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家事

出版时间:2012-7-1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刘红庆  页数:366  字数:3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红庆兄漂流北京已十多年,其间我们虽然只见过一两面,但时有电话联系,我也非常关注他的写作情况,他已出版过十几本书,成绩最著的是人物传记,他在这方面的成绩,比职业作家、学者的工作毫不逊色。他这本关于沈从文的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在面临很大的困境,因为这个学科涉及相当多的中国现代政治生活,而目前相关档案的解密程度极低,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公开的史料虽然也还有相当开阔的空间,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学术制度很难让学院里的人安静下来,倒常常是学院外的学者能给我们这个学科吹来新的空气。我想红庆兄这本关于沈从文的书,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因为这是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    我近年写文章,常提到胡适晚年的一个感想,他曾和朋友说过,差学校也出好学生,当然他这个话主要是对文科学生说的。胡适一生,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平等待人,特别是学历极低而在某些方面显示了才能的人,胡适一向极为尊敬。如果就学历而言,中国现代学者中,恐怕没有什么人能赶得上胡适了。他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虽然没有在清华读书而直接放洋,但论校史渊源,说胡适是清华出身也不为过。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一到北京大学就当教授,虽然他的博士学位问题后来稍有争议,但当时没有人怀疑胡适的本领。胡适在北京大学由文学院长一直到北大校长,最后光世界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就有三十几个,但胡适晚年还能讲这个话,就不光是道理而是一个人的胸襟了。这个境界在胡适一生中,还不光是一个经验和品德的问题,而体现相当高的人生智慧。1937年7月,胡适在庐山谈话会上讲话,为国家在抗战期间的高等教育出谋划策,他讲了四个意见,其中有一个意见就是国家一定要尊重同等学力。胡适给出的理由一是可以救济天才,二是可以防止造假。沈从文如果不是遇到胡适这样境界的人,以后的发展会受很大影响。无学历的人提倡尊重同等学力,常会被认为是为自己的出身找借口,而像胡适这样要啥有啥的人来讲尊重同等学力,就最有说服力,可惜不是有这样地位的人都有这样的境界,这需要绝大的自信和从容。    红庆兄的长处是文字感觉好,长于叙述和描写,无论多么枯燥的生活,到了他笔下总能有声有色,这个本领可能是天生的,我在学校时就和王志华老师多次说过,刘红庆真会写。我至今不怀疑这个判断,红庆兄的文字不仅简洁而且还有表现力,有感情、有美感,他写的书,无论偏重理论还是侧重生活,都非常好读。夸大一点说,这一特点,倒还真是和沈从文先生有点相似,他所以喜欢沈从文,可能潜意识中也有此种感觉。    我在太原的时候,隔一段时间,总去常风先生家聊天,比较多的是谈周作人先生、钱锺书先生,但也有几次说到沈从文先生。常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与沈从文相识,友谊一直保持存到沈从文去世。沈从文先生长常风先生八岁,沈从文先生小学没有毕业,而常风先生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出身,但我记得,常先生只要一提起沈从文先生,言语中充满敬意。他常说,沈先生了不起,他不但是小说家,更是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你要多看他的中国现代作家论,还有《废邮存底》中的文章。沈从文先生去世以后,常先生有一篇怀念文章《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平静地叙述了他一生与沈从文先生的交往,在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这篇很让人感动。常先生说:“我一直认为不论什么人,只要认真仔细阅读沈从文的小说,研究比较一下他的用字遣词和造句,表现方法、以及篇章的结构,总会认识这位小说家确实是在写作中不断学习着,试验着用最恰当的字,尝试各种句子的结构,篇章的组织,他总在寻求最完美的艺术表现。他的每篇作品都确实就是一篇新的‘习作’。在这点上我一向认为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少有的风格作家。”    常先生每和我提到沈从文先生,常是叹息,对于他不写小说,常先生口中总是一句话:太可惜,太可惜。现在想来,常先生的叹息声中,是对一个天才命运的无奈,更是对一个时代没有让一个天才作家继续写下去的感慨。沈从文先生的命运很让人想起一个时代。沈从文先生是一个从湘西来的“乡下人”,初来北京时,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他是一个天才作家,很少人有他那样对于中国文字的感觉,他写得太好了。那个时代是适于天才生长的,特别是文学天才。沈从文先生没有上过学,但那时的文坛并没有因为他只有小学程度而看轻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最看重沈从文先生的恰恰是那些留学欧美的学生,这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大气。    一九八〇年,沈从文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演讲中说,有些伟大的批评家,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二个在文坛上都消灭了,“我自己却才开始比较顺利掌握住了文字,初步进入新的试探领域。”沈从文自信的不是他比别人更有思想,比别人更有勇气,而是自己“掌握住了文字”,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谢泳    2012年3月24日于厦门

内容概要

  “听沈龙朱聊往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说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隐约知道的,还有更多的细节是我从来不知道的。从细节中,呈现一个更微观的沈从文,恍惚是我命该如此的一个与沈从文的约定。”
  学者谢泳说: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我想,本书可能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沈龙朱沈从文长子。1934年11月20日,生于北京府右街附近达子营。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初,“右派”问题获得纠正。他在沈从文身边生活时间很长,参与《沈从文全集》编辑工作,对父母有独特的理解。
  刘红庆
作家,1966年生于太行山。先后就读于晋中师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近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著有《向天而歌》《佛心学侠》《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童年说趣
1、一家人四种话,还不包括黑话·爸爸妈妈被窝里最暖和
2、沈从文夸女孩子用“俏啵啵”·家里有禁书,不禁看
3、父亲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勇敢
4、父亲在家里自嘲当年“狼狈相”
5、父亲的蹭饭经历,我们当故事来听
6、父亲摹拟母亲口琴声像是吹军号
7、小时候故意把昆曲唱得滑稽些
8、父亲的警告语是“耳朵”·弟弟比哥哥受表扬的机会多
第二辑 亲戚说情
1、新发现的世系沈家历史可上溯二十余代
2、“凤鸣岐山”或者“岐山回凤凰”都昭示着吉祥
3、三位曾祖母之谜·真正的曾祖母,给了沈家苗族身份
4、骁勇的爷爷谋杀袁世凯没有成功
5、或热心文化或置身行伍:文伯伯和武叔叔
6、拜黄永玉为师学艺考美院·可能得罪了表哥黄永玉
7、父系是“湘军”中坚,母系是“淮军”领袖
8、外公的文化情怀与外婆的奢华嫁妆
9、四姐妹都嫁了名人·很多的舅舅都有出息
10、九如巷永远牵挂着张家的孩子
第三辑 昆明说云
1、沈从文写信给四岁长子曲线劝妻·张兆和下决心南行
2、两台“消化机”在无限艰难的社会里成长
3、父亲用欣赏风景保护孩子们的对世界的美好印记
4、北门街·午觉总睡不着,一睡就睡过头·“乒嘣”
5、躲空袭·看两架飞机在滇池上空较量
6、龙街名流冰心、费孝通·曹安和在弹难听的古琴
7、跟着父亲与巴金远足,遭遇敌机在附近投下的炸弹
8、在桃园恩光小学·哈巴狗“科布多”
9、父亲到乡下来带来快乐,瞎编故事哄孩子玩
10、得意地看到敌机被打退·与美国飞虎队联欢
11、云南那段时光值得怀念,怀念里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
第四辑 居京说颠
1、达子营28号:“洞房”·《边城》诞生地·儿子孕育地
2、中老胡同32号院,北大教授最后的自由生活
3、最西北角的一长条·末端住了四姨,吸引来了四姨父
4、弟弟写《我的后妈》获爸爸夸奖·邻居“胡三爷”的悲剧
5、辜负了诨名“沈狐狸”,聚会·出书·怀念,几十万块钱修自行车
6、父亲离开北大,母亲决定离开中老胡同,入住交道口的大头条
7、在拥挤的东堂子胡同,一度不好意思回家,回家也就是干活
8、运动一个又一个·给家里引来灾祸·家也越来越小了
9、从咸宁干校到丹江口干校,父亲渴望回北京搞《服饰史》
10、两个老人分住两处,像牛郎织女一样跑来跑去
11、“右派”沈龙朱三十七岁才结了婚,婚后家里条件更加难堪了
12、从前门东大街到崇文门东大街,房子越来越好,人却不能工作了
第五辑 物事说确
1、巴金帮爸爸给妈妈选了一套“定情物”
2、爸爸很早就开始玩照相机,但他很少能进入画面
3、家里两辆自行车,日本的,匈牙利的,都骑坏了
4、弟弟用他制造的第一辆车,支持抗美援朝
5、崇尚交响乐,爸爸分期付款买唱机,我和弟弟买唱片
6、父亲书信留下完全是“专案组”的功劳
7、酿米酒·做布鞋·织毛背心,妈妈蒸的开花馒头很漂亮
8、爸爸的画与字·爸爸不太愿意让妈妈看他的稿件
9、《沈从文全集》里的一千五百封书信
10、爸爸的两个老师·三位伯乐郁达夫、徐志摩、杨振声
11、郭沫若很值得同情·爸爸对丁玲是很尊重的
12、爸爸最欣赏汪曾祺·忘年交王?·《沈从文晚年口述》
13、流鼻血·高血压·心脏病,临别对夫人说“对不起”
第六辑 鸿沟说裂
1、一九四九年春,父亲的惶恐招致他自杀了一次
2、父亲不争气·政治还不好懂?表示拥护就是革命了!
3、父亲的硬与软·我完全没有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产生压力
4、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反省,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5、我和弟弟只是生物性地延续了父亲的生命
6、遗憾,《沈从文全集》没有让母亲看到
7、国内沈从文研究·不同意吉首大学搞沈从文博物馆
第七辑 右派说悟
1、和家里划清界限,自己却成了“右派”
2、压力大,不回家,父亲叫我回去,请人来为我减压
3、二十年当钳工,二十一年靠边站,最后恢复党籍,成了老党员
4、创办月季花公司·给国防科工委领导写汇报材料难极了
5、月季花火起来·冰心、邓颖超、钱学森等都来赏花
6、没有抓住机会,月季花公司没能壮大
7、“高级工程师”只是挂了个名儿,假的
8、让《水》继续流下去·授权父亲作品也很无奈
9、沈从文的两个孙女:学者沈红和漫画家沈帆
第八辑 凤凰说真
1、六十多岁第一次回凤凰,是看墓地来的
2、原则·为墓地扩容的冲动始终存在,今天或未来
3、你到凤凰看到的不是沈从文的凤凰
4、不让乱建,凤凰原县委书记拂袖而去
5、边城,不是爸爸的边城·墓地,其实没有墓地
主要参考书目
写在书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我看来,愈老愈与父亲模样接近的沈龙朱,他说自己的脸没有父亲的脸宽。而性格上,他这样说:“我和父亲的性格完全不一样的。我说话哇啦哇啦的。他不这么说话,老是细声细气的。还一直坚持用湘西话,本性不改。”    沈龙朱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二十来岁就离开家乡了,而一直放弃不了家乡话?而从小生长在合肥的张兆和,居然就听懂沈从文在说些什么。我问:“张兆和听沈从文的话没有障碍吗?”沈龙朱说:“嗯,那倒是,甚至于我们小时候还要她翻译。”    沈龙朱说:“我父亲湖南腔改不了,我母亲安徽腔改不了,这两个人都没有改。你看我母亲,她苏州上中学,上海上大学,结果她是安徽腔,他们家里都是安徽腔。”    一九三四年,沈龙朱出生,一九三七年弟弟沈虎雏出生,这样就有了沈从文的四口之家。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吃饭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张罗家用成了沈从文顶头疼的一件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他致信大哥沈云麓说:“我们这里一切都好,小龙朱精神尤好,终日大嚷大闹,天气极寒,惟彼依然想在屋外寒气中玩。……小龙朱每早就必需吃一个大馒头,半磅牛奶,一个鸡子,两片饼干,有时且得饶几调羹稀饭,三片咸萝卜,总拢算来,数量也就大有可观了。中午他吃一大碗半稀不干的饭,下午啃一个大梨,晚上又是一大碗稀饭,真可说是一橡皮口袋,人小空心大!”一九三七年七月三日,沈从文在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又说:“小孩子大小都好,身体健康,脾气正常。小的虽落地不过一月,手脚神气都如二月孩子。头发极黑,手脚极白,额门宽而高,声音壮大。只是食量太大,因此吃其母奶以外尚得补充奶粉二次,方能过瘾安睡。”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孩子们长大了。沈从文说湘西话,张兆和说合肥话,沈龙朱说北京话,小儿子学说话的时候全家呆在昆明,于是沈虎雏首先学会了昆明话。结果是,一家四口的日常用语是四种方言:湘西话、合肥话、北京话、昆明话。沈龙朱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昆明以出生在北京为荣,愿意使用北京话。    合肥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下江官话主要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而湘西话,属于楚语、湘方言。云南话又是怎样一个特点呢?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的我,很难想象。    这四种方言在一起怎样交流?我设想了一下,将来有机会从这几个地方请四个人来表演,看他们在怎样有趣地交流,重新呈现一下沈家当年的情景。    孩子们渐渐懂事了,在国乱流离中,沈从文和张兆和要说一些成年人的话题,也许涉及政治,也许涉及家庭生计,也许是他俩的青春往事。反正不希望两个小孩知道,于是,他俩发明了黑话。    沈龙朱说:“父母两个人有时候要说秘密话,说悄悄话,不想让我们听见。”我问:“就说湘西话?”沈龙朱说:“不是湘西话,黑话。”我继续追问:“黑话是什么地方的话呢?”    沈龙朱说:“实际上就是湘西话加一点土著的词在里头。他比如说:‘罗果里给老小龙……’,我可以听懂一点,小龙。”小龙,显然是在说沈龙朱。沈龙朱说:“肯定是说我呢,然后就叽里咕噜说些别的东西,就听不懂了。”    我问:“你们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    龙朱说:“听得懂。如果故意不让听就听不懂了,那是黑话呀。”    “父母在哪儿说黑话?”    “也在床上呀。”    独独属于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黑话”,随着其中的一个离世,这种语言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随着两个人的离世,这种“黑话”就永远消失了。    与沈从文张兆和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孙女沈红能听懂“黑话”吗?沈龙朱说:“沈红也不会,也不可能听瞳,沈红就很少听见这个东西了。黑话都是我和弟弟小时候,在云南,住在一个屋里头,睡在一个床上,一家人挤在一个床上头……”    沈龙朱比弟弟虎雏大三岁。他说:“我们两个小时候好极了。在外头淘气当然也有了,但在家里头淘气,主要是我们两个人。”    童年时代,爸爸妈妈睡一张床,龙朱和弟弟睡一张床。早晨,很早就醒了,却并不起床。两个小孩子就听见爸爸妈妈在说悄悄话。有时候,沈从文也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早晨醒了,在被窝里听父亲讲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父亲不讲,孩子们自己也有乐趣。沈龙朱说:“也有时候就是我跟弟弟两个人,瞎编故事,胡编。说的是做梦,今天说梦吧,就说自己的梦,梦可以编得一塌糊涂,钻到地心底下去啊。或者我们叫地心砖的东西放在车的表面上,我们就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火里可以钻,地里最硬的岩石也能钻过去啊,想象里的这些东西。”一直到沈龙朱上了初中,弟弟已读小学,他俩还要在床上说半天。    沈龙朱回忆说:“有时候,天冷,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床上头,两头。我和弟弟两个在一头咕噜咕噜说,他们俩在一头咕噜咕噜说。很多这样的时候。因为当年的床是很小的。云南的时候,干脆,像冬天,那就是爸爸妈妈被窝里最暖和了。小孩自己的脚半天捂不过来,钻到父母被窝里头,啊,舒服极了!本来是我和小虎两个人睡一个小床,他们俩睡另外一个房子,弄不好我们两个人就都钻过去了。小虎跟我还是满好的。”

后记

我跑到青岛海边听潮,是在把《沈从文家事》书稿交给老愚之后。大半年间紧张的采访与伏案工作,让我有点头昏眼花,我渴望短暂的休息与放松。    波浪还是八十年前的波浪,游人早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代了。在德式矮楼间挺起了几座现代建筑,青岛的这片迷人的风景,便有了几处硬伤。好在,这些伤不会伤到沈从文的眼。我走在海边,想象着沈从文眼中没有高楼的青岛与大海的静默的对话。    我是专门来寻访沈从文故居的。虽然临街的大门紧掩着,不能扣响,但在这沉静着的老街上,我依稀听到沈从文琐碎的脚步。他或者上课归来,或者听浪而去……    靠近碧蓝的海,在红色的屋顶下,沈从文年轻着,朝气着,爱恋着,畅想着,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距今过去了八十年。    我在这本书里,没有涉及沈从文青岛往事。因为叙述故事的沈龙朱老师,没有关于青岛的记忆。可是,事情就是奇巧,在老街不远处的康有为故居,我居然碰到了当地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杨洪勋先生,他研究“沈从文1931—1933年间在青岛的文学创作”,并形成论文发表。沈从文曾说:“青岛是我一生中留恋的地方,也是我现在向往的地方,我一生中创作最多的地方就在青岛。”而杨洪勋的研究心得是:“青岛无疑是沈从文一生中居住时间较短,而文学创作数量又是最多的地方。”    不远处,还有老舍故居,老舍于此写下著名的《骆驼祥子》。在这里,我聆听了“青岛才子”、文物专家巩升起讲述筹集创办“《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艰难与不易。那么,青岛“沈从文故居”何时可以从民居开辟成纪念馆,为我们立体呈现出沈从文在这个滨海城市的创作与生活的全貌呢?    海边漫步,感受着海风的吹拂,我仿佛回到北京城南,回到沈龙朱老师的书房。下午的阳光从朝西的窗户照射进来,沈从文先生著作的浓香充溢着,我听沈龙朱老师散漫地谈论着关于沈从文的长长短短。墙上,沈从文在一张由黄永玉拍摄的照片里,永远微笑着,好像在听我们聊天……    于是,我感受着紧张的生活里难得的超脱与幸福。    面对大海,面对像大海一样包容的沈从文的故事,我心存感激。感谢沈龙朱老师和他的故事,以及他自以为笨拙实际非常精彩的绘画。感谢苏州张以迪先生补充的照片。感谢我的学长谢泳先生写来热情洋溢的序言。感谢我的太太李晋萍帮助整理了所有录音并校对了书稿。亦感谢我的助手弓宇杰在采访中所做的贡献。    当然,对于本书的“助产士”老愚先生,我一样表达由衷的感谢。    还有许多沈从文的研究者,在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以沈从文一样的精神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的成果今天或者未来将为世界所知道,并感染更多的人去理解沈从文,从而理解我们整个民族,并由此开始,自信地融人世界。    二〇一二年四月七日

编辑推荐

《沈从文家事》是一部坦白真切的私家历史,沈从文长子沈龙朱首次披露沈家鲜为人知的家族掌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沈从文家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2条)

 
 

  •   学者谢泳说:《沈从文的家事》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我就是因为相信谢泳先生,更是因为喜爱沈从文先生,所以毫不犹豫就买下了这本书。书中说:“听沈龙朱聊往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说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隐约知道的,还有更多的细节是我从来不知道的。从细节中,呈现一个更微观的沈从文,恍惚是我命该如此的一个与沈从文的约定。”看看就觉得有趣。
  •   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我想,本书可能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
  •   沈从文长子沈龙朱在《沈从文家事》一书中披露:他们一家其实一直不理解沈从文——为什么不向新政权交心、缴枪?在大师离开人世数年后,在整理其遗作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他们误解了一个倔强而伟大的灵魂。经历新文化熏陶的沈从文,具有独立之人格,其内心拥有蔑视暴政的强大力量,他是一个硬骨头的人。
  •   这本书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
  •   豆瓣网友的一句话就是我对那场纠葛的看法,“郭沫若斩断了沈从文的文学慧命,还差点索去他的人命。郭世英都曾当着人面指着父亲的背影说:‘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但是沈家后人以极大的悲悯心原谅了郭的所作所为,沈龙朱说,我不恨他,他很惨的,在那种情况下做很多令自己很难受的事情,他不可能愉快……”
  •   沈从文表侄黄永玉在凤凰的沈从文墓地立了块碑:“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并不喜欢。凤凰县委一位书记找到沈的长子沈龙朱,想把当地一个广场命名为从文广场。沈家反对,沈龙朱反问:街上还有沈从文腊肉,怎么管理? O(∩_∩)O哈哈~
  •   人在世间尚为匆匆,好在经受的所有不公正都化为云烟消散,重归故土伤痕兴许已经不再。正如其长子沈龙朱先生所言,他是个软犟软犟的人。那一个“信”的理念,我也需长记心间。   一瞬间我想,是不是某日也要去凤凰城见一见沈从文先生呢?想想还是免了。据说凤凰城和茶峒早已不是原来的面目,茶峒镇着着急急的改名边城镇发展旅游经济,凤凰城几年前还成了黑社会关系网盘根错节之地。沈从文的大名也被使用来使用去,不知先生若是知道了,会有什么说法。
  •   沈从文的儿子描述的东西,我还是比较相信的。
    微博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上边让沈从文扫厕所,他把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外国记者采访他,他抱住记者大哭,痛陈生活艰难。但是这本书里边,沈老长子沈龙朱说,记者采访他时,他是很高兴地说:人家让我打扫女厕所是对我的信任。。。。
    我觉得沈龙朱的话比较靠谱
  •   “杀人场景,腐尸横陈,年轻人暴病而亡,逃亡者生命垂危…… 尽管眼前的一切很容易让童年沈龙朱生发出感伤和悲戚,但父亲沈从文却把美好引向儿子们的身边。沈从文力图让孩子的眼睛拒绝黑暗,拒绝悲惨,拒绝疼痛,保留一份美好在心底。沈龙朱记得父亲尽量不让孩子们往惨淡的方向联想,他认为这是父亲一直坚持的一个态度。父亲带他和弟弟去看云彩,看风景。因此,在云南的童年是很快乐的。沈龙朱学会了欣赏自然的瑰丽,欣赏风景的迷人。”
  •   高中的时候课本里面有《边城》当时印象就极为深刻,大学又学了考古专业,对沈先生的了解又有加深,看到这本沈从文家事就心想一定要收,对大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一直对沈从文这位大家很感兴趣
    这本书从长子的角度 非常真实的记录了沈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细节
    非常受用
  •   书里沈龙朱自己手绘的沈从文家里的房子、摆设、家具等等,真是神了,跟黄永玉学的画画底子就是不一样。
  •   像沈从文这样的大作家,研究者比较多,要想找到全新材料比较困难。但这本书里有一些内容是非常新鲜的,尤其是第五辑《物事说确》里面提到了很多文物性的东西。还有沈从文现存于世的摄影作品以及沈从文的私家照片。BTW,张兆和真漂亮!她们姐妹都非常出众!
  •   一本真切、坦白的私家历史:自杀疑团、夫妻琐事、父子冲突、沈家与张家、荒唐的纪念……
  •   按说沈从文先生的名气比张氏四姐妹要大得多,可我却是从循着张家姐妹的足迹而来,因为喜欢张氏姐妹而喜欢她们的先生,这本书其实是从常人的角度来阅读沈先生的,正因为此,才越发觉得大师的可爱!
  •   大家的沈大师,我的《沈从文家事》
  •   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
  •   沈从文的大师范儿一览无遗啊!
    好希望成为沈大师的家人,这样可以随便看“禁书”了,哈哈哈
  •   爱读书,不爱看报;爱沈从文,也爱刘红庆的沈从文家事,我不是资深研究人,我很你一样,我们都爱沈从文。
  •   沈从文大师的家事。记载的那么详实,用文字回顾的那段民国故事是那么生动。不错
  •   读《沈从文家事》, 最感慨的是这里的三个文人: 沈从文, 丁玲和郭沫若。在身前是郭沫若最风光, 一辈子都是在潮流的前沿, 而沈从文却是最落寞。 尤其在49年后几乎不被人知道; 丁玲大起大落, 身后却是另一番景象,沈从文得到的尊敬最多, 而郭几乎无人提起。 这就是历史。
  •   每天都特别的困啊,好想睡到中午再起,但是当我打开沈从文家事的时候就来了精神,所以我慢慢地读,每天读一个故事,有助于一天的良好精神去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太棒了。
  •   前天去相亲,对方妹子贼拉水灵。身材也好。我盯着她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说啥好最后还是人家妹子先开口,说,大哥,你看过沈从文家事不?瞬间囧的恨不得跳楼。。赶紧借上厕所的机会跑出来上网定了一本,今天开始看,看完再回去把神仙妹子娶回家!!耶!!!
  •   第一次知道沈从文,是高中的语文课,《边城》的节选。当时那个年轻可爱的翠翠并不怎么得我心,妙龄女子与青山秀水显然不如一些更为颓唐和充满冲突的文字那样可以抓得住我我。关于他后来转为服饰古董研究的注解我也不大喜欢,总觉得写着写着去博物馆搞研究,还研究些奇奇怪怪看着不大有用场的东西,似乎是与个正经作家的身份不符合的。一直到再后来另一位看上去风度谦和的教书先生又一再做推荐,才一直想看,却一直没有看。大概是觉得自己一直都还没有那么柔和的性情。
  •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我””----以前只是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看了《沈从文家事》后,真的敬仰他,那么清醒而看透且不随波逐流,49年后不被众人甚至家人理解的日子是多么孤单难过,他却仍然绝决地坚持自己的活法。第六辑”鸿沟说裂“那部分,内心被刺痛,泪如泉涌......
  •   沈从文的儿子谈父亲的平生往事,生活细节。满足好奇之余,对理解沈从文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新角度。
  •   沈从文的一生似可分为两个阶段:48年之前,生活上颠沛流离,但精神上是充实愉快的,除爱妻幼子带给他的快乐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自由地创作,潜心读书做研究。48年,他在受到郭沫若的指责之后,基本上失去了创作的权利,历次政治运动,一次都没有躲过。好在周恩来正好需要一本送给外宾的礼物,使他有机会完成了《历代服装研究》一书,也算对其后半生有所交代。
  •   自己一个人独自在家里,宿舍或者远离家乡的地方,是不是觉得特别的孤独寂寞,每天晚上莫名的睡不着,一些人和事总是在脑袋了划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选择读一小段沈从文家事来平息我的心情,真的很好的一本书。
  •   唉。。。尼玛。。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儿,沈从文给凤凰留下了一笔人文遗产,凤凰政府却把它挥霍的只剩遗骸。。看看最后一章吧《边城,不是爸爸的边城》
  •   读《沈从文家事》:时值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携全家在昆明避难,为儿子小龙朱养一小狗,取名“科布多”,听儿子漫山遍野的唤狗儿“科布多~科布多~”,本意为“课不多”,听了心中着实舒坦。先生有如此可爱一面!
  •   就在我附近的的区域,每天不定时的都会出现5到10声的类似屁声的声音,之所以说是类似是因为每天都出现,而且声音特别像屁声,使我无法安心工作,但是当我拿起沈从文家事读起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吸引了,什么声音都进步了我耳,太神奇了,真实一本好书。
  •   读了沈从文家事让你了解大师更轻松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优美而又忧伤的烙印。在沈(沈从文)家人、张(张兆和)家人身上,有着时下这个社会越来越稀缺的东西:温和的美、自醒的美、贫寒中高贵的美。
  •   这人啊,一上了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遍的看,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沈从文家事,一小段顶其他书一章,高尚书,人情味,读一小节上五楼,不费劲!还实惠!
  •   长知识,而且也能拿出去装逼,真的,想想吧。

    情景A:哟,学长,看什么呢? 沈从文家事。 你喜欢沈从文?! 嗯,他的书我很欣赏。 哇哦!学长看不出你这么有文学涵养!好厉害!能给我讲讲吗? 行,晚上一块吃饭吧,我给你说说。

    情景B:哟,学长,看什么呢? 泷泽... 真恶心,你给猥琐男,滚粗去啦。


    高下立判...
  •   还有三分钟下班,我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必须最后说一句,沈从文家事,现在看你还不算晚!!!
  •   够爽就读沈从文家事
  •   一口气读完,腰不酸了,腿不困了,吃饭也有劲了,一口气能爬到二楼,您瞧准了,读就读《沈从文家事》
  •   读完这本书,更能知道沈从文的脾气和性格,还有大师高尚的品质。
  •   我以为大师天生就是大师呢——至少先天必有某种独特禀赋。所以,书中提到青年沈从文被人批文字不好,我还是稍稍有点吃惊的。后来,就看到沈从文锤笔炼字,尝试各种写法,在文学上孜孜探索,我终于相信,大师也不是一日炼成的。
  •   “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于一只沉舟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沈从文这样解释自己不去台湾的理由,但因为新政权根本不包容他,郭沫若公开斥责沈从文是反动文人,粉色作家,他在精神崩溃之际,自杀了两次。 ——看这书真的对沈从文有新的认识。
  •   沈从文家事,刘庆红著
  •   一直很崇拜沈从文老师,最喜欢看边城!这书讲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很有内涵。
  •   我是因为想看看沈从文家都有什么样的禁书这种事情我会说吗
  •   沈从文是一个传奇式的文人,一部《边城》让古镇凤凰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他和夫人相爱到老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这本书记录的沈从文和我们熟知的沈从文又是那样不同,更加的血肉丰盈和生动,细致和真实的还原了沈从文的平时生活,让他的文字和人一起,合二为一。
  •   沈从文是个天才作家,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得读这书!
  •   不一样的沈从文,不一样的家事。
  •   如果你没有读过《边城》,那一定要读这本《沈从文家事》
  •   沈从文家事 看看还是挺好的
  •   《沈从文家事》是本好书
  •   他看过之后大力给我推荐这本《沈从文家事》,今天收到书,果然图文并茂。
  •   沈从文家事有点神
  •   情系中国结,看沈从文家事带你领略
  •   以沈从文家事育人、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   刘庆红的书可出了新一本,沈从文家事,家事沈从文。
  •   心情好,蹦蹦跳,开心来到大书店,伸出小手买走沈从文家事,我爱我的沈从文。
  •   沈从文家事,棒!棒!棒!
  •   沈从文家事,你值得拥有!!!
  •   看了沈从文家事,就是这么自信。
  •   完全第一手资料,对沈从文的了解要从《沈从文家事》开始
  •   超赞的一本书,很喜欢刘庆红的笔锋,而且红兄研究沈从文很久了,所以这本书可能是最真实的描写大师的佳作。
  •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传》一书里说,沈从文“把地方风情写得很迷人,使评论家和读者一直在争辩他的乡土文学有多少真实性”,《边城》是记忆和想象在沈从文心里发酵的果实,属于美的抒情。沈从文书写的是对乡村文明解体的挽歌,是供自己追忆,让读者从功利社会里抬起头,眺望远方那个幻影似的真纯而美的生活,以此获得滋润。
  •   我发现个道理:大师生活在大师圈——民国,屌丝生活在屌丝圈——六环外,看看跟沈从文沾亲带故的都是些什么人,黄永玉,周有光,巴金。。。我等就是各种二狗二猫
  •   一本图文并茂的大师传记~让我们从新认识沈从文这一大师的一生。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主要以沈从文儿子的角度对沈从文张兆和的生平进行回忆,他大儿子的画像做得很好、文笔也不赖,所以对沈从文的描述还是蛮丰满的。对大师生活比较感兴趣的建议读一读。
  •   原来一开始的时候,张兆和并不喜欢沈从文啊!!那得为老沈数个大拇指
  •   推荐喜欢沈从文的作品的朋友去读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大师。
  •   我觉得“耳朵”这一节非常有意思啊,大师是个温柔的好爸爸啊,还没看完,但我敢说,沈从文肯定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难得难得,不是有深厚修养的人,绝做不到这种程度。
  •   我每天工作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能听到一些奇怪的生命,可能是我幻听了,也可能是办公室的门太恶俗...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听到,可能是因为今天在看沈从文...
    现在我放下了书...我又听到了了...
    这恶俗的门...
  •   看文革那一段,不知道丁玲为什么要那么伤害沈从文。
  •   关于沈从文的一切,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   看了才知道,原来现在湖南的边城不是沈从文的那个边城,凤凰不是沈从文的凤凰,沈从文的墓地其实没有墓地。
  •   喜欢沈从文,这本书写的很好,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师。
  •   本人非常喜欢读读书,鲁迅的,胡适的,沈从文的更不能放过,这本书写的很好,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师。
  •   这是一本珍贵的私人档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文人——沈从文
  •   让他接受一下大师的熏陶,别老一天到晚检查我书包看我又没有偷偷藏小说!
    看看人家沈从文怎么对待子女看课外书问题的!!我看的还不是禁书呢!!
  •   是沈从文一家的往事,也是远离尘嚣的一代中国文化人的生活微缩
  •   孩子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思想发生着变化,而沈从文坚守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多做点有益的事情。
  •   本书中的沈从文给我的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就是,温文尔雅。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   沈从文给小儿子写的那封信真是有趣呢~~~明明是对老婆不满,却偏偏只对儿子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傲娇!
  •   是本人对沈从文干更一步的了解了,了解到大师身上的平凡,希望大家都去阅读。
  •   一翻开就看到书中提到沈从文一家人讲四种方言,沈从文还和张兆和在家里讲一种连儿女们都完全不懂的黑话,相当有趣^_^
  •   除了沈从文的私事,这书提到了一些巴金、郭沫若、丁玲、黄永玉、汪曾祺等的不为人知的事,史料价值是毫无疑问的,必须买了。
  •   这本书真的让人对沈从文有了新的认识,推荐!
  •   就像我的心情——读到沈从文家下雨那一段。。。
  •   今天是沈从文现在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但是没看到什么像样的纪念,想想如果这是郭鲁茅巴等人的纪念日呢?无所谓,人们心里自然有杆秤,孰优孰劣,大家心里清楚的很。
  •   沈从文对夫人张兆和说:“我不行了。”张兆和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们送你到医院。”沈从文说:“送医院也不行了。”沈从文紧紧地握着夫人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沈从文留给家人最后的话。
  •   老师让我看了,说让写读后感的,我觉得这书有挺多可以写的,结合沈从文的一些小说去看就更好了。
  •   有个小青年去凤凰玩,有记者街头随机采访(记者也够无聊)问:你为什么来凤凰?青年说:无聊呗。记者问:去沈从文故居了吗?青年:沈从文是谁啊?记者:。。。。
  •   一直很喜爱沈从文,通过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了解了不一样的沈从文,真的很值得推荐
  •   可以从沈从文儿子的角度了解不少沈从文的生活及写作情况
  •   沈从文带给凤凰那么多,现在凤凰是怎么糟蹋这些遗产的呢?
  •   想了解沈从文吗?那你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真实度都完爆任何一本写沈从文的书,推荐必读!!!!
  •   还有沈从文研究者的珍贵资料。
  •   可试着读读。对于研究沈从文,很有价值。
  •   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为啥教科书里没收沈从文的文字呢?我打算像本书作者一样通读沈从文
  •   沈从文,多好的一个知识分子,百年来,出其右者有几人!
  •   粉喜欢刘兄的作品,对沈从文很了解的他,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   沈从文的足音和心跳都属于过去,但是如今读来~确是那么让人值得回味。感动!一本值得跟人分享的好书。
  •   社会与孩子们的“变”与沈从文“不变”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存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