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孩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陈雪  页数:192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陈雪,台湾都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广受讨论和瞩目,之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创伤,主题和写法上都有所突破,备受关注和好评。
  本书是作者首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她的转型之作和代表之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坎坷困顿的成长岁月和彷徨失措的经验,灌注了作者的自身经历与情感。揭开旧伤疤,直面个体遭遇情感伤痕的过程,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告别,亦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整,具有疗愈人心的力量,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你的字变成一座桥,一个字一个字穿过我的眼睛。每个字都带着一个秘密,打通了我和你的记忆,在记忆最深的海上,洒下雨一般纷纷的亮光。
  我在桥的这一端,你在桥的那一头。来回着,往返着,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也不曾消失。爱情就在这往返来回之间逐渐成形。你从桥那头走过来,我从桥这边走过去。我们在桥的中央停住。看见了对方。
  是的就是这里。走过喧闹走过孤寂走过悲伤走过想象。走过午后走过黄昏走过深夜走过清晨。穿梭的步履吟唱成一首绵长的歌谣,那紧紧拥抱着的两个孩子,从相遇的时刻就决心要守护着彼此。
就在这桥上。

作者简介

  陈雪,台湾著名作家。
  1970年生于台中,1993年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1995年出版首部作品《恶女书》,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广受讨论,备受文坛瞩目;此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样貌,其中多以中下阶层蓝领、“同志”、精神障碍者、社会边缘人等小人物为主人公,生动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潜藏其中的情感暗流,传达出个体的苦闷与呐喊,独具一种悲悯而感人的气息。截至目前,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两部散文作品。
  家庭、家人间的关系以及流动于其中的情感创伤是陈雪关注的重要主题,集中表现在《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这三部小说中。其中,《桥上的孩子》获得2004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附魔者》入围2009年台湾长篇小说金典奖,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图书,以及第三十四届金鼎奖。

书籍目录

之一 桥上的孩子
之二 一个人去看电影
之三 卖时间
之四 带我去远方
之五 云的独角兽
后记

章节摘录

   之一 桥上的孩子   忙碌而嘈杂的闹市里,一手拿着红白塑胶袋一手拼命把客人递过来的货物包装起来,一手收钱一手找钱,时而跟客人讨价还价,时而留心有没有人趁乱偷东西,还要注意远方有没有警察来取缔的买卖过程里,女孩很小就学会了将自己随时抽离所处环境的本事。她有时跳跃进人群里化身成那些青春洋溢衣着漂亮的女孩仿佛是她在逛街买东西,有时她混进和乐的家庭里变成爸爸妈妈牵着抱着的小孩,兴致勃勃地要买这买那吃着棒冰糖果不断地撒娇,有时她远远逃离这纷乱的闹市进入一个非常安静广大的神秘古堡,在那儿她成为忧郁而孤独的公主在等待骑着白马前来营救的王子,有时她是只轻快伶俐的小鸟飞入森林唱歌跳舞,有时又成为海里遨游的小鱼,她飞升到这桥的上方接近天空盘腿坐在云端向下俯瞰,可以将她脚下的世界看得非常清楚。这桥不到两百公尺的长度,连接着两条热闹的街道。   因为桥上都盖满木造违章建筑,得绕到这些屋子后头才看得到桥下的河水,她很喜欢趁着买东西的空档偷偷溜进这些在她眼中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地从河中伸出几根大木头支柱撑起、好像水里长出的蘑菇之类的屋子。她认识的几个孩子就住在这种房屋里,清一色的这些屋子都非常简陋,大大小小的合板拼拼凑凑地隔成房间客厅厨房厕所,一大家子就挤在这屋里,肮脏腥臭的气味从河里飘进屋内,家里的废水垃圾秽物也是直接排进河里,经常可以看见男人或是小男孩打开后门拉下裤裆拉链掏出性器对着河水撒尿。因为两岸被这样的屋子占满,于是这几乎不是一座桥而只是这条街道中间比较狭窄的部分,那个时候丰原的闹区还未因麦当劳的进驻而转移到中正路,而是分散在三民路、庙东、复兴路这几个区块,她跟父母所营生的摊子就在复兴路这儿,桥边有条“竹筒巷”非常著名,竹筒巷里卖着南北杂货、糖果零食、衣服鞋袜,店面都非常小,一条几百公尺的狭小巷子挤了上百家小店,年节时客人多到常有人被挤得大呼小叫,她常被父母差遣到这儿来换零钱买东西,那充满了各种食物什货的狭窄巷弄总是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氛围。竹筒巷在她高一暑假被一把无名大火全部烧毁,现在变成公共停车场,连带旁边她经常推小车去卖东西的菜市场,一并都被征收了。   女孩的父母在这条路上营生,从卖盗版录音带跑警察的流动摊贩开始,后来转卖过工厂倒闭廉价收购来的布鞋球鞋网球拍,卖过各式各样四处找来的倒店货,最后开始租一个固定地点卖女装。那个地方原本是隔壁舶来品店旁边的车库门口,一开始在父亲自己拼装的三轮车后的平台上摆放堆积几公尺高的衣服,女孩经常被淹没在衣服里假装自己在游泳,后来车子平台不够大,就用铁架铺上几张三合板做成更大的台子,让客人可以围绕着这平台挑选衣服,女孩跟父母都站在台上俯视着汹涌的人潮,之后房东拆掉车库盖了简陋的铁皮屋出租,他们就跟另一个卖皮鞋的伯伯合租了那小店。虽说是店面,但因为非常简陋只能算是加盖的摊子,他们的摊子以廉价的衣服,微薄的利润,加上比常人更疯狂的买卖方式闻名于这夜市,他们称作“武场”,得扯着嗓子大声叫卖,像拍卖大会似的,他们的摊子生意非常好,几年后房东将铁皮屋改建成正式的店面,其实还是铁皮屋,但店面加高加大,房租立刻翻了几倍。   小学跟中学时期,因为长期的叫卖吆喝女孩经常都哑着嗓子,人们都忘记她原本的声音是什么了,因此女孩无法参加合唱团,其实女孩的声音非常好听,唱歌说话都该是甜美动人的,但那已经是只有梦里才会出现的声音了。女孩的喉咙发不出她想象中的声音但她的脑中自有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女孩不需要日以继夜不断地吆喝“一件一百”、“三件两百”,女孩纤细的手指在空中书画舞动,无形的字迹,无声的歌曲,女孩很小就知道如何使自己脱离这所在的世界,那时她还不是一个小说家,但已经显现出那姿态,女孩的脑中充满了故事,想象与虚构是她存活下来的方式。   那天特别长。推着行李车穿过人潮汹涌的机场大厅,到马航柜台托运行李确认机位,手续都办好之后是二十三日傍晚,跟前来送行的朋友一起吃过汉堡聊天笑闹,八点四十分进入候机楼,随着中途转机的、跟我一样从中正机场起飞的各种国籍种族肤色年龄的乘客鱼贯穿过封闭狭长的空桥,进入飞机内里,然后九点三十分飞机开始运转滑行升空,在昏睡与发呆的中间吃过两顿乏味的飞机餐,吞了胃药、镇定剂,喝过红酒,看了几部电影片段,昏迷几小时做了几个时空交错的梦,醒来后喝了咖啡、果汁,跟邻座的马来西亚女孩简短地聊天,拿出背包里的小说随意翻阅,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里我不知道多少次起来到走道上闲晃。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空桥故障,耽误了一些时候才下飞机,忐忑地过海关,然后再推着行李车到入境大厅,没有戴手表也不知道经过了多久,还没看到天空,分不清时序的变换,身上只有薄薄的格子布连身背心裙感觉到冷,我推着行李车上坡道,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小东西,我在这儿呢!”   我抬起头就看到你了。   似乎比记忆中缩小了一号的你,你在信里说自己瘦了好几公斤,白底蓝色细条纹衬衫深蓝色长裤球鞋,头发理得短短的,远远就可以看得到你腼腆的笑容,真的是你,与我记忆里的那人依然相仿。   还是二十三日,还是傍晚,当然是因为时差的缘故,但我却觉得仿佛是做了一场梦,还在梦里就看见你了。上了你的车,一路奔驰,沿途我不断握着你的手,太多话来不及说只有不停地笑,马路上疾驶的车辆伴随着逐渐下降的气温,突然听见收音机里播报着:“现在是洛杉矶时间下午六点半。”华人电台主持人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我在心里默念一遍,然后就笑了。   原来我不在台湾,我在洛杉矶呢!这是当然的,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中间时空的转换,环顾四周,高速公路上的路标都是英文字没错,旁边汽车里的驾驶员几乎都是白人。我按下一个按键,传送,每天我都是这样将电子邮件传到你那儿,你几乎也立刻就收到那些信件,然后我的电话铃声响起,你的声音清晰地传来,我们存在的是这样一个世界,虽然相隔千里,却仿佛声息相闻,只要按下一个按键就可以将我输送到你身边。   我们断断续续说着话,你说带我去吃饭,我才吃过早餐现在竟要吃晚餐了。然后你又表演单手开车,一手紧紧握住我,好像是刚要离开那天跟你一起到学校去的路上,为了擦拭我脸上的泪水,你忙碌地用左手一下转方向盘一下排挡,空出的右手一下抚摸我的脸一下握我的手,其实我根本没有离开对吧!从那天开车到学校的路上我哭了之后你就把车掉头回家,在路上看见许多车辆跟我们相背远离,然后就到了此时,我们要一起去吃晚餐,中间这几个月仿佛并不存在。许多个白天黑夜我抱着猫咪一字一句在那儿敲打键盘写下给你的信件,几百封电子邮件,你笑说如雪片飞来如大水滔滔的我的信,按着鼠标左键就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全部取消的,那些过程,仿佛都消失了。那些黑夜白天,两地相隔,八个小时的时差,仔细换算着时间,你是晚上十二点就是我这边的下午四点钟,不知道该说晚安还是早安,你总弄不清我吃饭了没,我几乎是要跟你说过电话才开始我的一天,错乱的时间,纷沓的记忆,消失在你熟悉的举动里。   我既不是在台湾也没有在洛杉矶,我既不曾搭上飞机也就没有下了飞机,不只是因为时差的缘故我总是觉得恍惚,当时我遗留了什么在你的屋里,此刻我又忘却了什么在台湾的机场,来去之间,意识不断膨胀浓缩,你忽远忽近忽而消失忽而出现,出境大厅与入境大厅、城市与城市、机场与机场、行李车与行李车,护照与签证,二十三日并非以情节串成也不照时间铺排,而是以相同符号不同文字的物件跟顺序相反的动作剪接拼贴而成。   梦境现实已没有界线,时间或加或减、延长或缩短,我乘着飞机到达你所在的城市,那一天非常漫长也无比简约。   就着床边昏暗落地灯的微光你抚摸着我的脸,被褥里弥漫着我们的气味,你说:“好像很熟悉但是不知道你,等待了那么久让我惊慌,快说点什么让我进入你的世界。”   熟悉又陌生,对于世界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感觉,即使在你面前也是如此,写了那么多信讲了那么多电话,其实我们根本不熟对吧!我大概也不会跟谁真正地熟悉起来。对你来说我只是个小女孩,没办法想象我如何写出那些离奇的故事,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是个奇怪的女孩,苍老的灵魂装在孩童的身体里,三十岁的我应该算是女人了,但亲密的时候情人都把我当成一个孩子。你也是这样看我的,喊我小妹妹、小东西,仿佛我真只是个孩子,那我就来说说桥上孩子的故事吧!在这个重逢的夜晚,说一个故事让这几个月的空白显得不那么可怕,这是个说故事的夜晚,不说那些写在书本里让人揣想我的性倾向政治态度私生活的奇情小说,说说我自己,我说你听听。   是十岁吧!或者更小,那时爸妈在丰原复兴路的桥边摆摊卖录音带。当然大多是盗版的,还没有激光唱片只有卡带,卡带分成大小两种,大的那种几乎跟录像带一般大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小的当然就是现在我们还买得到的普通录音带。我们用铁架当支柱搭起架子上头铺着木板大概两公尺长一公尺宽,木板上整齐铺着塑胶布上头堆堆叠叠摆了数不清的各式录音带,妈妈总是细心地把最畅销的、她自己喜欢的、刚上市的分门别类排好放在显眼的地方,爸爸则是任由带子乱成一团心想反正待会客人还不是会翻乱。在一座桥的两端,爸爸在左手边,妈妈在右手边,各自摆着摊子,他们的摊子特色不同做生意的风格也是两样,中间隔着两百公尺距离,刚好可以收揽来自两端的人潮,一个不放过。那时一九八一年左右,经济正在起飞,生意好做极了,我的工作是推着塑胶小推车在桥上来回跑,帮忙补货招呼客人跑腿打杂顺便吆喝叫卖,爸爸说:“去跟妈妈拿十卷某某某的带子。”我就往右手边跑,气喘吁吁地来到妈妈这边,赶快把带子装到车里,妈妈又说:“去跟爸爸换零钱,十元五十元的都要,顺便买杯冬瓜茶给爸爸喝回来帮我带碗米粉汤。”于是我又飞快地推着独轮小车跑向左边。   客人一多,把摊子围得水泄不通,我个子小要挤进这人潮里总得费几番工夫,尤其是手上又捧着一大杯冬瓜茶人一挤就怕茶给打翻了。我还得小心看着免得有人趁乱偷东西,一双眼睛滴溜溜地拼命睁得又大又亮,有时得手脚伶俐地冲进冲出帮忙找钱包装什么的,最怕是有警察来了,我得先帮靠近警察这头的摊子收拾了,然后赶快跑着过去喊另一头的人:“警察来了。”沿路我这样大叫,桥上卖各种衣服杂货水果蔬菜小吃的人像遇到打劫的强盗似的闻风丧胆各自吆喝着赶紧收摊,聪明的客人会趁这时候杀价,总会杀到好低的价钱。更坏的是趁这时候拿了东西就跑的人,有时候我会帮其他人去追这种赖账的歹客,追上了一把抓住那人衣服大叫:“付钱,拿了东西不付钱,小偷!”我死命抓住不放,嗓子又尖又亮,众人一围观,没有一次拿不到钱。   于是我在那桥上非常出名,沿路吃吃喝喝经常都不用花钱,走到哪一摊都有阿姨叔叔喜欢捏着我的小脸说我乖,不然就把我带到他们小孩的面前夸耀:“你看人家小姊姊多乖,帮忙赚钱,而且会读书。”要不是我经常给这些小孩糖果吃,我一定成为大家的眼中钉。   我不怕警察不怕小偷,就怕下雨。   下雨天做不成生意,大家都发愁,更怕的是原本好天气,生意做到半途才毫无预警地下起大雨,这时来个措手不及,人淋成落汤鸡不说,好好的货物都打湿,录音带这东西一淋雨就完了,虽然第二天我们总会把带子摊在顶楼阳台上晒,问题是,虽然可以听,但是包装上的广告纸一遇水都褪色肿胀根本不成样子,那些带子只能贱价出清,甚至免费送人。   一连几天都下雨,爸妈就吵架了。这种事这条街上每户人家都会发生,可是我们家特别严重,因为家里背着债务,做不成生意,付不出利息,债主就会追到家里要钱,村子里大家就会议论纷纷指指点点,让人情绪怎样都好不起来。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看天吃饭看天脸色的习惯,放暑假大家都乐,可是我一点也不快活,暑假台风多,刮完台风就下大雨,不然就是阴雨绵绵十几天不停,我每天望着天发呆,哪儿都去不了,面对着比天气还要阴沉的父母的脸,我只觉莫名地心慌。   我也怕过年,过年生意好,钞票像大水一样滚进来,爸妈腰前的布袋子里塞得鼓鼓胀胀好多钞票,可是太忙,忙得没时间吃饭睡觉,我跑得两腿发酸,嗓子都喊哑了。大人好奇怪,生意不好发愁,生意太好发脾气,有时忙不过来爸妈也吵架,隔着两百公尺距离也能吵,妈怪爸什么货少补了客人都买不到,爸怪妈老是挑些自己喜欢听的也卖不出去钱少赚了多少,有时怪来怪去就怪我年纪小不能独自在街的另一头摆摊别人在那儿生意可好把我们客人抢走好多。虽然这些话都是靠我当传声筒,我也技巧性地尽量不传些情绪化的字眼,但到后来挨骂的大多是我。   我们家从来不开伙,天天吃自助餐面摊,有时超过吃饭时间根本找不到吃的,随便买点饼干面包就打发了。我自小嘴刁难养,这么三餐不定的搞得更是面黄肌瘦,所以我这体质到了成年还是小孩子样,半点没女人味就是个发育不完全的黄毛丫头。   “既然从那么小就开始做生意赚钱,怎么你到现在还是一点现实感也没有?”你问我。   听到“现实感”这三个字我几乎要笑出声来,你听我说这桥上孩子的故事听得好入神,眉头紧蹙好像真的看见那孩子瘦伶伶的身子怎样在人群里穿进穿出的,让人不知是心疼还是爱怜。   或许是因为很小就得为生活奔波,看尽人世艰难险恶,反而让我对金钱财富有种生理性的排斥,我当然也不是不知道钱的重要,但实际上我所做的每件事几乎都是跟钱过不去的。   更小的时候我很快乐。爸爸在三伯家的木器工厂当木匠,妈妈则在附近工厂帮人煮饭,在家时就是做各种加工,车衣服缝雨伞做梳子反正什么都可以做,那个时代我们村子家家户户都在做这些加工,我还没上小学就会帮忙了,那时候也是穷,但是还有生活。后来我小学三年级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家欠下非常庞大的债务,之后全家人为了还债做了一切努力,妈妈独自到台中去上班,假日会回来帮忙做生意,爸爸带着我们三姊弟住神冈乡下,摊子设在丰原,就这么神冈丰原两地跑,我们三个孩子也是跟着父母做生意的场子四处奔波,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完全没有家庭生活可言。因为随时都可能刮风下雨不能做生意,只要可以开张就要尽可能地赚钱,所以爸妈从来不休假,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赚钱,书也没办法认真念,星期六日、每个月十号二十五号领薪水的日子我都要到夜市帮忙。要上中学那个暑假开始,我就独自推着小车到菜市场卖东西了,我卖过好多东西,录音带、布鞋、雨伞、童装、女装,反正大人要我卖什么我就卖。那时年纪小不懂得害羞,在市场里没有租摊位,我就推着小车子在路中央找个地方叫卖起来,常常让附近的摊子主人赶来赶去,有时候我还会跟人吵架,看起来泼辣得很。最怪的是我还卖过鱼,不知道爸爸去哪儿跟人批来的一大车吴郭鱼,我们三个在市场里分三处叫卖,一个早上全部卖光,剩下一些指头般大小的带回家,我还记得那天很难得地,爸爸用油锅炸了那些小鱼,我们全家精疲力竭地一边吃着香酥的小鱼,一边打瞌睡,不用说,吃完了还得赶到夜市去占位置。那天晚上卖的是一双一百元的布鞋。   我老是在算钱,从用得脏兮兮的布袋里把钞票全部掏出来放在床上,一张一张依照面额分成几堆,堆好之后拿起来摊平在手心,叠好,然后开始算,我也学大人那样吐一口唾液在指头上比较容易推开粘黏的纸张,很希望可以像妈妈那样算得好快好快。其实那时候钱对我根本没意义,因为也没什么机会使用,但是我看着那些红色绿色的纸钞就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这些是救命的家伙,有越多这种东西我们就能早日脱离苦海。   因为是跟地下钱庄借的钱,要还清谈何容易。没日没夜那样拼命地卖东卖西省吃俭用,付的或许只是利息吧!   那些事其实我到现在还不清楚。中学三年级到丰原开了正式的店面之后,妈妈回来了,许多次也想鼓起勇气跟爸妈问个明白,但或许我们的家人没有谁愿意再碰触那段痛苦的回忆吧!他们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或者脸上浮现出“对不起我不太想谈这个”的受伤表情,于是我的疑惑一直在那儿。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的脸颊紧绷而疼痛,你或许看出来了吧!三十的我,一直没停过工作,总是省吃俭用,到如今自己却没有存款。“钱都到哪里去了呢?”我经常问我自己。“你是跟钱有仇啊!”朋友总是这么说我,答案我当然知道,这事没办法跟别人解释清楚,所谓的悲剧就是这样吧!因为某个时候出了重大的错误,至此大家都在无止尽地付出代价。我所拥有的只有一部笔记本电脑跟一些书本CD,别无其他,谁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总是不停地搬家,经常失踪,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这种生活让朋友们都捏了一把冷汗。我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好说的呢?说不清楚,某个部分可以说明,但到了一个地方就会有不可告人的曲折,我不回答你的问题,还是继续说故事吧!   我继续说着,你屏气凝神好像一个分神我就会消失。看你专心的样子忍不住摸摸你的头发。“会口渴吗?”你问我。我起身喝一杯水,仰头咕噜噜喝光。“其实小时候我会做饭。”我说。“真的吗?改天你也做给我吃。”看你一脸狐疑的样子。   在那个乡下偏僻的村庄,假日就得去帮忙卖衣服,其他时候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功课生活当然都是丢三落四的。妈妈已经离家,因为阿公阿妈的不谅解跟亲戚的恶意中伤,妈妈很少回到这个村庄,时常从台中搭车回丰原跟爸爸到处做生意,有时也会在深夜里溜回家里探望我跟弟弟妹妹,但大部分的时候,爸妈三天两头不在家住,有时忙起来半个月没回家也是常有的事,于是我得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好奇怪那时候我竟会煮饭做菜给他们吃。说到这儿你笑了,一定想象不出我做的饭菜是什么滋味吧!不过那时不同,我不做饭要弟妹吃什么呢?为了生存,我的某些能力被激发出来,每天傍晚会有菜贩开着三轮车到各个村庄来,我就等着,听到“卖菜啊!”的叫唤声,赶紧跑到村口等,跟一大群妇人欧巴桑一起围着那菜车挑挑选选,老实说我会做的就是那几样,炒几个鸡蛋,胡乱切点碎肉炒青菜,就是一顿饭,有时没钱,顿顿吃酱油蛋炒饭也是过日子,弟弟妹妹也乖,我做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都吃得很香。不过那时候三个小孩都是面色苍黄瘦弱不堪,有时住隔壁的阿妈阿公看不过去,会端几盘鱼肉来敲门,有时真的没钱了我就带着弟妹搭公交车四处去找爸爸妈妈要,那时候就可以到夜市菜市场大吃一顿,妈妈也会买新衣服给我们。   记忆中曾经出过差错,爸爸很久没有回家,而我身上的钱用光了,姊弟三人饿了好几天,阿妈拿了一些饭菜来敲门,唠叨地说了几句抱怨我妈的话,还是那样地把一切责任都推到我妈妈身上,说她把钱都拐回娘家,说她是个狐狸精不知跑到哪儿去风流快活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大叫着,跟阿妈吵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好强还是什么,我突然一气之下把那饭菜都扔了,弟弟因为肚子饿一直哭闹着,我望着地上散落的食物,后悔不已。   那夜,饥肠辘辘。   无比漫长。   “然后呢?”你问我,我突然说不下去了,摇摇头想驱散其中让我疼痛的记忆,画面消失,那个孩子离开了。   “我好饿。”揽住你的颈子吻了你,四下静悄,我的肚子发出好大的声响。“做饭给你吃。”你挣扎着起身。我说:“开始喜欢你就是因为你做的菜好吃。”   “把你养胖一点。”你说。   初识的时候,是我自己主动要到你的屋子里住。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已经在厨房忙了,说要做早餐给我吃,番茄炒蛋夹进墨西哥卷饼里,第三天早上你做番薯稀饭,多久没有吃到这种稀饭了,好怀念。来这几天你都没办法做事了,我这糟糕的客人把主人弄得这般忙碌。   你在一旁做饭,我在餐桌旁看书,静静的晨光里,你正在煎荷包蛋,两只小狗跑到我脚边摩蹭着想要东西吃,熬好的稀饭在餐桌上散发番薯的暖香,你跟我说着早上看见电子报里台湾的消息,义愤填膺地在那儿评论时事,我笑说你这人怎么那么激进啊!话没说完,突然我觉得跟你好熟悉,好像我已经在这屋里生活了很久,其实认识你才不过几天的时间,而我一向是最畏惧跟人亲密的,我正转动着这念头,你忽地回头看了我,然后我走到你身后抱住你。“好奇怪。”我说。“怎么了?”你问我。   “觉得好像跟你一起生活很久了。”我轻声地说,自己都觉得羞涩。   “刚刚我也有这种感觉。好像长久以来每天早晨我们都是这样度过的,你在一旁看书,我在这儿做早饭。”你翻动着锅铲,脸贴在你的背上,隔着厚厚的毛衣传来你的声音,听不真切,那只是错觉吧!我们突然安静了下来,锅子里的鸡蛋在热油里滋滋响动,好像听得见你的心跳,或许是我吞咽口水的声音。一切声响都逐渐消融在炉火中。   吃完早饭坐在后院的藤椅上晒太阳,抽烟,一只松鼠从面前跑过,突然停住,两只前脚在地上拨弄着什么,原来是夹着一根小狗啃剩的骨头,高兴地抱着那骨头一溜烟跑了。“你看那松鼠好好玩!”我兴奋地叫着。你正在晾衣服,回头看我。“那只叫做威利,是我养的。”一听就知道你瞎掰的,可我也不管,看见松鼠我还是挺乐的。小时候我们屋后收惊阿婆家的木瓜树长到我家二楼的窗前不远,有次我发现里面有只松鼠把木瓜咬空了,好几天它都在那儿啃着那颗木瓜,之后木瓜掉下来了,只剩下个空壳,里面的果肉吃得一干二净,不知道你的松鼠有没有这种本事。   你把衣服毛巾都晾好,拉长水管开水龙头帮花草树木浇水,早上九点钟,以前这时间我还在床上睡着,好奇怪此时我精神真好,之前严重的时差睡饱这两天就好了。   “这里好安静。”我说。   “弄台电脑就适合让你写作。清爽、安静、独立,没有人会来打扰你。”你说,走到我身旁坐下,揽着我的肩膀。我就靠着你,懒洋洋地说话,难得温暖的早晨,更难得是我还精神饱满,靠着你,心情整个松弛。“我快瞌睡了,你说故事给我听。”我说,鼻子在你的手臂上蹭,好舒服。   “你知道我最不会讲话。”你爽朗地笑了。你不知道,在前几天那个派对上认识你,就是你爽朗的笑声吸引了我,你还笑,真想把你推到地板上,把你剥光,吃了。   “为什么你那么会做菜?”我问,问答题总会吧!其实不应该说话,但这时的气氛,我们也太过亲密了,这样的距离我怕自己会沉醉。要你说点什么来分散我的注意力,否则我就会爱上你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雪的小说一向被人读作某种自传,那是陈雪式的诱惑。《桥上的孩子》亦然;只不过这却不是一般意义下的自传小说,而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小说家的剖析。更准确地说,在细密展现了生命的种种不测、沉重、残酷与难解之后,它其实是要质问一个人怎可能不是一个小说家,又为什么还能写得下去。   ——梁文道   如果孩子站在桥上,在桥下仰项往上看的,又是谁?是今天的陈雪看昨天的陈雪?抑或,桥上的孩子才是今天的陈雪,那另一位被遗弃于桥下的无人理睬的孩子,其实是昨天的她?   这是陈雪的自传体小说。这是陈雪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了解陈雪,了解这位台湾小说家,这是最好的入口。   我爱陈雪,在读完了它以后。   ——马家辉   这是一次无论对她个人,对我这样一个读者或同辈同业来说,皆十分珍贵的书写实践。   ——骆以军

编辑推荐

   《中国时报》2004开卷十大好书奖!《开卷八分钟》特别推荐!   侯孝贤、朱天文、梁文道、止庵、马家辉、骆以军 一致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桥上的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少年,有的人引以为骄傲所以经常去炫耀,有的人以为人生一段痛苦的经历,因而刻意去回避。
    陈雪,这位有过坎坷童年少年青年经历的台湾女作家,在这部《桥上的孩子》自传体小说里,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不幸的成长经历。很小的时候,她就随父母在夜市摆摊叫卖衣服。在那座桥的两端来回奔跑,为父母看摊、传递零钱、食物。作为家中的长女,在母亲离家赚钱还债的日子里,代替母亲照顾弟妹。父母投资失败欠下巨额外债,全家人为了还债而四处奔波、居无定所,陈雪带领弟弟妹妹顽强地生活着,有时爸爸忘记留下生活费,几天里,陈雪和弟弟妹妹只好饿着肚子……在困苦艰难的生活中,桥上的女孩在长大。在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文字叙述中,女作家将当年种种不堪的困苦经历,一一陈列于读者的眼前。这个大学毕业后求职无门,一度在色情KTV工作过的年轻女人,以坦诚的心,交待着自己的成长经历,令人在掬一份同情的同时,也难免有赞叹。“你的字变成一座桥,一个字一个字穿过我的眼睛。每个字都带着一个秘密,打通了我和你的记忆,在记忆最深的海上,洒下雨一般纷纷的亮光。”人生穷苦的经历,也是一笔财富。小女孩在桥上奔跑的童年,未尝不是一个于人生有益的成长资源。
    《桥上的孩子》是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其中何尝没有听来的或编撰的故事。“窃取别人的身世,这似乎是我爱的方式”。作者在后记里写到,每次恋爱的时候,她都会于温存之后,与爱人交换童年的故事。
    陈雪是生于1970年的台湾著名女作家,于1995年出版首部作品《恶女书》,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备受文坛瞩目。在她的笔下,尽是些处于生活中下层的蓝领、为社会所不容的“同志”、精神障碍者等社会边缘人的穷苦欢乐,这些变了形的小人物,却又真实生动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这使我想起多年前活跃在台湾文坛的著名的施家三姐妹之一的李昂(原名施素端),她的《杀夫》、《暗夜》、《外遇连环套》当年都曾在两岸文坛掀起不小的波澜,引发极大的争议。陈雪作为作家生长成名的这个时代,读者和评论家们已经开放了很多。这也是了陈雪能写了真实生活和情感作品的外部环境。是作家之幸,也是我们读者之幸。
  •     过去我们常常能在港台电影看到挤满小贩的热闹街市,七零年代末,经济呈现抬头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逐渐繁荣,许多市民选择到街边摆摊的方式赚钱。《桥上的孩子》里面的小女孩,就是在这个时期长大的。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已经帮着家里做生意,父亲在桥头摆摊,母亲则在桥尾,小女孩穿梭于热闹的人群之中,为父母传递零钱,交换信息。这些是台湾作家陈雪真实的童年经历。
      
      《桥上的孩子》是陈雪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作为大陆读者认识她的一个入口,这本小说确实比她过去的其他作品更加合适。陈雪在台湾早有名气,而且一直因为小说题材涉及性别取向、情欲等尖锐话题备受争议。我认识陈雪是先在杂志上看了她的短篇,发现她的小说语言通畅,并十分擅长内心剖白。《桥上的孩子》是陈雪的转型之作,当她的创作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需寻求一个出口打破当下的写作状况,而转向自传体写作,回归自身,赤裸且真诚面对镜子前的自己时,写作这一她一直信奉的精神归属,就变得更为具体了。
      
      除了《桥上的孩子》,此次大陆引进陈雪的作品,还有尚未出版的《陈春天》和《附魔者》,这两部小说和《桥上的孩子》一样,关注家庭关系、成长经历与情感创伤。这些“伤痛经验”,在陈雪的小说里埋藏着非常清晰的线索。因为家里屡次投资失误,欠下的债务如同滚雪球,怎么赚都不够还。父母长年在外做生意,“我”和弟弟妹妹常常遭亲戚白眼,原来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活泼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我”不再接触亲戚邻居,性格变得古怪,常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帮着家里做生意,开始一段飘荡而疲乏的生活。生意好的时候,大家心情都很好,生意萧条时,爸妈有时要吵架,大家心情都很糟糕。晚上数着一叠叠钞票,但转眼就会没了,生活不断循环,挣钱还债挣钱还债。“我”在狭迫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活着,近乎窒息。大学毕业,“我”依然未能逃离为生活奔波的魔障,换过各种工作,利用宝贵的空余时间拼命写作,时间无情地滴答向前,生活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填饱黑洞。
      
      除了苦苦挣扎,从写作中寻求解脱,陈雪还能做什么?只有逃离。每一段短暂结束的感请,都是对幸福的不确定。即使几十年过去,桥上的孩子依然自卑懦弱。风雨飘摇的日子永远无声埋伏,今天的钱赚够了吗?明天还能赚到钱吗?小女孩早就被生活烦透了,逃跑的念头生长在每一个细胞里。陈雪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诚实的内心独白,自传性只是载体,它也许不会成为一种最终的形式。但是现在的陈雪,有足够的成熟来驾驭它,并制造一种十分私人化且隐秘的诱惑力。
      
      破碎的文体是这本小说的特色之一,但是它的情感是连贯的。作者的创作似在空中随意捕捉,永远有写不完的故事。而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站在桥上不曾离去,只是桥上的风景未必跟过去所见一个模样。许多画面在回望中被改造,桥上那对充满好奇的眼睛,她所见的风景与人事,将成为她往后人生的铺垫。
  •   第一次看陈雪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位台湾的女性作家。
    梁文道说:“陈雪的小说一向被人读作某种自传,那是陈雪式的诱惑。”很好奇于这一句话的意义,在阅读完全书后,对此深有感悟。但又有另一种莫名的思绪慢慢的爬升至心口,像一块轻巧的石子撂着,让人感觉不适,却不是沉重的疼痛和无法负担的压力。
    人都有一种窥视的欲望,喜欢探究他人的生活,过去,甚至伤疤。陈雪的小说,或者可以称之为自传体的小说,便带有一种可供人窥视的视觉角度。在她的故事中,“站在桥上叫卖衣服的小女孩”被反复的书写,那是她的过去,她的伤痛,她的坚强掩饰下的脆弱。作者用重重叠叠的方式,一点一点的砌出了那不忍回忆的过去。或许也正是因为有昨日站在桥上,用稚嫩的声音召唤顾客的那个小女孩,才有今日的陈雪,一个能体会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人群的作家。
    桥上的孩子,这是确切真实的。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过去吗?未必如此。正如她在后文所写的,她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喜欢为自己编造过去。所以,如果把所有一切都当做她的自传来阅读和审视她时,无疑是一种不太理智的阅读方式。于我,更希望的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归结成桥下水面的倒影。有真实,却也有虚构。像书中不断出现的“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模糊,又清晰;还有,那一段童年在相貌丑陋的老爷爷家中度过的怪异的时光,也是如此的不真切……跳离出对作者所寄予的过度同情,以更加平静的心去感受时,种种喧杂之声也都消失了,一切的快乐与不快乐,都真实的映衬在水中,却又如梦幻般的美妙,不断晃动。
    虽然是小说,却其实只是片段式的跳跃情节,交错着现在与过去,这也是一种现代小说的特点,不在乎情节结构的完整,更在意的是通过文字,叙述一种存在的状态。在阅读时便需要处处留心、耐心、用心,方能体会作者的真实用意。文字优美、隽秀,带着一种克制的伤感,又混合了骄傲与自卑,读起来,深深的让人感同身受,又语焉不详的不愿让人走得太近。
    这样的小说,适合在深夜里细细静读。
  •   对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之前,总会去照顾一下她们的生活传奇。所谓传奇,是源自女性作家生活的不可复制性,和生发在他人身上的不可能性。女性作家很擅长将自己的故事,像修炼多年的巫婆,衍生魔变出无数个让人震撼的故事。
      
      在2011年的冬天,陈雪来到北京,在雕刻时光三联店举行过一个沙龙活动。陈雪笑容灿烂地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与存在。陈雪的童年就如同《桥上的孩子》的那个女孩,或者说那个女孩就是她:拼命地不可控制地叫卖着,欠债赚钱还债永不休止,游荡在桥的两端,幼小的心灵被世俗强大的力量压迫着前进。
      
      无法说这是一种好还是一种坏,这只是陈雪,只是《桥上的孩子》存在的记号。
      
      叫卖生活是一种面具生活。表面看起来,桥上的孩子生活艰难,卖力生活,过着成人式谋生的生活。这种生活会让桥上的孩子分裂。
      
      叫卖下的心理欲求是桥上孩子的真我裸露。面具生活,深刻影响了真我的判断和识别。桥上孩子的焦灼、躲避、绝望、冰冷、无奈与响亮的叫卖声,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这种儿时的磨练,陈雪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人,却偏偏走上了与钱这种形而下截然相反的形而上的道路。正如《桥上的孩子》所描述的:或许是因为很小就得为生活奔波,看尽人世艰难险恶,反而让我对金钱财富有种生理性的排斥,我当然也不是不知道钱的重要,但实际上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跟钱过不去的。
      
      桥上的孩子需要更勇敢地生活下去。
      
      而多年之后,叫卖生活那挥之不去的回忆发酵为秘密,构成真我存在的记号。
      
      《桥上的孩子》文辞婉转,没有对叫卖生活的愤怒,没有对艰难生存的悲伤,陈雪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她在诉说她的秘密,通过秘密我们认识桥上的孩子,认识陈雪,认识我们自己。
      
      童年大多数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记号,成为一种身世,成为一种“不可告人、难以启齿、无法言宣、没人可倾吐的过去”。正是这样的身世、这样的过去、这样的秘密,才是我们的身份证,才是真我存在的记号。
  •   读陈雪的《桥上的孩子》,最初是因听朋友说起她坎坷、痛苦的人生经历,倒跟她的性取向无关。怎么说呢,她的文字没有她的现实那么沉重,但很悲伤,令人心疼的悲伤。我惊讶于陈雪在强大而残酷的现实面前,这般浪漫的能力,这般想象的能力。读她的书,看到的更多的不是真实的不可抵抗,不是绝望,而是坚强和爱带来的那不灭的希望和美好。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子,能这样诗意地生存,实在给予人某种勇气,和对某种情怀和态度的再度审视和相信。诗意而纯真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艰辛生活着的人,不一定就不是喜欢幻想的浪漫之人。
      某位作家曾说:“用文学的形式再现人类的痛苦,具有某种拯救意义。”我想,对陈雪也是。
      我也想说:我爱陈雪,我爱那个桥上的孩子。
  •   以前并不是太了解陈雪,但是读了这本书,更加喜欢她了。
    这差不多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了。陈雪讲述的,是她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很苦,让我觉得整本书都雨淋淋的。读完了心里很堵。出门散步,看到在天桥上摆摊的女孩,希望她们一切都好。
    感动的书。
  •   有一次听收音机关于陈雪的专访,她谈到《桥上的孩子》这本书,还有她最早被拍成电影《蝴蝶的记号》,她说《桥上的孩子》这本书无论是文字还是布局都成熟了很多,但是《蝴蝶的记号》却有自己独特的美好,是那个年岁特有的美好。
    有兴趣也可以找找陈雪的其他作品读读,大陆目前引进了两本,《桥上的孩子》和《鬼手》。至于比较出名的《蝴蝶》,如果不想高价代购,网上也有电子版下载。
  •   陈雪的自传体小说,直白的文字看得人心疼,流离失所、为生计所苦的童年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的身体虽然长大了,但那颗心却始终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彷徨的小女孩。
    直面自己不堪的过往,将之书写下来需要勇气,仿佛揭开旧日伤疤。奇怪的是,读着这些尖锐疼痛的文字,反而有一种发泄怒气之后的平静。过去已然如此,但未来还要继续。
  •   我在桥的这一端,你在桥的那一头。来回着,往返着,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也不曾消失。爱情就在这往返来回之间逐渐成形。你从桥那头走过来,我从桥这边走过去。我们在桥的中央停住。看见了对方。


    被这样一句话打动了。。。
  •   “是的就在这里,走过喧嚣走过孤寂走过悲伤走过想象,走过午后走过黄昏走过深夜走过清晨,穿梭的步履吟唱成一首绵长的歌谣,那紧紧拥抱着的两个孩子,从相遇的时刻就决心妖兽护着彼此。”
    封底的文字太美太美了,只这一句,便让我内心一颤。刚刚拿到手,准备慢慢享受这场唯美盛宴。
  •   听台湾的同事说陈雪在台湾很受欢迎,但是大陆一直没有她的作品。听说这是第一次出版,很期待。看封面就非常喜欢,总觉得有种岁月流逝的寂寥和伤感,准备趁这个周末看完。
  •   苍老的灵魂装在孩童的身体里,想象和虚构是她存活下来的方式。~~~这就是陈雪。很典型的个人化书写。淡淡的情节,多是感受的叙述。追忆童年,并藉此确认自我,可看作心灵自传。看这本书时,想到当年读陈染。
  •   因为听过陈雪老师的讲座,所以惦记着一定要读这本书。
    深呼吸,展开,往下读。
    断断续续,还未读完,但被句子里蓄养的力量深深打动,尤其这一句——

    我们手里握有打开对方封闭心灵的钥匙,是用我们一生的坎坷打造的。
  •   陈雪特有的写作风格,敏感。纤细,能够唤起内心深处的柔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
  •   决定在淘几本陈雪的作品来看
  •   桥上的孩子,挺有意思,一个台湾女孩自传体式故事讲来
  •   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被保护被宠爱的孩子,他们来到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本来可以凭借天然的血缘关系享受到父母之爱。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给予孩子需要的爱。 我们都是桥上的孩子,漂泊来,漂泊去,找一个家,一个灵魂的港湾。
  •   亦真亦假亦梦。时空变换,那时的伤痛今时的旧疤。虽已过去这么多年,依旧不能如置身其外般释怀。桥上的孩子是作者内心深处年幼的自己,也是成就今日的她的自己。看着那个幼年的她,每每要哭之时,画面又适时切回当下……好书
  •   成长,更多的时候是将积累的经验把自己卷裹起来,用经验去对待这个世界。回望过去无疑是对旧日美好的缅怀,但更是重揭不堪过往的伤疤,重新理智审视自己和这个外部世界。这是向着内心开刀、以血泪来获得救赎的一种方式。
    它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冷静平和、不动声色的叙述,没有大起大落和刻意设计,彷如一切都为日常。然而就在日常的来回穿梭中,就渐渐触到叩问人生意图救赎的脉络。
    一个敢于如此面对自己的人,无疑是个勇者,一个敢于将这些写成优秀作品的,无疑是个勇敢的作家。
  •   昨天买到,用了几乎整个晚上读完。欲罢不能。
    上次这样看书还是看村上的1Q84了。
    读的时候,有酸涩、有痛苦、有同情,也有悲悯。
    每个人的出身都无法选择,一个孩子,能够战胜这些,走到今日,
    真的很艰难。
    但她也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没有就此落到惨淡的境地,也有了今日的成功和宁静。
    恐怕那是一种能量,自内而外产生的摆脱这样生活的渴求。
    无法选择的命运,只好尽力去摆脱。
    在书中体验不同的人生。
  •   那么文艺的一本书。扉页上的作者照片甚至有一点点像三毛。这么比方也不知道作者会不会不高兴。不过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是读三毛长大的孩子。我很喜欢台湾作家的书,同是华语,不隔膜,但是却又有些真切的与大陆文学的不同。长大,才能慢慢看清年幼的自我,隔着长长的梦境。期待作者其他作品。
  •   “金钱的漏洞,比黑洞更黑,比空洞更空,将我们全部吞噬,咬碎,榨干,挤扁,我们都体无完肤。我怎能不绝望?最初是一片善意,到后来成了每一个人的地狱。”

    “在这里,没有谁会哭喊着他们的悲伤,没有人诉说着他们的苦难,能够赚到足以支付房租简单生活费的钱就可以,不需要一直被庞大的债务追赶,我一个人,与他们无关。”

    “众多读揣想着我的长相、身世、性格,设法在小说里寻找真相,想要拼凑出我的人生,但我不知道有没有能力描写我自己,写作就是为了创造出另一个人生,无数个新的身份,在现实人生里无法做到的,我都要在小说里达成。”

    读着这些文字,忽然觉得作家是幸福的,还有另一个去处,能让她舔舐伤口,窥视他人和自己,与世界达成暂时的和解。没经历过苦痛,不可能有如此打动人心的表述。
  •   文字是有魔力的东西,
    艰难的日子,
    用一个一个字来堆砌,
    就成了岁月的桥,
    连结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
  •   看了《开卷八分钟》的介绍,买了这本书来看,感觉不错,推荐一下。
  •   信任的是朱天文、侯孝贤的推荐
  •   这样细腻的文字,透着坚韧,却又有着女性的细腻。看完心里不禁疼起来,艰难的经历写得那么真切,生命中的种种痛苦。沉重。残酷与无奈都历历在目。
    喜欢这样的文字,期待之后要出的两本。
  •   看这本书仿佛回到了高中时光,作者的文字好像小女孩的口吻,让人看了顿生怜爱之心。也许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痛楚,只不过有些人随着岁月流逝就淡忘了曾经,而有些人则会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丝丝疼痛,与别人分享感受和经历,这本书就是这样吧。
  •   这是孩子学校要求买的书,孩子读后感触很深,值得推荐给其他孩子看的一本好书。
  •   相信梁文道
  •   对话式的倾诉与对往昔的回忆相互穿插,很容易将人带入一种情境,好似对面坐着一人,在对你喁喁细语。
    文字非常感性,但同时透着一股忧郁的气息,读来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住。
  •   还没看,是买给孩子看的
  •   刚开始看,感觉和陈春天差不多,主角性格差不多,遭遇也差不多。
  •   这是作者的一次实验,带你不断进入故事,又不断走出故事。有勇气
  •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非常好的一本书。
  •   天色阴沉的下午一口气读完,心情随文字一点点沉默到某个暗角。那些漂离不定的人和事,在在令人心疼感伤,却依然可以让人看到光的存在。
  •   评价只有4个字:心思细腻
  •   封面是油画的,质感非常好,有时候买书就是冲着封面去买的,摸着好的封面就会怀者好的心情去翻开内文~果然就被吸引着读了下去~
  •   建议福建本土人都可以看看,其实写了很多阿公阿嫲之类的,很有闽南风情啦~句子都很长,很值得琢磨,很美的一本书。
  •   早买了,也早看了,今天才知道,评价可以领积分
  •   很平实的生活经历,感染力很强,读下来,你会发现,生活不仅仅是表像。
  •   或许是因为作者的经历和我的有几分相似,我分外的感受到那种年少在飘的感伤。
  •   文字简白,却有积郁已久一泻而出的气势。
    第二人称的倾诉与第三人称的叙述穿插,拳拳入肉,字字入心。
  •   我喜欢这样的书,可以一次次反复的看,而且无论从哪个章节开始,都能看的下去。
  •   看完了感觉心里乱的的很
  •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了。
    已经开始读了。质量很好的一本书,挺划算的
    封面很漂亮,很沉静,
    跟读书的感觉一样。
    值得慢慢地品。
  •   没想象中的好看吧。不过还不错啦。
  •   给我的感觉是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写一本书关于我的童年
  •   喜欢,希望能够多读这样的美文
  •   酸酸的。怎么说呢,给自己增添知足感?
  •   朋友说好看 所以买过来的 但是还没看
  •   有一种 很深的 触动
  •   第一次讀陳雪的文章
  •   书装帧印刷的都不错,挺喜欢的
  •   偶然搜到的书。不错。
  •   书的封面编辑不错,里面纸质也不错,内容还没看
  •   正版 纸质好 喜欢这里的文字
  •   很喜欢,感觉不错!赞!
  •   正在看,老师介绍的,还不知道好不好看!!!
  •   个人感觉,书名取得好而已。要说文笔,实在看不出啥,平实,平淡,就是一般的感觉,情节,so so,没啥感觉,故事性,也没看出啥,一样的事情、说明每节都差不多,倒来倒去,@@_哎,鄙人实在没文化,没品味...
  •   好小只,印刷包装什么的都一般吧。
  •   帮舍友买的,她很喜欢~
  •   看介绍是很不错的
  •   蛮耐看
  •   美好的阅读体验
  •   暂时还不清楚
  •   鉴定过了,真的好看。
  •   会认真品读的
  •   精美好用实惠。
  •   买了好久,终于买到了
  •   用笔来跨越坎坷的命运《桥上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了台湾作家陈雪,陈雪和我差不多同龄,都是七零后,这本书是她从童年到青年的自传,让我不禁想起另一位六零后的女作家虹影,虹影《饥饿的女儿》也是一部自传,两个人童年的命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在给你讲我自己的故事,就这样一直讲一直讲,就是一个人的独白,没有回应,也不需要回应。讲着讲着连你也从书中模糊了,消失了,变成了陈雪在讲,我在听,陈雪讲她的小时候,讲她怎么一点一点长大,变成熟了,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女人。

    小时候陈雪一家五口三个孩子,她的父母投资失败欠了一笔债,为了躲债居无定所,做小生意糊口还债,最开始就是在桥上卖录音带,父亲在桥这面,母亲在桥那面,陈雪也推着一辆小车来会跑。这样的童年也挺有趣。女孩长大了一点,就开始在夜市摆摊卖衣服、还要代替母亲照顾弟妹、生活的贫困和命运的坎坷在一个孩子的眼睛中并算不了什么,世界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童年,我们就只能够去接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和别人比较的兴奋和失望,无论什么样的童年,都有自己的快乐,都有自己的忧伤。陈雪总算读完了大学,可以不是名牌大学找工作也很困难,曾经已经在KTV工作,后来又回到家人的身边,帮忙卖手表,那时候还是电子表,用玻璃柜子装好,连着柜子一起送出去,然后再连着柜子取回来补货。

    当然这样的工作也没做太久。就是在这样漂泊中,陈雪一点一点长大了,并且遇到了你,并且遇到了爱情。

    女作家可以写出女孩在爱情中的心思,其实在爱中,女人和男人心里都是相同的,只是女孩不肯说出来,不肯表现出来,但是却可以写出来,写到文章中,写到小说里,呵呵,这就是女人的权利吧。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去写,陈雪去写了,并且写得很好,于是很多人就更不想去写,怕自己写不出,怕自己写不好,总是感觉作家和自己相聚太遥远。结果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就这样消失在了尘世中。
  •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经历着不同凡响的经历,只不过有的成长过程快乐的,是顺畅的,是没有任何阻碍的,但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是艰辛的,如陈雪笔下的“桥上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就是陈雪自己。
    童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噩梦般如影相随。市场上摆货摊卖衣服,大声地吆喝,就连嗓子都喊哑了,学校合唱队也参加不了。和男朋友一起的过程中,都是她在回忆,而且沉浸其中,完全不顾周围的一切。她的男朋友是那么理解她,包容她。不论何时何地,小时候为了生存,父母为了还债,在不停地挣钱,好像她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不,其实是她的父母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于是她成为一个必须依靠自己的孩子。她照顾着弟弟,自己去买菜,没有钱了,就去找买衣服的父母,于是跟父母一起住简易房里。一点没有安全感的简易房。母亲为了还债,离开了家,离开了她。母亲受到那么多的非议。女孩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她渴望有自己的生活,渴望逃离这样的生活……
    作者陈雪在讲述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不幸的童年、青年生活。回忆过程中,包含心酸的语句,让这个在桥的两头来回跑的女孩让人无比同情,在同情的时候又让人无比佩服。她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写作。于是这个故事从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流淌出来。
    也许她不生活在大陆,文化背景的差异让她的文字读起来有些费劲。句子很长,该点标点的地方不点,比如带有一些关联词语的句子,中间不停顿,读起来对意思的表达,读者理解起来就要费点心思。另外讲述过程中,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所以读起来有些不适应。
    她是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女子,同时也是很大胆的。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诸多因素,环境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文章中会不停地出现她帮助父母卖衣服的场面。人多,价钱便宜,父母的叫喊,她——一个小女孩的过早懂得生活的艰难。在如此条件下,她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何其艰难。
    写作,需要素材,一个是丰富的人生经历,另外就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只有把这些汇集起来,加上自己的创意,就能创作出富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   最早看根据陈雪小说改编的电影《蝴蝶》。很喜欢。
    后来在很多港台文学选集中看到陈雪的小说,写得很有感觉。淡淡必出,似有若无的情感,非常舒服。
    这次内地终于引进了陈雪的小说《桥上的孩子》,当然在第一时间就买了。
  •   陈雪自传体三部曲第一部。。。台湾文学一直标榜比中国大陆文学更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私下以为因为意识形态和地区的局限性,唯美小资或文本中淡淡的中国文化中文人骚客的一些传承是不错。。。。但浑厚宽广沉淀还是比不上我们的很多作家啊。。。当然陈雪这三部曲是不错的故事啦。。
  •   往事不堪回首
    评《桥上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孩子。

    每个人都经历过孩子的时代,即便是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每个人在父母长辈面前永远是孩子,他们的内心中或者也保存着一份对于孩童时代的记忆,可能是美好也可能是邪恶。性格之中兴许还保留着孩童的纯真和质朴,兴许还时不时流露出对于孩子气味的留恋。长大以后,曾经的欢乐和悲伤都已经随风而逝,留下来的片段记忆,时时刻刻在雕饰着心灵和性格,每当想起往事或者由什么事触发,过往的回忆会一幕一幕再现曾经的过去。

    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然不假,穷人的孩子看到父母艰辛的劳作,当然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个家庭,而他们的成长少了撒娇和哭闹,多了一些责任和担当,自然而然他们的脸上也会写上父母一般的世故和成熟。当然,他们也会收获成长的喜悦和分担的快乐,每当他们看到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样劳作,每当他们看到父母的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他们的快乐比起在学校里获得的荣誉称号来说,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坚强的另一面是懦弱,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坚强,他的成长之路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挫折和打击,而对于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纯真的心灵,会因为自己能帮忙得到暂时的欢愉,但如果他们发现他们的努力并不能换来家庭的幸福,他们也会很挫败的。生活总会有很多无情的故事,家庭经济上的窘迫,父母感情不和,甚或是其他原因让左邻右坊指指点点的尴尬,都会给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生活怎么这么艰难,人心怎么这么险恶!而不论我怎么做出努力,却都不能摆脱家庭和每个亲人遭受的磨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故事还会发生,这些发生逐渐改变了孩子的性格和看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当然,孩子不会把所有的疑惑都写在脸上,长大的一个标志是隐藏自己所有的脆弱,更多表现自己的坚强。那个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左邻右坊的小榜样,长大以后还是那么出色么?也许是,也许不是。当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她认为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当她长大以后,可能还有很多事情和以前一样不期而至。而在她的内心中,已经麻木了现在,总是惦记着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
    2012-3-26
  •   作者来自台湾,书中描写的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一个人如何成为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体验,值得向大家推荐。
  •   不知道是不是不怎么习惯这种自述型的小说体,还是大陆文学与台湾语言的差别,不是很习惯,也许是本人看小说看的少吧
  •   每个家庭在孩子心中都会有神秘的一面,尤其是那些不幸的事情,孩子只能通过父母异样的行为感知背后的糟糕,而这份糟糕若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足够惨烈,那么这或许会成为孩子一世的阴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孩子,只是遭遇让他们无暇顾及。
  •   还不错,一直很喜欢梁文道的书,他推荐的也不错
  •   小小的一本小说,要静静细细的读。
  •   回忆是孩子的云彩
  •   关于童年的记忆,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些伤感。
  •   叙事的方式可以给人以阅读的冲击,与大陆的作家有点区别
  •   童年的成长经历留下的太多的伤痕,无法治愈
  •   书很好,留着看。长度少于10字的评价得不到积分
  •   原来以为是中篇之类的 好像是短篇集有点被坑的感觉 不过作者是好作者 书是好书
  •   很沉重的一本书,还没读完
  •   道长推荐的,不会差。
  •   不错的书,给人启发
  •   悲伤却强大
  •   看很多书评才买的,可是看完心里却很沉重。我们是同龄人
  •   整本书最喜欢得就是最后那一段小女孩和怪兽的故事
  •   没看过这作者的书,看第一本,不过内容喜欢
  •   蛮喜欢她的文字,只是不太习惯这样的叙事顺序,到现在还没搞清楚文中的“你”前后是不是同一个人?
  •   要看下这本书需要完全放松自己,紧跟着作者走,才不会云里雾里,有点神经质的叨叨絮絮,用心才有体会。
  •   一起买的5本书中,相对满意的一本
  •   帮朋友买的书 看起来不错哦
  •   我喜欢封面,仅此而已。
  •   还不错,这本书值得一读。
  •   很温暖,很细腻。
  •   帮朋友买的,说是挺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