ------------------------
      看过的这三本西泽保彦的书中,可以说都有错位的设置。《死了七次的男人》中主角可以没有记忆重置而经历多次相同的时间,而其他人的记忆都抹清重置了,这可以说是一种错位;《解体诸因》中的《解体照应》首与身是错位的;而本书则是人格和身体的错位。但是西泽保彦的诡计则是在这些已经明确宣布的错位之上再一次隐性的错位。一重错位已经能够很能促进读者的脑活跃程度了,比如本书许多人说要分辨清描写的人物到底是谁(包括身体和人格)已经很费神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来一次错位,诡计成功的概率(或者说是诡计不被猜到的概率)会很大。
      ------------------------------
      古典动机的戏谑版
      -----------------------------
      本书介绍动机是通过快餐店的一场闹剧引出的。虽然这场闹剧很轻佻,各个人物对他人的爱恨似乎是以儿戏般的态度轻易决定的,但是西泽保彦通过种族、国籍、语言等元素,出色地构建起了红鲱鱼之间的动机网络,为推理动机提供了充分的可供琢磨的线索。西泽保彦以轻快地笔调,戏谑地呈现古典本格风格的纠缠动机。
      ---------------------
      凶手请迅猛
      --------------------
      杀人游戏中,当大家闭着眼,而多名凶手对谁是死者犹豫不决时,法官可能会说:“凶手请迅猛!”本书不定时的多次轮回式人格转移也许让很多读者对阅读的复杂性有些生畏,但是凶手其实很迅猛,红鲱鱼数量的减少是以科幻般的速度进行的,而且是以非正面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小说中段时,读者的神经已经可以放松了,也许这种放松还可以让你更好地体味最后逆转的快感。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ih28.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542d3c0872b5db3ce92488f9.html
  •     读这本小说,让我想起了《死亡笔记》的故事情节。在《死亡笔记》中,通过对死亡笔记的用法做一些设定,传统的推理故事便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这里,常规的密室杀人或是不可能犯罪便不再成为故事中的亮点了,但依然不减推理故事的美妙。而《人格转移杀人》也是一部较类似的故事,文中专门设定了一种可以转移人格的“对换圆”来分离人格与身体。正是通过这种超越现实的设定,为诡计几乎殆尽的推理小说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我不知道西泽保彦是否第一位将这种科幻设定与推理小说相结合的推理作家,但就我曾阅读过这么多本推理小说来看,他绝对是一位将这两者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推理作家。
      小说中的设定,将人类的人格与身体分离并转换到他人的身体内,这有点类似中国的鬼故事或是鬼片中的灵魂(鬼魂)上身。而西泽则将这种“灵魂上身”科学化概念化,并将此与推理杀人相结合。我们不必在意这种人格分离的机器是否真的存在,只将这当作一项推理的线索即可。之后,我们便尽情领略西泽那带给我们的推理的美妙即可。
      因为有这样的设定,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思索出场的某某人身体是谁的,人格又是谁的。为了便于理解,我在阅读过程中将他们每次人格转移之后哪个人格对应哪个身体都记录下来,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不过这辛苦换来了回报,西泽为我带来了一次美妙的阅读享受。
      西泽保彦的推理部分十分值得称道,若在倒数第三章(Feed Back)章末就结束,那也是很完整的一篇推理小说。然而,在读者看来已经完美的推理故事,西泽却总能从之前的情节中抽出一些细微线索,组成另一番推理,再在结尾的地方逆转一次。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布局及推理的高超。
      西泽的小说语言风格倾向于轻小说,没有松本清张揭露现实的沉重,没有岛田庄司华丽描写的冗余,读起来轻松有趣。纵然文中人物接二连三地死去,可并没有死亡带来的沉重,却看到的仍是轻松诙谐幽默。(毕竟出场人物死亡并非有何特大现实意义,想来作者重点不是表达这个,并未将阴霾的气氛带给读者)
      作为一名中国原创的推理小说写手,我倒是希望那些立志创作推理小说的朋友们,应该好好地向西泽保彦学习一番。虽然说各位的语言风格或是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尽与西泽相同,但对于逻辑推理以及巧妙布局设定方面,西泽的小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      人格转移杀人,反应论与实体论的纷争,一场绞杀脑细胞的计算游戏。
      凶案现场的遗留特征以及相关线索一一论述,提供对等的信息,让作者与读者展开高智商的破案竞赛,此时两者属于平行关系,或者设计一个惊天诡计,赋予其枝叶,使其据有可看性,但此时读者更多的是作壁上观,静待一出好戏或烂戏上演,是客主关系。西泽的科幻推理也许也属于这一范畴,但更注重逻辑的论证。
       读的第三本西泽的书,发现其有一个手法,屡试不爽,略显审美疲劳,但还是上了三次当,涉及泄底,不予展开分析。人格转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迹可循,当我还在费力的计算变化的时候,谁的身体与谁的人格结合,但很快就败下阵来。因为其中的变因完全掌握在作者手里,安排谁死去,跳过谁,转移时间的选择,都是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都是读者无法计算的,所以读者往往注定是输家。但此书依旧值得推荐是由于最后两章。就如说京极堂前面一大段的观点灌输是为后面的推理服务,那么此文前面以一些铺垫到最后派上用场,天衣无缝成为后面的推理的佐证,使其得以成立,所谓处处有玄机,步步有杀意指的就是这里,是处心积虑的后果。悬念的设置也别有看头,当美女掐上“我”的脖子的时候,迫不及待的翻看下去,当以为故事可以在这里收尾的时候,想不到后面还有逆转在末尾。此书确实值得一读,越过层峦叠嶂的文本,到达谜底的彼岸,着实舒畅。
      
  •     其实掌握规律后也不是那么乱,除了大乱斗那里····
      
      头脑锻炼很充分····=_,=
      
      虽然早就感觉出结局的部分面貌,不过作者还是收的很好。
  •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加州某处的地下,隐藏着外星人建造的装置“兑换圆”。六名速食店的男女因为地震逃进了人格转换实验设施中,六人的人格与肉体之间被互相转换,而在被称为“化装舞会”的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了杀人事件,在保证自己肉体和人格不被杀害的情况下还要找出真凶。
      
       如果说伊坂的小说是"超现实",东野的是"现实",那么西泽保彦的小说就是"异世界".这种科幻的故事背景下,西泽会把整篇小说设定为一个游戏,在进行游戏之前,他会进行相关说明,丰富游戏系统为了使游戏更加有趣,让看起来不合理设定合理化。你所做的,就是跟随他的游戏设定进入他的异世界。
      
       读西泽的小说决不会沉闷,即使是杀戮也会一改低迷气氛,让人感觉很轻松。主角以诙谐的态度,精力充沛地去解开迷团。这就是所谓容易让人亲近的安乐特质。
      
       这本《人格转移》与《死了七次的男人》相比要复杂一些,尽管本书缺点也不少,前半部分的解说过于冗长,搀杂了部分无关紧要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西泽文笔像小孩子,这在里面几个人的吵架完全体现了出来,大部分吵架的动机都颇为幼稚,一群废话的争吵,竟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光。本书还说了一些如心理实体论和反应论等,再怎么解释,这也是西泽科幻出来的。这些都无关紧要,西泽所擅长的是逆转,一些奇怪的突发事件不断让人有毛骨悚然之感,经常以“似乎忘记重要环节”这句话来吊人胃口,这种手法是相当有成效的。此外,书中所出现的很猥琐的动机也只能被西泽想的出来。西泽是想将迷团的复杂化发挥到极限,但读完后这本书整体感觉不如7死男震撼,也许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比较复杂以至于很难收场,即使是这样,写出这本书的西泽已经很强大了。本想打四星,但还是被最后说的一句话给惊喜了一下,这就是所谓最圆满的“逆转”吧。
  •     西泽保彦的书,不会带上沉重的气息,就算是写杀人案,也会让你享受轻松的快感。从打开书第一页起,这种轻松的感觉就一直伴随到阅读完毕。当然,这本《人格转移杀人》还不如《死了七次的男人》那么轻松,原因在于人格转移的那部分,看着比较费力,要在脑子里想好几次才能弄清故事脉络。但这只是一点点的不适感,无碍大局。
      而西泽的科幻推理,在我看来,更像是科幻设定+逻辑分析的混合体。逻辑推演存在的区域,并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中。在奇妙的新设定,新世界观下,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逻辑推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毕竟现实中的逻辑推演已经被很多人写过,就读者来说,要再产生新鲜感很困难。而推理小说并非一定要依附在现实的大树上,我们完全有可能自己重新再种一株树,科幻推理就是可以在树与树之间自由跳跃的小松鼠。
      不过,这里把科幻推理比作小松鼠,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每株树都是一个世界,如果说要展示每株树各自的形态,恐怕还是科幻小说更合适一些。而对科幻推理来说,既然采用了新设定,那在小说解谜的关键部分,理所应当地应该把诡计和新设定挂钩,否则,采用新设定的必要性便会受到大大的质疑。而大多数推理小说会有一个比较意外的结局(至少很多作者主观上想做到意外性),就是说,科幻推理既需要花很多篇幅来介绍小说采用的新设定,让读者接受这种新设定;同时又要给小说尽可能留下伏笔,待到谜底揭开的时候又要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印象。实话说,这种小说的写作难度更高,因为一提到新设定,读者必定会在新设定的方面留一个心眼,那么,结局被读者抢先推演出来的可能性就很高,作品就很容易丧失意外性。太过注重新设定下的逻辑推理,新世界就很难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科幻推理这只小松鼠,虽然可以自由在树与树之间跳跃,但每一次都是匆匆而过,因为新设定用过一次之后,就没有新鲜感了。
      而科幻推理还存在另一个易被人诟病的因素:纯粹为逻辑需要而采用新设定很有可能脱离现实。虽说科幻本身就是就要超越现实,但超越得太过分,那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甚至是YY。坦率地说,本书的设定就让人感到一种不协调之感,把人格转移这种设定的来龙去脉完全推到虚无缥缈的外星人身上,这种作法着实有些不负责任。而且,故事的所有外围设定(比如将他们单独留下两天)都只有略显牵强的解释,所以这本书归根结底,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推理小说。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科幻推理这只小松鼠最后成长为巨兽的可能性(或许已经有这样的小说,我阅读面窄,暂时没看到)。对成熟的科幻推理来说,新世界必然要采用新设定,新设定必然要用到逻辑推演过程中,而逻辑推演又必然要反映这个新世界的新设定对人们的影响;就是说,成熟的科幻推理,应当具有新设定+逻辑推演+人性刻画三位一体的必然性。这样才算是把科幻+推理+文学通过新设定完美串联起来的集大成之作。
      
  •     第一次看完,觉得这本书很有趣
        第二次看完,是在看完《姑获鸟之夏》之后,想了很多!
        重点是人格!
        人格到底是什么?
        我想看过这两本书的人有两种,
        1,人格是灵魂!是可以转换的
        2,人格是思维!是经验记忆的累积
        这本书是用了第一个。
        具体是什么意思?您还是自己去看吧!
        另外,强烈推荐你看完之后在去看《姑获鸟之夏》。
        因为,科学与迷信的碰撞是相当的有趣!
  •     有一天出现了那样一个机器,将书中角色的肉身与人格一分为二,并且如书名所示,人格在不同肉身之间转移.书中由于地震避难躲入第二都市的角色们,依据一定规则--人格依次以顺时针方向轮转,这种轮转永不停歇,只有当只剩下自己的肉身与人格时才会停止.
      相比起<死了七次的男人>,这部作品的复杂度更强,更搞脑子,要将肉身与内在的并非自己的人格对应起来比较难以习惯,但随着作品的进展,便渐渐会掌握作者这种奇妙的设定.
      本作的重点是,在六人的人格转移过程中发生了连续杀人事件,一夜间,只剩下男女两位主角的肉身与人格--肉身被杀时,其内在人格无论是谁,都会随之消亡---而解谜的重点是在杀手死亡之后,来破解到底是谁的人格导演了这场谋杀以及其动机.
      在这部分的解谜中,西泽演绎的十分华丽,最后的真相也令人惊诧,如果花时间细心阅读,不要恐惧于复杂的人格转换过程的辨识,应该会感到比<死了七次的男人>更美好的阅读感觉.
      这部作品阅读之初便要有不会十分轻松的心理准备,但如果你有这个耐心,一定会发现这是一本了不起的本格类杰作.
      看了西泽保彦两部作品,发觉将本格推理的核心包裹上科幻小说的外衣之后,变得十分自由与有趣.也就是小说本身不再如一般推理小说那样解答who done it?how
       done it(包括when done it ;by what to done it)?why done it 的谜题了。
      无论是《死了七次的男人》还是《人格转移杀人》中,都有如艾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中那样有一个标准的规则设置,《死了七次的男人》中是一旦进入循环期,重复的事件便要连续出现七天(轮);《人格转移杀人》则是人格在肉身中的转移顺序规则;如果没有这种规则,或者規則无法被固定不變,那么就没有办法进行推理,所以可以说,科幻推理本身并非异想天开的,在科幻世界中设定的恒久不变的规则(真理),一旦这样的规则发生变化——也就会如同非科幻的推理小说那样,是出现了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现象。至于是什么导致这样的规则发生变异,就是要读者进行推理的了。
      而《死了七次的男人》中外公在第一轮中存活,在第二轮已降的后几轮中居然屡屡被杀;《人格转移杀人》中出现的与原本转移顺序不同的场面以及因之进行分析却得不到合理解释;这样的异常于核心规则的场面出现,正是读者诸君需要留意并思索其成因的,当然如果导致这样场面出现的成因是在读者能力范围之外的,或者作者故意隐藏未告知的新技术新科技,也就无法将这样的作品与合格的推理作品等同了,那样一来,非但不是公平的推理小说,连公平的科幻小说也算不上。
      
      另外,有一个感悟,可能也是小小的泄底吧,如同<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泽保彦还真是十分喜欢七这个数字.
      
  •   西澤的風格獨特之處就在於大多數殺人動機都產生自人物扭曲的性格,不過故事開始前會給你一定的提示。指紋證物之類等等甚少會提及和利用。
  •   我觉得单就推理而言这篇小说其实是挺靠不住的,或者说不靠谱么。它新奇的地方在于科幻的设定和推理元素想结合,加上孤岛生存的模式,很吸引人,而且轻小说的叙述风格清新活泼,带点冷幽默,所以读起来会觉得还蛮爽快的。但是老实说,如果作者给出的解答就是唯一解的话,这篇小说能留给人的回味空间不大
  •   关键情节的遮掩是必要的,并没有不公平之处,个人认为必要条件都已经给出了。从动机出发来倒推其他线索的话其实可以得出真相的,不过这个方法对读者的感性程度有一定要求,也可以说是对偏理性的读者不公平。
  •   其实对于推理出真相倒是无大碍 只是如此科幻的设定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硬伤倒是真的 要是较真的读者就要受伤了
  •   我看了挺久了,敢问硬伤是?
  •   咦,我没说有硬伤啊……
    他在后记里说——的确未曾言明“人格交换一旦成立,同一组人之中无法再加入其他人格”……所以的确存在一个这帮人被弄出去的时候可能得采取些非常手段以防救援者乱入的疑惑:)
  •   真有画…大半夜的在床上各种画、、、最后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关键信息
  •   个人觉得人格转移的作用还没发挥到最大,事件的推理其实还是按照正常逻辑进行,要是能有些符合人格转移的特别的推理逻辑那就更完美了。
  •   你记得真牢哇~
  •   两年前印象还深点,现在早忘得差不多了……冏
  •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亚兰会认错人很怪,当时觉得贾桂琳是双重人格。交换实际是在6个人7个人格中进行的,不过画了半天也没弄明白。看到最后觉得作者给的解释好像是在骗人。。。
  •   是吧是吧^^ 我也觉得认错人有点别扭,结果书里好像到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还有“说是避难所,其实里面根本没有粮食……”那句话,越想越觉得违和|||| 他要是没进去过他怎么知道的。
  •   6个人对应7个人格…… 有意思。。。。
    但是是不是贾桂琳的两个人格不能同时存在啊…… (也就是说到头来每一具体时刻仍然是6个人和6个人格?)
  •   当时那个法国人认错时我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贾桂琳多重人格,另一种是,贾桂琳曾经做过人格交换,所以他/她不记得自己的从前。
  •   啊。。。。有道理…… 确实,可能她不是不承认,而是根本不知道啊……
    不过那个和他/她进行人格交换的人也真是。。不把这事告诉他/她=_,=
    总之这个贾桂琳疑点太多XD
  •   当时猜有人恶意交换人格,比如之前都是绝症的实验者,与人交换人格后留在健康的身体里,这样身体本身的人格怎么办?“作”掉,以阻止化妆舞会,所以“贾桂琳”也就不知道曾经的贾桂琳的生活了(看了你说的,又开始怀疑“贾桂琳”与“巴比”两个人都是曾经的交换者,他们合作进行我上面说的勾当),呵呵,都是乱猜,看到最后,作者都没验证。虽然如此,读下来任然觉得很有乐趣。我是从解体诸因开始接触他的,其中有一因在后来的故事中又推翻了重新推理,很意外。后来看了《死了七次的男人》觉得好像也有另一种解释,呵呵,然后看了这个和《她死去的那个夜晚》很不错的阅读体验,听说还有一本《麦酒家的冒险》,一直找不到啊,痛苦,有谁有电子版呀~
  •   啤酒之家我买的纸书,没见过电子版…… 完美无缺的名侦探倒是有哈哈。也非常好看哒,不知你看过没~
    有意思,有意思。。。。就是说「贾桂琳」其实是个以前患绝症的路人。。。哈哈哈哈。。 有意思~~~~~~
    能找到在读西泽的时候同样喜欢钻牛角尖的人,真开心啊!:D
  •   …………书的后面有说明啊,贾桂琳和亚兰父亲的情妇长得很像,所以亚兰就认错了人。
    我曾经想过贾桂琳的人格可能被杀了,但是后来她的表现完全显示出她体内就是她自己的人格,所以我的推理失败了。没想到lz还有这样的解答啊,佩服。
    书中有一个小问题,在三个人的打斗中,那个谁拿着啤酒瓶,喷出来的瓶塞把哈尼给杀死了。但是拿着瓶子去打人时,瓶口不是对着自己的吗?明显有问题啊
  •   就是因为解释为误认为情妇才觉得牵强。“误认“也可能是误判,并非误认,而是认对了,对方不承认,又或者对方换了人格。我记得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好像是解体诸因)就全盘否定了自己前面给出的推理。其实都是我自己瞎猜的,只是想,假如推理小说主角不是侦探,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出了一个推理,乍看合理,实则这个推理掉进了作者设好的圈套,正确的推理留在故事之外,让读者自己去作,这样的小说会不会更有的回味?
  •   昨天刚读完这本书,也觉得最后的结局有点过于温馨,像假的一样,因为作者在鲍比和杰奎琳身上很多伏笔最后都没有用到,所以和楼主一样,也在想也许还有别的解释
    不过刚分析了一下楼主的推理,觉得开始就错了呢,楼主假设在第一次交换后,亚兰(杰奎琳)就被杀了,但是后面有哈尼(杰奎琳)和杰奎琳(江利夫)搬运亚兰的身体到6号屋的情节,姑且不论当时哈尼身体里是不是杰奎琳,但亚兰的身体当时还是完好的,所以楼主的推论可能在这里出了纰漏
    至于真相,我觉得这篇小说大概真的没有给出,它给出的就是种种可能性,而推出这些可能性的人还是最终的幸存者,他们有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也可能发生偏差。就像江利夫这个叙述者,通篇来看,也是有一些可疑之处。他开头时候被女朋友甩了,状态很不稳定,那么有没有可能,在他看到绫子和杰奎琳的时候,会产生杀意呢,这个真的不好说。
    相对于种种可能性,文章给出的确实证据实在是太少了,比如人格交换开始,说绫子可能在阿兰的身体里,并把自己的身体给杀了,给出的只有江利夫的片面之词,而且就一句话“我的同伴呢‘,就凭这一句话能确定什么呢
    所以我想来想去,人格转移虽然很绕,但只是障眼法,这篇小说的确还挺精彩的,但推理的部分,并没有太多实证支撑,最后给出的解释也只是较为合理的一个可能性,所以像有些人说的,推理的部分可能是有点弱
  •   哇呀!谢谢楼上的意见!可是我已经把这本书的情节忘得差不多了,TwT真抱歉。。。等有机会再重温一下吧。。。
  •   额。。。根据化装舞会的顺序。我画的只有三种结果。最后在哈尼身体里的要么是巴比,要么是亚兰,要么是哈尼。绫子的死肯定有其用意,果然还是忽略了。
  •   貌似不错呀 回头看看
  •   这是一部纯粹为了推理而写的推理小说~没什么深层次的内涵么好像
    欧阳兄是读的电子版么。。
  •   欧阳兄是读的电子版么。。
    同问
  •   目前还没有电子版
  •   据说N早就有了电子版~~
  •   电子版的有啊
    http://book918.cn/soft/sort08/down-7164.html这就有下的
  •   强烈建议春哥(LZ)。。。好好写一篇姑获鸟的评论,说说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
    我只是对那个令人发指的密室消失的诡计解释有点印象
    (注:令人发指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就是这个诡计等于没有,无聊到令人发指的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