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苟且II

出版时间:2012-3-2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啄木鸟 编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他们是一群秉持独立精神的写作者,带着满身才情,写下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他们不苟且行事、不苟且为文,行文恣肆,余味无穷。本书选取贺卫方、崔卫平、熊培云、陈丹青、刘瑜等三十七位令人尊敬的写作者在2011年里的曼妙之作,他们的人品文风,无需多言,知者自知。这将是一本令人温暖、令人有力的年度选本。

作者简介

  全部作者,李承鹏,冉云飞,斯伟江,李庄,贺卫方,冯唐,柴静,蒋方舟,蔡春猪,刘原,王小山,阿丁,野夫,刘瑜,龚晓跃,熊培云,宋石男,陈丹青,崔卫平,笑蜀,何三畏,苏小和,张晓舟,老愚,刀尔登,童大焕,许知远,叶匡政,余世存,于坚,张鸣,潘采夫,庄秋水,韩松落,饕餮,王家葵,张枣。

书籍目录

低俗小说:人人都是老鼠会 李承鹏
给女儿的一封信 冉云飞
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贺卫方
李庄再次被控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一审辩护词(节选) 斯伟江
二月九日 李庄
大喜 冯唐
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 冯唐
此身,此时,此地 柴静
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蒋方舟
给儿子的一封信 蔡春猪
穿过你的绞肉机里的我的脸 刘原
名字的故事 王小山
残忍教育 野夫
诺奖与足球与鸡和猪 阿丁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刘瑜
没来的请举手 刘瑜
民意与伪民意 刘瑜
语言的贫困 刘瑜
所谓天下大势 龚晓跃
别无选择的暴力 熊培云
假如我改《西游记》 熊培云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熊培云
人是什么单位? 熊培云
王爷庙 宋石男
论抒情之九死一生 宋石男
为什么我没有谈论炫富与红十字会 陈丹青
为什么我想起四十年前的群众 陈丹青
人在做,天在看 崔卫平
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 崔卫平
革命需要啄木鸟 笑蜀
“革命公房”如何传承? 何三畏
一网不捞鱼 刀尔登
中国请你慢些走 等一等你的人民 童大焕
金山与神山 张晓舟
我看见了你的坏笑 张晓舟
富强之后 许知远
时代的稻草人 许知远
一百二十三岁的希特勒究竟在想什么? 叶匡政
本命年怎样做一只好兔子 老愚
那个时代的英雄与爱情 老愚
等待 余世存
“进步”,但是要美好 于坚
小矮人在寒冷的星空中哭泣 于坚
被塞了一嘴糖的巡视组 张鸣
红色影视剧七十二变 潘采夫
有人强拆我们的记忆 潘采夫
雍正的宣讲团 庄秋水
一部由幽灵统治的断代史 苏小和
你看到的只是第一排水果 韩松落
趣论孔丘造像 饕餮
天书闲话 王家葵
枯坐 张枣

章节摘录

  低俗小说:人人都是老鼠会  李承鹏  拜登走了,可城里的交通还是堵,这让老子有些失望。前两天堵在熊猫基地时,我还发过一条微博:龟儿的欠我们那么多外债,还来扰民。后来知道,当时拜登还没落地,也没有到熊猫基地的日程安排。是咯,熊猫基地在北门,机场在南门,老子属菜鸽子的,把方向搞反了……  这些不管了,反正烦这个总统。总统,饭桶,就知道来吃债主。在姚记只吃了七十九元炸酱面,都明白是想用亲民秀颠覆我国。至于当真颠覆得了不,这个我倒也不太相信,一碗炸酱面就颠覆了国家,这国家也太面了。红会万元工作餐都颠覆不了,炸酱面怎可能,炸弹面也不可能。何况我们还有航母。咦,这航母烧啥子油,0号还是99号?抬头一看才意识到,我正进加油站。  加油站小妹的脸色还是那么难看。小妹,我是来加油的,不是来揩油的。揩油的是你们中石化。小妹听出我的内心独白,粗暴地把油枪插进车体。油泵表往上直飙,20、130、240、360……内心凄怆得很,感觉不是在加油,是在抽血。  抽完血连个酒精棉也不给,过去都免费送包餐巾纸,现在这个都免了。我正争辩,后面的车喇叭大作,玛莎拉蒂对我直吼:餐巾纸都要贪,卫生巾要不要。贪?有你干爹贪?老子走下去教育这九零后妹妹,车上有个小伙对我冷笑,挥手就把我打出鼻血。我很痛,假装打了个喷嚏,走了。我只是不想跟暴发户一般见识,真的,每当看到玛莎拉蒂,不知为何就想起玛勒戈壁。等老子有钱了,一定买辆玛勒戈壁,不对,有钱了还待在这里干毛线,直接移民米国,把女人、娃儿全带上。  至于为什么我这么恨米国,还想移民米国,这个问题一直没想明白。  这个夏天特别闷热,湿度大,连蝉都飞不起来了。老家的气候真是变了。当然不是建大坝造成的,这显然是米国人消耗太多能源造成的温室效应。他们把自己国内的油价定得那么低,迫使我们把油价弄得那么高,他们到处指手画脚,却欠了我们上万亿的债。这着实可恨,一时间恨不得组织菜刀队砍翻了这帮鸟人,可联想到菜刀实名制后一时准备不得这么多,最好就由外星UF0直接收了他们。昨天新闻才说上海万米上空有巨大的光柱疑似外星飞船。别留在这里,飞吧,飞到对岸去,平了他们。忽想起那个紧要问题,要是平了那里,我又怎么移民?可这辈子移民遥遥无期,还不如平了那里,感官上爽些。可平了就完全没希望……平,还是不平,一时间我脸色阴晴不定,内心纠结。  吱……猛踩刹车,差点撞上一横穿马路的老太婆。确定没撞上,我驾屁遁逃了。这时千万不能下车去搀扶,一扶,就得扶一辈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  ——柴静  一个人,如果生于猪圈,便说自己“热爱猪圈”,这种“爱猪圈主义”显然不是一种高尚情操。  ——熊培云  所有这些当事人不是魔鬼,也曾经有一个热血的开始。  ——崔卫平  你要拆,尽管拆,但应该给老街最后的温情与敬意,应该把拆字写得美一点、温柔一点,不要那么鼓睛暴眼,不要那么张牙舞爪。这样才会显得有点人味,这样当你砍下老街的头颅时,它才不会那么痛楚。  ——宋石男  中国人的狠,和中国人的忍,像一张打肿了的脸上的两个鼻孔,狠狠喷出去的总会乖乖吸回来。  ——张晓舟  正义虽然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  ——斯伟江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坐在机舱里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们携带着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  ——刘瑜 

编辑推荐

  特例独行的年度选本  一群洞穿中国心事的观察者,他们睿智优美的文字留在时光中。  下笔如刀,行文似水。  三十七人以文发声,在这年代里温暖人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曾苟且II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低俗小说:人人都是老鼠会 李承鹏给女儿的一封信 冉云飞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贺卫方李庄再次被控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一审辩护词(节选) 斯伟江二月九日 李庄大喜 冯唐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 冯唐此身,此时,此地 柴静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蒋方舟给儿子的一封信 蔡春猪穿过你的绞肉机里的我的脸 刘原名字的故事 王小山残忍教育 野夫诺奖与足球与鸡和猪 阿丁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刘瑜
  •   洞穿中国心事的观察者,下笔如刀,行文似水。
  •   有趣,有力,唯美,下笔如刀
  •   这一本,我是冲着贺卫方去的,没想到结缘于熊培云等等。真是落伍了,日常的案牍工作,好像已经让我彻底的不再思考生存以外的问题。
  •   看书名就很喜欢。尤其是看到一些诸如刘瑜、冯唐、韩寒、柴静等一向比较喜欢的名字。这些人的文章总是能给人启发和力量。物流非常有效率
  •   不曾苟且II啊不曾苟且,II了。
  •   原来和大眼一样的不曾苟且作者还有一些,是应该庆幸呢,还是应该悲哀
  •   《不曾苟且2》比第一部更加直白,而正是因为这种直白才使其如此的触目惊心,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以前的我们因为如此的愚蠢以至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能看清甚至乐于不去看清这个世界。
    ——对于任何个人或时代崇拜我都有种本能上的抵触,众人都说好的我也会首先产生怀疑的想法,正是如此我才有动力去寻找其本来的面目,无论美丑,我看到的是真相。
  •   不能说字字珠玑,但是行文流水,评论如刀,真正讲出真话,实话,看尽社会百态。而且给人感觉清新,不像现在大大小小的报纸与新闻电视,看不到一点批评与嘲讽之声音,在现在社会难能可贵,推荐大家读一读。
  •   《不曾苟且》这书很不错的,值得仔细品读!
  •   要过不曾苟且,也不想苟且的生活。
  •   当前社会环境,谁不苟且?
  •   思想深刻,以文发声,由笔而生,通往人心灵深处,洞穿社会。。。
  •   果然是下笔如刀。这一套书 很喜欢!先买了3,看了觉得很好,所以又买来1、2来看。
  •   保持了第一本的阅读水平,把斯伟江的李庄案辩护词收了进来,我很高兴
  •   非常好,特别是那几篇刘瑜的
  •   文字有力,质感十足,很好的读物!
  •   柴静软些了。相对于其他作者的犀利,她的柔情不适合本书的风格。除此之外,一切都好。
  •   冲着李承鹏去的。
  •   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冯唐的风格。
  •   唯美而深刻!
  •   好书无需评价。
  •   看了I,还没看II,跟I一样给5分。
  •   很不一样的看法和态度,犀利的文风,值得看
  •   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值得深深思考
  •   文笔犀利精炼有作家自己独特的体会,绝对撼动人心
  •   当当的速度是第一的。必须的。昨天晚上11点下单,早晨发现邮箱里3点发来邮件已经处理。下午三点货到了。很强大。书籍性价比很高,其中一本在促销,5元到手。呵呵~
  •   已经读了一和三集,很给力。痛快淋漓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这是我们的年代,这是我们的声音,众位作者对当今社会最真实的呐喊。
  •   书中有些文章也被收录到了姊妹书《给理想一点时间》,值得深思,这个社会要想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的人去奉献,去舍弃一些东西,追求一些东西,14亿中国人有4亿能稍微认识所处的时代,能读些书就好了,一包烟一本书,一个月一本书,没其他的作用,至少能明白地活着,不能让以前的傻傻的苦难白白经历,有些东西我们要抓在手里,仅仅攥住,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刻尽情释放。
  •   良心文字,读了可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中国之过去与现在。
  •   代表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   作者几乎都是当今社会非主流的知识分子,这么多年我们被洗脑洗的很厉害,这些人的东西对于我们重新拥有正常人的、对社会有一个公正客观的看法,非常有帮助。
  •   好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很接地气.
  •   假期的精神食粮
  •   他的文字永远看着这么犀利,很值得一看
  •   多看一些这样的文字,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
  •   此系列的三本书里面的文章鱼龙混杂,有的可看,有的真没看到,但大部分是不错的文章。还是很值的。
  •   看来好书还是要有人推广的,谢谢推广本书的人
  •   不少于5个字看了第三集才买的第二集,可惜第一集没有货了。
  •   一共三本暂时先买了这一本,感觉还不错
  •   好看!有劲!期待第三本!
  •   快递太坑爹了,显示三个人送,而且还没收到就显示收货了,太坑爹,能不能好了
  •   各种作者,各种评论,各种观点。开阔视野
  •   海纳百川,里面很多的作者都喜欢
  •   杂文的感觉,作者好像群体风华正茂的感觉,希望有价值得感
  •   鼓舞人心,深刻地展现人的本性
  •   人不能欺骗自己
  •   还未来得及细读,但是有很多我写喜欢的人写的文章~
  •   原来可以有这么多思想激进的人,激进却不乏智慧。
  •   期待中!!!
  •   去年阅读完第一本,很振奋。期待中的续集一出就买,肯定错不了
  •   看了开头几篇文章,很是雀跃,这是一本干净的书,书中有干净的魂灵在歌唱。值得一读。
  •   好评,比较喜欢这本书,建议购买
  •   很好的一本书,读完在决定买不买其他的
  •   还没看,不过很期待这本书。
  •   好书,是时代的精华。
  •   超级好,感觉学到超级好,感觉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东西!
  •   不错,很好的书籍,值得购买
  •   这个商品不错。随便看看。快餐式书籍?适合借阅。。
  •   不为人知的的黑暗面,全体现出来了
  •   是评论文集,我觉得很不错。
  •   语言很犀利!
  •   到手后随便翻了翻,其中不少内容其实已经读过,但是仍然值得一看
  •   很喜欢,一直支持当当
  •   写的很犀利啊
  •   非常喜欢,再习其余二本。
  •   非常有力度的书,代表最高水平啦
  •   很喜欢这种小文章发表观点的风格,简单明了。
  •   内容丰富,很好看,,,
  •   看了之前的评价,决定看一看。
  •   特定时刻的一家之言,无所谓对错,值得一读
  •   都是一些文人墨客,写的非常值得读者回味,总的来说不错
  •   半折买的不错
  •   读了几篇,感觉不错。
  •   很受启发难得的好书
  •   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   刚看了一半,不错~
  •   从网上看了里面的几篇文章 觉得不错 买书回家看看
  •   和网上介绍的一样 内容很喜欢 书的包装也很好
  •   内容充实有分量,语言各具风格,很犀利很有意义。
  •   很满意,里面的文章都不错
  •   犀利凌厉魅力
  •   速度很快,质量很好,还买
  •   一些过时文章的集合
  •   不曾苟且2
  •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   额哈,想看,到时候有空再看吧。
  •     终于没能在冬天来临之前读完《不曾苟且2》,这几日阴雨霏霏,大街上再也看不到女人们白花花的大腿了,我知道,冬天来了,我又将瑟缩着苟且着过一段时间了。
      
       九月底的时候,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不曾苟且》出了续集的时候,当即便决定要将此书收入囊中,发工资的那天下午第一件事也便是在网上拍下了这本书,心想着早日看完,也来写点什么。就像去年的这个时候,买《不曾苟且》,读《不曾苟且》,写《不曾苟且》一样顺其自然,可是直到今天,我开始写点什么的时候,我终究是还没有看完这本书的,能说的和能写的大多也是些题外话吧。
      
       我不是一个有计划,就算是有也很难执行的一个人,这样的事情也算是一个证明吧。其实,去年读这书的时候,也并非一件多么简单或者说顺利的事情。断断续续也读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直到今年春天将书送给一个朋友的时候,估计也曾还有些许篇章遗落在视线之外,未曾读过。老实说,我是可以找出一些借口的,第一,一天天一面扑在网上浏览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忘掉还有一个自己存在的情况下,回过头来读这样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烘托出自己思考一些问题的书,确不是一件易事。第二,在一个不读书的集体不思考的氛围里,干一点不合时宜的事情是会得到一些异样的目光的,尽管这些目光不乏赞赏,但着实是异样的。其实,不过仅仅是读一本书而已,及其普通的事儿,何以就成了一种“行为艺术”了呢?而自己的虚荣,自己的浮躁,也更使这件普通的事情蒙上一层复杂的色彩。
       我确乎会对书籍赋予一种私人的情感或者说寄托一种奇特的思绪的,比如在去年的那段时间里,每一次回家,我都会在包里装上这本书,企图在有火车飞奔速度的背景下读一读这本有骨气的书,可每次不过只是带着他走了一些路而已。其实这只是一种很自欺欺人的一种情结,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去读却还是会带它在身边,明明知道这种行为只能带给自己一种虚无的自慰式的乐趣,但仍然自顾自的乐在其中。就好像许多人喜欢刻意的一个人去旅行,旅行的时候非要带上一部单反一样,不见得他非要拍出某种精致的相片,只单单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便能令其产生一种对在路上的代入感,一种对他所崇拜的人或事物的一种缅怀式的附加情感,从而获得一种只能意会的乐趣,其实说到底,他不过只是走了一些路,看了一些新鲜的风景,我不过只是读了一本书而已。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衍生出来的乐趣及情怀,不过只是一种该死的文艺感。
       当你在读某本书的时候,看某部电影,听某场现场音乐的时候,这种该死的文艺感总是会偷偷的潜入于你的意识之中。而在另外的一些时刻,这种该死的文艺感便会跑出来,催使你去干一些事情,一种仪式一般的事情,一种在事后连自己可能都会嗤之以鼻觉得酸溜溜的事情。比如你会在抽着一支烟的情况下写点什么;会在下雨靠窗的位置再次看那部电影,会在黑夜的孤灯下听完整张唱片。而当我明白这些,我就很想抽自己一耳光,我他妈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操蛋的事情。
      
       说回这本叫做《不曾苟且2》的书,说回我对他的某种感情,我仍是会感到振奋的,当然我不知道这种振奋夹杂着多少水分的文艺感的附加价值。但铿锵发声的这些作者们,这些文字里传达出的观点,还是一如上一本一样,引起了我广泛的共鸣。他们一如既往的发出某种叩问的声音,提出一些义正词严的质疑,一如既往甚至更加的成为如今已经步入社会的我的一种愤怒的载体,以及现实的出口。
       其实,像这本书的这些文字,这种对现实、政治、和体制打太极拳和擦边球的文章太多了。这两年来,太多名气冒尖的作家大咖,各路不曾红火的草根写手都不约而同的写过一些这样的东西。或苦大仇深,或嬉笑怒骂,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因为市场在需求这样的文字,人们在渴求这样的声音。他们愿意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寄托自己的精神。就如同我一般,忙累一天后,拖着沉重的身体躺着潮湿的不见光的出租房中,开始进行一种仪式一般的阅读,渐渐无奈与劳累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喷涌向外的愤慨和灵魂升华的自恃。其实那都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是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特殊事件下产生的特殊情怀。现实的力量才真叫大,不然又怎会让我如此崇拜不曾苟且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曾令我苟且过,令我苟且着、还将令我苟且下去。
      
       回到最初,仅仅谈论这本书,《不曾苟且》这个系列确乎是两本好书,能让我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文艺式的代入感,能让我急切的想要写点什么的书,终归是本好书。但他终归也只是本书,我想我该要丢弃那些情怀和附加情感,回到自我身上,因为我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去战斗。
  •     看到书中冉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好温暖
      感觉有好多爸爸想给自己的话,也许随着自己年龄渐大也一点点的说不出来了吧···想起来小时候每天爸爸上班都会亲他额头亲他脸蛋的那个小女孩,那个毫不羞涩在爸爸面前也丝毫没有秘密的自己。恩··真的是长大了呢····也许,这样长大的自己,对爸爸来说只是越来越长的疏离,是一种哀愁
      
      
      “看到你终将长大,将被深深欣赏你且爱你,却在我们看来陌生的小子“拐走”,我们有种成就人生的欣悦,对你有无尽的祝福,也有一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
      
      “妈妈希望你善良、正直、自立、自爱、自尊,并深知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这些品质,其生活一定埋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悲伤的下河。一个不自爱的人,要想真正得到他人的爱,那是难上加难的、遥不可及的事”
      
      人是不完美且有缺陷的动物,我与妈妈教育你时候,所犯错误一定不少。但父母不是神,不应当承担被认为是“神”的指责,因此可以说我们与你一同成长。我们希望你对父母的爱有所体会,有所回应,但不希望你把我们的爱当成负担。若你感到负担,那或许是我们的爱有某种不得体的强加,你应当明白的告诉我们,也算是对我们做父母的一种成全和完善。我们希望你活出自己的精彩,活的有幸福感,越是对我们父母的孝敬,我们会因为你创造的生活所得到的享受而自豪而感动,我们希望你对父母有爱有念想,但不希望你是我们的复制品、跟屁虫,不希望我们的自大对你有所束缚。“
      
      也许书中这些,也是爸爸给自己想说的话吧。恩,那么,自己想说的呢····也许有一天,也开始给爸爸写一封信, 在还来的及沟通的那一天
      
      
      
  •      也许是专业原因书里很多关于时事的评论在我眼里都是老生常谈了,不过梁文道在常识序言里说,社评一次次发表都是同一内容是件很悲哀的事,因为这说明那些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大喜》《论抒情之九死一生》《枯坐》算是非常文学的几篇。冯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大喜》和《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里满眼傲气,但却不讨人厌。因为人家傲得很坦诚,又擅长自嘲。人家说年纪大了就要有点脾气,“让我写的像巴金、老舍、茅盾、余秋雨一样真切细实不写,男女关系不写,性生活妇科肿瘤不写,情感问答不写,规定题目不写,千字少于两千元不写,不提前付款不写,昨天没睡好不写,痔疮犯了不写,米粥不稠不写,电脑太慢不写,男编辑没戴耳环不写,女编辑不长胡须不写,没头脑不写,不高兴不写。”我看着这段一边含笑不语一边想着某几个作家又中枪了。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就算司马迁是两米五的横杆,我也要跳跳,摔死算。有鸡鸡的还鸡不过没鸡鸡的?”由此可知我真是个俗不可耐的人。
       本书的文章出自不同人不同时间,所关注的主题也各有不一。而我从中看出了我的主题“政治人的培养”。
       长久以来我一直关注于体制本身而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个人指的并非是构成体制一部分的政党、公务员等人群,而是指相对较为远离政治的普通人,比如学生、工人、农民等人群。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夕法国人最常做的事就是到咖啡厅谈论国家大事,任何政治上的大变动都是有群众基础的。
       而我们国家呢,蒋方舟在《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里不懂为何清华学子对政治永远是一副漠然甚至畏葸的样子,后来她觉得这是因为清华学子是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自动自发地保护这个体制。我并非清华学子,所以并不了解他们是否真的如蒋方舟所言,但是我确实感觉到身边之人对政治的漠视,法学院这样的学院,近50个人的班级,能与我聊政治的居然只有两人。但奇妙的是,这两人都是党员,而且聊的内容也并非对政府的歌功颂德。
       要培养政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怎样的政治人。我不能说出一个优秀的政治人需要哪些品质,我只能从我们的历史上来判断我们不能成为怎样的人。《不曾苟且》里有很多文章都讲到了文革,看来在上一辈人的心里文革确实是一个难以排解的痛。野夫的《残忍教育》、刘原的《穿过你的绞肉机里的我的脸》、崔卫平的《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三篇比较集中地描写了文革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这场惨剧的思考。他们都震惊于平日里和蔼可亲的邻居朋友何以变得如此陌生如此残忍,他们多年以来都在思考是什么引发了人性中潜藏的恶。是对抗式的教育?是个人崇拜的恶果?是专制体制不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必然?但不可否认的,文革的悲剧固然和体制有关,也与个人相关联。为什么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那么少?为什么对于残忍的接受如此容易?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被称为“路西法效应”,揭示了人在环境影响下行为会越来越偏离自己原本的形象和逐渐符合环境对自己的定义。这种理论可以解释在文革中、二战德国中为什么那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违反人道的。了解理论是为了防止自己走入那样的境地,本书中《别无选择的暴力》和《人在做,天在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保持自己的方法。熊培云在《别无选择的暴力》中认为单一身份认同是导致冲突原因,所有人被分为反动派和非反动派,而忘记了那些被批斗的人同批斗者一样有父亲、丈夫这样的身份。崔卫平《人在做,天在看》说的是哈维尔,在监狱中的生活使得哈维尔得以脱离自身的立场和格局去思考自己最初的目的和行为的理由,像观察别人一样用客观的方式去看待自己。
       说实在的,像熊培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放弃自己的单一身份我还做不到,甚至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摆脱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某些国家某些人群的敌视。但是在国内我可以尽量努力,不因为一个人的表现而鄙视他家乡的群体,不因为一个人的素质低下而轻视他所从事的职业,不将任何人轻率地划分到某个具有贬义的名词当中。至于哈维尔先生,他的一段话已经足够令我警醒。“一个人不能从反对中寻求生活的意义,相反,他是事先拥有了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拥有了自己的地平线,他才去从事反对。他不能觉得生活很无聊,而去从事一些看起来比较危险的事情,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个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是为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的意义,他的责任感。”
       如果看了这本书的人,对于自己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有了一点点认识,也就不枉编者编出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